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歌仔戲是臺灣主要的地方戲曲,曲調源自流傳於漳洲一帶的「錦歌」,隨著移民渡海傳入臺灣,後經吸收南北管、平劇、亂彈等其他地方戲曲的精華,發展成老少咸宜的歌仔戲。
隨著時代的變遷,與其他娛樂、藝術活動的多元發展,歌仔戲轉趨沒落。許多劇團因此設法以各種改革來留住觀眾的腳步。
崛起於屏東潮州的「明華園歌仔戲團」,運用現代劇場管理方式,發揚傳統戲曲精髓,並去蕪存菁,以創新的舞臺、道具、服裝、佈景……來吸引觀眾,極受歡迎,為野臺戲注入了新生命。
如今大家都知道屏東潮州有個明華園歌仔戲團,小鎮亦因此聲名大噪。
戲劇學家、新聞記者、大學生紛紛來到小鎮,他們想探索這個家族劇團的傳奇故事。
他們更想知道,明華園劇團每一場令人目眩神迷的演出,是怎麼排練出來的?他們如何推陳出新?如何在幕起的剎那,便緊緊扣住觀眾的心弦?……
明華園經過多年的鑽研與演練,已能有效運用大型歌舞劇壯觀的場面、誇張炫耀的舞臺動作、現代的燈光效果,及華麗眩目的道具、服裝,使得演出華麗、動人,和傳統歌仔戲截然不同。

圖2:明華園常在全省各地演出野台戲,它運用瑰麗的佈景、強烈炫目的燈光來製造舞台效果。(鐘永和/謝春德)
歌仔戲的曲調起源於「錦歌」
歌仔戲的曲調起源於漳州流傳的「錦歌」,約在明末清初由漳、泉移民帶來臺灣。
「錦歌」是一種以閩南語念唱、歌詞多半為七字一句的民謠,原是先民在開疆拓土時,感於生活喜樂悲苦,發抒感懷的即興創作。
「錦歌」在當年臺民缺乏娛樂休閒活動的情況下,很快便流傳甚廣。後來又漸漸吸收亂彈、南管、潮州白字戲等樂曲的精華,採擷車鼓弄、採茶調等民謠的明快節奏,及山歌的曲調,發展出月琴、二胡、三弦等樂器伴奏的「歌仔陣」。
每到農暇,人們便聚在稻埕或廟前廣場,以日常生活慣用的詞藻、簡單的動作表情,來說唱「歌仔陣」。那種即興演出不講究化妝、服飾,也沒有固定舞臺,被稱為「落地掃」,已隱然具備歌仔戲的雛型,最早源起於宜蘭。
臺灣通史稿人民志禮俗篇記載:「有宜蘭農民名歌仔助,深好音樂,暇時每以民間歌謠,佐以大殼弦,自彈自唱……。嗣後演進而為戲劇,遂稱歌仔戲。……音多哀,臺步、身段、音樂、服裝,則採自平劇。」

明華園演出「父子情深」實況;圖1:該團的戲服亮麗,期能吸引觀眾的注意。(鐘永和/謝春德)
受平劇影響很深
歌仔戲深受平劇影響,武戲十分熱鬧,加上詞曲通俗易懂,很快就成為早期臺灣民間的重要娛樂。每當婚喪喜慶、迎神賽會、農暇豐收時,人們總會請戲班搭棚演出。有興趣的農民亦自組戲團,不僅在野臺演出,也被請進戲院。
明華園的前身「新和興劇團」,即創於歌仔戲興盛期的民國十五年,後又改名為明聲、明華,光復後始定名「明華園」。

