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過糖廠宿舍內的人還記得吧:小時候最快樂的時光就是三五成群,躲在鐵道旁,等著台糖小火車緩緩駛過,然後小心翼翼,「精、猛、準」地向透天的車廂裡抽出一根白甘蔗。各自迫不及待把「戰果」啃將起來,香甜的蔗汁就這樣唏哩呼嚕從嘴角流了下來……。
你知道嗎?台灣目前一年砂糖消耗量有五十萬噸,一個人平均每年吃掉廿五公斤。
提到糖,就得知道「大功臣」——白甘蔗,它正是製糖的原料,和一般當水果嚼食的紅甘蔗是「兄弟」。二、三十年前,糖價緊俏的時候,台灣一年幾乎有三分之二的外匯靠糖外銷掙來,公務員能不能調薪也全指望它;由於經濟價值高,因此當時偷吃白甘蔗被發現,是要「送官法辦」的。
那時候,台灣每年種蔗面積在十萬公頃以上,這其中包括台糖公司的自營農場和契約蔗園。
蔗農和台糖公司訂立契約,定期將採收的甘蔗送交糖廠壓搾,然後按實得產糖量,和糖廠「分紅」,而這種「蔗農五十五,糖廠四十五」的比例已維持廿多年。
同時,台糖顧及國際糖價漲落無常,還在農民種蔗時公佈保證收購價格,來維護農民的利益。

冒著濃濃黑煙的煙囪,是昔日糖廠的「註冊商標」,如今不再冒黑煙了。(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
賺錢的生意有人做
「過去,種甘蔗既好賺、又有保障,農民往往大排長龍,希望能夠成為台糖的契約蔗農」,台糖公司斗六糖廠副廠長周群說,但是現在人工較少,生產成本高了,加上甘蔗生長期快則一年,慢則一年半,比起稻米、花卉等高經濟作物,自然利潤要低一些。
「現在呢,千拜託萬拜託,請蔗農吃飯、喝酒、套交情,才勉強種一點」,台灣糖業研究所推廣講習中心主任楊三和常聽見原料區的推廣員吐苦水。
現任斗六糖廠原料股股長吳勝雄,本身也是蔗農。他回想從前甘蔗採收的盛況:「好多女孩子想來田裡幫忙,長得漂亮的我們才讓她來。」
吳勝雄指出,那時候六天工資才夠買一斗米,現在一天工資就能買四、五斗米。「不過,工錢再多,還是找不到人做。」

廿、卅年前一切都比較克難,蔗農以蒸汽犁築畦,並設置臨時輕軌車道搬運甘蔗。(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鄭元慶)
生性「隨和」不挑剔
正因為工人不好找,台灣糖業研究所近來育種的目標除了「早熟、產量高、抗病力強」之外,還希望它適合機械採收,不受人力缺乏的「牽制」。去年初與國人公開見面的ROC 12,就符合以上的要求。
甘蔗育種工作早自日據時代即在進行,本省光復之後,糖研所陸續推出F(Formosa)134至F 178,「其中,F 160 廣受蔗農歡迎,歷久不衰,直到ROC 1出現才慢慢取代」,周群副廠長說。
目前是台灣第二大農作物的甘蔗,生性「隨和」,無論是疏鬆的石礫地,或粘重的粘土地都可種植。一般來說,種蔗方式有秋植、春植和宿根三種。
秋植是在七月至十一月間下種,春植則在十二月至翌年四月間植苗;至於宿根是指甘蔗採收後留下根莖部,讓它繼續生長。

冒著濃濃黑煙的煙囪,是昔日糖廠的「註冊商標」,如今不再冒黑煙了。(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
一物剋一物
甘蔗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有些病痛發生,除了主要的病害,如嵌紋病、葉枯病之外,常見的「出血」現象,即是甘蔗最大的天敵——螟蟲的傑作。
據台糖公司估計,台糖自營農場每年因螟蟲為害所損失的糖量平均約五千噸。鑑於用藥劑防治效果不彰,而且容易引起環境汙染,糖研所採行生物防治,以人工大量繁殖蔗螟赤眼卵寄生蜂,並釋放在田間,運用「一物剋一物」的原理,使甘蔗莖節間螟害率較以往減少百分之五十。
長成的甘蔗可高達三、四公尺,甘蔗花隨風搖曳,頗有一番景緻。每年十一月到翌年四月為甘蔗採收期,唯今已不復見人來人往的情況,只聽見採收機規律的響聲。

