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國人在聽說或看到有關的報導,知道有些國家的農場,每至收成季節,只收極少的費用,就任人進入遊憩與採摘果實,遊人在其間可盡情地食用,享受田園野趣,並嘗試一種豐收的喜悅……,均感豔羨不已。
如今國內也有農家專門經營這種觀光農園,消費者多半開著私家車,帶著全家大小,前往遊覽,並且又吃、又買。產地最最新鮮的果蔬,看來賞心悅目,食來亦特別甘美。
這類農園要經營得成功,得具備不少條件,一般而言,地理位置相當重要,不僅要交通方便,並且最好在大都會附近,因都市人成日被繁忙緊張的生活壓得透不過氣,最渴望有機會回歸田園,徜佯大自然間,而且他們消費能力也較高。因此本文特別選擇台北市附近的觀光農園加以介紹:
民國六十八年,苗栗縣大湖鄉的觀光草莓園率先開放,國內吹起一股「採草莓熱」。這是國內首度出現的觀光農園。
這個結合農業與觀光的新點子,仿效自日本及歐美的「自然農場」,希望藉遊客的直接採摘,節省農作物的運費,並減低搬運過程的耗損;此外,還可提供都市人假日舒散身心的好去處,享受平時難得的田園樂趣;同時也因人們前往產地觀光,達到促銷農產品的效果。
觀光草莓園開放時,遊客如織,大家摘得不亦樂乎,也給大湖農民帶來極高的收益。其他各地的農家不免見獵心喜,新竹關西、臺南善化、花蓮新城、苗栗卓蘭、新竹香山、臺中豐原等地,先後開放觀光果園。
都市中的孩子看到鮮豔的草莓,興奮極了。(鐘永和)
北市附近最適合經營觀光農園
當時,臺北市農業經營正陷入瓶頸:一則面臨工商業急遽發展,農業人口及農地銳減的問題;另方面又有中南部大量廉價農產品的強大競爭壓力,因此有日漸沒落的趨勢,需要有新構想突破現狀。
臺北地區地狹人稠,居民平均所得較高,消費能力大,在本地發展農園,就地產、銷,可節省運費,並保持蔬果的新鮮;加上都市化程度愈高,人們對接近大自然的渴求愈大……。基於上述因素,農業學者專家以為,觀光農園是都市農業發展的可行方向。
這個構想,馬上就為臺北市政府建設局所採納。臺北市附近各遊覽勝地,早已人滿為患,若能因地製宜,將農業與觀光結合,並致力發展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如茶、花卉、草莓等,不僅可提供市民休閒去處,更可美化市容、增加農民收入,可謂一舉數得。
臺北市政府自民國六十九年起,在近郊輔導農民把現有的農地開闢為「觀光農園」,五年來陸續開辦了:木柵茶園、北投柑園、士林農園、南港茶園、陽明山花圃等五個觀光農園,總面積達二百八十三公頃,農戶計一百六十一戶,在臺灣地區十一個較具規模的觀光農園中佔了五個,可謂後來居上。
圖3:一對父子把採下的草莓裝盒秤重。(鐘永和)
成立觀光農園得具備一些條件
今年元旦起,內湖草莓園也加入觀光農園的行列,臺北市民再也不必老遠跑到大湖去採草莓了。
臺北市建設局長汪彝中指出,成立觀光農園須注意下列事項:
一、先預估遊客的數目及消費量,再規畫農園的面積及作物產量,以免發生產品供不應求或供過於求的現象。
二、栽種的作物要能吸引遊客,因此應具備容易採摘、就地可食用的條件,如橘子、草莓、葡萄等;或是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如花卉、茶葉等,以合乎土地利用的原則。
三、要有觀光的價值,農園及其附近的景緻應協調、幽美,並有公共設施如洗手間、涼亭、遮蔭樹、登山步道等。若還能與其他風景、名勝區相鄰,觀光價值就更高。