圖2:當家小生陳昭香,扮相俊美。(鐘永和/謝春德)
老團主自幼即著迷於歌仔戲
創辦人陳明吉今年已七十三歲,自幼熱愛歌仔戲,常蹲在戲棚下看戲而流連忘返,十一歲時被父母送到戲班學戲。
跟著戲班南北奔波的日子雖苦,但童年時攀爬戲棚、幻想自己成為舞臺明星的記憶猶在。陳明吉用心學習,努力爭取演出機會,即使是跑龍套、搬道具,也盡力把它作好。
他的勤勉和專注,很快受到劇團賞識,每遇角色出缺,總由他遞補;演出經驗多了,漸漸也成為要角。並且因為他做事穩重、周到,與團員間相處融洽,當劇團改組時,他被推選為團長,當時才不過十八歲。
明華園早年多在南部鄉間演出,極受好評。但好景不長——中日戰爭爆發後,日人佔領臺灣,為消弭本省人的民族思想,禁止演出傳統的民間戲曲,除非改穿日式和服,並用日本配樂。
陳明吉不願演出這種荒誕不稽的「皇民劇」,狠心解散戲班,回到老家種田。

圖3:由左至右為小旦陳秋蘭,老生陳勝典,苦旦劉束子。(鐘永和/謝春德)
光復後重續生機
直至日本戰敗,他才召集團員,重組戲班。陳明吉回想當年盛況說:光復後歌仔戲恢復演出,民眾因睽違已久,甚是懷念。明華園應邀到臺南「龍館」戲院演出時,觀眾扶老攜幼前來觀賞,情況空前熱烈、欲罷不能,連演了五十二天才下戲。
往後十年,陳明吉帶著戲班走遍全臺各地,每到一處,便張貼廣告看板,並舉行「彩街」(即演員化妝和樂隊一起在街上游行),當地民眾也都奔相走告前往觀賞,十足風光熱鬧。

4:丑角陳勝在正在上妝。(鐘永和/謝春德)
近年來轉趨沉寂
這種盛況一直持續到電影、電視、歌廳興起後,人們目眩於五光十色的各式新興娛樂活動,不再滿足於野臺戲簡陋的演出,歌仔戲乃日趨凋零。
對當年風光一時的歌仔戲演員來說,由絢爛轉至平淡的生活,不免使他們感到無所適從。但走遍江湖、歷經許多大風大浪的陳明吉,卻並不氣餒。

明華園的創始人陳明吉,今年已七十三歲。(鐘永和/謝春德)
突破求進以適應時代
「時代不同了,歌仔戲一定要改變,才能走得出新路來。」陳明吉說。他更加辛勤地教授、督導團員演練各種曲牌、唱腔、身段和武功,還到處向其他劇團挖角,並培養有潛力的新人,希望以更豐富、精練的舞臺表演,來吸引觀眾。
陳老先生目前因年事已高,而將劇團交給子女經營。他育有七子二女,除子、女外,媳婦、女婿、甥姪姑舅、孫子女……等共卅多人,都是明華園的基本班底。

圖2:野台戲用來製造音響效果的「響砲」。(鐘永和/謝春德)
家族戲班,分工合作
這個三代同堂的大家族,現住在潮州鎮光春路上,按成員的輩份、年紀分成四戶,「戶長」各自領著兒女子孫過活,按月向大家長領取生活費。
劇園演出採「分工制」。陳明吉的兒子們是主要領班。
老大郭煌榮是養子,在老先生的授意下,另組「新明華園劇團」,帶著部分團員四處演出以磨練演技,亦十分叫座。
老二勝典是現任團長,負責大小行政事務,總管對外交涉、道具、佈景、音樂、行程等,是全團的大管家。他為人公正、領導有方,頗有乃父之風
現任佳譽電影公司總經理的老三勝福,是家裡唯一「逃兵」,但對家中事業仍盡心照顧。學新聞的他,頗懂得運用現代宣傳術,明華園演出時的各種新聞稿、圖文資料、海報、廣告牌……等,多由他負責撰稿與設計。
他經營的佳譽公司,也經常提供導演、劇本、道具、演員等,以支援明華園的演出,團員因此學會不少拍電影的技巧。老四勝國的編導手法即是一例。
由於以往歌仔戲演出並無撰妥的劇本,僅由班主或資深演員擔任「說戲」:交代故事大綱,安排角色,而後便由演員上臺即興發揮。雖然這樣的表演效果頗富趣味,但劇情不免鬆散。

