
緊接著「媽祖回娘家」、「王爺遊天河」的活動之後,中元普渡「放水燈」的祭典,又在村鎮中熱烈而神秘地展開。傳統民間信仰在現代社會中為什麼仍擁有眾多信徒、宗教活動也興盛不衰?在復興傳統與現代化的呼聲中,面對傳統民間信仰,我們應怎樣分辨「理信」與「迷信」?要如何「慎作選擇、勇於割愛」?
中華民國是宗教自由的國家,合理的信仰,在此受到絕對的尊重,宗教事業亦得到充分的發展。本刊曾於六十九年二月號至十月號,逐一介紹基督教、天主教、回教、佛教、道教、軒轅教、天理教、理教、大同教等宗教活動在此地發展的情況。
無論是本國或外來的宗教,在自由中國臺灣都擁有相當數目的信徒,他們各自組成宗教團體,聚在一起研究和宣揚教義,或參與社會服務,發揮了積極有益的社會功能。
除了這些有組織、教義、經典、傳教人與崇拜儀式的宗教之外,還有一些普遍存在於民間的傳統信仰,在我國亦擁有眾多信徒,宗教活動也十分蓬勃。

台南「大天后宮」的媽祖像,由大陸名師所雕,造型之精湛稱全台之冠。(文開出版社提供)
是佛教?是道教?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驗:小時候,陪祖母到廟裏燒香。看著老人家虔誠肅穆地上香禮拜,縱使心裡萬分垂涎供桌上的糕餅果子,也不敢喧鬧造次。老祖母拜完菩薩,順便告誡一番:「神明保佑乖孩子。說謊和不孝順父母的小孩,雷公會罰的!」賞善罰惡的觀念,就此深烙在小心靈中。
稍長後,疑問接著而來:廟飾上刻塑著八仙過海的故事,而媽祖曾得玄通道人傳授要典秘訣後得道升天,與八仙都算道家神明,但殿上卻另供奉著佛教的觀音菩薩?佛家講覺悟、忌殺生,而觀音媽面前赫然供奉著雞鴨牲禮?祖母信的教,究竟是佛是道?
其實,它既不是佛教,也不算道教,而是所謂的「民間信仰」。這種普遍存在於中國民間的宗教信仰,可說是一種複雜的混合體,它以佛教和道教為主要成份,再揉和古老的神話傳說而成。舉凡有關神明崇拜、祖先崇拜、生命禮俗、歲時祭儀、巫覡術士等,都屬於這個範疇。
由於民間信仰中道教色彩濃厚,不少人將之誤以為道教。另有人一聽到「民間信仰」便聯想到迎神賽會、乩童作法、大樹公、石頭公的膜拜……,因此認為這是與現代生活背道而馳的「迷信」,不屑一顧。
事實上,傳統民間信仰固然有原始「泛靈崇拜」的成份,但民間對各種神靈的崇拜,自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義意。不論對民間生活規範所產生的潛移默化之功,或是從祭拜中緬懷先民開拓草創的苦心,都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意義,不能一概以迷信否定之。

神明所用的令牌與令旗。(文開出版社提供)
文化尋根聲中,一本重要的專著
有鑑於此,最近台北文開出版社邀請省立博物館人類學組研究員阮昌銳教授,對我國傳統民間信仰的神祇,作一整理研究,並出版「莊嚴的世界」一書。這本書以介紹臺灣民間信仰為主,共蒐集了五百多種民間崇拜的神靈,說明其來龍去脈、傳奇神話、主要職能以及祭典活動。此外,對於民間信仰的形成、特性、習俗及宗教藝術,也有概括的說明。書中文字兼具學術的嚴謹與一般通俗趣味,並配上圖片說明,是瞭解中國民間信仰的豐富資料。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前所長李亦園,為此書作序時說:「作者以大學教授的身份來撰寫本書,當然不是傳教,更不是鼓吹祭拜神佛,其主要意義乃是要使讀者瞭解民族文化的源流。」因為「大傳統」下知識份子所著重的經史典籍,固然是民族文化主流;但「小傳統」的民間信仰與傳承,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成份。因此,李教授認為,「莊嚴的世界」的出版,可說是「文化尋根運動中,一本適得其時的民俗信仰專著」。

