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底立委選戰、明年初總統大選將陸續登場,各黨各派的候選人也忙著擬訂他們的媒體策略。三年前有線電視的前身「第四台」傾力幫助立法委員周荃,她當選了;去年上遍第四台的民進黨省長候選人陳定南卻落選了。
有線電視這個已經打入百分之六十三台灣家庭的新媒體,對候選人來說究竟是不是仙丹?
去年省市長大選,讓台灣天空爆發一場電波革命。不得三台青睞的在野黨候選人,預見新媒體的魅力,幾乎是掃遍了全省的有線電視和地下電台。
有線電視、衛星電視、地下電台雖然在去年底大舉登場,競選過程中選民的反應似乎也很熱烈,但對選情究竟有多大影響?
以代表新黨出馬的省長候選人朱高正來說,選前三個月開始,他就以「非三台媒體大聯盟」的名義,一天平均趕二到三場第四台的現場節目,為他安排行程的幕僚估計,朱高正至少參加了一百場的現場call-in。
民進黨候選人陳定南在第四台的曝光,也不落朱高正之後。不過,政論性的「新新聞」周刊分析陳定南的文宣攻勢時指出,「當陳定南把大量時間、精力投注在非主流電子媒體上,其實它的影響力,只侷限在原有的民進黨票源中,並沒有向外擴散的作用。」
其次,省長選區遍及全島,左右選情的因素太多,在電子媒體的曝光程度,只是其中一個因素。
因此當第四台隨機抽問民眾,代表民進黨參選省長的人是誰,都會有人答說是「陳水扁」

選舉一到,候選人的旗幟飄揚各地。今年的景況也許不同,不少立委候選人就準備將文宣重點投注在區域性的有線電視上,如此一來,紙張傳單也許不會滿天飛了。(薛繼光攝)(薛繼光攝)
「第四台」造就周荃?
—個有趣的對比是,民國八十一年立委選舉,當時還在國民黨陣營的周荃未被黨提名而自行參選;在聲稱遭打壓、被媒體封殺等諸多認為不利因素下,她選區內的有線電視業者曾主動錄下她的政見發表會在系統中播出,外界因而認為有線電視對她的當選有很大助力。
但電視記者出身的她表示:「媒體我太清楚了,除非每一個頻道都播周荃,而且得在黃金時段,我才會被看到;但如果真是這樣,觀眾看連續劇看到一半,突然周荃闖進畫面,還會引起反感呢!」
她認為,有線電視類似「散彈打鳥的方式」不見得有力,反而不如業者動員員工力量,幫她到各處貼海報來得有效。
經驗法則說明,有線電視對選舉結果的影響是有成有敗。
但談到電視,多數政治人物都抱持「為了勝選,當然是必要考量」的態度。南部一位立委就表示,現在的社區結構由大街小巷變成高樓大廈,只有電視能深入每一戶家庭,平面演說早已落伍。
對知名度不高的政治新人來說,新媒體自然更有魅力。
高雄市國民黨提名的立委候選人成樹芬和民進黨提名的陳其邁,不約而同說,不管是第四台來採訪或邀請上call-in節目,他們是「有請必到」。

新聞部是花錢單位,首先就得購置攝影機。地方新聞戰在各地開打,省政府所在地的大台中地區更是兵家必爭。(林盟山)
台灣奇蹟添一章
有線電視能不能造就候選人,還視天時、地利、人和;反過來看,選舉倒是拉了有線電視一把。有線電視在台灣發展的速度,堪稱是另一項台灣奇蹟。
有線播送系統,亦即是一般通稱的「第四台」,與未來真正的有線電視,以及為了解決偏遠地區無線電視接收不良、經政府核准設立的社區共同天線並不相同,但一般民眾常把此三者視為一體,且通稱有線電視。事實上,社區共同天線原先僅是業者在高地架設強力天線,接收微弱訊號、放大處理,再用線纜傳送到住戶家中。
但時間一久,單純的改善收視,無法滿足需求,於是有業者開始偷跑,加映未取得版權的錄影帶,這有別於三家電視頻道藉由線纜播送的節目,就被簡稱為「第四台」。約在民國六十年,第一家「第四台」首先出現在北台灣的基隆。
第四台業者長年以來和政府大玩捉迷藏遊戲,在「你剪我接」中,節目內容不斷翻新和多樣化,也不斷有新客戶加入。
第四台非法存在二十年,全省系統一度高達五、六百家,八十二年「有線電視法」三讀通過,將全省規劃為五十一區、一區最多可以有五家業者經營。這幾年大小系統陸續整合、或被購併,經過新聞局二次公告,共有二百零九家提出申請,新聞局審議委員會目前已經通過四十九家的籌設許可。
