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主婦在麵攤上吃早點。從她們的談話可以知道世界能縮小到什麼程度。千百年來的主婦談著千百年不易的話題;或許比日出日落還可靠些,張家長啊,李家短啊,兒女、丈夫、公婆。
女人的眼界真是小,小而安定。……」
這是作家袁瓊瓊十年前散文中的主婦印象。千百年來,婦人的街頭巷議,話題果然不易?
近幾個月來,台北街頭的主婦們,發出了另一種方式的街談巷議。

主婦們在進口速食店輪流站崗,勸消費者等降價了再吃。(楊人凱攝)(楊人凱攝)
理直氣壯的婦人之見
高中畢業的家庭主婦李彩,在做家務事時收聽廣播,家務之餘也參加專家學者的演講會。她關心環境問題,並且決心由自家做起,做好垃圾分類。她讓大女兒專門收集塑膠瓶罐、二兒子收集舊報紙、小兒子收集塑膠袋和其餘的廢棄物,然後由他們自己賣給「收集廢物的小販」,並提供相對基金做孩子們的零用錢。李彩認為這個方式既能做到垃圾回收利用,又養成孩子家事分工的勞動習慣,因此不斷介紹給她的主婦朋友。
為了少用塑膠袋,減少汙染,李美麗很早就開始自備購物袋。買麵包時,她會要求店員把麵包集中在一個袋子裡,不必個個分裝;訂蛋糕,則婉拒附贈的保麗龍餐盤。李美麗常常向朋友展示她使用多年的購物袋,也勸人儘量避免過度使用塑膠袋。
鐘安琪有雙巧手,她能利用破絲襪做成各式實用的家常用品。她笑說,一隻手提袋只要用三雙絲襪,大型腳墊也只需四雙。由於絲襪屬於尼龍製品,再加利用,也可降低汙染。……

基督教女青年會教媽媽們自己做漢堡,一個吉士大漢堡只要卅二塊錢。(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我們出發了
元月初,一百多位家庭主婦就這麼聯合起來,提出她們的心得,互相勉勵提醒,用行動來保護環境。
元月中,廿幾位主婦拿著煙灰缸,在台大醫院門口請癮君子熄煙,尤其年輕孩子,更是她們勸導的對象。私底下,主婦們也互相約定,無論坐車、乘電梯,或在任何公共場合,她們都要勇於發難,拒絕二手煙。
元月底,中華民國消費者基金會針對台幣升值、進口稅率降低,要求進口貨品降價。這時候正逢寒流來襲,四十多位主婦分別在台北十幾家不肯合理降價,卻生意興隆的進口速食店站崗。她們手舉的標語牌寫著:「吃貴的漢堡滿足了什麼?」「不要讓漢堡笑我們傻!」「等降價了再吃!」
二月初,電視新聞上出現了這樣的畫面:廿位主婦代表在環保局與官員們對談,建議及早建立垃圾分類並回收保特瓶。她們還表示願意發動人力,主動到國中、國小的媽媽教室宣導觀念。
二月中旬,四十多位主婦一塊兒參觀木柵福德坑垃圾掩埋場,實地瞭解垃圾處理的狀況。

千百年來,主婦的話題一直繞著丈夫、孩子、公婆打轉?(張良綱)
街談巷議新話題
街頭活動繼續進行,主婦們的行動很快成為新聞媒體與街談巷議的新話題。有不少家庭主婦聞訊也興沖沖地加入了這個名之為「新環境主婦聯盟」的行列。
黃純子家住林口,有從國小一年級到國一大的六個孩子,「看到報紙刊的,她們說得很有道理,我就按著地址去台北報名參加了」,她表示,因為台北空氣差、人又擠,為了想要讓六個孩子有個快樂的童年,她和先生才決定搬到交通較不方便的林口居住。這是一個乾淨的新社區,但想要維持下去,一定得靠大家的觀念一致,所以黃純子不但自己參加「主婦聯盟」,還不斷遊說鄰居太太一塊去聽演講,參加活動。目前她的社區已經有四個太太和她一塊兒成為會員。
媒體報導加上口口相傳,這個以環境保護和消費者權益為前導的主婦團體,在一個月內,會員由一百人成長了一倍。支持者之一,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李伸一表示,主婦本來就是消費者運動中最強的一股力量,在國外,消費者活動的主力多是婦女團體。