四、農園的地理位置要適中,最好位於交通便利、短途車程可達的地方。同時附近須有廣大的消費人口。
五、農家應有正確觀念:經營觀光農園不純是做農作物交易,也應提供一個欣賞、接近自然美景的的環境。這種觀念,都市附近觀光農園的經營者尤須具備。
圖1:遊客在觀光茶園中的茅草亭裡休憩。(鐘永和)
政府有種種輔導與獎勵辦法
市府選擇開辦觀光農園,都先經過上述考慮,擇定地點後,勸導農戶參加;同時進行產業道路的修築、景觀規畫、農宅整建等工作。待願意參加的農戶達到預計數目後,即將他們編組,然後擇期開放。
為鼓勵農民加入觀光農園的行列,主辦單位訂定了獎助辦法,例如免費發給種苗、辦理農宅無息貸款、購買農具可獲得補助、並提供技術輔導等。
以內湖碧山裡草莓園為例,此處原是稻田,由於國內稻米產量極高,而國人近年來因生活水準提昇,多食用魚肉蛋奶與蔬果,食米量減少,造成稻米滯銷,因此建設局輔導他們轉種草莓,並享有上述優惠待遇。目前已有十七家農戶參加,面積共五公頃。
市建設局第三科科長郭聰欽說,草莓外型玲瓏可愛、顏色鮮豔、滋味香濃,加上採摘容易,深受遊客喜愛,因此大湖草莓園開放以來,遊客絡繹不絕。而且草莓有半年以上的採收期,經濟效益很高。內湖的土質、氣候與大湖類似,故選擇草莓為栽種作物。
圖2:翠綠綿延的指南裏茶園。(鐘永和)
內湖草莓園太過心急
內湖草莓園栽種草莓的時間尚短,有的果園果實尚未成熟,果農就急著收回成本,趕在今年元旦開放。臺北市長楊金欉日前前往參觀,發現草莓園內可採食的熟果不到10%,乃指示果農暫時不要讓遊客自行採摘,以免市民吃虧,並且壞了農園的信譽。但是,目前遊客到草莓園,雖不能自行摘,但能買到農家採摘好的草莓。
至於有人擔心果實上有殘留農藥一事,郭聰欽說,為維護消費者的健康,建設局要求農戶在開放前三周就不再噴灑農藥,以免藥物殘留在果實上。關於這點,當地果農都能遵守,因此遊客可以放心。
站在果農立場,也希望遊客注意一些事:
一、草莓栽培多以塑膠布覆蓋,隔離土壤與果實,以保持果粒的清潔,也避免潮濕土壤浸壞草莓。因此果農希望遊客不要任意拉開塑膠布,或隨意踐踏園地。
二、採摘草莓時,要取鮮紅、碩大的熟果,尚未成熟的青果不要任意摘取。採時用手折斷果柄,不可強拉,以免傷害根部。
三、草莓果肉柔軟鮮嫩,最怕擠壓、碰撞,若要買回去,要用農戶提供的硬紙盒包裝,切忌用塑膠袋,以免壓爛。
圖3:農婦忙著採茶。(鐘永和)
木柵觀光茶園經營條件極佳
如果說內湖草莓園是北市觀光農園的「新軍」,木柵茶園便可算是「老將」了。木柵觀光茶園自民國六十八年起開辦,至今已有五年,在北市各觀光農園中歷史最久、規模最大、規畫最完善,堪稱觀光農園的典範。
木柵山坡地都是砂質土壤,氣候冷熱適中,非常適宜鐵觀音茶樹的生長,一直是有名的茶葉區。
北市建設局汪局長說:「木柵茶園面積廣,接近市中心,產業道路闢建較早,交通便利,且與指南宮、政大,和正在興建中的頭廷裡國家動物園相鄰,恰可連成整體觀光區,十分適合發展觀光,故優先辦理。」
但是當時一般茶農都是以傳統的觀念經營茶園,對於開放觀光一事頗感疑慮——農民多半較保守,又極珍愛自己的土地,對開放茶園讓許多外人上門「觀光」的做法,一時不大能夠接受。建設局為勸導茶農加入,頗費了一番工夫。
木柵農會推廣組長徐育三說:「當初農民不知道茶區開放後,是否會有客人上山買茶?批發商是否就不來批發茶葉了?……」