神帳上麒麟戲球織錦。(文開出版社提供)
以泛靈信仰為基礎
「神靈的信仰,是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的文化現象。由於每一個民族的生活環境和文化傳統不同,因此神靈信仰的習俗,也各有不同的形態。」阮昌銳教授在「莊嚴的世界」一書中說:「中國民間神靈信仰是一種獨特的形式,基本上以原始的『泛靈信仰』為基礎,後來漸漸融合了道教、佛教和儒家的觀念,成為一種綜合性的宗教。」
泛靈信仰所崇拜的自然神、靈魂神與物神,在現代眼光看來,似乎無稽、不可思議,然而,瞭解它的發生背景之後,就不會覺得如表面看來那樣不合理性。阮昌銳教授解釋它的背景:
在古老的先民時代,浩大強烈、變幻莫測的自然現象,使人類自覺渺小無依,洪水、地震、風暴、海嘯給人類帶來驚怖的災變;而日月星光、風潤雨澤、山林河川的無限資源,供給人類生存所需,又讓人產生感恩與依賴之情。這些經驗,就萌發了人類對自然的崇拜。天神、地只、日月星辰、風雲雷雨因此都在敬拜之列。
文化漸漸演進之後,產生靈魂不滅的觀念。古人認為人死後到陰間,也一樣需要衣食住行,生者必需為它舉行祭祀儀式,供奉飲食金錢,否則魂靈會變成惡鬼作祟人間、為害牲畜。於是人們祭祀自己祖先的靈魂,祈望他們得到安息,並保佑後世子孫,產生了祖先崇拜。後來人們又感懷追念某些英雄聖哲對人世的德澤,相信他們死後可因聖成神,護佑後世,於是又產生偉人崇拜。這些都屬於「靈魂崇拜」。
至於門有門神、床有床母,路、橋、井、渠亦都以為有神靈的「庶物崇拜」,阮教授認為這是出自人類對先民從事文化創造的感恩與惜物之心。

藝匠為雕塑的佛像作細部修飾。(文開出版社提供)
揉合儒釋道三家信仰而成
這些雖是非常古老的先民信仰,但文化傳統的形成,特別是宗教儀典,通常有很強的持續力。前一代的儀式行為,即使在民智已開的後代社會裡,仍然持續留存,這是必然的文化現象。
臺灣的民間信仰,與大陸大致相同,但祭拜活動更見興盛,崇拜的神明也更為複雜。有些神秘熱烈的宗教活動,像城隍爺出巡、媽祖回娘家、燒王船、放水燈……等,在現代人看來固然神秘有趣,但也覺得太過迷信與舖張。對宗教行為有深入研究的李亦園教授表示:「民間神祇和宗教活動的內容,神秘而引人,在明白其來龍去脈之後,應該進而對它是否合於現代生活,加以分析思考,並藉著這種瞭解以促進民間自行取捨,這是現代人研究民間信仰的積極意義。」
目前臺灣民間信仰中,香火最盛的崇拜對象,如:媽祖、王爺、土地公……的祭拜,以及特有的「有應公」崇拜,事實上都有其自然背景與歷史淵源,且大都與先民墾拓有關。若能在瞭解其背景後,以現代人的智慧衡量取捨,使得在崇拜儀典的繁文褥節之外,另有其提昇的精神意義,這樣的民間信仰才能被賦予積極性的價值。

