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助旅遊、簡樸生活、尋找自我、生涯規劃,這二十世紀末都市文明族群嚮往的種種時髦詞兒,對在美國加州生長的第二代華人盧秀英來說,正是她近十年來的生活速寫──而這一切,都要拜素食之賜。

盧秀英經常應邀為朋友示範素席,希望藉此讓更多人來吃素。(陳美玲攝)(陳美玲攝)
從柏克來到曼谷、清邁、加德滿都、漢城、東京而高雄、台北,為了尋找心目中的正宗素食,她走過亞洲一座又一座的大寺、小廟,記下了百餘道從來也沒有人做過的「神廟素食食譜」,更發現東方國家的素食文化,原來各有千秋……
大約是十年前的一個夏末午後,在柏克來大學實驗室工作的盧秀英兩眼盯著燒杯,冷氣十足的實驗室中全無暑意,她卻沒來由地煩躁不堪──雖說工作穩定,衣食無缺,每天上班下班、週末跟同是單身的女友們「廝混」,生活堪稱愜意,工作也算是學以致用,但她近來總覺懶懶地提不起勁兒,再過幾年就四十歲了,眼看著就要步入「中年」,難道這就是她的一生?
「N0!」她忍不住大叫了一聲,倒嚇了自己一跳,同事莫名其妙的看她:「What's wrong?」,隨口找個理由搪塞了過去,心裡卻下定主意,要好好打算打算,過一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做一番真正屬於「自己」的事情。
出走東方
盧秀英是個急性子,乾脆爽利、實事求是,當天回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看看銀行裡還有多少錢,夠不夠「冒險」的成本?盤算的當兒,不知怎的,心中煩亂漸消,一股強烈的意念浮上腦海──到東方去,那兒是她血液的源頭,也是她新近開始試行的飲食觀──素食的原鄉。
其實她對東方所知有限的可憐,除了外表是黃種人,駕照上的族裔一欄寫著亞洲外,她跟大多數土生土長的加州人一樣,是個徹頭徹尾的美國人,對東方只有模模糊糊的刻版印象。
盧秀英生長於北加州的一個小鎮中,父母親在四○年代從廣東來到金山,從她記事開始,就在小鎮經營小型超市,是鎮上唯一的華人家庭。家中兄弟姐妹七人,她排行最小,和上面最近的一個姐姐也差了將近十歲,所以從小獨來獨往慣了,也習慣自己拿主張、作決定。
銀行裡總共一萬元不到,但應該夠她以最陽春的「背包旅行」方式跑一趟亞洲了,她倒不擔心日後的生活,反正還算年輕力壯,聽說在亞洲教英文很容易,頂著柏克萊名校的招牌、長相嬌小討喜的她,找個教英文的工作應該不難。越想越樂,兩個月後一切打點停當,一千元買了機票,二千元放在銀行不動,準備山窮水盡後回來還有飯吃,身上帶著五千元,目標亞洲,行程第一站是泰國。
另一種「調配」工作
從小,盧秀英就喜歡在廚房打轉兒,兒女眾多的母親,平常難得陪她玩兒,只有在廚房的時候,她可以跟著媽媽做個小幫手。她也喜歡看媽媽飛快地切菜、剁肉,在鍋裡東一把、西一點的加了些什麼後,整個廚房會溢出不同的香味,空氣中就充滿了甜滋滋的飽足感。她常想,能在實驗室一待多年,是不是燒杯、燒瓶中的加加減減,讓她依稀又回到兒時的廚房?而在實驗室中精確記錄的習慣,也使她能無師自通地寫下相當專業的食譜。
一回,當地的中國菜名廚嚴馬丁開班招生,她前往報名,很快地,她就能抓住要領,邊揮鏟邊作記錄,嚴馬丁好奇地拿來一看,驚訝之餘十分滿意,後來還請她寫那一季的食譜。這個經驗也讓她對自己增加了一份信心。
八八年底的出走東南亞無疑是關鍵點,當地低廉的物價和風土人情深深吸引著她,更有趣的是,短短三個月中,她竟然和清邁新認識的朋友開起泰國菜烹飪班來。
說起來完全是機緣湊巧,一天,她在清邁街上閒逛,到了一家店跟寡居的老闆娘史麗聊上了,講到過去學作菜的事,隨口問哪裡有好的泰國菜食譜,史麗說願意教她,她就跟著學了六個星期,同時記錄整理了厚厚的一本食譜送給史麗作紀念。
由於口味出奇的好,在學做菜的第二個星期,盧秀英建議史麗乾脆公開招生,老闆娘示範,她作講解、給食譜,專門教西方觀光客,推出後生意不惡,她也因此對食譜更感興趣。
旅遊的下一站是尼泊爾,一個西方背包旅行者眼中的天堂。七○年代左右,靜坐、禪修的風氣在西方漸盛,許多青年因而到印度、尼泊爾去「取經」。口耳相傳,崇山峻嶺中民風純樸的佛教盛地尼泊爾吸引了許多登山者,盧秀英這回當然也不能錯過,因此隨著一波人潮到了加德滿都。
不久後她在登山者休憩的小店看到一則告示,附近山上的一座寺廟招生弘法,二星期的佛法、禪修課程僅收食宿費用一百美金,她一直在找尋人生的信仰,直覺上這個告示好像就是對她的召喚,當下就決定報名前往。發現新大陸:好吃的素食
