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般人認為,興辦育幼院只要有豐豐富富的愛心與耐心,便足以成事。其實除了「愛」,還該有適當的方法,才能使這項事業充分發揮「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功能。
「蘭生兒童村」以優美、舒適、明朗的環境,及有效的輔導方法,讓收養的孤兒有個良好的成長過程,儘量幫助他們培養平衡、和樂的性情。
自臺中往霧峰行去,兩旁盡是一畦畦綠油油的稻田,田邊有農家的紅磚房,打著赤腳的小孩在谷場上追逐嬉戲,映入眼簾的,是具有濃郁地方風味的台灣鄉村景色。
快到霧峰時,路旁赫然出現一座歐洲式的城堡:紅頂尖塔下,排列著酪黃色的碉堡,碉堡牆上嵌鑲著碩大的白邊玻璃,玻璃在陽光下閃著耀眼的光芒。
在這片鄉野之間,赫然出現一座歐洲式城堡,令人彷彿進入了童話世界,產生一種如夢似幻的感覺。
但是只要走到門邊,聽到其間傳出孩童喧譁的笑語,和唱遊的歌聲,這情境便又一下真實起來。
這幢三層樓高,佔地達一千九百餘坪的城堡,是有「東南亞最漂亮的孤兒院」之稱的「蘭生兒童村」。

庭院的夜景極美。(歐陽芷汀)
遺愛廣被人間
民國廿三年,臺中縣旺族林家的五子林蘭生,(其兄為擔任過臺中縣三屆縣長的林鶴年)才十二歲即病逝。林蘭生的母親林許悅,在丈夫去世、幼子夭折的情況下,心情極度悲痛而出家為尼。但是仍然難遣懷念摯愛么兒的情思,遂想到捐出祖產中屬於林蘭生名下的廿餘甲土地,以其出租所得,成立「蘭生慈善基金會」,以基金孳息從事救助貧困及獎助興學等慈善事業,期能讓林蘭生遺愛人間,廣被有需要的同胞。基金會的董事長由蘭生的叔叔林獻堂擔任。
民國四十五年,林獻堂去世,這份事業轉由林蘭生的四兄林鶴年接掌,並更名為「蘭生救濟院」,該院的主要工作仍為對外施放救濟金或獎助學金。
到了民國六十二年,當時的台灣省主席謝東閔向林家建議,社會上有不少孤兒失去了家庭溫暖,身心方面無法健全成長,林家何不將「蘭生」改組為育幼院,收養、輔育失去父母或家境清貧的孩童,以良好的環境、周全的設備、正確的教養,成為一個有示範作用的孤兒教養院。
「蘭生」就這樣開始收容孤兒。初辦時規模不大,經費又充裕,因而對院童照顧很周到,能兼顧院童身、心的需要,口碑極佳,因此前往投靠的孤兒愈來愈多,原來的二層樓房不敷使用。
林院長鶴年想到:「既然目前育幼院的房舍嫌小,不如重新規畫,興建一所規模大、功能多、能充分滿足院童生長所需的好環境,讓院童在失去親情之後,仍能擁有快樂而豐實的童年。」
林鶴年決定讓「蘭生」成為一個最富特色的兒童樂園。在與設計師楊明雄多次磋商中,他們都憶起小時候看童話故事,每為故事中的碉樓城堡神往不已。既然美國卡通大師華德.狄斯耐能為小朋友興建一座卡通樂園,我們也為孤兒建一所童話樂園吧。

院中小橋、流水、花木扶疏,是休憩、作畫的好地方。(歐陽芷汀)
院童興高采烈的遷往城堡新居
經過一年施工,耗費新台幣一億餘元,「蘭生兒童村」於今年二月間落成。當小朋友從原來的二層水泥樓房,遷進這座美輪美奐的城堡時,都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的新家。
他們未及整理自己的行囊,便急忙奔到迴廊下,去撫摸牆上閃亮的磁磚,和白色的窗櫺;有的則爬上尖塔,從塔頂俯瞰新家的全貌;也有的在庭園的綠草坪上翻滾、追逐。
這座兒童樂園,是幢L形的三層樓建築,兩端皆以尖頂圓塔為終點。L形兩翼交角處有四個圓筒形古堡,是北翼的育幼所與西翼幼教所的行政中心。
建築高度自行政中心向兩翼逐階而下,形成三樓、二樓及一樓三種不同高度。楊明雄設計逐階高度,有一番用心:「這樣可以避免空間上的壓迫感,並且一、二樓樓頂也可做為小型活動場所,提供院童更充裕的活動空間。」
所有院童都住在北翼育幼所的二、三樓宿舍區,二層樓共可容納一百名院童居住。目的院童僅卅六名,均集中於二樓,每六人住一間,每房十餘坪。
推門而入,門邊倚牆立著一座大鞋櫃,整齊排列著小朋友的鞋子。鞋櫃過去即是縱橫交錯的雙層床鋪(下鋪的光線不致完全為上鋪遮蔽),被褥整齊的置於床頭。
床鋪對面一排壁櫥,置放院童衣物用品。有窗的那面牆下,有一排貼壁而置的書桌,每張桌上都有盞台燈,桌前各有一把椅子。

