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玻利維亞是個非常美麗、且極富地方色彩的國家,但是我國駐當地農技團的工作進行,卻相當複雜而困難:
身為雜誌編務負責人,出版的是圖文並重、雙語對照的大型彩色月刊,工作負擔之重,心頭壓力之大,實非外人所能想像。
日復一日,月後一月,過的是一種「身不由己」的日子,覺得自己總是滾在出書的輪軸裡,似乎永遠不得「脫身」。新書甫出,還來不及喘口氣,下月新書工作已勢得積極進行。
就這樣不知時序的變化,不管歲月的推移,彷彿都只是瞬間的工夫,怎麼一月月、一年年,就這樣過去了?
其實,不要說外人不知雜誌出版工作的「磨人」,自己天天身陷其中,也是「當局者迷」。但是一旦有機會暫時抽身,又經過一番比較,不免引發許多感嘆。
記得臨行前一小時,在趕往機場的路上,猶在進行當月最後一篇文稿的校正工作。入關前,仍忍不住再三對同事殷殷叮嚀,深怕繁瑣複雜的編務會出什麼差錯。
登機之後,心中負擔就更重了,除了擔心臺北的工作,又擔心即將面對的任務。

的的喀喀湖一景。(楊永山)
入寶山,空手而返?
此行的使命,在於採訪報導我國駐中南美五國技術服務團的工作現況。由於行程只有廿天,必須充分把握,才能及時完成任務,回到工作崗位。
因此幾乎是從一出門,心中就盤算著如何往回趕。每到一地,訪問工作便「如火如荼」般展開,使得被採訪者感受到極大的壓力(自然我們心中也一樣),且為我們安排行程的使領館或新聞局駐外人員,亦「被迫」馬不停蹄地配合我們在當地的行程與工作,如今回想起來,頗感過意不去,在此致上由衷的歉意與謝意。
玻利維亞是此行的最後一站,由於心中直縈繞著:前面四站工作幸能順利完成,再做一最後衝刺,就可打道回府了。因此,除了採訪農技團之外,幾乎無暇顧及其他。幸好在我國駐玻利維亞大使吳祖禹的堅持下,親自帶我們一遊「的的喀喀」湖,否則回來後更要懊惱了。
回國後不久,又回到原有的工作步調中,恰好此時作家三毛的中南美旅遊報導系列「高原的百合花」在報上刊出,文中記述的就是她在玻國的所見所聞,其中提到的嘉年華會、巫術街、月谷……等,令人心嚮往之,卻均已錯過,心中不免興起「入寶山,空手而返」之嘆。
細細想來,其實是自己的愚昧,常聽人說,做事不要只計較結果,因為過程中會有許多事物,值得細細品味。但此次我們就犯了這個毛病,好比爬山時只知往山巔處全力攀爬,因而疏忽了一路上的各種風景。由此也可見平時工作的壓力,已把我們磨得楞頭楞腦,除了手中的工作,已不知生活中還有其他。

通往茶區的山路極為險峻。
地廣人稀,極具民族色彩
玻利維亞是個極具地方特色的國家,是南美洲二大內地國之一(另一是馬拉圭),面積極大,有一百零九萬八千五百多平方公里,是臺灣的卅倍;人口卻只有五百萬左右,不到臺灣的三分之一。
玻國全境多山,在這個高原大國裡,住著極多的原始居民——印第安人,大約佔總人口七○%,另二五%是西班牙人與土著居民的混血,剩下五%是歐洲移民來的白種人。
由於境內多山,地廣人稀,開發不易,故國民收入較低,一九八○年的國民平均所得僅四九一美元,在中南美的卅個國家中,居倒數第二位。
玻國的農業不發達,但礦產豐富,是國家主要的經濟來源,另外石油、瓦斯輸出值亦大。礦產中,錫佔首位,另外鋅、銻、鎢、金的產量與輸出值,也很可觀。
玻國原為西班牙殖民地,一八二五年獨立,立國一百十七年來,正式的政變已有一百九十多次。這種政局不穩的現象,使得玻國在國際上名噪一時;也使得外國與玻國的外交上作的進行,及各類合作項目的推展,較他國困難。