「木魚」是供誦經禮佛時用的木製樂器。(文開出版社提供)
媽祖、王爺香火最盛
「漢人很早就從閩、粵兩省移居臺灣」,李教授說:「在渡海飄洋而來的時候,移民的航海技術不佳,也沒有氣象預報設備,加上臺灣海峽水流湍急、颱風又多,所以他們都隨船供奉與航海有關的守護神,以求平安渡台。像相傳專門護佑漁民的媽祖和北極星神玄天上帝等。來台定居後,他們就把神像奉祀廟中,香火不斷。於是供奉媽祖的天后宮和原本不甚知名的玄天上帝廟,就成為臺灣最興盛的廟宇。」
臺灣地處亞熱帶,未經開拓之前,瘟疫特多,先民渡海來台後,常遭瘴癘瘟疫的肆虐。李教授說:「先民墾殖時,沒有醫生,醫藥也極缺乏,他們只有藉奉祀瘟神以安定恐懼心理。這就是『王爺廟』的數目在臺灣廟宇中高居首位的原因。」
王爺原是閩南人的地方神,相傳有驅除瘟疫的力量。拜瘟神時,通常將紙糊或木製的王爺船,在祭典後燒掉或送出海,寓意將瘟疫驅逐出境。「燒王船」祭典流傳至今,雖然早已沒有瘟疫流行,卻已成一種傳統民俗活動,每年都按時舉行。「王爺」也成為民間心目中消災解厄的萬能神祇。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這是台北福德廟的土地公、土地婆像。(文開出版社提供)
地方神與土地公是社會整合、農業開始的象徵
在渡過險惡的海峽,並避去開拓初期的瘟疫後,先民開始定居。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首先是防備高山族的攻擊,然後要與不同的移民群爭土地(所謂漳、泉、客的械鬥),最後還要設法組織群眾以建造灌溉系統。
李教授表示:「要解決這三個問題,主要方法就是組成堅強的社團。可是早期移民都是零星渡台,很少有舉族遷移的,因此他們無法利用宗族關係達成目的,只好藉同鄉關係組織社團。於是,原來同一區域所供奉的神明,就成為團結整合的象徵」。這就是漳州人的開漳聖王,泉州人的保生大帝,和客家人的三山國王……等神盛行的原因。
社團組成、灌溉系統建立之後,臺灣開始發展農業。但當時的水利灌溉系統還不完善,先民既得為農作物祈雨,又怕泛濫成災,再加上其他許多自然因素,使得拜「土地公」的風氣大盛。
先民相信土地公是管轄土地的神,祂將土地賜給人使用耕種,並可保護耕地,使五穀豐收,早晚敬拜是理所當然。於是有「田頭田尾土地公」之說,無論播種、豐收,都紛紛向土地公祈求或感謝,土地公遂被認為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地方神之一。

(文開出版社提供)
有應公、大樹公和石頭公
此外,「有應公」的崇拜,亦是臺灣特有的信仰。臺灣民間到處都有這種奉祀無嗣骸骨的廟,散立在各鄉鎮的墓地、路旁、樹下,甚至圳頭田尾。其數之多,足以和土地廟比美。
這是因為臺灣開拓之初,許多隻身來台的移民因水土不服、感染瘟疫去世,或被番蠻所殺,或因械鬥而死。死亡的人,大多被草草掩埋了事。而本地颱風、地震、洪水災害又多,墳墓一經風雨沖擊,枯骨便容易暴露四散。人們看見枯骨,害怕他們會在人間作祟。為求個人及地方安寧,人們不但用金斗(裝骨頭用的瓦甕)收埋,又集資建祠奉祀。於是有鄉民前往祭拜,甚至祈願驅災,一旦靈驗,便謝紅彩一面,書「有求必應」四字懸於廟前,「有應公」因此得名。
此外,年代久遠、生命力旺盛的大樹,和堅硬的巨石,也被民間名之以「大樹公」、「石頭公」而膜拜。民俗以為前者生命力茂盛,可求多子多孫;後者堅硬,可使孩童命硬,不生病。

福緣宮的黑令旗,旗上寫滿各種符式。(文開出版社提供)
社會進步,民間信仰仍興盛不衰
由上述先民開拓墾殖的歷史,我們可以明白,在文明尚未充分發展之時,神靈崇拜可使人類在技藝、經驗不足的情況下,增加與大自然奮鬥的信心;同時,地方神的信仰活動,也有整合群體、鞏固地方組織的功能。隨著文化的進步與知識的普遍,時代演進到科學昌明、醫藥發達、法律秩序建立之後,這些崇拜活動理應逐漸式微;然而近卅年來臺灣的民間信仰,不但興盛不衰,有些神明因功能轉換,被賦予「現代化」職務後,更加普遍起來。比如:關公由武神轉變為商業神;媽祖、王爺由海神、瘟神,變成無所不能的萬能神祇……等。關於這種興盛不衰的現象,李教授舉出了幾個原因加以說明,他說:
「日據時代日本人為實現『皇民化』政策,曾禁止我國民間神祇的祭拜,而推行日本神道教。但傳統信仰由於歷史淵源、民族情感,始終在民間牢不可破,所以臺灣光復後,約束一旦解除,廟宇就如雨後春筍般不斷建立,民間信仰也更為盛行。」

