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來源:台灣九八年網際網路使用調查(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數位科技公司)/圖表製作:蔡智本(卜華志)
在浩瀚無邊的網際網路裡,你記得多少網站的地址?相信不多。因此有人發展出一種查詢路徑、被稱之為「搜尋引擎」的工具。

透過電腦連線,網友可以漫遊全球,而在網路上買書、送花、訂票等購物行為,將搜尋引擎是網路界的必爭之地,台灣最早的網路搜尋工具就是由陳正然打造出來的「蕃薯藤」。(卜華志)
美國「網路廣告協會(IAB)」的調查指出,從一九九七年開始,美國網路廣告金額流向搜尋引擎網站的比例,超過總廣告量的一半。

透過電腦連線,網友可以漫遊全球,而在網路上買書、送花、訂票等購物行為,將搜尋引擎是網路界的必爭之地,台灣最早的網路搜尋工具就是由陳正然打造出來的「蕃薯藤」。(卜華志)
因為商機,台灣的網路經營者積極跨足資料搜尋服務的戰場;國際性的網路公司也紛紛來台籌設「華文版」搜尋引擎。在華文的網路世界中,台灣為什麼最有條件成為「華文搜尋引擎中心」?誰又將是華文搜尋引擎的大贏家?
去年全球網際網路重大新聞之一是,幾家網路公司合併的消息。例如美國最大網路服務公司「美國線上(AOL)」以四十多億美元高價併購以瀏覽器起家的網景公司;拍卡通動畫片的迪士尼公司也買下了「資訊搜尋(Infoseek)」公司百分之四十三的股份。美國網站大門之爭有朝向「大者恆大」發展的態勢,而台灣則才剛邁向戰國時代。

中正大學教授吳昇(中立者)研發出來的「蓋世搜尋引擎」,是奇摩、電腦家庭、網擎、雅虎中文各網站的技術後盾。(卜華志)
美國雅虎去年在台灣成立華文搜尋網站,微軟也將進軍中文網站市場,目前台灣就有五十多家網路公司以「搜尋引擎」為經營目標,一九九九年的台灣網路界已是百家爭鳴。還不是搖錢樹
網路搜尋工具為什麼這麼熱門?
根據開拓文教基金會「一九九八年台灣地區網際網路相關運用及使用調查」報告指出,台灣網友最常去瀏覽的網站類型,搜尋引擎類為第一位(百分之二十八•五),其次為生活休閒資訊類(百分之二十五•六);而台灣網友最常在網路上進行的活動,也以使用搜尋引擎查資料為第一優先(百分之二十六)。
網路經營者看中的不外是網路商機。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去年初的調查指出,一九九七年我國網路廣告的市場規模約有三千五百萬元,九八年預計成長到一億元。其中九七年百分之九十的收入集中在前五大知名網站,如中時電子報、華淵資訊網、資策會的種子網路、網路家庭、奇摩等。
不過根據他山之石,到目前為止網路商機還不是一條康莊大道。德國一家網路服務公司(CVSI)研究指出,想從網路賺錢,初期要有虧損的心裡準備,他們預估美國公司要到西元二○○○年以後才能有利潤,歐洲公司需要的時間則更長。
「大家都說可以在網路上賺錢,但我們現在只看到賣上網硬體設備的電腦公司賺錢,」去年以五千萬資本額進軍市場的網擎公司網站總監邱元平比喻,就像美國西部的淘金熱,結果初期賺錢的是那些賣牛仔褲的人。
華淵資訊網總經理顏守俊直言,現在台灣沒有一家網站敢說他們賺錢,就以華淵來說,如果賺錢,為什麼他們還要積極地在國內外募集百億資金,並籌備在美國上市事宜。「網路根本是燒錢的事業,雖然進入門檻很低,但成功的門檻很高,即使排名第二都會很辛苦,」他說。

「不進大陸,怎麼能號稱全球最大中文網站?」華淵資訊網董事長姜豐年(左)因此和大陸四通利方公司總經理王志東(右)合作,朝共同目標邁進。(卜華志)
兩年前開始經營網站的「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去年增加六十多人投入網站大門事業,電腦家庭社長李宏麟預估再過兩年,他們才會損益平衡。投資未來
對網路人而言,雖然現在還在賠錢階段,但這不是問題,因為他們在「投資未來」。