雨季時道路泥濘難行,農技團員下車想辦法。(楊永山)
入眼盡是臺灣貨
由於一路上有人好心警告玻京拉巴茲太高,許多人去了都會犯高山症,因此我們決定把拉巴茲列為此行的最後一站。
我們先到較南邊的聖泰克魯斯,我國農技團在當地設有一分團,主要的工作項目是鳳梨栽培。
我國在聖市設有總領事館,總領事為周成竹。
非常意外地在聖市看到許多僑胞,總數約一千多人,且大半是新僑,有七○%是近年自桃園、中壢及高雄移居來此的。他們在聖市經營有八十多家中國餐館,七十多家百貨或成衣店,及其他零星家庭工業與農場。
這些華僑經營的商店,出售來自臺灣的成衣、首飾、鞋類、家庭用品、玩具以及各種電器。臺灣產品物美價廉,中國人又會做生意,故生意很好。
華僑之所以選擇聖城落腳,是因為當地地形、氣候極佳,為適合居住的好環境。在華僑日多的情況下,我國遂在當地設領事館。

發展茶區,必須先築產業道路,圖為顧團長與玻方工程人員研討築路工程。(楊永山)
鳳梨計畫年來有成
我國農技團駐聖市分團,由分團長楊宣明負責,他是一位鳳梨栽培專家。
聖市鳳梨工作計畫,以鮮果外銷阿根廷為主要目的。
民國六十二年,農技團自臺灣空運「正常開英」品種鳳梨幼苗五百株,試種於當地農業試驗場中,生長情況良好。
翌年,波方遂向巴西購進同一品種幼苗十萬株,闢原種繁植苗圃,在楊分團長的悉心指導、管理下,於六十四年十二月第一回收穫六萬餘枚,品質亦佳,售價理想。當年並以鳳梨裔芽苗廿萬株,分配農民種植。
六十五年第二回收生果後,繼續採苗推廣。當時民間亦有相當面積的鳳梨田,但品種較差,分團部決定協助農家「汰舊換新」。因此從六十五年起,分團在當地各鳳梨主要產區分設「正常開英」品種示範苗圃,並經常舉行觀摩講習,誘導果農換植新品種與改良栽培方法。
由於分團部的推廣,優良品種的鳳梨園面積逐年增加,並且自民國六十七年起,生果大量銷往阿根廷,為波國增加可觀的外匯收入。
楊分團長表示,聖泰克魯斯的自然環境適宜栽種鳳梨,由於氣候好,同樣的品種在當地的產量與品質均比臺灣佳,適合大量推廣。且生果外銷有鐵路與阿根廷相通,連輸相當便利,市場前途樂觀。
惟楊分團長指出,如果產量能再逐步提高,生果外銷可能到達飽和,屆時宜進一步發展加工業,使得鳳梨能有更多的出路,當地農戶收益亦可得到保障。

顧團長單騎深入山地,勘察茶區。(楊永山)
新僑生意做得好
在聖市停留期間,我們曾抽空去了一趟市場,市場內有許多攤位,出售各種水果與玉米、樹薯……等,有的則賣衣物與日用品。仔細端詳之後,發現水果當中的桔子、柳丁,與臺灣種的一模一樣,看來很有親切感。衣物方面,大多數貨品亦都來自臺灣,由於加上了運費,售價自然比在臺灣貴些。
市場外有許多地攤,攤販在吆喝著,他們多半是印第安人。熱鬧的氣氛,跟在臺灣菜市場頗為相像。
市場外的店家,有許多是華僑開的,他們坐在店門口以國語或閩南語交談,小孩子則在附近嬉戲;再看看店內佈置與出售的貨品,全是我們所熟悉的,恍若走在臺灣鄉下的小城鎮中。
在聖市停留期間,承周總領事夫人招待我們吃了頓最「溫暖」的早餐。周夫人知道我們出去已近廿天,吃了好幾十餐的「洋」食物,因此特別熬了稀飯,配以醬瓜、花生米、柴魚、肉鬆等小菜,吃來清爽可口,可說是此行中最令人難忘的一餐。