每面牆壁都嵌著白邊玻璃,採光效果好。(歐陽芷汀)
色彩明朗,環境舒適
臥室的顏色採黃色系統:黃色的牆,淺綠色壁櫥,白色、淺黃、淺綠及褐色的床板,都是明朗、活潑的色調。由於採光充分,空氣流通,予人清爽、宜人之感。
男、女生宿舍各有間鋪著榻榻米的交誼廳,內有電視、音響和錄影機,及象棋、洋娃娃和積木等玩具。休閒時間這兒便是孩子們戲耍、笑鬧的天地。
每兩間房之間,住著一位管理兩旁十二位院童生活起居的輔導員。由於輔導員都是年輕的女性,因此院童稱呼她們為「阿姨」。這些阿姨都具備大專以上的程度,充滿愛心,每天廿四小時全心全意照料院童,她們是:張美合、黃文萍、吳幸容和廖惠君。此外,院方也請來一位全天候的護士蔡瓊郁,照料院童的身體健康。
一樓是廚房、餐廳和圖書室。廚房非常整潔,內有高溫消毒器消毒各種洗後的餐具。
餐廳面積頗大,內置高度不及膝的小桌、小椅。每到用餐時間,這裏的大人、小孩都坐著小椅,就著小桌用膳。六十六歲的林秘書笑呵呵地說:「我的身體這麼大,坐這種小板凳實在不方便。不過為了減少與孩子間的距離,我們都願意與他們使用同樣的桌、椅。」
圖書室的地上鋪著綠色地毯,書架也漆成黃綠色,牆壁上有五彩的花草和卡通圖案。房屋中間的兩根圓柱被裝扮成老樹幹,有隻貓頭鷹棲息其上。小朋友在這片綠色天地中,或坐、或臥、或倚牆、或靠樹,常神遊於故事世界中。
圖書室裏有兩間特闢的自修室,供年齡較長、需安靜溫習功課的院童使用,每間自修室都有一位阿姨「駐守」,隨時指點院童學業上的疑難問題。

臥室的色彩明朗而豐富。(歐陽芷汀)
所有設備都是供孩子們使用的
蘭生之家採用的都是明朗、鮮麗的色彩,圖書館還鋪了地毯,都頗易汙損而不易保養,讓這群好動的孩子置身其中,難道不怕毀損、弄汙?
蔡執行秘書說:「林院長興建這座兒童村,不是為了好看。有許多慈善機構,房舍建築十分呆板,內部設備裝潢也不講究,單調、冰冷的環境,會令居住其中的人很不愉快。尤其孤兒院更得注意這一點,孤兒已經失去了家庭溫暖,再給他一個這樣的生活環境,恐怕會影響他們身心的發展。我們希望能藉著一個明朗、溫馨、美麗的生活環境,讓院童從小養成活潑、開朗、和樂的性情,並且懂得欣賞美,懂得品味生活的情趣。」
「園裏所有設備,都是為院童準備的。用髒了,可以清理;用壞了,可以修補。總要讓他們像在自己家裏一般自在。」
「我們利用孩子喜愛這座古堡的心理,培養他們維護環境整潔的習慣。並且讓院童在動手整理環境的過程中,訓練他們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例如:自己的用品自己收拾;三年級以上的院童自己洗衣服;自己打掃宿舍;年齡較大的院童分配打掃公共區域。」