推廣人員只好苦口婆心地告訴他們,原先批給包商買賣的方式,可照常進行,遊客上山買茶,乃是額外收入,對茶農有益無害。況且開發成觀光茶園後,報章雜誌會經常報導,等於免費打廣告,生意一定更好。
圖4:製茶的第一道程序——日光萎凋。(鐘永和)
宣導成功,開張大吉
當時當地茶葉銷路不穩定,茶農正有心突破現狀,聽到推廣人員這番話,又知有很多獎勵措施,就對觀光茶園有了樂觀的期望。同時,建設局也透過大眾傳播,鼓吹開放觀光農園的構想及作法。半年後,茶園就順利開張了。
經過縝密策畫、大力宣導後的觀光茶園,果然「開張大吉」。六十九年十二月廿五日開放當天,指南堹靋誑|溢,滿山遍野都是慕名前來的遊客。
對沒有自家轎車或腳勁不足的人來說,若嫌徒步上山太累,可搭乘小型10路公車。黃白相間的小型公車,每半小時一班,沿途不設站牌,可自由上下車,十分方便。
遊客第一次上山,多半隨意找家外觀吸引人的茶園,便進去買茶。為招徠顧客,茶農便刻意佈置,建築涼亭、種植花卉、懸掛招牌,以吸引遊客入內。雞、鴨則在農舍四周漫步,鄉村風味十足。
加入觀光茶園的五十三戶茶農中,有四十七戶姓張。據說他們都是鐵觀音茶的引進者——一張乃幹、張乃妙兩兄弟的後代。相傳張氏兄弟在民國初年將原產於福建安溪的鐵觀音,引進在指南山地試種,相當成功,於是在木柵落腳生根。子孫亦承襲祖業,使當地成為鐵觀音的重要產區。
圖1:結實纍纍的北投觀光橘園。(鐘永和)
買賣不成,仁義在
到觀光茶園毋需買門票,遊客到此喝茶不要錢,還可免費遊逛、欣賞風景,但不能親自採茶。因為遊客不懂得採茶的要領,恐怕損及茶樹;而且採下的茶葉須經加工,才能飲用。
農民雖開業作生意(賣茶葉),但仍保持純樸、好客的本色,對來往遊客熱誠招待,即使買賣不成,也不會露出不豫之色。
由於目前市面上有些茶商魚目混珠,在上等茶葉內摻雜劣等茶,然後以高價出售,使消費者蒙受損失;因此遊客到木柵茶園,一方面是散心,多數還是為了買茶,因為此處賣的茶葉貨真價實。
茶農張約旦說:「我們都以批發價賣給遊客。」以上等鐵觀音來說,木柵茶園每臺斤只賣一千六百元,市面上要賣到二千五百元到三千元之間,便宜近半,難怪喜好品茗者趨之若鶩了。
每家的茶價都由茶農依茶等自訂,會不會有茶農漫天要價呢?徐育三說:「各級茶葉的售價雖不同,但大致還是有公定標準,那家價錢訂得不合理,生意就做不起來。」
圖2:採摘的橘子可以帶走,一斤付費十幾元。
茶農生活大為改善
木柵茶農這幾年拜「觀光」之賜,收入增加,生活改善。以往製茶房是茅草搭的,現已改為鋼筋水泥建築;竹製的揉撚盤、萎凋架,木製的炒茶機,也被全套不鏽鋼製品與自動化機械所取代。
曾當選十大傑出農民的茶農張寅家,遊客可看到一邊是張家過去住的土埆屋,及屋前的古井和老式幫浦;另一邊則是現代化的三層樓洋房,養著波斯貓和牧羊犬。兩者形成強烈對比,由此也可看出指南堹鬤曀o展的軌跡。
北市建設局做過統計,木柵觀光茶園開放後,每戶茶農每公頃的年收益達新臺幣六十萬至九十萬元。也就是說,如果農戶有一公頃的茶園,每月至少有五萬元以上的收入。由於辦得成功,此處已成為各地成立觀光農園觀摩學習的對象。
圖3:一家大小共享摘橘子的樂趣。(鐘永和)
寓教於樂,將成立茶葉展示中心
就觀光茶園的長遠發展來看,經營方式若一成不變,對遊客的吸引力可能與時遞減。基於這項考慮,北市建設局計畫在茶區興建茶葉展示中心,使遊客到茶園時,除了喝茶、買茶、欣賞風光外,也能得到有關各種茶葉的知識。
北市建設局郭聰欽科長說明展示中心的構想:中心內附設展覽室,陳設傳統與現代製茶用具;並以圖片或幻燈片,介紹茶葉製造過程;附設品茗臺與坐椅,供遊客聊天、休憩。