每年由台灣空運優良茶籽,在苗圃中大量培育茶苗,以供農家種植。(楊永山)
玻京地勢高
玻京拉巴茲在海拔四千公尺左右的高原上,由於地勢太高,空氣稀薄,會使人產生呼吸困難、頭暈、頭痛、心悸、嘔吐等不適症狀,稱為高山症。
由於各人體質不同,對當地的適應能力就不相同。有許多看來十分健壯的人,一到拉巴茲就躺下了,必須藉助氧氣,但一旦離開當地就自然痊癒。有人看來瘦弱,卻一點問題也沒有。有些人喜歡登山運動,因此肺活量大,心臟強壯,自然更是活動如常。
但通常情況是,初抵拉巴茲時,應輕言慢語,行動放緩,不多吃,不喝酒,不吸煙,不洗熱水澡,睡覺時開窗……,這樣「小心翼翼」過二、三天,多半能適應下來。如仍不能適應,而又非停留不可,就得服用高山藥或喝古柯茶,可以減輕不適症狀。
聽說即使當地居民,如果離開的時間在半年以上,返鄉時亦會感覺不適應。
長期缺氧,可能影響人的血紅素和腦細胞,故各國駐玻京使館人員,通常每年都可休假,好讓他們到平地去好好「呼吸」一番,補充一點氧氣,以免影響智力與健康。

披荊斬棘,將原始林闢為茶園。(楊永山)
「高山症」令人困擾
我們飛抵拉巴茲機場時,農技團顧團長特在機旁迎接。他一再告誡我們行動要放慢。不知是否心理作用,儘管努力「斯文」了,仍覺得不對勁,走起路來身體不受控制地歪向一邊。
進入機場大廈,見過吳大使,顧不得禮貌,趕緊找張椅子坐定。顧團長取出高山藥,為我們每人在舌上滴了幾滴。
由於南半球已值深秋,氣溫頗低,是故機場大廈門窗緊閉,簡直沒有空氣,讓人有幾乎窒息的感覺。只有跑到門外去,門外空氣佳,但風勢凌厲,冷得人直打哆嗦。
從機場出來,一路盤旋下山。原來玻京比機場要低上幾百公尺。從機場進城的山路,也稱「高速公路」,一路上沒有什麼路燈,黑漆漆的,駕駛者必須膽大心細才行。
把行李在旅館中安頓好,顧團長請我們去吃晚飯。
拉巴茲的街道是以石塊鋪成的,頗其古意。但是高低不平,坡度相差很大,駕車者隨時得用手煞車,又得經常作「上坡起步」;而且市區街道較窄、交通擁擠,對駕車技術是極大的考驗。
餐廳內也是門窗緊閉,雖然不敢吃多,仍覺沉悶難受。餐廳老闆好心送來古柯茶,但出了餐廳,仍是步履不穩,如同醉酒一般。
臨睡前把房中所有的窗戶都打開了,仍不易入睡,翻個身都會喘上老半天。想到明日還有極多的工作要進行,不由心急如焚,遂向上帝懇切祈禱,千萬不能昏昏沉沉,否則此行工作就要功虧一簣了。
一夜迷糊,早上起來頭暈腦脹,但已比前晚改善許多。上帝果然垂聽了禱告。梳洗更衣時又喘上老半天,好像參加過賽跑一般。