以廚房為天地、家人為重心,主婦為什麼容易罹患憂鬱症?(張良綱)
主婦是極有張力的社會資源
以鄰近的日本為例,以抗議肉價偏高而掀起抵制運動的「主婦聯合會」,擁有卅五萬個以上的會員,日本類似的團體,已有廿九個。而韓國第一個消費者運動團體「主婦俱樂部聯合會」,也早就扮演重要角色。
根據消費者基金會所作的一項統計,目前我國的家庭中,有三分之二的「消費權」,是掌握在家庭主婦手中。一旦家庭主婦團結起來,有足夠的環保知識、消費者意識,每個家庭才有機會過真正合理、健康的日常生活。
無論如何,我國的主婦出發雖然晚些,卻立即得到諸多迴響;主婦們為倡議多年的環保觀念落實履踐、主動出擊,也為家庭主婦繪出了新的形象。

年幼的孩子經常是主婦出外參加活動的主要顧慮之一。(張良綱)
家庭主婦不快樂?
作家袁瓊瓊在十年前為家庭主婦所作的「菜市場速寫」,事實上在今天仍是鮮活的例子。台灣地區十五歲以上、六十五歲以下的二百卅萬非勞動婦女中,有大部分正是這些眼界「小而安定」的純家庭主婦。當男人們的見識在大千世界中愈滾愈大時,成天忙著雞毛蒜皮、衣食之本的家庭「煮」婦,眼界不免愈縮愈小。
報角漫畫、電視劇裡,不時出現這樣的畫面:在報紙背後先生不耐的眼光裡,主婦蓬頭垢面地拖地板,歇斯底里地叫大毛、二毛洗澡吃飯,又神經兮兮地翻尋先生西裝口袋,深恐床頭人的心,會不會真給那些漂亮能幹、見多識廣的女強人給擄走了。
這樣的鏡頭詮釋或許稍嫌誇張,卻也不算純屬虛構。
根據調查研究,女人得憂鬱症的機會是男人的二倍到六倍,其中又以家庭主婦佔絕大多數。此外,已婚女人對生活不滿足的程度高於已婚男人;而已婚家庭主婦又比已婚職業婦女更覺不滿足。

大大小小的塑膠袋雖稱方便,卻造成垃圾處理的難題。何不改用購物袋!(張良綱)
「阿巴桑症候群」傳染性大
在另一項美國加州大學的調查中更發現,即使是工作壓力極重的職業婦女,罹患憂鬱症的危險也比家庭主婦低,因為她們較能從工作中得到滿足,也更懂得應付壓力。
台大醫院醫師李豐將這些不快樂的主婦病例,稱作「家庭主婦症候群」或「阿巴桑症候群」。
他表示,許多女病人經常頭痛、失眠、腰酸背痛、消化器官不良……,覺得自己「渾身是病」。但仔細檢查的結果,往往只是心因性的「情緒病」。
家庭主婦為什麼不快樂呢?
另一項研究透露了消息。政大教授柴松林曾經針對全省十三個縣市的婦女作抽樣調查,受訪婦女認為個人最擔心的十大問題,首位是「丈夫有外遇」,其次為「缺少獲得新知的機會」。
這顯然是個惡性循環:大多數丈夫外遇的說辭之一,是與太太「不能溝通」。換句話說,在二人婚後不能同時進步的情況下,婚姻於是出現鴻溝。
那麼家庭主婦又為什麼會給人上進心不強、求知慾望低,興趣僅止於街談巷議的印象呢?