展示中心外則將開闢示範苗圃,種植各類茶種,並標示品種、習性、栽種歷史,以達「寓教於樂」的功能。
鐵觀音香氣濃、味道重,有人並不喜歡。愛喝清香甘甜的包種茶者,則可在南港茶園得到滿足。
圖4:觀光菜圃中美麗的菜花,也頗具觀賞價值。(鐘永和)
南港包種茶逐漸復甦
南港農會推廣組長江阿清指出,南港是國內歷史最久的包種茶區,曾盛極一時,後因附近汐止、七星一帶開採煤礦,茶農看到採礦收入較佳,紛紛改行轉業,南港茶園遂日漸沒落。近年來,汐止、七星煤礦停採,許多礦工又回到南港種茶,但因茶園荒廢日久,在品質、產量和銷量上,一時難以恢復昔日的水準。
北市建設局鑑於此區有種茶、製茶的傳統淵源,遂於民國七十一年,將南港茶區仿造「指南模式」開放,希望藉此打開南港茶的知名度。
南港位於臺北盆地邊緣,距臺北市區較遠,產業道路系統尚未闢建完成,區內又無較富盛名的觀光勝地,先天條件不及木柵茶園,因此遊客較少,但多少仍使當地茶農的收入增加。
為加強南港茶園的觀光條件,臺北市政府正計畫進行產業道路支線的工程;同時為顧及栽植與製茶技術的傳遞,鼓勵年輕一代留在山上種茶,亦給予各種貸款及補助。
圖5:觀光菜園適宜遊賞,但不適合讓遊人自行採摘,故農戶還是自行採收。(鐘永和)
北投觀光柑園佔地廣、果實甘
每年一到四月,是陽明山桶柑的成熟期,北投觀光柑園也在此時開放。
無論是騎機車的青年男女,或開車出遊的一家人,馳騁在通往柑園的產業道路上,涼風、綠意迎面而來,十分愜意。
分佈在北投大屯里、泉源里的觀光柑園,形成一個半圓形,共有四十四戶農家,面積一百五十公頃,是全國最大的觀光柑園區。
路旁的柑園,多用竹籬笆圍起,結實纍纍的橙黃果粒,不甘寂寞地探出頭來,召喚遊客上門。
進園之前,要先購買門票,每張票卅元,園方供應一把剪刀及一個塑膠袋,遊客就可在樹叢中採將起來。可當場吃,不必繳費;也可以帶走,一斤才十多元。剛採摘的果實,格外鮮美多汁,和市售的大不相同。
柑橘樹經剪枝後高不過兩公尺,採摘很方便。剝皮後即可食用,不需清洗,是最適合觀光果園栽植的水果。
圖6:綠油油的菜圃,賞心悅目。(鐘永和)
掌握採摘要訣,勿使果棄於地
怕的是遊客不守規定,不用剪刀剪,硬要用手摘,拉得枝樹亂顫,會影響果樹的生長;或把未成熟的果實也摘下來,吃一口覺得太酸便隨地丟棄,使果農十分心疼。
北投農會推廣組長陳錦章說:「摘橘子要選熟果,橙黃、帶光澤的,才可採摘。」正確的採法是在果梗離果蒂約三公分處剪下。用手折斷枝梗,因無完整切口,不易癒合,極易感染病蟲害。
儘管有樹枝折損、滿地棄果的情形,但果農因節省了採摘、運輸的工資,依然很划算。果農黃進貴說:「五、六年前,橘價大跌,入不敷出,這片橘園本打算廢耕,沒想到闢為觀光農園的做法,使我們『起死回生』。目前每斤批給中盤商只能賣到五、六元,賣給遊客則是十五元。但遊客並不吃虧,反而佔便宜,因為市價每斤要廿元左右。」
圖7:逛完菜園的遊客,順道買菜回家。(鐘永和)
果農悉心栽培,遊客即大量上門
滿山遍谷的果園中,有的「門庭若市」,有的「門可羅雀」。這種幾家歡樂幾家愁的情形,取決於產品的好壞。果農黃進貴說:「遊客的眼睛是雪亮的,看到果子飽滿結實,自然會進門來。而要果子長得好,就得細心照料。」
為了怕先到的遊客把成熟果子採光,北投農會將柑橘戶按坡地高度及橘子成熟的先後分成三個梯次,逐次開放(坡度愈高,橘子成熟愈慢),解決了「後到者只能吃澀果」的尷尬。
