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盛行的禪宗,是「本土化」色彩很濃的佛教宗派。它的學說風行了四百多年,而且影響了宋、明理學,在哲學及宗教上均極重要。說起它的始祖——菩提達摩,更是無人不知,但大家對祂的印象,多止於「一葦渡江」的傳說、武俠小說中少林武學的祖師,或者日本人以其像塑成的不倒翁。他打那兒來、做了什麼、真正的貢獻是什麼,卻鮮有人知。
其實,達摩祖師在我們現代的生活中,出現頻率並不低。
在台灣地區一般的藝品店,常可看到怒目圓睜的達摩像,黑胖身材加上絡腮鬍。專畫達摩像的謝文山表示,他小時候見到的達摩像比較瘦,「但是現在客人喜歡福態一點的,而且要兇一點」,原來是請回去避邪!
日本人卻是崇尚祂的百忍精神,將祂做成不倒翁形狀,百推不倒,以表現他「七轉八起」的精神。在日本,達摩的信徒很多,許多民宅、企業長年供奉達摩像。政治人物競選成功或大企業開張,常見為達摩像點眼開光儀式。
在武俠小說裡,達摩手著、記載其一身武學精華的「易筋經」,更成了報仇救命的靈方。只是讀者一直無法知道它的真貌,以中外聞名的金庸小說為例,在「天龍八部」中,喬峰雖拿到了經,但是因為不懂梵文而作罷。「笑傲江湖」堛漸O狐沖雖然得到了少林高僧的首允,得以學習易筋經,但那已是書末終結,讀者還是不知道它的「秘訣」在那兒。
相較之下,達摩本人倒是容易了解得多。

這幅宋人所繪的達摩,是現有歷史最久的達摩像。他眼睛下視,頗有「自觀」的味道,不像現代達摩,都是怒睜「外求」。(故宮博物院提供)(故宮博物院提供)
拈花微笑,禪宗出現
傳說佛祖釋迦牟尼在靈鷲山傳法時,梵天王獻上了金色的波羅花,釋迦牟尼拿著花微笑,沒有傳法的意思。眾弟子正納悶,忽見大迦葉微笑著站了起來,佛說:「我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囑咐摩訶大迦葉。」這便是標榜「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的開端,大迦葉是第一代的祖師。傳到第廿八代,便是達摩。
達摩,全名為菩提菩摩,在佛教中列位祖師(宗派創立者),因為祂是中國禪宗的始祖。
佛教中有佛、法、僧三寶,達摩可說是僧寶之一。除了達摩外,佛教祖師在中國擁有較多信徒的,首推清水祖師,台灣地區有多所寺廟供奉,香火鼎盛。達摩祖師在中國名氣很大,但多流於民間故事中的傳奇人物,真正為祂立廟供奉的不多。台灣地區有四座廟供奉達摩,但只是當一般神祗來敬奉。
一般坊間傳說,菩提達摩原是南天竺國王香至王的第三子。後來他皈依了禪宗廿七祖般若多羅尊者,並在梁武帝時,從印度到達廣州,然後到了建業(南京),面見崇尚佛教的梁武帝。
梁武帝問達摩:「請問大師,我曾造了許多寺廟、抄了許多佛經,也剃度了許多比丘、比丘尼,這樣我積下什麼功德?」
「沒有功德」,達摩說。
「怎會無一絲功德?」武帝大驚。
「這些行為只是讓你下世投胎到天道或人道中享福,福享盡了,仍要墮入輪迴,好像影子隨著實體,雖有形象,但沒有實體。」
「那麼,什麼才是真功德?」武帝反問。
「淨智妙用,體自空寂,這種功德,不是向外面去尋求得到的。」
「如何才是聖諦第一義?」
「廓然無聖!」
「現在與朕相對的是誰?」
「不認識!」
這次的見面,因武帝無法了解達摩的意思,不歡而散。達摩發揚佛教之志受挫,便打算到北方試試。傳說,他到了長江邊見無一舟船,就折了枝蘆葦,踏著蘆葦過江而去。這便是有名的「一葦渡江」。

達摩原是個苦修的比丘,在禪宗領佛教風騷後,無端被套上好多頭銜,真是人怕出名……。(張良綱)
慧可斷臂求法
在民間傳說中,達摩渡江後到了洛陽,便直上嵩山少林寺,在後山一石壁前面壁打坐。一坐就坐了九年。
在第六年的時候,一個叫做神光的出家人,在夢中得到菩薩的指示,知道這個印度僧人是他依止的導師,便上少林寺求法。那時正值隆冬,大雪紛飛,達摩面壁入定,神光不敢打擾,垂首合十立在一旁等候。直等到雪由足踝積到膝蓋,達摩才出定問道:「你要求些什麼?」
「求師父大慈大悲,大開甘露之門,廣度眾生。」
「你的願心太大了,這那裡是小德小智、輕心慢心所能求取的?這樣求取聖道,只是平白辛苦罷了。」
刷的一聲,只見鮮血飛濺,神光為了表明心志,竟然抽刀削下左臂。
「佛法妙道,曠劫難逢,像你這樣重法忘身,可以求得了。」
神光於是改名慧可。慧可果然是重法忘身,他不顧傷口繼續問道:「師父可以開示諸佛法印嗎?」
「諸佛法印,不是從他人之處獲得,完全是自己從心而得。」
「我的心未曾安寧過,請師父先為我安心」,慧可祈請。
「你的心不安嗎?把心拿出來,我來為你安。」
慧可一愣:「我,我找不到我的心在那兒。」
「好了,我已為你把心安好了。」
在收慧可為徒後,達摩又面壁了三年,接著才開始全力授徒佈法。直到他在梁武帝大同二年(西元五百三十六年)圓寂,宏揚佛法不懈。
據說,達摩圓寂後,梁武帝不但為他舉行公祭,還命昭明太子撰文哀悼。但同時在蔥嶺的山道上,東魏的使者宋雲卻遇見提了隻鞋子的達摩,往西而行。魏帝聽了宋雲的報告,開棺一看,只見棺內僅剩一隻鞋子!
