鶯歌陶瓷產業興衰
1983年臺華窯成立時,兼營日用與陳設之陶瓷,主要從事仿古手拉坏、白坏、單色釉的代工,產品外銷至香港、美國。與鶯歌的其他代工廠一樣,當時台灣位居於全球陶瓷生產業體系的下游,尚無研發、設計與品牌能力,採取勞力密集生產、削價競爭的經營模式,利潤來自大量接單與降低材料成本。生產體系的上游是熟悉歐美市場品味的海外華僑,設計、下訂單後,由台灣窯廠接單、代工生產,再以香港、菲律賓為貿易中繼站,銷往世界各地。
1986年,因應市場需求,臺華窯開始發展彩瓷技術,聘請香港師傅駐廠指導,發展傳統的釉上彩技術;設立「精彩藝術工作室」,專研釉彩,除了傳統的粉彩、鬥彩等,也向日本取經伊萬里、薩摩燒、九谷燒等風格,外銷日本、英國、美國、義大利等國。
不久後,大陸、東南亞等這些開發中國家的競爭對手以更低的價格瓜分市場,大量傾銷廉價陶瓷產品,「一夕之間突然接不到訂單,鶯歌很多陶瓷工廠紛紛倒閉。」臺華窯董事長呂兆炘說,整個鶯歌陶瓷產業受到嚴重衝擊,景氣快速由盛轉衰,「彷彿突然從日出走到夕陽」他由此警覺:「代工的老路,是不能再走了!」
該如何扭轉台灣受制於全球生產體系的配置位置?「只有保存傳統技藝是不夠的,還要有所開創,才是陶瓷工藝文化得以綿延的主力。」呂兆炘決心改造企業體質,從原本只能降低成本的製造業,轉換為高附加價值的生產模式,唯有改變既有經營型態,「創新,才會有新時代的產品」。創新,不只是產品的設計,更包括整體的生產、經營模式:以技術為後盾,以創意為核心,以人文藝術為概念訴求,注重行銷、打造品牌。

藝術家鄭善禧的作品〈追懷沈耀初〉,他創作彩瓷三十多年,被譽為「文人水墨白話化」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