主婦們主動聯繫有關單位,親自瞭解垃圾掩埋情形。(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如果拿破崙也是個家庭主婦
政治大學心理系教授李美枝指出:「要達到知性的自我成長,一般說來,需要有連續性的運智思考時間。」而家庭主婦的時間,顯然被例行家事和突發事件,切割得支離破碎。
她舉了個有趣的例子說明。試想,如果愛因斯坦、莫扎特、拿破崙也必須準備早餐、清洗碗碟、收拾房間、買菜作飯……成天為這些日常瑣事操心,他們會成為名垂青史的科學家、音樂家、政治家嗎?
因此,忙碌於柴米油鹽之中的家庭主婦,即使婚前受過很好的教育,也可能逐漸對思考性的事物失去興趣和判斷力。久而久之,更容易為自己工作價值的不明確而失去信心。尤其當家務操作日漸嫻熟簡化,先生忙於事業,孩子專心課業的時候,往往就是家庭主婦最感無力的瓶頸了。
我的生活需要調適了!
「我是個純家庭主婦,一直只守著自己的窩,不愁吃穿、安然舒適。但長期下來,生活態度已耽於疏懶和消極而不自知,現在想向門外探個頭,已經有點畏光;想放腳走路,腿也發軟了。但是無論如何,孩子長大了,我的生活狀況需要調適一下了……」
這是一個家庭主婦林昭美的真實自述。她會怎麼調適?
十年前,她可能視經濟情況,而去參加坊間林立的婦女休閒班,學美容、插花、韻律操、電子琴,或土風舞…,來調劑生活;五年前,她也更可能被插花班的同學一塊兒拉去參加「婦女成長團體」,透過心理學的活動設計,學習自我成長,也幫助家人適應生活;或者,到醫院、服務機構去當義工,也是媽媽們再入社會的一條途徑。此外,近來主婦們學習的課題又有了新的趨勢,電腦使用、法律知識、家電修護、國際情勢,已經成為主婦熱中的選擇對象。
我們有的正是時間
環顧家門外的新天地,王昭美終於還是讓她的朋友徐慎恕帶進了「主婦聯盟」。她開始參與環保活動,聽演講、參加討論;連念高中的女兒也加入行列,為媽媽們設計宣傳海報。她自己也在好友的鼓勵下,試著提筆寫文章,「雖然有些怯生,但我要接受一些新刺激和訓練。或許」,她形容:「乾萎的球根得到滋潤,又會發出新芽也說不定。」
王昭美的朋友徐慎恕,正是「主婦聯盟」的主要負責人。外表上看來,徐慎恕像是個幹練的職業婦女,她說:「十幾年來,我一直是個純家庭主婦,但是我個性外向,活動力強,才藝班、義工、女青年會的成長團體、婦女新知的女性運動,我都曾經參與過,也從中學到很多東西。」
去年,她的先生,台灣大學教授張國龍和一群關心環境保育的朋友,共同創辦了「新環境」雜誌,積極倡議環保觀念,「除了寫文章傳播觀念,他們平常忙於課業、工作,偶而參加座談或辦演講,卻沒法有其他深入社會的行動力」,徐慎恕說:「行動需要時間,而我們這些做太太的家庭主婦有的,正是時間。」
活絡起來,才能快樂
在先生們的鼓勵下,她們很快組織起來,積極討論行動的方向和方式。於是垃圾分類、拒買不降價漢堡、抵制二手煙及色情漫畫、與環保局官員對談、聲援雛妓問題、抗議扭曲婦女形象的廣告……,這一系列的行動,在一個多月之內緊湊展開。
「主婦聯盟」的行動引起的迴響很大,支持者也不少;雖然也有專家認為抵制漢堡的做法不盡合理、連續反應新聞事件的態度也顯得即興,但徐慎恕表示,「這是一些熱身活動,我們最主要的目標,其實是要讓家庭主婦活絡起來,快樂起來!」
長久掩埋在家務瑣事中的主婦,並不容易真心快樂、信心十足。尤其面對報章、電視上刻意強調的女強人,沒有經濟能力的「煮飯婆」更顯形穢。
賢妻良母不及格?
