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縣吳鳳鄉,位於阿里山山脈,曾文溪上游,海拔三六○公尺到三、九九七公尺的高山地區。在這崗巒起伏、叢林蒼翠的廣大山區,散居著一千多戶人家,其中二分之一是曹族山胞,他們居住在屬於山地保留地的七個山地村內。這些遠離塵市的山地村莊,風光明媚,氣候溫和,民風純樸,儼然是個世外桃源。居民大多以務農為業,他們日出而做,日落而息,過著恬淡的田園生活,而一般日用卻又與平地都市無異。吳鳳鄉山胞的祖先,以狩獵為生,以手抓食,嗜酒,不懂儲蓄,經過多年來文明的洗禮——年輕的一代出外求學,帶回了新觀念和新技術;政府帶來了電燈、電話、自來水、國民住宅、產業道路……,加上他們自己的努力,物質和精神生活都有了顯而易見的進步。
小公主在媽媽的協助下,和大公主一起把象徵家務的火把,加入原有的營火中。(楊永山)
豐年祭,躬逢其盛
八月十五日,吳鳳鄉的行政中心達邦村舉行一年一度的盛典——豐年祭。趁著這個機會,我們在豐年祭的前一天,從嘉義搭了三個小時的遊覽車,走訪這個遠離塵囂的地方。
達邦位於高約海拔七百公尺的山中,住有數百戶人家。在這豐年祭的前一天,家家戶戶正忙著縫製山地傳統舞衣,用稻米摻小米釀造香醇的甜酒——他們稱為山地白蘭地。
遠離開家到城市念書或做事的遊子,也都紛紛返鄉過節,使平常寧靜的村子,變得非常熱鬧。
在達邦這個集村的上方,一所國民小學的廚房內,六、七個婦女,正揮舞著菜刀,賣力地在烹煮,準備給所有來參加豐年祭的外來客吃。這些義務出來幫忙的婦女,都是鄉公所家政班的成員。「每年豐年祭,我們都兩三天不睡覺,日以繼夜的準備菜飯,才夠那麼多人吃」,家政班成員之一的王英美說,「媽媽教室」除了在豐年祭出來幫忙以外,村內有婚喪喜慶,也都由她們包辦酒席,而從來不取任何報酬。
祭典預備在一個約五十坪的水泥廣場舉行。廣場前方有座茅草蓋成的祭壇。他們稱之為男子會所。每一個部落在建立之時,都先設男子會所。廣場右方則種有三株他們視為聖樹的赤榕樹。
數名年輕男子攀援上樹,砍掉枝葉,代表著除去罪惡。(楊永山)
祭禮按傳統形式進行
十五日早晨十時,一名穿著曹族傳統紅色服裝的男子,背一大捆木檞蘭跑進祭壇,展開了豐年祭的序幕。
當地天主教的神父高英輝說:「木檞蘭是曹族人心目中的聖花。要採回聖花,祭典才可以進行。這位青年在清晨四點就上山採蘭花草了。」高神父也是山胞,他每年豐年祭都在為外來的客人講解每一個程序的意義。
三十餘個頭戴羽飾鹿皮帽,身穿紅袍,臂帶銅鈴、野豬牙手環,腰上配戴木鞘番刀的曹族男子,隨著帶聖花的青年之後,進入祭壇。他們折取一枝聖花插在皮帽上以袪邪,然後圍著祭壇中央石砌的方爐,靜靜地蹲坐著升火。白煙從乾燥的木柴中升起,逐漸變濃地包圍著他們,並且從祭壇的草簷下悄然溢出。
典禮才開始,茅屋前廣場四周已擠滿了觀眾。他們大多是附近的山胞,也有居住在山上的平地人,和從平地趕來看熱鬧的觀光客。他們或蹲或站或坐,或高據附近樓房的陽台,聚精會神地等待這狂歡節目的開始。
廣場上的聖樹下,放置了一隻捆綁起來的黑毛小豬,不斷地掙扎嚎叫。它被用來代替傳統祭典中的敵首。
將塗有豬血的小樹枝插在樹幹上,並發出嘖嘖的喚神聲今年豐年祭選出來的小公主。(楊永山)
每一步驟都有象徵的意義
祭壇上的男子,魚貫地從台上拿著點燃的木頭走進廣場,在廣場中央升起一堆火,然後在豬前列隊站好。為首的一位六十歲左右的長者,從腰間刀鞘拔出雪亮的刀來,驀然插入豬的心臟。大量鮮血湧出,流淌在水泥地上。豬隻尖叫幾聲,猛烈地抽搐了一陣,然後不動了。