吳阿姨教導院童寫作業。(歐陽芷汀)
做事講方法,樂趣在其中
就讀陸軍官校二年級的朱孟煌,正好休假回「家」,蔡秘書提到環境打掃時,他憶起自己一直是「蘭生」最年長的「院童」,因此每次打掃公共區域或勞動服務都有份。他說:「我心中難免抱怨自己年紀最長、做事最多,真是倒霉。有一次勞動服務,我又彆著一肚子氣撿石頭,為了想早撿完、早休息,便拿個桶子盛裝。沒想到這個舉動讓蔡伯伯和一位阿姨大加誇獎,說我肯動腦筋,並叫院裏的弟妹多向我學習。我心裡一樂,也就做得有勁起來。」
「此後我不但很樂意參加義務勞動,而且每次都用心思考一番:要怎樣做才能效率最高?不僅自己省力,也給弟妹們一個榜樣。在這種心態下,每次工作都變成一個挑戰,而感覺頗有興味。這種做事態度,讓我在軍中也無往而不利。」
教養孩子最好以鼓勵代替訓斥,這樣的結果往往皆大歡喜,效果極佳。
國中三年級的吳天德,從小就對電器感興趣,只要興起,動輒拆卸電器插頭、開關,或支解收音機、電唱機,總要看個清楚才肯幹休。
院方瞭解他的興趣後,便給予疏導,免得院中電器被毀。每當院中小型電器故障時,就請他修護,給他試驗的機會,如今他已儼然是院中小小電器管理員了。

晚飯後,聚在交誼廳看電視。(歐陽芷汀)
育幼院中最紮實的輔導工作
「蘭生」的院童衣著整潔,應對有禮,一個個活潑大方,不太像來自破碎的家庭。張美合阿姨以四年的工作經驗指出:「其實他們的性情多半還是不太平衡。父母親的愛是無人可以取代的。我們雖然儘量提供他們良好的生長環境,衣食所需也不虞匱乏,但這中間還是有差別。缺少了親情、母愛的撫慰,他們小小心靈中總感覺有所欠缺,因此往往有股暴戾之氣,有時又會自憐、自悲,因此在管教上必須善加疏導。」
除了寒暑假以外,「蘭生」的院童每天有八小時左右外出到附近的國中、國小上課。上學以外的時間都待在院中,阿姨們要照顧院童們鉅細靡遺的生活細節,還必須考慮院童的個別差異而因材施教,又不比管教自己的孩子,輕重之間得細加斟酌——太輕了沒有效果,未能達到管教的目的;太重了可能傷及小朋友的感情,也可能適得其反,令小朋友因反感而反抗。
學社會工作的吳幸容以前曾在「張老師」擔任過輔導員,後來選擇了這份全天候付出的工作。她說:「我認為育幼院的輔導是最主動、積極、紮實的輔導工作。和這些孩子朝夕相處,可以充分瞭解他們,給他們完全而持續的關愛。這種輔導可以深入身心,影響其行為習慣,甚至思想觀念。」
但是,有這層認識的人畢竟有限,而肯長期獻身的人就更少了。張美合感慨的說:「這兒輔導人員的流動率很大。由於這裏工作必須全時間、全副心力的投注,並且工作成果往往無法立竿見影,因此許多人來不久就離開了。」

蘭生訓練院童生活自立,他們自己洗杯盤。(歐陽芷汀)
流動率大,可設法改進
工作人員流動率大,對院童有什麼影響呢?吳幸容指出:「每個人都有一套管教孩子的方式,有的人較嚴肅、規律,有的人較放縱、寬容。工作人員流動率大,會讓院童剛適應了某一種管教方式,又得重新學習遵從另一種。在多變的環境中成長,沒有一個既定的學習模式,對孩子性格的養成會有影響。」
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台北兒童福利中心,已有十餘年育幼經驗,設備、制度都居全台之冠,人員流動率也較其他育幼院少,甚至有些「家長」已服務了十餘年。他們的經驗,或許可提供「蘭生」和其他育幼院作為參考。究其原因,應歸功於良好的制度:服務的「家長」都是相關科系畢業,因此,除具備愛心、耐心之外,也瞭解兒童心理發展問題,教養和輔導頗見績效,與院童之間的感情深厚。
此外,中心六位專職的社會工作員,常在「家長」技窮時,協助輔導院童心理,減輕「家長」負擔。並有大專學生義務前往輔導院童課業,集眾人力量共同管教院童。
中心對「家長」的親職教育亦不遺餘力,例如:經常邀請教育、心理、醫學等專家,與「家長」討論兒童心理及教養問題與方法;並於院童上學的空檔時間,在院中舉辦書法、插花、古箏等學習活動。「家長」足不出戶,卻能不斷成長進步。
由於中心慮及「家長」的各方面需要,並多方面予以滿足,使「家長」身心愉快,與所輔導院童感情深摯,因此都能長期獻身而不考慮他就。