許多人家喜將觀音版畫貼在神龕上。(文開出版社提供)
社會急遽變遷,信仰予以慰藉
「其次,本省光復卅多年來,很快由農業社會轉化為工商業社會——工藝技術在短期內或可有極大的轉變,但人際關係與社會結構卻難立即適應。雖然工商發達、醫藥衛生進步,但現代科技並不能完全解決人生的種種難題。面對急遽改變的社會,人們彷彿有更複雜的困惑、憂慮與挫折需要尋求安慰。於是傳統的信仰活動,由於其歷史淵源深厚,就被賦予新的功能,而興盛不衰。」
「此外,毫無疑問的,本省熱中於傳統民俗信仰的人,大部份知識水準較低。知識水準較高的人,文學、音樂、美術、和經典哲理較深的宗教,都可作為精神寄託;對於負有公共責任的人而言,則國家、民族、社會、社區等整體觀念,也可作為價值判斷的依歸;但對知識水準較低的鄉下人而言,文學、藝術、哲理對他們來說太高深了,國家社會也太廣泛了,但他們也需要精神寄託,所以很自然地繼續以傳統神靈作為信仰的寄託。」

門神之一。(文開出版社提供)
慎作選擇、勇於割愛
從這些觀點來看民間信仰的興盛不衰,可以明白它仍含有相當的社會功能。但無論如何,在今天社會全體要走向真正現代化的路途上,宗教的功能,理應著眼於道德的修養與性靈的提昇,教人懂得求真求善求美。傳統民間信仰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無可諱言的,其中還是摻雜了不少巫術、功利、誇張與不合理的成份在內。尤其是巫術行為,不但與現代生活格格不入,更妨礙社會的進步,甚至可能引起社會不安。
由於近年來經濟繁榮與生活安定,信徒求神的動機不再是敬畏,或祈求健康、平安,而轉為偏重個人物質滿足的「互惠」行為。信徒用豐盛奢侈的供品,祈求神明對其發財或事業騰達施予幫助,這種含有僥倖心理的崇拜活動,是不合理、不正當的。也就是這種功利主義的心態,使得宗教活動偏向巫術性、形式化、乃至商業化,於是產生了庸俗豔麗的廟宇、觀光飯店式的香客大樓,以及誇張的儀式、競賽式的舖張……,這些都是當前臺灣民間信仰中最應改善,也是與現代生活最有衝突之處。
李亦園教授語重心長地表示,在復興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的過程中,對於傳統民間信仰,我們必須「慎作選擇,勇於割愛」。

敬天法祖」為我國的傳統,宗祠是族人祭拜與活動中心,這是新竹關西鄭家祠堂。(文開出版社提供)
要「理信」,不要「迷信」
「慎作選擇,勇於割愛」的依據標準,首先是分辨「理信」與「迷信」。
李教授認為,凡是經驗、技術與知識能解決的事,轉而求之於神靈或超自然,都是迷信。信仰應能幫助信徒體認人生,提昇性靈,懂得守份行善,平安喜樂地渡過在世生涯。比如開計程車的人,本可從小心駕駛、遵守交通規則上獲得行車安全的保證,但他卻求之於香灰袋,這就是迷信。一個人不從努力工作、清廉勤正上著手,而專門講究風水,找人算命或拜神以求騰達,這也是迷信。至於以舖張浪費的祭品娛神,為換取個人的財富、事業,就更無稽了。
李教授又以「乩童」和「風水」為例,進一步說明選擇割愛的取捨,他說:「乩童作法時的血腥場面和以符咒香灰醫病的方式,向來為人詬病,絕不可能為現代社會接受。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乩童的某些醫療行為,也有一些正面功能。」
李教授接著說:「深入研究乩童治病的方式,可以發現它很類似醫學上所謂的『社會文化治療』。乩童對病人致病的原因,常以傳統人際關係、及責任義務的完成與否作解釋,比如說:祖先牌位沒有好好奉祀、祖墳失修、風水破壞、或土地繼承錯誤……等,而這些正是鄉民最掛心的事。所以乩童除要求病人服用符咒香灰之外,更重要的是指示病人如何改善上述種種問題。病人回家後,照著乩童的指示改善,心裡的煩憂與人際關係的緊張也跟著舒解,病情就會逐漸轉好。此外,乩童在扮演醫生的角色時,很合乎傳統中國人際關係的原則,病人不只是像看西醫時那種生疏的信賴,而是熟識、親切、完全的依賴,因此使乩童能在缺乏客觀醫療技術下,發生相當的效果。像這樣一套醫療哲學及角色關係,不但是當前精神醫師及人類學家是感興趣的研究領域,也是現代醫療制度可能有所借鏡的對象。」

