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2月,宜蘭一家4口集體自殺,一年後被發現時已成4具白骨;年底,台北市南港區一家6口,因失業欠債,先是父親帶著女兒跳河而亡,遺屬連喪葬費用都付不出。3個多月後,母親又帶著長子、次子,在同樣地點,跳河身亡……。
近年這類聳人聽聞的事件頻傳,自殺已列入國內10大死因之一,令人痛心的是有許多竟是父母攜子女走上絕路的悲劇。據非正式統計,自殺原因以債務纏身、經濟困窘居首,感情問題、久病厭世等次之。
相對於這些自殺者的悲觀厭世,台灣各地也有一群珍惜生命,即便境遇坎坷,仍奮力求生,勇敢面對苦難的生命勇者。周大觀基金會每年五月舉辦的「全球熱愛生命獎章」,至今已經10屆,總計156位國內外受獎人中,許多都有著令人鼻酸的生命故事,但他們卻不放棄希望,活出生命的無限可能。
這些生命勇士有些什麼共同特質?他們如何看待挫折、苦難?又譜出了怎樣的生命樂章?
苦難真是「化了妝的祝福」嗎?對歷經苦難者來說,這份祝福卻是由無數苦澀轉化而來的!
患有嚴重肌肉萎縮症的女孩劉淑藝,從4歲開始挺不起身、無法走路,彎曲的脊椎壓迫全身器官,使她體弱多病,全身除了頭頸和右手的五指,其他部位完全無力,連想抬頭都需要旁人扶起。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
風中蠟燭
淑藝在15 歲時獲頒第三屆總統教育獎,16歲去世前獲頒周大觀基金會「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因為淑藝雖然身體殘敗,但積極上進,國中成績始終保持全年級前10名,在寫作、畫畫上表現傑出,還是朗讀比賽的常勝軍。此外,她樂觀健談,是同學的開心果,她的溫暖體貼和懂得感恩的性情,更令同學老師津津樂道。
事實上,開朗愛說笑的淑藝吃的苦頭是旁人難以想像的。她曾因為放學後不好意思麻煩同學抱她上廁所而尿濕全身,也曾被妒忌她成績的同學戲弄地把輪椅推到樓梯口做勢放手,而嚇到渾身發抖;有次媽媽上街採買,躺在老舊公寓床上的淑藝,竟然眼睜睜地被密密麻麻的螞蟻啃噬掉手腳的一層皮。
淑藝家境原本小康,但因長年龐大的醫藥費而陷入匱乏;屋漏偏逢連夜雨,爸爸投資不當,欠下巨額債務,債主日夜催逼,淑藝仍打起精神努力爭取好成績,以申請各種獎學金,減輕家裡負擔。
常因感冒惡化而呼吸衰竭,淑藝從小到大歷經二百多次急救,身上早已千瘡百孔,光是要找到可以打針的地方都是酷刑,最後只能靠頸動脈注射,以求保命。
不論是病痛纏身、物質匱乏、生死邊緣掙扎,淑藝始終沒有陷入愁苦,一次次從谷底匍匐而出。她還幽默地說,「那不是我的力量,是大家的手把痛苦捶扁了!」
如同淑藝這樣歷盡艱辛卻不輕言放棄的故事,在「全球熱愛生命獎章」得獎人中俯拾即是。對照現今報端經常可見的自殺案例,不禁令人要問,何以有人能奮力從重重艱難中重新爬起而更見堅強豁達,有些人卻禁不起打擊,鬱鬱不振,甚至走上絕路?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
樂觀與面對
「這些生命勇士的第一個共同點是有樂觀積極的態度,」周大觀的爸爸、也是「全球熱愛生命獎」創辦人周進華指出。雖然他們乍然遭遇嚴重打擊時,也會出現一般人都有的「震驚」、「否認」、「沮喪憤怒」等階段,但卻沒有讓自己沉溺其中,最後仍願「接受」現實,用正面角度解讀困境,並藉心靈力量來克服肉體或財務、感情等的困頓殘缺。
10歲的周大觀在罹癌鋸除一條腿後寫下著名詩句:「我還有一條腿,我要走遍美麗的世界」。淑藝雖然全身癱瘓,醫生判定活不過20歲,她卻抱著以後要攻讀物理學博士的目標,用力活出每一天,甚至每一分鐘。
1996年攀登聖母峰遭遇暴風雪而嚴重凍傷的高銘和,在切除全部手指、腳趾及鼻子後,在沉痛中仍樂觀看待自己的殘缺;他慶幸自己能活著回來,仍保留半截大拇指,讓他可以執筆、拿筷子、打電話;雖然沒了腳趾,但還能走路。傷勢復原後,他竟繼續跨海去攀登高山,紀錄攝影,以完成《中國百岳》鉅作。