根據潤利與聯亞兩家公司的調查,台灣地區收看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從民國八十年的百分之十五,在四年之間,跳升到目前的百分之六十三。
全省五百多萬戶家庭,就有三百五十萬戶接收有線節目,普及率高居亞洲地區第一位。而台灣的有線電視訂戶所以會快速增加,「政治帶動成長」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潤利公司的調查也顯示,八十一年立委選舉,支持民進黨的第四台「民主台」紛紛崛起,有線電視的裝機率成長六成;八十二年,第四台合法,衛星電視出現,又成長了約二成;去年選舉,各黨各派大舉透過有線電視宣傳,裝機率再增加將近一成。

五、六十個頻道轉來轉去,吸引你的是新聞資訊還是娛樂?(林盟山)
「在地」新聞熱
有線電視除了有讓觀眾參與的談話性節目,更有三台看不到的「在地」新聞觀點。
透過麥克風上的台徽,「港都」、「大彰化」、「台中有線」等,在鏡頭前向觀眾傳達「他們在新聞現場」的訊息,也藉此打知名度。
台視一位記者就說,媒體未開放前,三家無線電視台的攝影機,一左一右一中擺得剛好,現在景況不同,新「台」林立,去晚了可能就搶不到位置。
估計全省除了外島以外,總和各縣市約有四十多家有線電視系統業者,在各地自製播出地方新聞,報導範圍僅限於系統所在的縣市。
規模小的,四到六位採訪記者,每天十分鐘、二十分鐘新聞;規模較大的,十多位記者,大多選擇避開三台晚間七點新聞和八點檔連續劇兩個時段,播出半小時的地方新聞。播報語言按當地特色而定,苗栗系統就有客語,其他地區大多採用一半國語、一半閩南語。
搶占地方新聞市場的系統業者可以用「三分天下」來形容:親民進黨的「民主台」系統、國民黨投資的「博新」公司在全省收購的系統、再加上財團背景的「和信」集團系統。
有線電視超級戰區的台中、高雄,就是「三分天下」的典型例子。
三分天下
台中市是競爭最激烈的地區之一,九家系統提出申請爭取營運執照,其中有四家系統自製新聞節目:人口密集的高雄南區有七家爭取執照,其中五家有自製新聞節目,強烈顯示業者「輸人不輸陣」的心理。
經營有線電視台所費不貲,「有線電視法」規定的資本額至少是新台幣二億元。成立新聞部包括記者編制、機器設備、攝影棚等基本硬體設施,約要五百萬到八百萬元間,雖然僅佔總投資的二十分之一不到,但換來的只是半小時的新聞,實在不太符合投資報酬率。
不過新聞卻有詮釋政治理念和立即「建立地方人脈」的好處。
台中一位新聞部主管更直言:「真正能下金雞蛋的是新聞,台視新聞時段的廣告價碼是平常時段的三倍價格」。
雖然誰也不敢說,新聞一定可以帶來廣告收入;但都不否認,新聞是打知名度的好方法,因此「別人有,我們也要有」。
同時,「沒有新聞部的系統會比較沒有公信力」,高雄仲誠新聞部記者鄭燕卿說。
台中允中有線新聞部副理袁香蘋,兩年前是民主台記者,她說:「在民主台時,隨便跑都是獨家」,兩年後,陸續有系統增設新聞部,她也換了戰場。
一波波地方新聞熱也吸引了台北的新聞人,往南尋找更大空間。高雄、台中幾家系統的新聞主管都是台北去的。
高雄萬眾有線電視新聞部經理林德嵐,在中國時報跑了五年國會新聞,二年前舉家南遷。談到電子媒體開放後急需人才的「卡位(先佔位置)哲學」,他說,台北人才濟濟,不易出頭,不如另闢戰場。
台中群健有線總經理陳乃輝,另一個頭銜是和信傳播集團的「新聞專案」協理,曾是中視晨間新聞主播的他,去年開始過著「空中飛人」的日子。才把高雄仲誠新聞部拉上軌道,又調往台中,還得繼續勘察「和信」系統在其它縣市的新聞市場。
打進地方勢力
證諸歐美有線電視先進國的地方新聞,大都由無線電視網的地方台包辦。有線電視爭相成立新聞部,可以說是台灣特有現象。