百年古榕往往被民間認為有靈,這是澎湖白沙的大樹公。(文開出版社提供)
擴大守時容忍的精神
「再如民間信仰中的風水觀念,含有相當程度『巫術』的神秘性自不待言;新官上任移桌改門,也是迷信行為。但從現代科學眼光來看,風水的基本哲學含有與現代生態學相類似的觀念。因為風水的本質,一方面講究環境、自然的和諧均衡,同時也注重人與人、群體與群體間的和諧關係,而這種與自然及社會環境調適均衡的哲學,正是當前環境學家、生態學家、能源學家所共同鼓吹的觀念。」李教授說:「如果我們能在『乩童』、『風水』之類的民間信仰內容中,擇其合乎現代生活的一面加以發揚光大,而將巫術性、神秘性予以剔除,這就是融合傳統與現代的『理信』行為了。」
此外,傳統民間信仰中,還有許多足以修養道德、提昇性靈之處,比如:民間信仰對多神有容乃大的包容精神,現代人可取法這種觀念,成為容忍歧見、接納異己的美德。媽祖到北港割香時,接香灰的時刻是分秒不能差錯的,在信徒現實生活中,便應將這種儀式上的守時觀念,延伸為一般生活上的守時、守份。這些也都可說是發揚傳統文化以適應現代生活的最好例證。

神像雕成上彩後,須經過點眼「開光」儀式,神明才具靈性,能接受人間香火。(文開出版社提供)
提昇信仰,走向現代化生活
正統的信仰應教人行善離惡。不敢求此生的安康、順利、榮顯,卻虔敬地祈求能有智慧和力量去克服困難、勝過邪惡,甚而進一步能造福人群。彰顯所信仰神明的榮耀。
而邪靈信仰卻往往有交換性質:你給我什麼,遂了我的願,我就祭拜你。這種「信仰」往往賠上物質,也賠上高貴的情操。可能有巧合令信徒以為達到了目的,於是慷慨還願。但是往後只要有不能滿足所求的情事,立刻棄之不顧,另找一神敬拜,廟宇往往就這樣一座座興起,裝飾得富麗堂皇,而後又棄之不顧,造成物質上的浪費。
阮昌銳教授也為民間信仰賦予現代化的觀念,他說:「祭天地之神,是為了感謝自然對人類的孕育及生活環境的提供,因此信徒不應破壞環境衛生、汙染自然,而要積極維護自然環境的和諧;傳統講求祭拜祖先、飲水思源,我們便應在現世中孝順父母,承歡膝下;至於聖賢崇拜的本意,是感念他們對社會文化的創造發明及對社會道統維護的貢獻,比如:關公的忠義、媽祖的仁孝、華陀的醫術、倉頡的文字……等,因此,膜拜之餘,信徒應當盡力維護文化道統,致力創造發明,以增進人類福祉。」
近年來,在教育普及和政府的宣導提倡下,許多民間信仰中不合理的現象已大為改進。尤其是原本極盡舖張能事的大拜拜,顯較過去節約。可喜的足,許多廟宇主動改革儀式,提示「心誠為要」的原則。大部份的廟宇更有計畫地從事社會福利事業,以幫助社會上需要救助的人,並提昇信徒的宗教觀念。
像台北的恩主公廟(行天宮),提倡以鮮花素果為供物,不准用牲禮,也不接受香火錢或緣金,更不准燒金銀紙。他們還蓋了二座設備齊全、多種用途的現代化圖書館,為社會提供完善的文化服務。
北港媽祖廟五年前即以信徒捐贈的香火錢和出售信徒還願的金牌,籌建一所醫院。這所佔地四甲、建地七千八百坪的綜合醫院,明春即將落成。它將成為北港地區設備最新、規模最大的綜合醫院,而且收費低廉,隨時提供貧病免費醫療。這些都是民間信仰精神提昇的好例子,也是現代化「理性信仰」的好榜樣。

作法用的法鼓。(文開出版社提供)

鹿港龍山寺的獅頭飾物,相傳能驅邪。(文開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