廿、卅年前一切都比較克難,蔗農以蒸汽犁築畦,並設置臨時輕軌車道搬運甘蔗。(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鄭元慶)
放火燒甘蔗
台糖自營農場推行機械採收,早在民國卅八年就開始了。由於缺乏人手,所以在採收前先放火燒,把蔗田的雜草和頂端的蔗葉燒去,之後在廿四小時內送廠壓搾。「甘蔗外頭有層臘,只要盡快送進廠去,不致影響它的品質」,台糖公司糖業研究評議會總幹事包漢英說。
放火燒固然可節省不少人手,但汙染環境的罪名在今日再也擔待不起,所以,打從去年起,台糖下令封殺這種「土法」,積極推廣適合「青採」的ROC 12。
而契約蔗農如果找不到人手採收,還可以委託糖廠代採。但是,「請糖廠的代工隊代採,代工隊還要賺一點,這無形中提高了蔗農的生產成本」,吳勝雄表示,現在每公頃的耕作成本已提高到八萬,而收益則在十五萬上下。比起以前,「賺頭」少多了。
其實,找代工隊代採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因為蔗農平均耕地面積只有○.五公頃,這種面積實在不適於機械採收。因此,糖廠計畫鼓勵蔗農合併耕地,以便使機械化徹底推行。

圖為以全莖苗栽植甘蔗的情形。(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
重質不重量
採收完畢,就要把甘蔗送廠壓搾,不過,壓搾之前得先「量體重」。過去,糖廠的做法是按重量計價,後來發現有些蔗農不老實,在採收之前的一個月,猛餵甘蔗喝水、吃肥,弄得它「虛胖」——個頭很大,體重也驚人,就是「糖分」不見得多。糖廠發現這個現象之後,一方面好言相勸蔗農;一方面改弦更張——「重質不重量」,完全以產糖量的多寡計算蔗農所得。
「體檢」之後正式進廠壓搾,「就一般品質而言,一百公斤的甘蔗,可以做出十公斤的白砂糖」,包漢英說。
糖研所副所長王隆輝指出,很多人以為糖吃多了對身體不好,事實上,根據研究顯示,糖吃多了除了可能導致蛀牙之外,對身體並沒有壞處。

圖為以全莖苗栽植甘蔗的情形。(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
物盡其用的甘蔗
壓搾過後的甘蔗還不算「物盡其用」哦,它的兩項主要副產品——糖蜜和蔗渣,仍用途多多。
糖蜜的產量約為甘蔗重量的百分之三.三,在它沒被充分利用前,被視作廢物,後來才被人發現它所含糖分可作為酒精發酵及酵母的原料。
「常吃酵母,不但能促進兒童生長,而且對降低老年人血壓、血糖,也有幫助。」台糖公司公共關係組組長陳裕章不忘作作「廣告」。
至於蔗渣則可產制蔗漿,做出可當建材的蔗板,目前屏東紙漿廠年產蔗漿十萬噸,供內外銷所需。
說了這麼多有關製糖甘蔗的事,差點就把街頭可見的紅皮甘蔗給冷落了。
紅皮甘蔗由於甜度比不上製糖甘蔗,加上纖維細,不利壓搾,因此一般僅供食用。
在夏天,紅皮甘蔗常是被削皮成一截一截地包裝成一袋出售;到了冬天,街頭甚至有烤熱甘蔗的服務。
一般人都知道夏天吃甘蔗可以消暑去火,不過較少人曉得,冬天喝一碗熱蔗汁加薑汁,對驅風寒很有效用呢!
台灣紅皮甘蔗的耕作面積不及製糖甘蔗的十分之一,每年約五千公頃左右,且多分佈在嘉南、高屏及南投一帶。
家住南投埔里的詹先生,種植了三公頃的紅皮甘蔗,「品質好的紅甘蔗要莖粗大、節間長、無蟲蛀孔、蔗皮呈黑紫色、有光澤。」他道出選購的秘訣。

目前由於人手不足,只好借助機器採收甘蔗。(鄭元慶)
原來甘蔗怕風
常聽人說,埔里的甘蔗好吃,究竟為什麼呢?「埔里氣候好、土質好,而且風小」,詹先先指著迎風面節間較短的紅甘蔗說。
糖研所推廣講習中心的陳金生指出,紅皮甘蔗不開花,無法自然雜交,加上多年來一直沒做品種改良,因此,不免產生品質劣化如節間日短等現象。為了保持地力,避免土地養分衰竭以維持品質,詹先生採行與水稻、茭白筍輪作的方式。
至於採收工作,埔里這一帶的蔗農都是由收購的人承包,不用自己動手。「這樣的話,每公頃耕作成本只要新台幣一萬多」,詹先生說,收益則出入懸殊,時機好十幾萬,時機不好三、四萬,「今年價錢算不錯,每公頃十萬。」
今年價錢之所以不錯,主要拜颱風之賜,南部甘蔗碰上颱風,這時多半還不能採收而蒙受損失,生意人為供應上市,出「好價」到此「求現」。
其實,不管是啃紅甘蔗、喝甘蔗汁或是吃白甘蔗做出來的糖,都可以輕易感受到一股香香甜甜的濃郁,濃郁得由嘴邊沁入心裡,或許,那只是一種記憶,由咀嚼中慢慢滲出的甜蜜記憶。

為提高品質、減低成本,各糖廠早自民國四十年起,即增設自動化設備。(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

為提高品質、減低成本,各糖廠早自民國四十年起,即增設自動化設備。(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台灣糖業研究所提供)

採收紅甘蔗完全得仰賴人工,我們吃甜甜的甘蔗時,能體會到背後的苦嗎?(鄭元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