圖3:明華園的演員採用誇張的舞台動作。(鐘永和/謝春德)
借用拍電影的手法
陳勝福因此建議:何不用拍電影的編導手法,先撰寫劇本,再照本導戲和演出呢?
勝國有心做好這個工作,經由哥哥引介,他北上學習拍電影,從場記幹起,觀察導演導戲的方式、演員表演的動作、表情,並不時向編劇討教編寫劇本的要訣……。四年後返家時,他已累積不少經驗,便開始嘗試將古劇新編。
首先他減少古劇冗長的「哭調」,增加口白(臺詞),用對話來加快劇情節奏。他也努力考證年代、歷史背景,使舞臺故事儘量有憑有據、合情入理。
他還根據團員的造型編劇。如替擅演丑角的老五勝在編寫「濟公傳」,為口白清晰、唱腔優美的當家小生昭香編寫「父子情深」……,讓演員能各發揮所長。

圖4:團員抱小孩看飾演狐狸的演員著裝。(鐘永和/謝春德)
一心一意逗人歡笑
勝在雖擅演丑角,平時生活卻極嚴肅,做事一絲不苟,是團裏紀律幹部,專扮「黑臉」,團裏的演職員都很服他。但他一上臺,立時變成喜感十足的開心果,那滑稽的表情、突梯的動作,總令觀眾笑得前俯後仰。
勝在一上臺就換了個人似的,一心一意要逗笑觀眾,而且用心體會觀眾的反應,來修改演出方式。
他平時極愛看電視,連續劇、外國影集、平劇、歌仔戲、綜藝節目……無所不看。經由三哥手中,他還蒐集許多有關戲劇的錄影帶,從日本箱島根的默劇、蘭陵的實驗劇,到郭小莊的平劇……,都是他學習的好材料。他也愛看書,雜誌、報紙、言情小說、歷史著作、傳記……等,統統喜歡讀。

圖1:台上戲正上演,台下座無虛席。(鐘永和/謝春德)
各擅勝場,一代強過一代
此外,老六勝發和老七勝順是團裏的武術。他倆體格壯碩、能跑會跳,是天生的運動員材料。勝順還得過屏東縣運的體操冠軍,以這樣的底子來耍刀弄槍,自然更見真功夫。
在「領班」(第二代)的傾囊相授下,團裏的第三代也漸漸冒出頭來,還青出於藍呢。如目前積極培養的當家小生昭香及小旦張秋蘭,雖僅廿出頭,都已能獨挑大樑。
昭香是老二的大女兒,典型「衣缽相傳」的例子。她從小就在戲班裏跑圓場、練身段、學唱腔。「我最愛作戲」,她說:「一上臺就開心。」
不管臺上臺下,她都是弱不禁風。她的身體很弱,大家都叫她「林黛玉」,她果真也是內向、沉靜、且多愁善感。南北奔波的野臺戲生涯,使她年紀輕輕就患了嚴重的胃病,經常一下戲就得躺下,臉色總是不佳。
但她卻比其他團員更加苦練。經常天未亮就起來背臺詞、練唱腔,團裏特別請了位老先生為她吊嗓子,幾個叔叔的技藝也都傾囊傳授予她。
每當有人說她演得好,她總說是:「大家的功勞。」雖然她體弱多病,平常也得做些跑腿、打雜的瑣事。
張秋蘭是老七的女朋友,她原是高雄一家劇團的臺柱。明華園的長輩經過打聽,知道有這麼個身段、唱功俱佳的女旦,便鼓勵勝順去追她,並請她來團裡助陣。如今她已愛上了這個演戲的大家族,並成為陳家未過門的媳婦。