新聞局廣電處衛星暨有線電視科科長張崇仁認為,成立新聞部是業者「討好」審議委員的「短暫措施」,讓主管機關覺得業者有回饋地方的心。
新聞絕對是最花錢的部門,而他也懷疑各地有那麼多新聞嗎?十五分鐘拍攝社區的活動,就專業來看,並不符合新聞的價值和定義。張崇仁舉例,三台將半小時新聞延長為一小時後,他發現其實新聞則數並沒有相對增加,只是拉長每一則新聞的時間。
他認為這一波成立新聞部的動作是為了選舉而存在,到明年總統大選之後,可能就會因不敷支出而有另一波裁撤的動作。
研究各國有線電視發展,世新傳播學院傳播研究所所長熊杰則認為,成立新聞部是台灣系統業者「地方化」的表現,也是「市場需要下的產物」。
熊傑舉例說,英國BBC的新聞有公信力、本來就能反映各階層聲音,當然也就不會有業者想自製新聞。
再看台灣,去年選舉期間,中時晚報和政大傳播學院研究中心合作,每天監看三台新聞表現。以收視率為三台最高的台視來說,他們發現近一個月的新聞中,宋楚瑜的出現率是百分之五十二,陳定南是百分之廿六,朱高正只有百分之十六,至於其他兩位候選人只能說是聊備一格,好像並未參選,出現率幾乎是零。
熊杰認為,民主台的出現,無非是在野勢力「尋求發聲管道」的極端手法。
「一方面,地方化可以幫助營運;新聞又能和地方勢力結合」,熊杰說,新聞採訪等於是電視台做公關、宣傳的大好時機。
或許正因為如此,翻開有線電視新聞史,幾乎和政治脫不了干係。
尤其近幾年台灣,年年有選舉,八十年是國代選舉、八十一年選立委、八十二年選縣市長,去年更有大規模的省市長選舉,在野人士每一年都抗議三台「新聞報導不公」,甚至曾發動支持者包圍三台。
如果說,三台新聞是在野勢力的「最痛」;那麼非主流的有線電視就是他們的「最愛」了。
約在七十九年,台北縣中和出現第一家「民主台」,播放民進黨民意代表在各縣市議會、立法院的問政錄影帶、反對勢力的遊行活動、選舉政見會,首開政治頻道的先例。
高雄「第一民主」也在同年偷渡,開播新聞,報導高雄市議會和民進黨觀點。爾後宜蘭日日春、台中民主台相繼出現地方新聞。
「台中民主台」所設地點一巷之隔就是民進黨台中市黨部,由地緣關係也可以看出兩者之間「親密」程度。
總經理賴茂州舉了一個例子說明民主台是如何支持民進黨的:他們可以把系統內其他頻道都關掉,讓觀眾打開任何一個頻道看到的都是民進黨立委張俊宏在演講。
政黨意識是包袱
去年省長投票前的一個月開始製播「省長選舉新聞」,並串聯一百多家業者聯播而聲名大噪的台中民主台,新聞部採訪主任李永萍,曾是小劇場負責人、擁有美國紐約大學電視新聞碩士學位,向來反體制的她說,公共電視遲遲不開播,像她這樣的人進三家電視台只會「翻桌子」。
她強調,製作「全台聯線」的意義不在選舉本身,而是對三家電視台的一種「宣示」,是非主流媒體對抗三台的運動。
製作省長新聞時,也有收視戶打電話反應,為什麼沒有整天播陳定南的新聞?為什麼播那麼多宋楚瑜和朱高正?李永萍能體諒親民進黨觀眾的心情,會理性溝通,真遇到不講理的聽眾,「就把他們罵回去」,她說。
民主台股東親民進黨的意識型態對她而言也不是困擾,「若真有干預,我會很強硬地提醒他們,民進黨抗議媒體遭干預,自己怎麼還能做這種事。」去年新聞部就簽了「編輯室公約」,力求獨立。
不用「民主」更民主
儘管有線電視一戰成名,但許多系統的幕後老闆都是當地市議員,有線電視和地方派系「走」得太近,卻也讓不少人質疑新聞的客觀、公正。
台中民主台成立新聞部時,台中市文化中心、市長林柏榕就不願接受他們的採訪。時間久了,才打破界線。
過去有線新聞雖然與政治關係密切,但媒介服務政治究竟並非常態,部分色彩鮮明的業者開始嘗試改變體質。
台中民主台就趁著申請執照的時機,將名字改為「台中有線」。只是拋掉「民主」卻也不是件容易事。
總經理賴茂州坦承,首先就面臨內部的壓力。不少股東反應,「當初借用民主名號打響了知名度,現在卻想把『民主』拋掉,豈不是過河拆橋,不講道義」。