育成茶苗待搬運。(楊永山)
合作對象多,工作推展不易
我國駐玻利維亞農技團於民國六十一年八月抵達,成員最初僅有五人,當時的工作內容是:茶葉、大豆、花生與養豬四項。第二年增加了稻作、鳳梨二項。六十三年再增加棉田灌溉規畫一項,成員亦增加為十四人。
農技團總團部設於玻京拉巴茲,分團設於聖泰克魯斯,並於 Alto-Beni,Trija,Villa-Montes, Trinidad 等地分設小組,共有九處駐地。
玻國對農技團團務,體制上以農業部為主管機關,實際工作分由地方單位或事業機構負責,譬如:茶葉計畫的合作單位為國營開發公司與 Cochabamba 省開發委員會,鳳梨計畫為熱帶農業研究中心。由於業務相關單位不只農部一個,工作計畫的擬定與執行因此比較複雜。
民國六十七年時,養豬與棉田溉灌計畫結束。六十八年增加蔬菜計畫。如今的工作重點是茶葉與鳳梨,其次為油料作物、稻作與蔬菜。
顧團長從開團連任至今,已十年。他本身是位茶葉專家,從事茶葉工作已有卅多年,不論是育種、栽培、推廣、加工製造、銷售……等有關茶葉的工作,他都甚具經驗。

(楊永山)
茶葉是工作重點
茶葉固然是駐玻農技團目前工作的重點,但並非唯一的項目,工作範圍可說相當廣,顧團長身為茶葉專家,如何領導其他工作呢?說得透徹一點,如何令其他方面的專家信服他的領導呢?
顧團長說:「我是農藝系畢業的,並非只懂茶葉一項,只是在製茶方面的工作擔任得最久而已。除了當年在學校裏學的以外,日後又在農民公司擔任過生產部經理,有行政管理的工作經驗;又擔任過農民公司總公司的第二組組長,管理的項目很多,對於鳳梨、養豬、蔬菜、稻作等,雖然稱不上專家,但也絕不陌生。因此在執行團務工作時,並不感覺有什麼困難。」
十年前,玻國還沒有茶葉方面的技術人員,所以找不到助手可以配合,一切都得自己動手。

茶戶採茶情形。(楊永山)
整起別人留下的「爛攤子」
第一個種茶的地點在 Mapiri, 該區適合種茶,也請過有經驗國家的專家(如阿根廷)來指導,但是沒有成功,茶園幾同荒廢。間或有農家以土法製茶,惜品質低劣。
至於為什麼沒有成功?顧團長指出:「原因很多,大致包括有:交通不方便;政府未加有計畫的輔導;別國的專家沒有耐性長期從事這個工作。」
茶葉不同於別種作物,開始要先育苗,然後再移植到坡地生長,其間管理工作很重要。然後大約得過五年,才可開始採茶。採得的茶菁要加工,要包裝,然後運往各地銷售。其過程又長、又費事。
「可能別國專家只肯待上一年半載,時間太短,就做不出成績來。」
「但是也不能怪他們不肯久待,因為工作的進行太艱苦。當年我去勘察茶園時,交通比現在還要糟得多,車輛多半無法通行,得騎馬、騎驢過去。有的地方,車子是可以開,但一旦遇雨,路就泥濘不堪,車輪陷入軟泥中,久久動彈不得。在泥地堭嬤悚煽味實在不好受。」
「到達目的地後,沒地方睡,沒東西吃,也無處洗澡。記得我曾經借住在一個草棚中,晚上摸黑到溪中洗澡。外國那些養尊處優的學者專家,怎麼吃得了這種苦?」

駝羊是當地特產,皮毛柔軟溫暖。(楊永山)
發揮中國人勤樸、堅毅的特性
「中國人的民族性是勤儉、耐勞、堅毅,而且有『為國爭氣』的觀念,既然來了,總要設法做出點事情來,我們不會輕易被困難擊倒。」
由於地方農戶已對種茶失去信心,所以農技團在開始時以一種「表演」的心情,吸引他們的注意。
首先從國內運來四百公斤的茶籽,然後建一個大苗圃,開始育苗的工作。
由於苗圃面積頗大,維護、管理工作需要多人參與,我政府遂撥款在當地雇工協助。
第二年開始墾地,將茶苗分出種植。由於當年農家多存觀望態度,無人有興趣來領苗分植,因此農技團決定經營一個示範茶園。
示範茶園的所在地,經由顧團長再三勘察後選定,由玻國政府撥交農技團使用。地點的選擇很重要,坡度、土壤、氣候都得注意,「現在農家種茶的興趣高了,但有意來領苗種茶的,我們也要幫他們看看地點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就建議他們改種別的作物。」顧團長強調。
當年的示範茶園經營很成功,第一年開闢三公頃,第二年繼續墾植,共有十公頃,滿山遍野,十分壯觀。農民過去沒有看過生長得這麼好的茶園,因此提起了種植的興趣。

