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初,台北市福華國際文教會館人聲鼎沸,一場名為「2013打造社會企業新明天─台灣與國際模式對話」的研討會正熱鬧舉辦。
這個由勞委會出資主辦、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承辦的國際研討會,並不是第一回,但2013年卻是歷來迴響最熱烈的一次。究其原因,乃台灣社會企業正值遍地開花的盛景,具有國際接軌和多元分享兩大特色的議程,使得渴望社企知識和經驗者趨之若鶩。

輔大社企所講究走入人群,發掘文創、農業、公益媒體、公平貿易等個案,以學術引領產業走向。
在國際接軌上,來自韓國的「社會企業網絡」執行長李哲永指出,由政府強勢主導、計畫性政策培育,社會企業將呈現快速發展現象,但也同時會帶來窄化民間活力的危機。
來自日本的大阪NICE株式會社幹事竹中伸五,分享大阪市社會住宅的新營運模式,話題切中台灣現階段都市更新、土地徵收的爭議熱點,讓聽眾了解居住正義中「正邪不兩立」的僵固二元對抗思維其實有解。
英國UnLtd.社會企業知識與資金平台研究主任凱薩琳‧達頓(Katharine Danton),剖析社企資金來源的多樣性;除了傳統的創投公司外,社企還可以從樂透彩基金、基金會等多元管道得到金援。
在「多元分享」議程上,研討會分別針對身障就業、科技資源、農業創新、金融體系等主題,請來企業家們進行討論。
有趣的是,「科技資源如何創造社會福祉」主題講座主講人、小智研發負責人黃謙智一開場就提出:「小智研發並非社會企業,因為我們一向都是企圖追求最大獲利,只是把公司宗旨定為以科技設計和資源回收來解決環保議題。」
承辦人之一的輔大社會學系主任吳宗昇表示,台灣社企思考正需要多元的刺激,「不只小智研發,連日本的NICE株式會社也不定義自己是社會企業;但廣義來看,他們都是社會企業,因為不管企業的出發點是什麼,只要懷抱愛的思維,來做改善世界的能量,到最後都應該被視為社會企業!」

輔大社企所講究走入人群,發掘文創、農業、公益媒體、公平貿易等個案,以學術引領產業走向。
輔仁大學自2009年率先成立「台灣社會企業創新創業學會」,把社會企業這個冷門領域逐漸燒旺起來,短短4年間,台灣社企熱力四射,不只在公益團體間掀起自立利人的二度創業潮,青年創業者更對「做好事又能賺錢,賺了錢又去做好事」的新思維口號朗朗上口。
理解輔大社企所成功的關鍵,可從兩位靈魂人物身上一窺端倪──企管系教授胡哲生和社會學系主任吳宗昇。
1953年次的胡哲生專攻市場分析與企業診斷研究,過去曾頻繁往返兩岸間,為台商擔任轉型顧問;2009年獲聘前往輔大負責社會企業專案,毅然走上一條人跡罕至的路。他聚攏企管學院教學資源,先成立學會來建構理論、倡導概念,然後組織工作坊,發掘成功社企個案,再打破校際界線,和全台多所大學合作,舉辦講座,號召有志者參與。
1970年次的吳宗昇,原先專攻經濟社會學和金融社會學,2008年機緣加入聯合勸募、104人力銀行等團體組織的「公益2.0」脫貧計畫後,打開全新研究領域,積極倡導社會學者要研究社會議題,就必須先走進人群。
當有志者群聚起來,事情就推展得既快速又有效率。對外,輔大以學會的名義走出校園,推廣「以社會企業來創造獲利與助人」的理念,並組織「台灣社會公益行動協會」平台,號召志工協辦各種活動。對內,成立社企研究中心,陸續建構校內學程、校外學分班,培養產學人才。
2013年9月,輔仁大學社企研究來到新階段,台灣第一個「社會企業管理研究所」開學,首屆主打在職碩士專班,學生必須擁有全職工作或全職志工經驗滿2年才能報考;2014年則計畫擴大為「在職生」與「一般生」兩班,為社會舉才。