此時,參祭男子圍攏過來,每人拔出刀,就豬身汨血的傷口染紅刀尖,再趨前把刀上的豬血擦在聖樹上。
在他們擦拭過刀上的血後,十幾位青年飛快地持刀攀援上樹,高高低低的站在枝椏上。濃綠茂密的樹葉,掩映著他們豔紅的衣衫,顯得分外奪目。他們這時飛舞起刀來,將枝葉砍下,最後僅留下聖樹頂端的三株枝葉。
「砍下樹葉代表除去罪惡,而留下頂端的三株枝葉,是象徵讓人的生命藉此提昇,也是要讓神從這個地方下來」,高神父解釋說。
他們退下樹來,圍著營火排成半圓形,兩手間隔左右一人相互握住手腕,身體緩緩地前後擺動。為首的幾位長者以高昂的聲音唱出「咿!哦!」的迎神曲,隊尾的年輕人於是以低沉雄厚的聲音應和。他們天生的好歌喉,發出波濤一樣的聲浪,山谷的那一頭也傳來陣陣的回聲。
唱完迎神曲之後,他們各自奔回家取糯米糕、獸肉和酒,到祭壇敬神。
今年豐年祭選出來的小公主。(楊永山)
唱歌跳舞最在行
獻禮完畢,祭祀的隊伍回到廣場,手拉著手排成半圓形,大家再拉高嗓門唱送神曲,唱凱旋歌。這些歌詞都是用曹族語唱的,據當地的人說,年輕人已漸漸不懂它的意義了,所以豐年祭的前幾個月,他們就由酋長集合起來練唱。
唱著、搖擺著,歌聲益發嘹亮起來。在歌聲進入巔峰狀態時,兩位穿著曹族傳統華麗女服的公主,低頭碎步走入場中,將手中拿著象徵家務的火把,添進原有的營火中,然後加入半圓形的歌舞行列。場外一些曹族婦女,也都換了自己縫製的漂亮舞衣,隨著公主之後加入舞蹈的行列,使半圓形的隊伍,漸漸趨於代表和諧與完滿的圓形。
唱著、舞著,雄壯的「咿!哦!」聲,充滿了山谷。歌曲不斷地重覆,一直到十一點多,上午多采多姿的儀式才告一段落。
休息了一個下午,黃昏到了,廣場上的營火再度昇起。達邦村的男女提早吃過晚飯,回到廣場手拉起手,開始他們豐年祭連續三個通宵的狂歡舞。
他們用天生的好歌喉唱著凱旋歌和戰歌,腳下踏著簡單的四拍子舞步,身體隨著韻律前後擺動。
達邦村長湯順孝和其他曹族青年一樣,有健康的體魄和古銅色的皮膚。(楊永山)
陶醉在節日歡愉的氣氛中
任何人都可以隨意分開聯手的隊伍,中間插入同舞。人數愈來愈多,圓弧愈來愈大,漸漸由一圈增為三圈。
在營火旁邊,擺著一桶桶乳白色的米酒。兩三位青年拿著竹筒盛酒,一一遞給舞者喝,有的人喝醉了,被扶到祭壇堶悼薿均C醉醒的人,又回到舞蹈的行列中。
天色漸晚了,四周的大山沉入黝暗裡。舞者的腳步愈來愈有勁,手愈牽愈緊,歌聲也愈來愈宏亮。漸漸地,好像整個世界都陶醉在這四拍子的舞步,和「咿!哦!」的歌聲中。
狂歡舞蹈在清晨五點暫時結束。第二天晚上他們又舞了一個通宵,一直到第三天晚上十二點才全部結束。
豐年祭是曹族傳統的宗教儀式之一,幾乎每一個部落每年都要舉行一次,例如達邦定在每年的八月十五日舉行,而隔曾文溪和達邦相望的特富野部落,則在每年三月十五日舉行。
據對曹族根源有深入研究的高英輝神父說,豐年祭的由來是這樣的:在荷蘭人入侵台灣以前,曹族山胞為了保護狩獵地區,常有計畫的「出草」,去毀滅入侵的部落。一旦戰爭勝利,他們就舉辦敵首祭(現在的豐年祭),將敵首獻給神,再舉行一個月的通宵狂歡舞會以慶功。
孩子們對豐年祭的來臨,感到特別興奮。(楊永山)
吳鳳的故事與傳說有出入
「出草」的舊俗早在荷蘭人入侵到台灣後就已革除,其後曹族未曾有計畫的集體殺人,但每年還是要沿襲祭人頭的傳統,殺一個人來祭神。一直到清初吳鳳擔任翻譯通事,曹族山胞才取消這個陋俗。
根據連橫的台灣通史記載,吳鳳在康熙年間,跟隨父親從大陸遷到台灣來,定居在現今嘉義縣竹崎鄉的鹿滿村。二十四歲時,他因通曉山地話,而且體壯勇猛,山胞都很怕他,遂被命為通事。