胡適推翻傳說
以上便是一般常聽到的達摩故事。但是經過「有幾分證據,講幾分話」的胡適博士考證,根據日本保存的資料以及敦煌的史料,達摩傳承禪宗廿八代的說法,是北宋契嵩和尚的偽作。而且在達摩東來之前,中國已有禪學,也有人學禪。至於和梁武帝一席精采的對話,也是後人附會偽造;武功高強、一葦渡江,更是純屬虛構。適之先生推論,達摩應在西元四七○年左右來到中國,死於東魏天平(西元五三四到五三七年)以前。在中國待了五十多年。
至於慧可,真有其人,也的確斷了一臂,不過卻是戰爭中受傷所致。
這麼多故事中的精采元素被否定後,達摩祖師的傳說雖不再引人入勝,但倒是可安心進入禪的境界中。
印度禪的精義
一般說到禪,總會想到喝佛罵祖(禪宗後期使人明心見性的方法之一)的禪僧,要不就是令人摸不著頭緒的公案、參話頭(以一句話或一個字來點化人),不過達摩的禪可是十分「素樸」。
禪,在梵語中意為瞑想,是實踐瑜伽、集中精神的一個階段。簡單地說,禪就是集中精神在一定的對象上,止息心的煩亂,以修練到無我的、明朗的智慧。
印度佛教的瞑想,可分為五種,第一種是數息觀——數著呼吸脈博,使心專一。第二種是不淨觀——想不論美醜,人的肉體都由涕唾膿血……組成,最後只是一堆白骨,以抑制愛欲的擴張。第三種是慈悲觀——要愛親友,也要愛敵人,更及於一切萬物;以平息怒氣。第四種為因緣觀——以理智來觀察事物的前因後果,捨棄種種成見及猜想,以求正確的覺悟。第五種為念佛觀——心中想佛、口中唸誦,以達心境平和的定境。
這些修行方式,總稱為印度禪。而達摩則是將印度禪轉換到中國禪的一個橋樑。
壁觀、苦行、心無所求
達摩之前,中國雖已有人學禪,但那是小乘禪,修行只為了個人生死;達摩所傳則是大乘禪,發心要度眾生,加上他後代的法脈不斷,將其教義發揚光大,自成一宗。達摩因此被中國人奉為禪宗祖師。
達摩的教旨可歸納成三點:眾生本來清淨,凡聖平等;凝住壁觀,以為安心之法;苦樂隨緣,心無所求,無所執著。所以達摩師徒,都是苦行之士,唯一衣、一缽、一坐、一食,推論起來,達摩應該十分苗條才對。
到他的第四代弟子——四祖道生,凸顯了修行的另一個重點。印度禪從數息到禪定的修行方法,是漸修;道生則提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頓悟觀點。這對當時重在經典上咬文嚼字、輕修行的風氣,如一股清流;六祖惠能「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機鋒,更是傳頌久遠。
發展至此,印度禪已加入中國哲思,終而自成一格。禪宗也與天台宗、華嚴宗一樣,成為傳入中國後,「本土化」程度較深的佛教宗派。
而沒有禮拜與懺悔儀式,不念經,不立文字,講「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等已與黃老玄思相融的禪宗,也得到朝野認同,逐漸蔚為大宗,風行了四百多年,且流傳到日本。
凝心端坐,何處惹塵埃?
由於菩提達摩原是個素樸、單純的修行人,而且沒有道場,隨緣居留,因此在他的後代弟子為其「光大門戶」後,除了佛教界為他增加了一些情節,很多人也來借用這位祖師的名聲,壯自己的聲勢。穿鑿附會,愈演愈烈,以致在民間,達摩成了個功夫高強的和尚,既會占卜,甚至還是道家中得道的仙人。
達摩祖師若能下凡間看看,一定很納悶,怎麼靜靜地打坐,也會坐出這麼多問題?
〔圖片說明〕
P.42
菩提達摩在現代人心中,可避邪、保平安、許願,又會武術、懂占卜,與道家有牽扯,佛門中再沒有像他這樣「多角經營」的了!
P.44
這幅宋人所繪的達摩,是現有歷史最久的達摩像。他眼睛下視,頗有「自觀」的味道,不像現代達摩,都是怒睜「外求」。(故宮博物院提供)
P.45
達摩原是個苦修的比丘,在禪宗領佛教風騷後,無端被套上好多頭銜,真是人怕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