美國高科技網路股的表現也讓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以一月中美國股價的表現來說,雅虎股價為美金三百一十七元,竟然大幅超過微軟的一百四十九元,和英特爾的一百三十五元。
而華裔美人楊致遠靠搜尋工具崛起的傳奇故事,更讓他們對前景懷抱無窮希望。
一九九四年楊致遠還在加州史丹福大學寫博士論文時,發現網際網路的奧妙,一頭栽進去。為了方便搜尋,他和同學把全球網站的網址蒐集在一個類似網路電話簿的目錄下,以《格列佛遊記》中的人物「雅虎(Yahoo)」為名,不料竟然造成網際網路大震撼。
他們的想像力與原創性受到世界各地網友和網站主人的歡迎,每天收到上百萬次的連線查詢,史丹福大學的電腦主機也因此整天阻塞,楊致遠不得不考慮自立門戶。
雅虎被創投公司看上後,更是銳意經營,並且找了輔導股票上市承銷商規劃公開發行,一九九六年雅虎股票上市,股價開始狂飆,如今公司身價達美金上百億元。
楊致遠提出的網站分類目錄類似圖書館裡的書目卡片,以人工編輯方式將各網站歸為娛樂、運動、政治等類別下,使用者一目瞭然。

網路發展可望帶動科技產業,台北世貿中心每年年底的資訊月展,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卜華志)
不過這種方式的缺點是,如果網友要尋找更細的資料,例如「類固醇」、「盤尼西林」等,在分類網站目錄可能就找不到,這樣的資料可能埋藏在數百萬頁的網頁中,於是雅虎又和發展「全文檢索」功能的Inktomi公司合作。只要打進一個關鍵字或詞,全文檢索技術就可以從之前搜尋的資料庫中,檢查上千上萬的網頁,將相關資料排列出來。窮人的原子彈
雅虎的成功,在於它是第一個進入網路市場的檢索公司,並且提出「網站入口」的概念。自此上網第一站、網路大門成為競爭最為激烈的市場。
雖然網路全世界流通,但語言就是一種有形的疆界,而雅虎最初也只為英文世界服務。
雅虎創造的模式讓華人業者也想見賢思齊,中文使用者又佔全球五分之一人口,自然有極大潛力。
不少台灣網路人因此以成為「華文網路世界的雅虎」為目標,才發展二、三年,市場上就有五十多家網站提供搜尋服務,個個企圖以此為起點,爭取「網路大門」的資格。
其中最早提供搜尋服務的是三年前正式上網的蕃薯藤,催生蕃薯藤的是台大社會學研究所畢業的陳正然。
學生時代以台灣為研究主體的他,發現台灣史料資料匱乏,一九八八年赴美求學,爾後曾經到日本蒐集台灣史料並拜訪提出台獨史觀的旅日史家史明,卻被調查局以叛亂罪嫌逮捕。這就是當年有名的「獨台會事件」,促成刑法第一百條的廢除。
獨台會事件後,適逢網路開始發展,陳正然決定放棄學業,並和朋友以二百萬的基金、幾台個人電腦,建構出台灣本土內容,蕃薯藤因此被稱為「台灣的雅虎」。
此外,蕃薯藤還努力為殘障、婦女、原住民、環保等團體建立網站。以往媒體中,弱勢團體的聲音往往很微弱,陳正然認為,「網路是窮人的原子彈,因為進入門檻比較低,」但如果不刻意去做,他們不可能享受到科技的便利。
蕃薯藤和雅虎上網時間只差幾個月,兩者最大不同是,前者為非商業性,以基金會模式運作。但是在公益服務三年之後,蕃薯藤也登記為「蕃薯藤數位科技公司」,從去年開始接受廣告,「商業化只是手段,希望得到更多資源投入內容生產,」執行長陳正然說。人氣可用
相對於蕃薯藤以基金會模式運作的中規中矩,一開始就標榜商業化的奇摩站就顯得活潑、動感得多。
代理國外軟體的精誠資訊公司,在一九九七年八月推出「奇摩」站,服務項目有搜尋、分類、聊天、即時股市報價、即時新聞等。
精誠資訊公司總經理盧大為表示,對他們這種以廣告為收入來源的網站而言,「聚集人潮為經營網站的第一優先。」而相較於電視台收視率調查常引發爭議,網路廣告「被送到幾台電腦上?一天送出幾次?送給哪些人?可以精確算出你的網站有沒有流量,一翻兩瞪眼,」他說。
但如何聚集人潮?網路以「十倍速」前進,太快、太新,沒有人有標準答案,有人靠內容,有人靠服務。
奇摩就致力於「聊天室」的經營,以吸引網友上門。
「網路不是傳統媒體的電子化,」盧大為認為,報紙、電視、雜誌等是由少數人編輯內容;但強調互動、即時的網路卻是由大家來決定內容。