吳鳳以前的通事跟山胞約定,每年要送一男一女給山胞祭神。吳鳳上任後,認為這是漢族的一種恥辱,拒絕給予。當山胞來要人時,吳鳳就說:今年豐收,沒有人願意賣子女,暫且用牛代替,明年再給真人。如此連續五年,山胞知道吳鳳是在敷衍拖延,便準備要殺他。
吳鳳知道後便說,山胞如果敢殺我,我死也要變為厲鬼去殲滅他們。於是雙方開始備戰。吳鳳把強壯的漢人青年編為四隊埋伏起來,告訴他們待山胞回師時,便群起襲擊。同時又仿吳鳳的樣子做些紙人,怒目散髮,提長刀、騎怒馬,欲嚇唬山胞。
當山胞來時,吳鳳與他們拼戰,最後他還是犧牲了。達到目的的山胞,隨即打算回到山中。埋伏的人急起直追。山胞在倉惶中到處看到吳鳳的形象,感到非常驚駭。婦人小孩也害怕而躲在屋內不敢出來,有些人活活給餓死了。不久瘟疫大作,山胞彷彿還看到吳鳳驅馳在山中。大家遂集會討論,認為這是吳鳳變鬼在懲罰他們,於是跪地向天發誓以後不再殺人。
在豐年祭的通宵舞會中,當地人和外來客同歡。(楊永山)
革除殺人陋習,功仍在吳鳳
吳鳳成仁的故事雖有多種說法,但他除去山胞殺人祭神的陋俗,確實功不可沒。吳鳳鄉也是為紀念他而命名的。後來更有人立廟祭祀他。
至於豐年祭的意義,現在已變成曹族山胞慶祝豐收,和族人團聚的日子,宗教氣氛已漸淡薄。大多數的山胞,都信天主教或基督教,山胞的番刀也變成了務農的工具。
除了宗教思想的改變外,山胞過去一向被認為是落伍的、閉塞的,經過多年來政府機關的輔導,和他們本身力爭上游的努力,他們生活方式已大大的改觀。
中華民國政府在台灣光復後,依據憲法一百六十八條的規定:「國家對於邊疆地區各民族之地位,應予合法之保障,並於其地方自治事業,特別予以扶持」的原則,盡力開發閉塞的山地部落。
以產業道路的興建來說,在這滿山桃李、處處林木的地方。如果沒有道路通到外界,農林產品就無法輸出,居民也就沒有收入了,所以政府分期完成了產業道路的主要幹線與各支線。
吳鳳革除了山胞殺人祭神的陋俗,他也因而犧牲了,漢人在嘉義市郊建廟紀念他。(楊永山)
愛家愛鄉,出錢出力
吳鳳鄉當地的居民,也自己籌資興建產業道路。從達邦到特富野的二十一公里道路,就是由當地居民出錢出力興建完成的。
旅居在外的山胞,更常發起愛鄉運動,捐錢做地方建設,其中道路的興建已有二十一公里長。
據吳鳳鄉公所秘書長莊安然說,現在鄉內主要幹線都已完成。卡車穿梭在山間運出竹筍、木材,運進傢具、日用品與各種電器,不必像以前完全用竹筐背上山來。但支線的密度還不夠,農民到一些較為偏僻的地方工作,常要走一、二小時,無法完全以機車代步,他們還繼續在努力當中。
最近鄉公所又得到一筆中央撥下的基層建設的款項,他們除了計畫建幾座吊橋以外,還有部分要應用在產業道路支線的開闢上。
在山區開闢產業道路,不但器材輸送困難,頻繁的地形雨也常常造成山崩,所以比起平地的建設,多了好幾倍的困難和危險。還好有許多公爾忘私的工程人員,遠離家到山上,長時間在山中默默工作,才能完成盤旋在山區的道路。鄉公所建設課的張明州課長,就是一個能夠充分瞭解山區、關心山胞、熱心山區建設的人。
掛在廟內的吳鳳畫像。(楊永山)
政府大力闢建道路,交通不再阻絕
張課長原在嘉義縣政府任職時,就常與山地同胞接觸。當時阿里山公路還在計畫中,他背著簡單的行囊離開家到吳鳳鄉測量。白天他和協助測量的山胞走在滿是荊棘、吸血蟲的羊腸小道上,涉過許多潺潺的溪流,設法在處處是絕壁、叢林的山區,尋找出可開闢道路的位置。晚上則睡在帳篷裡。由於長時間與山胞相處,使他結交了不少山地朋友。
