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戲老師傅李天祿耍得一手漂亮的猴步。年高七十七的老人家講起孫悟空的故事如數家珍,配上聲音、表情、手勢,真是活龍活現、呼之欲出。
年輕時候,逢到熱鬧喜慶的場合,他就喜歡搬出齊天大聖來。由水濂洞稱王、拜師求道、大戰混世魔王、鬧水府、闖閻殿,到大鬧天宮、偷桃、盜丹,直至五行山下佛祖收押,一氣演上兩天夜戲,鑼鼓不斷、全無冷場。戲裡大聖的戲偶還須換上五次,才能表現不同階段、道行各異的孫悟空。
「只有大聖誕辰不可以演這個戲」,老師傅說,大聖已經修成正果,生日時演出過去胡鬧的舊事,是「大不敬」。但他表示,如今真正「懂規矩」的人——並不多,也有戲團根本不知道忌諱,照演不誤,「反正大家歡喜看啊!」他說。
前陣子,李天祿的法國徒弟班任旅還打著老孫旗號,到歐洲、中國大陸巡演齊天大聖。老師傅認為,西遊記故事流傳廣遠,外國人也多半知道這隻活潑捉狹的中國神猴;而且猴子戲口白少、容易表現開打手藝,加上孫悟空造型討喜,群妖眾仙衣彩斑斕、天庭地府佈景變化多端,最適合初入門者,尤其外國人學習、欣賞。
這位法國徒弟渡海來台,師承絕藝之後,還親自養了一隻小猴子,日日觀察、模仿。如今班任旅套上戲偶,舞弄得猴模猴樣,「他已經『青出於藍』,做得比老師卡好嘍!」老師傅得意地誇讚他的學生。
孫大聖在布袋戲裡討巧,在傳統國劇的紅氈上,也是個響噹噹的角色。
猴子戲有唱有作帶開打,人人愛看,但藝壇卻非個個能演。能夠貼一齣唱作俱佳、出手漂亮的水濂洞,這樣的演員,據說並不多見。
「這個角色很特別」,出身北平富連成第六期大元字輩的孫元彬解釋說,孫悟空的戲份吃重,想要演得精采,演員必須熟諳武丑、武旦、武生、武二花,包括矮步、單提、掃堂腿、鐵門板、倒插虎、雪裡翻…等種種絕活,還要能耍槍花、棍花、長鞭、叉……等各式兵器,「要有台子上擺多少(兵器),就能耍多少的能耐,才能叫人看得過癮」,他說。
紮實的武功底子之外,孫悟空下海與蝦兵蟹將開打,還得唱昆腔,隨唱、隨翻、隨舞蹈。「最難的還是作表」,孫元彬指出,一般人可能以為猴子戲不過是看看熱鬧,打得過癮,事實上,孫悟空在戲中的作工、表情都非常細膩。
「我十五歲第一次唱『安天會』,中規中矩照著老師的教法唱打,心中沒啥意會」,他表示,稍長,看到富連成少班主武丑葉盛章的「偷桃盜丹」,才悟出「戲」的真諦。「本來以為能打能翻、膽子大就可以演孫悟空,事實上,做到這些只能算是在戲台上練武功、演中國馬戲;至多扮相『像』隻猴子罷了。」他說。
怎麼樣才算「入戲」?
「體會要深」,孫元彬說,西遊記中的孫悟空,從水濂洞稱王到大鬧天宮、取經護法,內心變化極大,道行也不同。從小處說,下山時猴模猴樣,卻要學人說人話;偷桃時大模大樣,骨子裡卻既驚且懼;從大處說,由石猴、弼馬溫、齊天大聖,到孫行者、戰鬥勝佛,其間猴、人、佛三層境界,都要靠細微的動作、表情來傳達。
想演好孫悟空,訣竅無他,「記得上了舞台是『演戲』,不是『賣藝』」,孫元彬如是說。

國劇中的「偷桃盜丹」。(孫元彬提供)(孫元彬提供)

「麥當勞,對不起啦!」中式漢堡也打出了老孫標誌。(張良綱)

這是孫悟空橫行日本的藥酒廣告片。(蔡志忠提供)(蔡志忠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