李文祺正細心擦拭上學的代步工具。(歐陽芷汀)
男性少,請學校男師協助
在「蘭生」另一個令人疑惑的問題是,為什麼照料院童的都是「阿姨」,而沒有「叔叔」?
蔡秘書說道:「我們很希望有男性加入工作的行列。但是,孤兒院的輔導工作需要付出極多的愛心、耐心與時間,男性多半不能這樣完全的投入。也有熱心男士前來,但不久就離開了。我們也知道正常家庭必須有男、女主人,供孩子作為行為模仿的對象;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必定有許多有關生理、心理的疑惑,需要成年男人的指點。在不可得的情況下,我們只好轉向學校求助,請求院童就讀學校的男老師多給予關懷和指導,以補我們的不足。」

小蘭抱著玩具午睡,醒來後一時睜不開惺忪睡眼。(歐陽芷汀)
設立多功能的幼稚園
兒童村的西側是幼稚園。蔡秘書說:「到達學齡的兒童,都出去上小學、中學,而未及六歲的幼兒,也需要良好的學習環境。如果送他們出去讀幼稚園,因為年齡太小,接、送很困難,不如自行設立一所幼稚園,一方面教養自己的孩子,同時也提供附近幼童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
「而我們孩子也可有機會與正常家庭的兒童接觸,學習他們的言行舉止,可以受到正常兒童性格行為的影響,變得開朗、活潑、和樂、有信心。」
幼稚園區有一座多功能的大禮堂,可供開會、表演及典禮之用。一、二樓有六間多數學習角教室,每間教室裏都有數學角、娃娃角、工作角、美術角、語文角、科學角和清靜角等,採取啟發式教學方法。
幼稚班老師周嘉玲指出:「蘭生幼稚園每班有兩位老師,但我們並不打算灌輸孩子許多知識;而是希望他們能有個愉快的學習過程,養成他們樂於學習的態度。並從園裏所提供的各種教材中,學會認識和利用各種器物。」
三樓還有鋼琴室、美術室和視聽教室,提供專門教學之用。
庭院中有一片綠意盎然的草坪,草坪上不時有孩子在上面翻滾、追逐。院內並有鞦韆、滑梯、攀爬架或輪胎等康樂器材。
左側草原上有一座假山,山後是個池塘,還有小橋、盆景點綴其間。
這片庭院經常開放供附近孩童前來玩耍,休假日總是人聲鼎沸,熱鬧無比。

院童在戶外爬桿。(歐陽芷汀)
永遠是孩子們的家
目前「蘭生兒童村」裏年齡最長的院童已讀高中了。林秘書說:「這兒是孩子們永遠的家。本院先後收養過六十五位院童,迄今已有廿位投親出院,四名出院就業,四名就讀軍校,其他的都住在院中。」
「雖然蘭生經費充裕,但是社會各界善心人士在看到蘭生的環境好、教養得法之後,認為居住其中的孩子受益良多,因此紛紛給予鼓勵,每年仍捐給蘭生一百萬元以上的捐款。還有人不斷贈送食品、衣物、用具或書刊,他們相信『蘭生』一定會善加利用,使這些物資均嘉惠於孤兒身上。縣政府每年亦補助蘭生八十萬元,加上林蘭生遺產土地的年租金八十萬元,經年累積,目前『蘭生兒童村』已擁有一千六百萬元基金,每年的開支寬綽有餘。」
這是一份經營成功的慈善事業,說明在現代從事慈善工作,不僅要有愛心、耐心,更要懂得採用正確的方法,使得不幸的孩子能真正得到益處。蘭生不僅是東南亞最漂亮的孤兒院,主持人對院童充分著想的愛心,亦值得記述。

大孩子下棋,小孩子在旁觀戰。(歐陽芷汀)

蘭生附設幼稚園,小朋友在科學角玩積木遊戲。(歐陽芷汀)

午睡醒來,老師幫忙繫鞋帶。(歐陽芷汀)

老師為小朋友整理頭髮。(歐陽芷汀)

懸掛在美術角的非黑板,可讓小朋友縱情的塗抹。(歐陽芷汀)

院童上唱遊課。(歐陽芷汀)

圖書館佈置得明朗活潑,院童或坐、或臥,十分入神地神遊童話世界。(歐陽芷汀)

小女生最愛在娃娃角扮家家酒。(歐陽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