圖2:演小生的陳麗巧在台上作戲。(鐘永和/謝春德)
團中沒有明星
「明華園團內沒有明星」,老三勝福說,「在舞臺上雖有主、副之分,但私下都是無名演員。」凝聚他們的力量,是家族的向心力和濃郁的感情。
有人說:「人生如戲」,在這個家族裡尤其是如此——白髮老翁摟著愛孫大哭,演的人是一對夫妻;情深意濃的愛侶卿卿我我,其實是對母子;而原本相親相愛的兄弟,卻在臺上飾演仇家,大打出手……。
雖是人生如戲、戲如人生,真實的表演生涯卻是得吃苦打拚的。他們終年過著逐「戲臺」而居的遊牧生活,每到一處,總要搬道具、搭舞臺,蓋一個臨時的「家」。這些經年不斷的工作,最需要團隊精神,全家人總能在團長一聲吆喝下,迅捷的搬箱、扛柱、拉繩、落幕,不管男女老幼,幾十斤的佈景、道具往肩上一挑,都面不改色。
野臺戲演員可不像時下走紅的影歌星,上臺前還有專任化妝師或服裝師在一旁侍候,他們幾乎「事必躬親」。
「媽,我的眉線歪了,幫我描描。」
「子興,別走,讓我幫你補補腮紅。」
後臺裡,演苦旦的母親,細心地為女兒畫眉;滿嘴落腮的大叔,忙著為小姪兒塗臉……。舞臺裝扮與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一不小心就會出錯,但因團員彼此提醒、幫助,總能有條不紊地打點好。

圖3:團員常在家中聚坐討論劇情。(鐘永和/謝春德)
臺上、臺下都有著敬謹的心態
他們平時生活也是紀律嚴明,所有團員都遵守不喝酒、不抽煙、不說粗話的規定。「三不戒律」是明華園的優良傳統,表現在舞臺上的,則是高度的敬業精神。
無論是平時「套戲」(排演)或正式演出,團員極少會喧囂笑鬧。「阿國叔很兇的」,昭香說,「排練時只要有人出錯,就得全體重來。」
假使上臺還出錯,便採「連坐法」懲戒。有次有位演員把戲服穿錯了,勝國查究後,他便和道具、演員三人,一塊兒跪老爺(歌仔戲祖師爺田都元帥),以示負督導不周之責。
如今已少有歌仔戲團像明華園這樣敬業和看重己身的工作。他們不僅要求臺上演出完美,後臺也要有條不紊。

圖4:團員利用興建當中的廟址排練。(鐘永和/謝春德)
默契須經再三排練
很多人驚訝他們搭配的默契,無論是演員換裝、撤場景、換道具,皆動作迅捷、準確,這是如何培養的呢?
「我們事前都經過排練」,勝國說,「免得演出時手忙腳亂。」這種道具與佈景的轉換、演員換裝的練習,他們稱為「後臺排演」。
雖然野臺戲的觀眾不大會給掌聲,但每演完一場戲,團員總像完成一件得意作品般,集體出場謝幕,為此次演出譜上一個完整的休止符。
幕落後,團員還要開會檢討,導演也會就演員個人的表現講評一番。雖然許多劇目都是舊戲新演,他們每回仍都用心檢討,期使下回演出能再進步一點。

圖5:舞台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圖為各式盔頭。(鐘永和/謝春德)
自重而後人重之
為了聆聽「民意」,作為改進的參考,他們還在臺下埋「暗哨」,不僅與觀眾一起聽戲,還跟觀眾一塊兒出場。
「今天這個武生差點把槍弄掉了。」
「那個哭旦唱得太慢了。」
………………………………
他們默默地聽、默默地記,也默默地不斷作改進。
演罷離去前,團員必把舞臺整理好,並打掃周遭環境,還會向當地廟祝或主人道謝。
「許多人都看輕歌仔戲,我們可不,我們要把每一件事都努力做好,希望漸漸能改變大家的觀念。」老五勝在說。