顧團長向茶葉種植戶說明如何鑑別茶菁的品質。(楊永山)
節省外匯支出,增加農村收益
玻國人民原來就很喜歡喝紅茶和咖啡,消費量各是一半一半。過去由於沒有生產紅茶,全仰賴進口,每年都得耗費可觀的外匯。因此茶葉的推廣,對玻國來說,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農民對種茶有了興趣和信心之後,農技團便供應他們優良種苗,以更新茶園,並改良耕作。
農家種茶有了相當產量之後,就開始籌畫設立製茶工廠。「示範茶廠的設立,採雙方合作方式,藉以引起玻國的興趣。廠房內的機器設備由我國贈送,廠房則由玻國政府出資興建。」顧團長說。
這個示範茶廠於六十六年五月開工生產,是玻國第一個製茶工廠。規模雖然不大,但結構理想,作業順利,以現代品管方法從事加工,品質優於市面的進口紅茶。顧團長曾將生產樣品送交英倫國際茶市鑑定,得到極高的評價,謂具有錫蘭高山茶的品質。
接著農技團在 Alto-Beni 開闢新茶區,每年由臺灣空運大量茶籽以供育苗、推廣農民種植。茶園面積已有一一五公頃,因此正在興建第二茶廠,最近即可落成參與製茶。
Chapare 地區亦已開始推廣種茶,有五十餘公頃的茶園。該地屬平地栽培,故推行機械化耕作。也正興建過渡性製茶工場,以應付初期的少量加工;待發展至相當程度,就要興建第三茶廠,成為另一生產單元。

茶廠極注重品質,圖為顧團長在品茶。(楊永山)
科學化品管,茶廠作業順利
茶廠員工都是農技團訓練出來的,先培養技工,再由技工協助,一起訓練工人。
「我們採用科學化品質管制,一定的時間、一定的溫度、一定的原料……,每個階段都有一定的標準,操作的人不會感覺很難,而品質也可以得到保證。」
茶廠的設立,可以容納許多人工,應可造就不少就業機會,顧團長說:「這個倒不敢說,因為工廠的範圍不大,用的人也不多,連包裝部門在內,不過卅人左右。但是因為有了加工,能生產高品質的茶葉,茶葉的銷路好,農民能增加收入,就能發展農村經濟。玻利維亞可以生長的農產品雖多,但有計畫、連貫性的生產卻很少;往往種出一大堆東西,卻沒有市場,很好的產品也成堆爛掉了,十分可惜。如今種茶有加工廠,每天把採到的茶送往工廠,出路有保障,每天又都有收入,對活潑農村經濟很有幫助。」
製茶廠的所有權屬於玻國政府,技術、管理上則由我國農技團負責。至於市場拓展與經營方法,我農技團亦提供詳盡的意見。
為了使產品能順利輸往市場,農技團大力鼓吹玻國政府修建產業道路。因此如今顧團長來回玻京與茶園之間,已不必再騎牲口,可開吉普車了。但是路況仍然不佳,車行處總是灰沙滿天,顧團長成年與塵灰為伍,因此氣管不好,經常咳嗽。