英國社會企業專家凱薩琳‧達頓來台,特別為輔大社企所學生開一堂募資的課程。
輔大社企所的在職生們利用周末時間上課,14名學生中有半數都是社會企業家,且不乏台灣公益界有名人士。例如,同時擔任「愛盲基金會」和「黑暗對話社會企業」董事長的謝邦俊,就被大家暱稱為首屆「招牌學生」,因為他原先就是社企學會的理事,又是執業醫師,具社會聲望,但這兩年為用心經營「黑暗對話社會企業」,特別前來進修。
謝邦俊說,社企所理想性高,和一般企業家愛唸的EMBA不同,他每天都特別騰出時間研究會計學,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唸得有滋有味,「很有回到大學時代的感受」。
輔大社企所的課程規劃也很特別,重視學術與實務並進。課程60%為基本學術課,另外40%則走出課堂參與社企實務,並規定畢業前必須有一次至少為期兩周的海外社會企業志工經驗,旅行費用自負;首屆學生將在2014年一起前往中國大陸雲南的蓮心青旅、阿布低碳工作室等社會企業服務,體驗低碳生活的樂趣。
輔大社企所的另一個創舉是,由吳宗昇特別為學生開一門「社會變遷、問題與社會企業」課程,教授如何掌握社會議題,從中找到商機與介入點,醞釀創新創業構想。「我們需要的是有行動力和敏感度的社會企業家,」吳宗昇說。

《我們的小幸福小經濟》一書紀錄輔大社企研究走入台灣田野的成果。
談起社企所從無到有的過程,胡哲生有無限感慨。他說,2008年一場全球金融海嘯既是巨大無比的危機,卻也是帶來無限想像的轉機;他一直思索:「資本主義失靈所造就的『思想空缺』該如何被補足?企業到底還能做些什麼轉變?」
經過身體力行的尋答,他的答案是:「企業不能只強調最高獲利,要『讓利』給員工和社會,所以社會企業是必行之路!」
他指出,過去我們習以為常地認為創業一定會面臨知識創新、技術能力兩道難以跨越的門檻,但現在創業可以不一樣!尤其對成長在數位年代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完全沒有科技障礙,只要發現新的社會需求和問題,就等於是看見「未被滿足的需求」,可以著手創業;創業已從「科技創新」走向「社會創新」。
這次國際研討會的提問時間,一位屏東縣原住民文教協會的成員就當場呼籲,主講的企業家們可以合作設計身障者機械行動裝置,「因為全世界一定都有需求,絕對可以賣錢。」現場馬上爆出如雷掌聲,一個明確的商機在望,就等著去滿足。

輔大社企所講究走入人群,發掘文創、農業、公益媒體、公平貿易等個案,以學術引領產業走向。
胡哲生思路清晰,細數過去他所發掘、定義的社會企業,如光原社會企業、日月老茶廠、繭裹子公平貿易品牌、日光小林社區品牌等,語氣中總帶著無限情感,不像面對冷冰冰的學術研究個案。
近年來,他很有計畫地將社會企業研究工程明白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設定在2009~2012年,要做到「關懷社會-發掘案例-建構理論」;第二階段是2013~2015年,目標是「扶助社會-激發創新-組織自立」;第三階段則為2016~2019年,最後達到「創新社會-扶助創業-社會創投」的目標。
回顧一路走來的篳路藍縷,胡哲生形容,「心情就像創業一般,只是我們是在大學校園內創業!」
提到社會企業的學術之路,吳宗昇也是滿懷活力與熱情,不斷感激當年推薦他參與「公益2.0」脫貧計畫的朋友,學術風景因而顯得特別不同。
現在他積極輔導公平貿易協會,策劃國際研討會,出國拜訪各種不同型態的社企組織,「每個個案都充滿感情,每個數字都像魔術,學術研究的極致樂趣莫過於此!」
由學術機構喚起民間普遍的產業覺醒,在台灣還是有史以來第一回。就如輔大社會企業研究所為自己所標註的使命:「體念被社會忽略的角落;創造被遺棄資源的價值;供給被市場排擠的需求;復育被濫用耗竭的環境;重現被遺忘的文化人格;實踐被高掛的扶弱助貧。」
傳統知識分子入世、淑世的特殊情懷,在此刻的台灣充滿了閃耀的新意。

輔大胡哲生(左)和吳宗昇兩位教授一起投入社會企業研究所的運作,代表企管系和社會系跨領域結合。

輔大社企所講究走入人群,發掘文創、農業、公益媒體、公平貿易等個案,以學術引領產業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