圖5:舞台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圖為各式盔頭。(鐘永和/謝春德)
源自對戲曲、對戲班、對舞臺、對團員無盡的愛
目前明華園團員的年齡從11歲到73歲不等,他們在團裏長大、求學、結婚、生子,都已與歌仔戲結下了不解之緣。陳家的家人多半不支薪,只領取少許的零用錢;外聘的團員待遇也並不優厚,但卻少有人離開。
團內最高齡的莊銀常就是一例,他在團裏原任小生,現擔任製衣師,至今已六十年,每年縫製、修補戲服上千,「針針線線都是為了報恩。」他自己形容。報什麼恩呢?「歌仔戲、戲團、團主、團員……攏攏都要報啊!」他說。
也就是這種高度的敬業精神和濃郁的感情,使他們在歌仔戲日趨沒落的今日,還能一年演出上千場戲,無論是悲苦淒慟的「孟姜女尋夫」,或玩笑嘻鬧的「濟公傳」,都能獲得滿堂彩。

圖5:舞台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圖為各式盔頭。(鐘永和/謝春德)
得到全省歌仔戲比賽總冠軍
民國71年12月19日,對明華園來說,是個難忘的日子,他們在這天得到了全省歌仔戲比賽的總冠軍,在全省七百多個以野臺演出為生的歌仔戲團中,脫穎而出,開始普遍受到各界的矚目。
當時評審之一的邱坤良認為,明華園的演員陣容整齊,劇情緊湊,保留傳統戲的丑角來反映民間道德,並且將傳統歌仔戲的刀光劍影和誇張炫耀的舞臺動作發揚光大,……顯現出歌仔戲仍能在野臺生存、為民間提供豐富娛樂的無限潛力。
戲劇學者如姚一葦、吳靜吉、卓明等人,看了明華園的演出後,也撰文大力推介。

圖5:舞台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圖為各式盔頭。(鐘永和/謝春德)
以野臺步入藝術殿堂
在他們的穿針引線下,明華園在隔年的九月,應邀為臺北市文藝季演出,繼楊麗花歌仔戲團後,歌仔戲再次走入藝術殿堂。
從野臺戲走入藝術殿堂,對全體團員來說,自然是項肯定,但最高興的還是老團長陳明吉。他彷彿又回到當年在劇院公演的輝煌歲月,「等了卅年,終於又讓他等到了!」團員這樣形容。
國父紀念館演出前,明華園還沒有大型劇院演出的經驗,因此行頭、設備、佈景、道具,都要重新設計、添置。而對於實際上臺演出的團員來說,自然也是一項新的考驗。
「但我們不在乎,即使拼死也要把最好的呈獻給觀眾!」老五勝在回想當時說。
他們發揮平日敬謹、努力、合作無間的精神,在老團長的督導下,編舞、排練、設計戲服、購置道具,並向許多戲劇界的專家學者請益。老先生更是親自督陣,日夜調教。
「好像是他自己要上臺去演」,老四勝國形容。到了演出當天,他卻只是靜坐臺下,微笑凝視。
老先生在想些什麼?他不肯說,心中大約是充塞著無限的欣喜和快慰吧。
國父紀念館演出後,明華園再次聲名大噪,引起廣泛的討論與重視。
有人認為,明華園證明瞭:野臺戲決非粗糙簡陋的代稱,它可經由改良、設計及包裝,來滿足現代人的需求,繼續生存。

圖5:舞台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圖為各式盔頭。(鐘永和/謝春德)
執意演出觀眾愛看的戲
可是又有人認為,民間戲曲的生命植根於質樸、自然,如今摒棄古色古香的彩繡大幕,改以複雜瑰麗的佈景;又以現代音樂或西洋樂曲,混合古調伴奏;以刀光劍影、空中飛人、新式特技,來取代古劇唱作;……這樣真能營造出新局面嗎?還是另一種奇技淫巧呢?
但明華園——這個熱愛歌仔戲的大家族,不大理會這些爭議。「我們只愛作戲」,勝在說得如此理直氣壯,「觀眾也愛看啊!如果死守傳統,臺下沒有人,要演給誰看呢?」
因此明華園還會不停地演下去,不管在廟堂或在鄉野。

圖5:舞台行頭紛雜萬分,各有講究,圖為各式盔頭。(鐘永和/謝春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