他以以色列年輕人研發出來ICQ、類似網路呼叫器的軟體為例,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被「美國線上」公司以上億美元買下,讓他意識到網路聊天、溝通的重要功能,因此奇摩百分之六十的投資都花在聊天室的軟硬體上。
盧大為更常利用ICQ和員工開會溝通、接受記者採訪,「現在沒有ICQ不會過日子,比沒有電視機更可怕,」他說。
「網站換台太容易了,建立網友的忠誠度不能只靠內容,而是要提供更多的服務,讓人覺得必須來你的站,」網擎公司網站總監邱元平舉例,譬如提供個人網頁的空間、免費讓網友收發電子郵件、電子行事曆等,以吸引網友固定上網。去年底網擎在台北資訊月會場上擺了四天攤後,他們發現大部分高中生上網不為查資料,而是想知道電玩遊戲如何過關的祕訣。內容是終極目標
然而,傳統媒體人想的還是生產獨特的內容,滿足網友。
為旗下四本雜誌量身打造四個網站的「電腦家庭出版集團」,去年十月跨足網路大門戰場。
二年前經營網站即以開闢「名人會客室」、免費的電子新聞,每天成功吸引八萬人上網,「我們嘗試了解網路的本質,發現上網主要目的在找資料,這種特質以後也不會消失,」電腦家庭社長李宏麟說,一般人會更重視經過處理、分類過的資料,這就是傳統編輯人的工作。
「想到網路大門就想到雅虎,但是從網路歷史來看,內容才是終極目標,」電腦家庭發行人詹宏志認為,台灣網站人在內容上的投資,仍然不夠,他們因此與平面、電子共十七家媒體的網站連結,希望一次滿足網友對資訊的需求。
「大門不是終點,而是起點,」詹宏志的希望是,台灣網友只要使用中文就能得到足夠資訊。
大門是起點,不少網路人也把台灣當作華文網路市場的起站。他們的想法是,以台灣為中心,將目標對準華文最大市場──中國大陸,因為如果和新加坡、香港、大陸等說華文的地區相較,台灣最有條件成為華文網站中心。
以服務北美地區華人起家的華淵資訊公司最早顯露這樣的企圖心。
「不進大陸,怎麼能號稱全球最大華文網站,」華淵董事長姜豐年說,這幾年他們一直在找大陸合作夥伴,終於找到也有同樣目標、開發「中文之星」軟體的「四通利方」公司。網路統一兩岸?
四通利方公司總經理王志東去年底被華淵邀請來台,他說「兩方原來都在搞拼圖遊戲,我在大陸、香港,華淵在北美、台灣,各自已經拼出一大塊圖,後來想想與其合作,不如一起過日子算了。」
合併後的新公司,總部將設在加州矽谷,台灣的華淵和大陸的四通利方都將是總公司旗下的子公司,雙方共同以新品牌「新浪網」出擊。
不過也有人認為,將網站市場鎖定在全球華人的策略,不會成功,「華人市場」是個迷思。
盧大為開玩笑說,「他們每天是不是都要擔心,頭條新聞是放江澤民的談話好,還是李登輝的談話好?」而網站內容若稱呼台灣為「中國的台灣」,也不會被台灣網友接受。
針對內容的區隔,王志東指出,不管在那設網站,都要由當地使用者決定內容,譬如台港都喜歡娛樂、八卦,關心股市;大陸最受歡迎的是體育,尤其是足球,北京、上海的網友就常為了支持的足球隊翻臉。
「乍看之下是全球華人,但喜好差異如此之大,不可能強用一個框,放諸四海,」王志東說。
不過,也有人提出廣告主會不會登廣告的質疑。
「就廣告營收來說,沒有全球華人市場,因為廣告是地域性的,台灣廣告主不會在北美網站上登廣告,因為當地消費者買不到他們的東西,」雅虎台灣地區總經理李建復說。
但對華人網路樂觀的仍居多數。以前也不相信有全球華人經濟體的李宏麟,就因為網路有了不同想法,「過去訊息、交易是分開的行為,讀者看到喜歡的商品,必須到店裡購買;但現在只要用滑鼠『點一下』就好了,行銷通路的問題在網路上都可以解決,」他說。
華淵在去年中秋節時,曾經和美國各地方商店合作,由他們負責運送貨品,在網路上賣月餅、牛肉乾、人參、華語流行歌星的雷射唱片等,以解北美華人的鄉愁。
不管有沒有全球華文網路市場,業者都同意,發展出最得心應手的華文搜尋引擎是第一步,而台灣也最有條件成為中心。
陳正然分析,網路既是媒體,就牽涉到自由化、民主化程度,大陸地區的自由化程度最低,新加坡的網路使用人口只有五十萬,「放眼亞洲華文地區,台灣一枝獨秀,不當老大很可惜。」
資策會一九九八年亞太國家網路使用人數的資料顯示,我國是該地區僅次於日本、網路使用人口第二高的國家;若是比較華文地區,台灣不到三年即成長到二百二十萬上網人口,大幅領先大陸的一百多萬,香港、新加坡的五十萬人口。百變金剛