北投柑橘園和其他農園一樣,也面臨了公共措施不足的煩惱。產業道路過狹、停車場地不足、景觀嫌單調,都是問題。尤其是遊客吃多了橘子,水份太多,「方便」無門,真是困窘。這些問題有待臺北市建設局與果農協力解決。
圖8:菜園也賣南瓜,這個有八斤重。(鐘永和)
綜合性農園較符合現代經營原則
農產品的生長與收成有季節性,只栽種一種作物的觀光農園,既不能整年滿足遊客的需要,其本身的收益也不穩定,因而有綜合性農園的構想。
士林農園即是打破季節限制的綜合性農園。以「春天有花香、夏天採蓮霧、秋天可買菜、冬天摘橘子」為號召,很能吸引遊客。
士林農園佔地約二百公頃,其中菜圃約六十公頃,是臺北市最大的蔬菜生產區,因位於山坡地,主要栽種蕃茄、甜椒、甘藍、敏豆等高冷地蔬菜。
原先臺北市政府的構想,是希望菜園也能比照果園,讓遊客入內採收;或劃出專區,租給遊客自行播種、栽植與採收。
但忙碌的都市人沒有時間常常上山照顧,加上蔬菜不像水果一樣就地可食,採摘時又容易弄髒手,原構想因此打消。目前只能像中南部縱貫公路兩旁的菜圃一樣,遊客經過時可欣賞菜園景觀,並順道買菜。
因此嚴格說來,士林農園的菜圃,仍不能稱為觀光菜圃,只能說是「蔬菜專業區」。
圖:觀光花圃栽植各類美麗的花卉,景緻宜人,是都市人舒散身心的好去處。(鐘永和)
花圃應改變栽植方式,必大有可為
花圃的情況也和菜圃相同,遊客還不多。士林農會推廣組長楊秋森指出,此地栽培的花卉種類不多,只有杜鵑、茶花、大理花等,而且每個花圃的面積不過幾坪,因此沒有萬紫千紅的變化及花海的氣勢。
臺大園藝系教授凌德麟說:「花圃、菜園的經營,若要吸引遊客,必須極富特色,或具有遊樂價值。」
他進一步說明,如果菜園旁邊有野炊、露營地,讓遊客得以即採即炊,相信吸引力就會大得多。
「花圃若能擴大栽種面積,以景取勝,把原本單調的花色植成一片花海;或是豐富花卉的種類,並收集些奇花異卉;或是部分以花盆栽植,可以讓遊客買回家去培養、欣賞;………如此多管齊下,必能吸引遊客上門。」凌教授指出。
市建設局正計畫接納建議,在士林農園開放露營、野炊場地,並且除了現有的蓮霧、柑橘外,還將輔導農友栽種楊桃、李子、蕃石榴等水果,以期發展成一個「綜合水果區」。不同的水果,在不同的時節成熟,如此僅水果一項,即能維持四季都有收成、都能吸引遊客上門的局面。
圖:觀光花圃栽植各類美麗的花卉,景緻宜人,是都市人舒散身心的好去處。(鐘永和)
唯有物資豐裕、生活品質高,才能提供觀光農園發展的環境
觀光農園的出現、發展、蓬勃,實在是國內進步的一個表徵,因為:農戶必須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與高明的技術,栽植出質好量多的農產,才會吸引消費者前來;農園附近的景觀與公共設施必須有良好的規畫,遊客才會願意一來再來;國內作物的整體產量必須非常豐沛,市面供應無缺,才能容許部分農產品不上市,及禁得起某些遊客不當採摘所造成的損耗;而大眾也須在生活水準提高,甚至自備轎車、方便攜帶採摘的作物,才會有餘錢、餘暇和興致到觀光農園採購「不急之物」,並享受田園樂趣……。而這些現象,都令我們欣慰不已。
圖:觀光花圃栽植各類美麗的花卉,景緻宜人,是都市人舒散身心的好去處。(鐘永和)
圖:觀光花圃栽植各類美麗的花卉,景緻宜人,是都市人舒散身心的好去處。(鐘永和)
圖:觀光花圃栽植各類美麗的花卉,景緻宜人,是都市人舒散身心的好去處。(鐘永和)
圖:觀光花圃栽植各類美麗的花卉,景緻宜人,是都市人舒散身心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