和這些人遭受的身心重擊相較,「其實許多自殺者並未陷入絕境,」東吳大學心理系教授王叢桂舉例,在宜蘭全家自殺的蔡家,細看之下他們還有房子,也有兄弟姐妹,只是欠下債務難以償還;還有位媽媽因為口袋只剩下50元,不知如何生活下去,帶著小學的女兒自殺。
為什麼他們不去打工?又為何不向親友或社會福利機構求援?追根究底,王叢桂認為,「如何解釋自己的困境」是很重要的一環。悲觀性格、負面思考的人,遇到挫敗會歸咎於自己,認為「自己沒用」、「沒人在乎我」,因而覺得未來「沒有希望了」,這種無望感和無助感會將人推向深淵。
傾向悲觀解釋的人往往也欠缺良好的社會網路,加上為了維護僅存的自尊,他們不知道、也不願向人求助,而陷入孤單憂鬱中,惡性循環下終至走入絕境。反之,樂觀思考的人則把挫敗或苦難當成外在一時的因素,認為問題總會過去,自己其實有能力,因此會把挫敗視為鍛鍊、成長的機會,勸慰自己要「化悲痛為力量」,即使真的走不下去,也願意尋求外援。
「挫折忍受力」也是能否渡過難關的關卡。「有人遇到一丁點挫折、責備就傷心沮喪;同樣的,一些些鼓勵或獎勵也會令他感動不已,」王叢桂分析,每個人對外在刺激的反應強度不同,有些人會特別敏感;相反的,有些「神經大條」的人則需要有很大的刺激才能產生影響,他們天生不怕嘲弄,命運怎麼拖磨都起不了作用。

外號「台灣馬蓋先」的劉大潭,從小以四「腳」行走,他不負父親教誨,活出自信而精采的人生。
馬蓋先的養成
「但是處於這兩種極端的人畢竟是少數,多數人還是介於中間,」王叢桂認為,後天教養和價值觀的薰陶才是關鍵。
有「台灣馬蓋先」外號的劉大潭,2歲時因為錯用藥物導致兩腿嚴重萎縮,只能在地上爬行,胸部、膝蓋時常因磨損碰撞而受傷,直到7歲爸爸才教他用兩手抓著鞋子、四「腳」著地蹲著走路。這個在外人看來殘疾可憐的孩子,務農的爸爸卻毫不羞於把他帶出門,不但常帶他去親友家聊天喝茶,用滿滿的愛建立他的自信和自尊,也不斷灌輸他遇到困難要設法克服的觀念。
結果劉大潭就真的一路克服困難讀到逢甲大學機械系畢業,娶妻生子,還自行創業,並在工業設計上交出許多傑出作品,獲獎無數。最近又榮獲第10屆「全球熱愛生命獎章」。
另一位被封為「輪椅雞王」的陳全鴻,全身癱瘓後幾度尋死,一旦轉念要活下去,在開創養雞事業時又歷經重重難堪、波折,雖然如此,他仍能堅持下去,其成長經歷和母親的身教顯然形塑了他堅強的性格。
小一時陳全鴻的爸爸車禍過世,陳家經濟頓時陷入困境。媽媽帶著3個年幼的孩子,一面工作、兼做加工,一面還要忍受街坊鄰里的欺負,有客家婦女刻苦精神的陳媽媽硬是把家撐了起來。身為長子的全鴻從小就幫媽媽煮飯、餵雞鴨、照顧弟妹。小六時媽媽改嫁,可惜遇人不淑,3兄妹常遭繼父打罵,全鴻帶著弟妹逃避繼父,常在溪邊挨餓受凍,等到晚上媽媽下班才敢回家。或許是不忍見到子女重蹈他孤苦無依的童年,也不願勞苦多年的母親再為他傷心牽掛,才點燃他的生命火光。
「有強烈責任感的人,往往具有堅強的性格,」王叢桂分析,在養成責任感的過程中,同時也培養了「承諾感」、「挑戰感」、「控制感」3項特質──首先是願意許下承諾,為了親密家人的幸福或達成某項人生目標,無論如何都要找出解決困境的方法,苦撐下去;等達到目標了,自然興起一股成就感(控制感),肯定自我能力;而這樣結果又會激勵自己堅持下去。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
培養堅強
「承受挫折的能力是需要培養的,嬌生慣養的孩子最禁不起人生風浪,」王叢桂提醒為人父母不要忽略幼年教育的重要。
陳全鴻、高銘和等生命勇者的挫折雖然多半來自身體的殘缺,和近來許多自殺者困於失業、債務、感情等境遇不同;然而學者指出,困境的種類並不是關鍵,只要具備挫折忍受力、積極正向思考,遭遇人生任何風浪,都將能勇於面對。
政大心理系教授錢玉芬指出,人們遭遇重大挫敗時,能否度過難關除了取決於他的信念和性格,還有一個關鍵是:能否在該痛苦中「找到意義」。心理學有一個「意義治療」學派──協助人們從創傷中找出意義,比如輔導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在家人都遇害的慘境中,重新找到生命的意義而活出美好。
