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號稱衣冠上國,其文化背景應與古代高度的紡織技術水準有密切關係;就像絲織品,一直為外邦各地所夢寐以求,「絲路」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象徵;有了絲綢布帛,也帶動了發達的刺繡藝術。
例如「尚書」益稷篇記載舜命禹曰:「予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絺繡以五採,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服。」說明瞭古代刺繡藝術思想,尤其把天象自然一一做為服飾花樣的內容,堪稱天人合一思想的圖像化,視其寓意,如華蟲表示五色華美的雉鳥;宗彝表示宗廟禮器;藻意水草,表示潔淨;火表示光明;粉米即白米,表示滋養萬人,這樣的刺繡圖案又象徵為政之道德理想,表現悲天憫人的意味。
刺繡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更是婦女必備的技藝,也是女德的表徵。在生活中的各種用品,如被面、門簾、枕面、肚兜、店招、桌飾、鞋面、荷包,或戲服、神像、八仙彩等,也無不以繡為裝飾。
再就民間刺繡內容來說,大抵以吉祥圖案為主,代表百姓對生活的祈願。甚至也有戲曲的場面,看來竟像在身上演戲一樣。
就刺繡的表現形式而言,紡織的圖案單位多屬不斷反覆的四方連續樣式,並無停止的界限,自何處切割都無所謂,不像繪畫的畫幅,有一定的空間限制;而刺繡圖案之於衣服,猶如雕刻、繪畫裝飾之於建築、傢具,都因應各部位、角落之空間機能而產生,諸如滾邊、頭帽、鞋面、肚兜、口袋等,都有特殊的平面靜態空間設計。但就人物整體的服飾而言,通常配合人體的立體姿勢、動作,而形成獨自完整的畫面,所以觀者從服飾的某一部分,仍能有欣賞某一完整造形的滿足。
圖為荷包上的刺繡圖案,主題是一人駕著馬車,通常這類圖案叫「驊騮開道」,表示馬車載了無數金銀財寶進門來,繡在裝錢的荷包上,理所當然。此圖更有代表福氣的蝙蝠及代表富貴的牡丹花,無非是祈祥納福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