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盧秀英家中設有神龕,父母拜祖先和傳統的佛道神祇,盧秀英自認頗具宗教慧根,但卻一直不願接受以「上帝為唯一真神」的基督教。到了加德滿都的叩槃寺後,覺得終於找到了能填滿心中空洞的東西,就此皈依佛門。更令她高興的,是寺中供應的素食,花樣又多又美味,有馬鈴薯餃、雜菜春捲、什錦素炒、腰果飯……都是她從來沒見過的,連吃一個禮拜都不膩,讓有心吃素的她,找到一線「生機」。
加州人特別注重「吃的健康」,媒體常大幅報導環保、生態和有機蔬菜等議題。在那樣的環境中成長,盧秀英很早就想實行素食,但總是因為捨不下口腹之欲而難以持久。美國的素食方式實在乏善可陳,除了沙拉盤外,就是白水煮得稀爛的菜蔬,尤其是罐頭蔬菜,更是讓人倒胃口,難怪卡通片要以卜派吃菠菜泥生出神力救美為題,鼓吹蔬菜的營養價值。
盧秀英為著她的新發現欣喜若狂,心想,如果美國人也學會烹調這樣的素食,大家都會願意多吃素,又省錢、又健康,也不必畜養、宰殺那麼多可愛的動物,污染環境、浪費資源而違反慈悲精神。
心念一動,她開始設法蒐集叩槃寺的素食食譜,終於說動純樸的大廚康珈讓她到廚房見習帶打工,順便一點一點地錄下這長久以來從未被記下傳世的喇嘛廟食譜。
雖然那兒的廚房設備相當原始,老灶燒的是木材,炒鍋、蒸鍋都是一個直徑四尺的大黑傢伙,麵條、春捲皮是從麵粉和起,一頓得做一百五十個人的份,早上天還黑濛濛的就開始做活,盧秀英還是覺得,那六個禮拜,過得非常充實。
實習結束,她將仔細整理出來的四十道包括開胃菜、主菜、麵、飯、湯的素食食譜,交給了寺中一位從前在澳洲出版界的師姐幫忙聯絡出版,就又踏上了旅途。
逐漸摸索出自己後半生方向的盧秀英,想看看亞洲其他國家的素食是否也如此豐富,她先到印度,發現佛教在印度已沒落,印度教徒並不嚴行素食,她沒找到什麼好食譜。接下來她走馬看花似地跑了泰、馬、星等幾個東南亞國家,也都收穫不豐。聽人家說,韓國、日本、台灣等地佛教昌明,她決定先到韓國去試試運氣。
立志走遍亞洲大廟
盧秀英後來想起,也覺得自己有點太天真,一心以為只要誠懇相求,就可以敲開廟宇廚房大門,求取食譜,當然碰了不少釘子!但她也算幸運,因為這回到韓國,雖然未能馬上叩開寺廟之門,卻找到待遇不錯的教英文工作,讓她能在韓國留下來,也終於等到機會,經人介紹後,每個週末到漢城附近的安心寺去學做菜。
吃過韓國泡菜的人,大概可以想像出一點兒韓國素食的風味,菜色簡樸,烹調以蒸、煮、燙為主,較少用重油,喜佐以糖、醬油、芝麻、辣椒、大蒜等味道強烈的辛香配料,盧秀英十分欣賞,認為是最能長久食用不膩的清簡素食。
相對的,中式素食雖然花樣最多、烹飪手法最高明,顯然不負享譽世界的中國飲食文化之名,但久了反嫌過於繁複、精巧,也常因求好味道而油膩些。她也發現中國素菜的一個獨具的特色──倣魚、倣肉,甚至模倣燕窩、魚翅、海參、干貝等過去豪門才吃得起的補品,訣竅是中國特有的素食材料──麵筋。麵筋是從小麥中篩洗出的蛋白質,可以做成各種形狀,無論在外形或口感上,都可做得很像肉食,所以中國素食中雞鴨魚肉俱全,連滿漢全素席都端得出來。
亞洲佛國寺廟中,最令她咋舌驚嘆的素食要算日本了,日本佛寺的素席精緻異常,每一道看起來似乎都是一項藝術品,上菜也非常隆重,價錢則貴的驚人。後來才知道原來日本佛寺平日飲食非常簡單,素席只有在重要的慶典儀式時才接受訂製。
因為到底是中國人,盧秀英最不能忘情的還是台灣,她前後來台三次,最有收穫的一次是九三年夏天,經人介紹,得以進入佛光山的廚房學作菜、寫食譜。佛光山的素席不喜用重味調製,較一般店家的口味要精緻素雅得多,在台灣頗受推崇。她唯一感到遺憾的是,她在佛光山學了四十多道菜色,但寺方不希望她用佛光山之名出食譜,怕被人詬病為招搖、商業化:而她覺得,若不說明食譜出自佛光山,等於欺世盜名。這麼一來,這本食譜就一直沒能出版。
不管是否出版成書,到現在為止,她已集結了一百多道素菜,從喜用洋蔥、咖哩、生薑、牛油的尼泊爾喇嘛寺的菜餚、少油重味的韓國尼庵素食,到日式一般簡單的素食料理,再到台灣佛光山上的素饌,足夠開間素食館子。不過她怕成本太大,不是目前能力可及的,而她最想做的還是教人做素菜、推廣素食觀。
除了寫食譜之外,她也常在駐足的地方到處為朋友的聚會作菜,不收額外費用,只要帶她去買菜就行了。她的理由很單純,就是希望大家來認識素食之美,看到素食的變化,遲早也能茹素。
很傻,是嗎?盧秀英倒不覺得,「希望寫下這些素菜食譜、幫助大家吃素,能幫我慢慢修養佛性,將來更能造福眾生。」誰說她還需要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