有一次山區下大雨,洶湧的河水和多處的山崩,斷絕了他們食物的來源。張課長和同行的人因而被困在沒有人煙的荒郊野外,以稀飯、野菜充饑,十餘天後才得脫險。這次令他難忘的遭遇,雖然心有餘悸,但他和幾個共患難的山胞,結成了莫逆之交,也得到了當地人士的敬意,後來便自願調到吳鳳鄉公所服務。
與開闢道路同時進行的,是政府輔助興建國民住宅,幫助居住在深山裡、交通更不便地方的居民,搬到達邦來。
「以前我家住在對面山頂上,我每天光著腳步行兩個小時到學校唸書,傍晚還得到山谷用竹筒盛水背回家」,特富野的酋長汪念月說,現在他也搬到達邦村來,小孩上學的路途比以前近多了,飲水也有自來水供應了。
位於嘉義縣竹崎鄉的吳鳳故居,吳鳳的後代仍住在這裏。(楊永山)
致力耕作,生活大為改善
山胞交通居住問題逐步的解決,經濟情況也漸漸好轉。
「這裡的短期經濟作物,主要是板粟和麻竹筍。它們在市場上的價錢高、波動小,而且每年都有收成,是居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達邦村長湯順孝說,板粟是近年來新興的作物。根據農業專家的說法,這種乾果價錢高、重量輕、容易運輸,很適合山區種植。
「長期作物主要有杉木,已種植十年以上的每株最少可賣一百元。居民常常一賣就是數十萬元」,這位農校畢業的村長頗自豪地說:「達邦村已沒有貧戶。」
對於山區農林業推廣最有貢獻的,是從農校畢業歸鄉服務的青年。目前在鄉公所負責農林業推廣的,大多是這類的青年。他們在當地出生長大,親身體驗到過去生活的貧困,了解當地的問題,關心自己的鄉民,又能不怕苦的實地工作,所以工作效率很高。
以負責林業推廣的莊明照來說,他小時跟其他同年齡的孩子一樣,是啃生地瓜、光著腳丫長大的。他的母親早逝,父親隨著後母到另外一個部落居住。他從小就缺少父母照顧,卻能勉勵自己向上。小學畢業後,他考上山地獎學金,全部免費到霧峰農校讀書。後來又考上山地特考回鄉服務。
四面環山的達邦村高約海拔七○○公尺,是吳鳳鄉的行政中心。(楊永山)
為鼓勵生產,政府有多種獎助辦法
吃過苦的莊明照,為了改善自己鄉人的生活,每每為了舉辦林業講習、示範,而日以繼夜的工作。
提到林業推廣,他說,鄉公所在五年前開始推廣杉木種植。當時吳鳳鄉內還有很多荒地沒有開墾,為了鼓勵山胞利用荒地,種植這種高經濟價值的林木,鄉公所免費提供幼苗給農民。如果農民造林的成績良好,每公頃還可得新台幣一千二百元的獎金。
為了防止山胞種了杉木以後無力管理,沒有績效,政府還設山胞造林貸款基金制度,每公頃林木可貸三萬六千元,讓他們雇工管理。
莊明照說,五年來林木推廣的成果,單就杉木就有八百萬株。相信十年後可大大提高當地國民所得。
吳鳳鄉農業的推廣,有稻作品種的改良,輔導施肥等。除了主食稻米以外,當地還產小米、玉米、甘薯、桃、李、梨、龍眼等。農產品自給有餘,部份銷往平地。
吳鳳鄉衛生所的醫護人員,都是前往外地求學,學成後回鄉服務的青年。(楊永山)
發展教育乃根本之道
除了物質建設以外,政府對山胞教育也非常重視,設山地獎學金鼓勵山胞就讀農校,各縣市也都訂有不同的辦法優待山胞學生。大專聯考山地生可以加分百分之二十五。在各種鼓勵政策下,吳鳳鄉目前已有很多農校畢業生,和五位大學畢業生,更有不少人同時精通日語、山地語、國語、英語(在教會學的)四種語言。
吳鳳鄉山胞的子女,大多在村內上小學。這些山區小學人數少,通常一個班級只有二十幾個學生,老師可以週到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並深知他們的家庭背景。