碎茶機的操作過程。(楊永山)
使食油能自給自足
過去玻國食用油亦全賴進口,外匯負擔沉重,故玻國政府與農技團共同致力謀求自給自足之道。
農技團為配合玻國政府的需求,在南部Gran Chaco 地區發展油料作物,以供應當地大規模食油加工廠所需原料,以大豆為主,花生為輔,還有向日葵、胡麻及油菜等。
當地油廠建於民國六十六年,生產能量日需原料三百公噸,故需發展五萬公頃的栽培面積。農技團在當地工作九年,已選出適合當地栽種的花生與大豆優良品種,並大量繁植種籽,以供推廣,推廣面積已達四千五百公頃。
農技團並引進田間引水方法,為油料作物田解決早季溉灌問題,以提高產量。並協助玻國農業技術局規畫成立油料作物試驗場,以為油料作物計畫的技術指導中心。
玻國地形複雜,因有安地斯山脈從智利延伸過來,故西部全是山地,地形可分三大類:高山區、山谷區與平原。因地形、氣候複雜,農業發展必須多元化。農技團在玻國的工作因此分散得非常廣,必須深入各地,針對各地不同的情況,提供發展某種作物的建議與指導。

成品茶包裝待銷。(楊永山)
為人所不為,使成果突出
又由於政局變化大,業務配合機關多,合作計畫的推展,因此包含了太多的變數,工作的進行相當複雜。
顧團長雖已年逾六十,但是幹勁十足,對於各種問題是「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似乎沒有什麼事難得倒他。
玻國同時接受很多國家的技術援助,如:美國、英國、日本、以色列、瑞士等國,因為技術團隊多,「我們做得戰戰兢兢,比在國內工作更賣力些,免得被別人比下去。」
「那些國家的技術團隊以財力、物力取勝,也以團員的學、經歷取勝,我看在眼裡,心想,這些咱們實在不容易比得過。但是我們肯吃苦、有耐性、有毅力,而這些,別國的專家學者就比不過了。因此我們選擇到窮鄉僻壤去工作,設法把最窮、最落後的地方開發起來。至於工作項目,也不得不用點心機,選別團沒有這方面專家或計畫的,及我們最擅長的來做,這樣較易看得出成績。有了成績,才會受到重視,才會使玻國對我們有信心,才會願意提供支持與援助,這樣工作才能愈做愈好。」
不憚辛勞、艱苦地將工作據點深入玻境各地,使得團員非常分散;玻國地方又大,團員間的聯繫極為不易。因此顧團長必須經年累月的巡迴各地,以瞭解各團員的工作實況,並且幫助團員建立關係、解決問題、與糾正工作上的偏失。

顧團長與茶廠員工合影。(楊永山)
年事雖高,幹勁不減
顧團長夫人因無法適應玻京的生活環境,因此多半住在美國的兒、女家。把年事已高的顧團長一人留在玻國,顧夫人心中總感過意不去;但是她身體不好,在玻京實住不下來。兩地奔波的結果,既費錢,又傷身體,使得顧夫人煩惱不已。
「我勸我們老頭子退休,年紀這麼大了,一個人開著吉普車到處亂跑,真教人擔心,萬一在半路上出了事,怎麼辦?他不肯聽哪,說在還能做事的時候,要儘量多做一點。我說,好吧,你去做吧,做到倒下來為止吧。但是,看他一個人在這裡,一個老頭子得自己買菜、燒飯、洗衣服,又得到處東奔西跑,實在也怪可憐,只好又來這裏看看地、陪陪他。我來了,就會生病,我生病了他可不管,照樣出去工作,看樣子非得工作到身體垮了才會肯停……」顧夫人又生氣、又疼惜地告訴我們。
但是站在「旁觀者」的立場,對於顧團長戮力從公的精神,自是欽仰不已,並為國家深幸得人。

