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曾以兩岸小三通、國家公園、離島建設條例等新聞議題備受矚目的金門島,自民國八十一年便已脫下戰袍,成為內政部第一個成立以文化為主題的國家公園,但一般人想到金門,仍不脫戰地刻板印象。這個同時擁有著戰爭過往與和平契機的島嶼,在我國三一九鄉鎮中最接近大陸前線,也最能夠眺望到海峽兩岸和平光明的未來。而它的發展,也與地理位置、歷史角色息息相關。在兩岸問題不斷加溫的此時,金門的走向,也備受關注。
走訪金門島,到處可見古聚落縱橫整齊地以南北向排列著,保存閩南式建築風味的民居密集成群,紅瓦、石牆、俊翹的燕尾屋脊與鮮綠的田疇相互輝映,流露出一種小島隨地而安的閒情。但拐過另一個街角進入金城鎮莒光路上,映入眼簾的卻是另一個完全不相稱的畫面,紅土砌成、雜草叢生的民房上大剌剌掛著「效忠領袖服務三軍」、「中華民國軍人之友服務社」等字樣,而幾棟由金門華僑在民國二十年代籌資蓋成的洋樓,也在一旁滿目瘡痍地荒廢著。
「這就是我們金門人的命運,」老家牆上至今還遺留許多彈痕、世居金門的文史攝影工作者蔡顯國,站在街邊掄起拳頭激動地說,「戰爭一開打,民房就立刻被佔領作為軍事用途,金門老百姓只能默默承受!」
「金門人最大的希望,就是兩岸不要有戰爭!」在八二三炮戰前一天出生、從小在金門長大的新黨籍新科立委吳成典,也語重心長地說:「戰爭打三天,就要痛三年,所以兩岸一定要和平,金門才有希望!」
自由碉堡
戰爭與和平,是這個面積不到一百五十平方公里、人口數才五萬多人的小島長久以來所承受的命運。在歷史的長河上,金門不論從邊陲荒陬到戍衛的所在,或從海盜盤桓進出的島嶼到設官駐守的要塞,始終都承受著烽火硝煙的侵襲,從其得名由來,即可知金門成為戰略犧牲地的命運。
金門之得名,始於明朝時因其地位內捍漳廈、外制台澎,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勢,因而名之「金門」。半世紀前國軍進駐,先後經歷「古寧頭」、「大二膽」、「九三」、「八二三」、「六一七」等戰役,金門更成為中華民國保衛戰的最前線。
「過去金門是戰略之地,有政府,卻無民間投資,就業機會少,」新科立委、同時兼任副縣長的吳成典說明,金門的消費向來靠阿兵哥,但近來大環境改變後,軍人數量銳減,「所以金門要定位為兩岸間的經濟走廊,才有存活的空間。」
金門,有前途嗎?
由於戰爭的歷史因素,戰地文化自然成為金門的觀光發展重點,從花費四十三億籌建的「金門戰地國家公園」,到「八二三戰史館」、「湖井頭戰史館」,以及當初自衛隊自行挖掘為戰時所用、長達三公里的「芎林地下戰鬥坑道」的開放參觀,都在在顯示出現階段的金門,有足夠條件發展出以戰地文明為主軸的觀光之島。
穿梭在大街小巷,驚訝地發現不少來自台灣的年輕女孩一身輕便地在此自助旅遊;pub裡來自英國愛丁堡大學的年輕學生方安和蘇潔菲,也選擇金門作為他們拍攝台灣文化、戰地文學紀錄片的地點;甚至連曾製作《魔女宅急便》、《神隱少女》的日本暢銷動畫大師宮崎駿,都曾在日前接受台灣媒體訪問時表示「若來台灣旅遊最想到金門」。
除了戰地風光,保留了閩南鄉村建築及原生植被的金門,本身也令人驚艷,「金門的風獅爺很吸引人,」一位來自台灣的觀光客王先生說明他喜歡金門的原因,「這是一個小到可以讓遊客後悔每一個決定的地方,如果走錯了,你隨時可以回頭,由另一個巷道從頭開始。」
戰爭與和平讓金門處處充滿著張力。然而,金門生存發展的空間究竟何在,且聽金門人的心聲,「關於金門的發展,老一輩的,只希望安定,但年輕人就很焦慮,強調要找出路!」金門文史工作者蔡顯國透露,「但最重要的問題,還是金門發展是要朝向大陸,還是台灣?」
金、廈聯合發展?
對許多金門人來說,地理、生活環境圈和台灣的關係遠比廈門來得薄弱,目前在台灣從事高科技業的金門人張世良就認為,金、廈若不連在一起考量,發展上恐有困境,「譬如金門最重要且唯一的機場──尚義機場要擴建實在有困難,一來金門地方不大,導航系統又不完整,不如由金門跨海大橋過去在廈門機場搭機來得方便,」張世良意味深長地說,「所以兩岸問題尋求政治上的解決,金門將是個關鍵性的少數。」主張統一的新黨這次僅在金門大勝,可說明多數金門人的政治傾向。
但也有不少金門人不同意「金廈一體」的發展模式,「若要讓金門的發展和廈門的生活圈融在一起,恐怕要思考到廈門畢竟是大陸閩南地區最重要的城市,金門如何在金廈發展的架構下不被邊緣化?」金門人林渡龍提出不一樣的看法:「金門相對於廈門,必須找出金門自身優勢的條件,尋找產業兩地互補性,『金廈發展的架構』才能行得通。」
那麼,金門的優越性是什麼呢?