近年來,關心婦女生活的識者,有心澄清這個觀念。婦女新知雜誌就曾經延請專人研究,估計以四口之家計算,家庭主婦的工作如果核算報酬,至少在新台幣二萬五到三萬元譜,相當於一位大學副教授的月薪。「向先生拿錢實在可以理直氣壯」,徐慎恕形容家庭主婦的角色正像一個「經理人」,她以自己的專業能力,運用企業的資源,為之妥善經營。
問題是做好一個經理人並不容易。在現代社會裡,溫柔可人的賢妻良母一心為孩子添加營養,卻可能買到假的奶粉;願意多花些錢買大漢堡讓家人開心,其中的營養卻並不一定均衡;為了讓家中有整潔的生活,大量使用洗衣粉、去汙劑、塑膠袋的結果,所造成的汙染,卻讓下一代幾無生存餘地……。
所以主婦必須努力吸取環境、消費、教育……各方面的新知,才不致於事倍功半,也才可能成為信心十足的稱職主婦。
主婦聯盟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不斷提供新知的環境。徐慎恕強調,團體歸屬感、不與社會脫節的參與感,都是「主婦癥候群」的特效藥;幫助她們擴大關心面,建立成就感,就是快樂的原動力了。
勇於開口、敏於行動、善於思考
因此,在街頭行動的背後,主婦聯盟對內安排的是一連串的演講與座談,涉及的主題有環保、消費、醫學、核能、法律,也有電影、減肥、易經、圖書、記帳方法……,無所不包。而演講的主持人,除了專家學者、名人名嘴,有大半是「主婦聯盟」的成員。
「我們期望自己能勇於開口、敏於行動」,陳瓊娥是新進成員之一,也是在看到報章報導後,就打電話報名參加成為核心會員。
她原來學商,婚後持續了十四年的記帳習慣。三月中旬,她也將主持一場「家中記帳」的演講,傳授多年心得。
面對這個生平第一次的演講會,陳瓊娥說:「我大概不會緊張吧」,晚餐後的電話訪問中,孩子HH呀呀的吵鬧、電視慷慨激昂地作戲,諸多聲音之中,她仍然不疾不徐地娓娓道來,「最近常常有與一群人討論說話的機會,情況還好耶。」她也提到,環保局對談的行動,也是她們討論出來的結果,「電話是我撥的,副局長接了話筒,我說明來意,他就高興地答應了。」陳瓊娥有點不敢相信事情可以這樣順利,卻也就這麼建立了不少信心。
「我只是個家庭主婦……」
幾乎所有初加入的主婦,在自我介紹時都不約而同有個同樣的開場白:「我只是一個家庭主婦……」然後在場的「家庭主婦」都笑了起來。
「其實我們這裏面人才濟濟」,徐慎恕表示,許多人在大專學了法律、外文、國貿、新聞……,也有研究所程度的主婦,就算脫節了一段時間,拾回也並不算難。
在大家的鼓動下,畢業於外文系,自稱「十九年沒有碰過英文」的鄭貞貞又提起筆,翻譯了一本有關親子教育的好書,「主婦聯盟」正設法在譯成之後,為她出版。
就這樣,這些家庭主婦向門外的世界伸出了試探的腳步,終於挺身而出,活絡了起來。在不妨礙家務、夫妻感情、親子關係,不三姑六婆的二大原則之下,「主婦聯盟」希望不斷有新成員加入,包括職業婦女,甚至男士也在歡迎之列。
女人的世界,原可以大而篤定
因為二百人對一個甫成立的團體而言,是個熱烈的迴響,但就二百卅萬的主婦人口來看,畢竟是少數中的少數。
期待「主婦聯盟」的出發,是春來第一株新芽;只要暖風吹起,主婦們能夠以各種不同的方式,探頭尋找自己的天空。直到有一天——
許多主婦在麵攤上吃宵夜。
聽她們的談話可以知道世界能延伸到什麼程度。方才的演講啦、昨天的音樂會啦,兒女、丈夫、公婆、鎘汙染、新稅制、自立救濟……。
你終會發現女人的眼界可以很大,大而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