達邦國小位於達邦村上方,與鄉公所、警察局為鄰。這座小學全校六班學生只有一百五十餘名。老師十位,加上校長一位,是所典型的山區學校。
「學生有愈來愈少的趨勢;一方面是因為山地家庭計畫工作做得成功,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年輕人出外謀生的多,而平地人又不能遷入這個山地保留地」,蔡金梱校長是平地人,他在山地已經服務五年。
這座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小學,學生每學期只要繳新台幣四十元的班級費,其他學費、書籍費全免。
「我們還辦營養午餐,每個學生一個月交二百元,加上政府的補助,學生就可以享受熱騰騰又營養的午餐了。」
地屬高山地區的吳鳳鄉,也有電話與都市聯絡,人工接線不久將改為自動撥號。(楊永山)
學成返鄉,服務桑梓
談到師資方面,蔡校長說,早年老師多是外來的平地人,現在則大多是本地山胞,他們到城市受完教育後回鄉服務。如今達邦國小只有一位外地來的老師。
達邦國小畢業後,小孩就要翻山越嶺負笈他鄉,到阿里山或嘉義市就讀國中。「我們的升學率在百分之九十九以上」,蔡校長說,當地家長都以為沒有讓小孩升學是一件羞恥的事。
由於獎學金的鼓勵,現在山地最多的是農業人才。政府機構也以山地特考,羅致山胞回鄉服務。但當地人覺得現在農業人才已不缺乏,而最迫切需要的是建設人才,他們希望政府能加強山地工程建設人才的培養。
現在山胞受教育的風氣的確已很普及,他們學成後回鄉服務,在鄉公所、學校、衛生所、電信局貢獻所學。
這些回鄉服務的青年,除了在各個崗位上努力工作以外,他們還組成戒酒委員會,相互勉勵戒除山胞嗜酒的習慣,五年來有八個人完全戒掉了;而過去常見的山胞酒醉臥倒路邊的情形也漸減少。
達邦村的國民住宅,是政府為了改善山胞居住環境而補助興建的,外表整齊美觀,內部設備現代化,與傳統的茅屋有天壤之別。(楊永山)
淳樸,幽美,令人心嚮往之
他們也組成互助社,鼓勵儲蓄,再貸款給需要用錢的人。在達邦這個僅百餘戶人家的部落,互助會基金就有二百餘萬元。
吳鳳鄉的山胞,已不再是數十年前閉塞、落伍的山胞了,他們的知識水準提高、生活改善,而仍能保存著純樸、豪爽、坦率的個性;更令人羨慕的,是鄉內充滿了濃厚的人情味;郵差送信時,順便與收信人話家常;晚上睡覺時,大門可以不鎖;雜貨店沒有人看管時,店門照開,生意照做……這樣一個淳樸幽美的地方,怎不令人嚮往?
山胞過去以狩獵和粗放的農耕為生,經過政府不斷的輔導,他們已懂得施肥、除草、稻米多長得又多又好,是當地居民的主食。(楊永山)
過去山地搬運主要靠人力,用竹筐盛物背在背上,現在則為卡車所取代。(楊永山)
高山綠水孕育的山地兒童,活潑可愛。(楊永山)
吳鳳鄉也種玉米,足夠自給自足。(楊永山)
豐年祭前幾天,家家用小米摻稻米釀造香甜的酒,裝進汽水的空瓶內。這種乳白色的酒,他們稱為山地白蘭地。(楊永山)
達邦村的雜貨店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各種日用品供應無缺。(楊永山)
達邦村的婦女,在鄉公所主辦的家政班習烹飪技巧。村內如有婚喪喜慶,都由她們義務準備吃食。(楊永山)
達邦村這一家人客廳有地毯、閉路電視、電話、音響,設備幾乎比一般都市家庭還要豪華。(楊永山)
一般國民住宅內的廚房設備。(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