文化金門
「雖然大陸新娘在金門紛紛說『金門比廈門的鄉下還落後』,但是她們卻覺得在金門生活比較自由,有尊嚴,可見金門還是有她獨特的優點,」提起金門的優勢,副縣長吳成典滿懷自信,「金門財政在中華民國二十五縣市中算是最好的,坐公車和上幼稚園都不用錢,社會福利很完善。」
更根本的,是金門本身的文化。走一趟金門,行走在古厝環繞的氛圍中,牆、牖、簷間到處可見精緻優美的工藝美術、巷弄間人情的聲息往來、純樸恬淡的生活型態,騷人墨客置身於此,莫不滿心歡喜。到金門遊歷考察的作家張曉風即建議透過文建會計劃性地予以修建金門古厝,開放台灣作家進駐並成立藝術村:「金門若能讓作家長久居住,書寫金門當地的故事,可帶動金門的文化發展。」
「歷史上的金門曾文風鼎盛,但目前金門的文化勢力並未透過文學方式讓外地了解,」遊歷金門的作家李潼也提出南投縣的「書寫南投」作家駐點供金門作參考。
針對此,副縣長吳成典回應表示,金門兩任縣長都曾計劃把聚落有效整理後作為民宿,但在現實的推廣和設計上卻遭遇難題,作家駐點計劃該如何發展值得深思。吳成典認為,南宋理學家朱熹曾到金門講學,藝術家李錫奇也出生在金門,所以金門存在著許多提供文化發展的機會。
好男人的金門酒
除了古厝,金門的發展優點還包括著名的酒廠。香醇甘冽的金門高粱酒系列向來遠近馳名,而金酒的收入長期以來也是金門經濟發展的生命線。為因應市場需求,金門從民國八十六年開始增建金門酒場第二廠區,繼續開發新產品,現有的產品包括白金龍、陳年高粱酒、低度高粱酒、大麴酒、各類藥酒、紀念酒等,都具高度市場性。
飲酒市場隱含長期的文化習慣,也有深層的社會心理需要,嗜飲金酒的台灣觀光客廖先生透露,每年三、四月左右,金門常會起霧,但若冬天來金門就好玩多了,因為在大冷天下邊遊金門邊喝金酒,血管擴張,提振精神,「尤其是想起失戀的女友那種悲從中來的感覺,」廖先生認真中帶點羞赧地說,「透過金門高粱,釋放台灣男人被規範、被壓抑的情感,讓感性的酒神和理性的太陽神在身體裡翻攪一氣,那種感覺太舒服啦!」
等待展翅的未來
賞鳥也是許多旅客到金門的最愛,金門酒廠和浯江溪口附近有許多鸕鶿,還有古寧頭南山的慈湖和小金門陵水湖也有近千隻的水鳥,金門賞鳥專家李明治說,「金門的鳥百分之二十四是留鳥,百分之四十八是過境鳥,有許多從西伯利亞飛來,或在大陸長江以北繁殖後,飛來金門過冬。」
如果說鳥類可以超越國界自由來去,在兩岸間穿梭飛翔,那麼在勾勒三通新孔道蔚為新聞熱潮的此時,也許可以期待從戰地歷史起身的金門,也有她展翅高飛、象徵和平的未來?
金門小檔案
金門縣總面積一百五十.四五六平方公里,現住人口五萬五千餘人,境內除大小金門之外,尚包括小金門、大膽、二膽等十二個島嶼,星羅棋布。金門深受地理位置及政治影響,長久以來處於烽火地帶,隨著政治體制改變,民國八十九年中央特定離島建設條例,規劃金、馬外島與大陸試行小三通,金門逐漸邁向歷史進程的新起點。
相關網站:www.cwb.gov.tw/V3.0/weather/taiwan/tws10.htm
p.098
金門古厝遠近馳名,屋頂的燕尾代表作官人家,從屋宇裝飾可看見金門人對美的感受。
p.099
金門擁有六十幾尊造型各具特色的風獅爺(右圖),保護金門百姓,驅魔鎮風。
p.099
戰地文化是金門的觀光發展重點,戰史館(右下)開放參觀,顯示金門從戰地文明中發展為觀光之島的企圖心。
p.100
製刀師傅以手工鍛造砲彈鋼片,製成金門菜刀。
p.101
金門陶瓷廠開放台灣藝術家手繪圖騰,豐富當地文化藝術。
p.101
金門高粱酒擁有廣大市場,喝一口,讓人熱血沸騰!
p.102
金門一年一度的城隍爺出巡,鄉親迎神賽會,小鎮風光讓人心頭一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