的確,許多勇者的轉折人生,正是因為找到了意義和目標,而撥雲見日。
陳全鴻在「不要讓子女變成孤兒」上看見自己活下來的意義,也在幫助其他殘障者的快樂中重建自己的價值;淑藝幾度挽回了媽媽想帶著她一起自殺的念頭,因為她告訴自己和媽媽,「我好想活下去,我還有好多理想要實現。」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
生命的反思
從小到大一生平順的蘇建銘,在剛從醫學院畢業、也考上了高考之際,因為一場突來的意外導致雙眼失明。歷經幾度與死神搏鬥,蘇建銘開始一連串的生命反思:「如果我在車禍時就死去,我會給自己這短暫的二十幾年人生怎樣的評價?什麼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事?」
他發現過去的快樂和痛苦,都是因為自己先有了設定,如果願望沒達成就失望痛苦;而這些願望都建立在感官和名利獲得上,是極不牢靠的;「唯有把快樂建立在心靈的基石上,才能有穩固的生命意義,」蘇建銘表示。
原本要到內科報到的計畫因失明而告吹,蘇建銘重新擬定了人生目標──先做一名精神科醫生,日後還要從事特殊教育工作。
「我想為盲人開一條路,讓別人知道盲人也是可以有所作為的。」擔任精神科醫生十多年,他以無比耐心和同理心,輔導不少憂鬱症患者在服藥之外,以重建心靈力量走出幽谷,同時在與病友互動中反觀自己,不斷提升自我的心靈力量。
翻開每位生命勇士的故事,當他們走出陰霾後,特別能對別人的痛苦感同身受,並且在助人的快樂中轉化痛苦,找到生命更豐美的意涵。
高銘和還在長庚醫院治療時,就常去安慰其他截肢者,許多人原本心如死灰,因為被他的樂觀感染,或者覺得自己「小巫見大巫」而接納了殘障的事實、重展歡顏。近年他更常應邀到各學校和社團講述攀登聖母峰的故事,激勵許多人開發生命潛能。
「人生無常!」「周大觀基金會」創辦人周進華常說要珍惜、熱愛每一個「當下」。一般人或許很難體會,但是從16歲的淑藝、10歲的大觀早夭卻不朽的人生中,或是許多生命在瞬間變色的故事中,人們可曾學到什麼?
或許,只有當人們體悟到生命的意義和可貴時,才能無畏地面對挑戰,成為一名堅強的生命勇者。

攀登聖母峰遭遇暴風雪而嚴重凍傷,截去全部手指、腳趾和鼻子的高銘和,沉痛中仍樂觀面對「殘」生。
「讓生命感動生命」──周大觀文教基金會
走進位於新店巷弄中一棟尋常公寓,很難聯想赫赫有名的周大觀文教基金會竟如此簡樸,略嫌擁擠的空間容納了3張辦公桌、許多檔案資料和一張會客沙發。
這份樸實也反映在基金會人事和捐款來源上──創辦人周進華是一般公務員,去年才從調查局退休,幾名董事也非顯赫人物;基金會大部分捐款來自升斗民眾,偶爾有數十萬元的指定捐助(比如專給癌症病童),他們就會依捐款人要求找出需要對象,落實執行。
因長子罹癌早夭而發願行善的周進華,主辦「全球熱愛生命獎」迄今已整整10屆,得獎人數總計156人,除了身心障礙、罕見疾病、癌末等「苦難者」之外,也包括了在各領域突破艱困、為生命搏鬥的鬥士,例如馬來西亞的癌症救星、哥倫比亞的反毒英雄、俄羅斯的冒險藝術家等。
不頒發獎金,但以為得獎人出版自傳,或幫助其完成心願(遺願)的方式作為「獎品」,也凸顯了該獎項的意義。10年來基金會已經出版二十多本書籍、二十多捲紀錄片,並且提供各級學校,以讀書會、講座等方式作為生命教育的教材,激起了極大的迴響。(李珊)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

醫學院剛畢業就因意外雙眼失明的蘇建銘,擔任精神科醫生十多年來,輔導許多病人以心靈力量擊退憂鬱。

彷彿在冰天雪地中奮力向上攀爬的勇士,生命勇者們一步步克服險阻,堅毅地朝著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