在海拔四千多公尺的高原上游湖,別有一番新鮮滋味。(楊永山)
印第安人堅持傳統生活方式
離開玻京前,曾在玻京小逛一番。市區內要不斷上坡、下坡,弄得人氣喘如牛。街上見到許多印第安人,穿著傳統的印第安服裝,他們堅持保有傳統生活方式,很令人佩服。
玻京街上有許多賣土產的店,譬如:金飾、銀飾,皮毛壁毯、地毯、椅墊,羊毛毯、羊毛衣料……。首飾方面價錢不便宜,一隻銀手鐲售價美金十至十五元,一隻K金戒指要美金五十元左右。動物毛皮和毛毯、毛料,售價則很低廉,一床純毛毯只售美金廿至卅元,毛皮掛毯一幅也差不多是廿至卅元,很有地方風味。

楊分團長是鳳梨專家,他與種植戶討論生果採收。
聖湖景緻壯麗非常
吳大使祖禹和夫人知道我們行色匆匆,但是他們以為,玻人稱「聖湖」的「的的喀喀」湖,景色幽美壯麗,如不前往一遊,必引為憾事。故吳大使堅持帶我們去觀光,並且由他親自開吉普車去。
一路行去,看見藍天明淨、高遠,峰巔終年不化的積雪,將重重山巒點綴得粉妝玉琢。路旁見到許多印第安居民在放牧或耕種,放牧的牲畜有:牛、羊、駝羊等,種植的作物則多為玉米。
的的喀喀湖在一片大高原上。海拔四千多公尺處,能有那樣平坦、廣大的平原地,實令人驚奇不已。高原上有水流經過處,印第安人即臨水草聚居。
的的喀喀湖的面積極廣,有臺灣的四分之一大。在那麼高的高原上,有一個那麼大的湖,亦令人驚嘆造物的神奇。
由於湖面極廣,吳大使特別帶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它。湖水清澈湛藍,湖面偶有微波浮動,湖水遂生各種顏色、光影的變化。那樣自然、純樸、幽美的景色,看得人不想說話,只想敞開胸懷,盡情收納這一切,將整個人、心,化於其中。
湖中出產鱒魚,大使夫婦特請我們在一個湖邊餐廳吃烤魚。餐廳的佈置很簡單,但臨窗可以觀賞湖光水色。我們見到有船艇駛過,試想,在高山頂上游湖,是一件多麼奇妙的事!

鳳梨田佔地廣大,田主騎馬巡視。(楊永山)
見賢思齊焉,得到惕勵的力量
回到玻京,已沒有時間去大使官邸拜望,聽說吳夫人收集了許多古董、民藝品與化石,卻無緣一見,十分遺憾。
大使幽默地說:「你們看吳媽媽一身掛的『破銅爛鐵』,大致就可想像出她的收藏是什麼了。」原來吳夫人身上配戴了好些當地製造的K金首飾,大使就愛打趣她。
的的喀喀湖之遊,是我們中南美行的最後一個活動,我們心中十分滿足,以為這是一個完美的「句點」。但吳大使卻一再告訴我們,玻國因為許多地方沒有開發,有許多極具天然美的風景,以及許多非常原始的土著部落,都值得遊覽。「你們停留的時間太短,心情太過緊張,可能錯過許多美好的事物,回去之後就會後悔的。」
果不其然,長者之言總是有道理的。
但是無論如何,此行充分瞭解到我農技團在國外披荊斬棘、流血流汗的奮鬥實況,他們得到當地人士的信賴與尊敬,能夠對他國的農業經濟產生振衰起敝的作用——中國人的光輝,能在海外被肯定、發揚,使我們感到既欣慰又驕傲,也使我們對國家前途生出更堅強的信心。這些,將惕勵我們更加專注於己身的工作,期能也生出光與熱來。
(預告:下期「海外特別報導」將自中南美移往非洲)

玻國少女欣見鳳梨成熟。(楊永山)

玻國市場一景。(楊永山)

印第安婦女在井邊洗衣。(楊永山)

大面積種植大豆,以機械整地。(楊永山)

大豆試驗田生長良好。

蔬菜推廣成果良好。(楊永山)

農技團指導種植的小紅蘿蔔,很受市場歡迎。(楊永山)

印第安人居住的土磚房,與他們牧養的羊群。(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