在我們暫具優勢的階段,陳正然認為,越多人加入市場越好,「業者一定要有共識先把『餅』撐大,市場小,大家拼得你死我活,沒有意義。」大陸會慢慢起來,大家就公平競爭,「很難預期網路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他形容,「網路就像百變金剛,會根據使用的形態,變出不同面貌。」
王志東同意,到目前為止誰都不敢斷定網路的性格、商機、市場區隔在哪裡、侷限和極限是什麼,大家都在不斷摸索、試驗。
「業者已經在卡位,」研發出台灣目前網頁搜尋功能最強的「蓋世搜尋引擎」、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副教授吳昇指出,制定政策環境的政府部門也要早做規劃。
他認為,現在我們只看到政府在積極推動上網人數,但是對網際網路的中心技術應朝哪些領域扎根,沒有耕耘,缺乏遠見。
舉例而言,就像網路通訊技術、廣告、電子商務的安全機制、資訊如何自動分類、網路頻寬等,只要能掌握幾項關鍵技術,台灣就能佔有一席之地。只要有眼光,台灣有的是發展技術的人才,「台灣留學生在美國的軟體領域可以研發出來,我們當然也可以,」吳昇說。
吳昇強調,網路科技的主流一直掌握在美國手中,台灣的決策者如果能朝這方面規劃,可以為台灣開展出繼硬體後的另一項高科技產業,但是速度要快,錯過了又得跟著西方腳步走了。芝麻開門
吳昇帶領中正大學資訊工程研究所學生研發出來的「蓋世神燈」搜尋技術,正是目前台灣網路經營者如雅虎中文、奇摩、網擎、八爪魚、電腦家庭等幾個大型華文搜尋中心的技術後盾。
它就像神話阿拉丁神燈裡的精靈,只要主人下達一個指令,精靈就會將全世界的資訊傳送到你的電腦。
「蓋世」的特色在,具有容錯、同音的搜尋功能,例如「美國總統柯林頓可以符合克林頓」、「偶像歌手范小瑄等於范曉萱」、「背多分可以找到樂聖貝多芬」等。
但是如果精靈告訴你,「主人恭喜你,你要的資料有二萬筆,」主人大概不會太高興,因為反而不知從何看起。真正便利的資訊市集,搜尋軟體不是隨便把字詞和相關網址抓在一起,而是給你一盒包裝精巧的珠寶,答案緊扣問題。
吳昇的蓋世神燈是超級精靈,它的網址搜尋,會包含網址被連結的次數(表示被使用的程度);網頁搜尋結果,則包含網頁部分內文、檔案大小、相符程度等等,可以為主人精選、排列出更貼切、更相關的資訊。他對網站商業化卻沒有什麼興趣,對吳昇來說,網路資訊應當是自由交換、免費取得。關鍵技術才是真正商機所在,因為可以帶動產業。
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人類正在進行資訊史上最鉅大的工程,建構一個虛擬、沒有國界的資訊新世界。人類不停的將現實世界裡的資訊,如報紙、雜誌、書籍、政府文件等,丟到網路上;成千上萬的參與者也不停生產資訊。
台灣的網路人在這資訊變革的時代,選擇先從吐絲結網做起。 ◎在網路上最常進行的活動
使用搜尋引擎 26.08%
瀏覽生活休閒資訊 16.85%
抓取軟體 12.50%
聊天交友 8.74%
閱讀新聞、雜誌 8.70%
通信(E-mail) 7.72%
運用線上資料庫 5.66%
瀏覽影視娛樂資訊 5.21%
瀏覽參與熱門活動和議題 2.49%
理財 1.65%
玩線上遊戲 1.41%
瀏覽醫療保健資訊 0.82%
工作 0.82%
上成人網 0.72%
其他 0.49%
購物 0.12%
◎在網路上所購物品或服務(可複選)
書籍雜誌文字出版品 36.4%
資訊服務(如訂閱電子報) 31.3%
電腦軟體 30.8%
電腦周邊產品 19.5%
訂票 18.9%
視聽出版品 13.7%
店頭商家無法購得的產品(如直銷傳銷) 9.7%
送花送禮服務 9.0%
電腦 8.8%
其他 6.3%
家電用品 5.4%
理財服務 5.0%
情色網站的會員 4.4%
資料來源:台灣九八年網際網路使用調查(開拓文教基金會、蕃薯藤數位科技公司)圖表製作:蔡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