「我們不是辦民進報」,賴茂州說,營運企劃書送新聞局審議委員前,他們做了市調,結果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訂戶支持他們更名。「也是順應多數觀眾的期盼,要更具包容性」,賴茂州說。
全盛時期全省民主台約有六十多家,如今「標榜血統純正的不會超過十家」,賴茂州估計。
「民主台當初尋求發聲的目的都達到了,階段性任務已經過去,今後要面對的是市場競爭」,高雄寶國民主新聞部主任王信輝說,等申請到營運執照,他們要更名為「國美」,這個名字,他說是「算命算出來的」。
寶國行銷副理林昌毅更大膽預估,「二、三年內民主台會倒光光,以後會是財團天下」,他說,朝媒體中立走,也是站在「利」字著想,為的是市場大餅。
府會為先、鄰里次之
由「利」字的角度出發,就要有高收視率,要有高收視率,就必須和三台「搶」觀眾,所以在沒有選舉的時候,有線新聞就成為十足的地方新聞。
打開地方新聞電視,鏡頭前的主角不再是遙遠的立法院、或西裝革履的中央官員。地方政治人物多了曝光管道,左鄰右舍也有機會上電視。新聞裡的世界和我有關,也就是觀眾要收看地方新聞的原因。
以去年選舉為例,當台北為了民進黨主席施明德一句「金馬撤軍」殺得難分難解,中南部觀眾似乎不太感興趣;高雄孔廟「楊桃樹被砍事件」,北部民眾不是不了解、就是根本沒聽說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彰化要不是發生四信擠兌案,三台什麼時候才有彰化的新聞?」台中一位記者說。
萬眾經理林德嵐更有點氣不過地說,「這幾年,登革熱每年夏天都襲擊高雄,但就是上不了三台新聞;台北縣中和市有病例,就炒得好像全國戒嚴。」
當一家家衛星頻道如博新、華衛、無線衛星、傳訊電視都開闢新聞網後,為了填補空檔,地方新聞的比例也相對增高。
小市民需要周遭環境變化的資訊,而新聞上了電視,似乎還有實際效益。
台中市公益里里長劉興偉說,附近電線桿的電表容量不夠,燒壞、冒煙好幾次,跟電力公司反映都沒下文,電視播出來後,很快就有人來修了。「就有里長說,以後要是路燈壞了、馬路有個大坑洞,在區域會報上提出來,還不如直接告訴記者快。」
不過鄰里之間的民生消息,畢竟不是什麼大新聞,各台重視的程度也不一樣,大多是府會新聞播報完畢,留最後一、二則,專門貢獻給社區服務。
遙控器時代
萬眾經理林德嵐經常告訴記者,「不要當地方政府的傳聲筒。」他不得不承認,平均年齡在三十歲以下的記者,年紀輕,剛開始對路線又不熟悉,只跑記者會,還不具備主動挖掘、深入調查的能力。而系統成立新聞部也是這兩年的事,都還在摸索階段。
台中群健有線總經理陳乃輝南北奔波,調查各系統成立新聞部的實力。台中是省府大門口、高雄是南部第一院轄市,有足夠新聞,他很懷疑,高雄、台中新聞的模式能不能移植到基隆、桃園?專業新聞人在偏遠地方能不能找到發展空間?「資源不夠的縣市,只能有一組記者,做出五分鐘新聞,並不足以成為新聞」,陳乃輝說。
他就建議其他縣市的「和信」集團系統,製作生活化、居民消費、藝文等較軟性新聞,不要一味去搶有時效性的新聞。
選舉腳步近了,當主流媒體都把焦點放在五位總統候選人身上,地方台又找到他們的空間。
相較於總統大選,媒體呈現的立委選戰是有點冷清。但區域性的立委選舉事實上更符合有線電視區域媒介的特性,「而就政黨角度來看,其實真正的政權保衛戰在立委」,高雄萬眾林德嵐說。
主流媒體不會一位位介紹每一縣市參選的立委候選人,地方新聞台至少可以提供選民較多的選舉訊息。
有線電視照顧少數、不是多數,是分眾、不是大眾;有線電視在九○年代台灣,正是百家爭鳴。至於能不能對媒體生態造成影響,靠的是觀眾手中的遙控器。
〔圖片說明〕
P.39
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初選,在全省巡迴公投,「台中有線」電視台也跟著環島一週,做現場轉播。
P.41
選舉一到,候選人的旗幟飄揚各地。今年的景況也許不同,不少立委候選人就準備將文宣重點投注在區域性的有線電視上,如此一來,紙張傳單也許不會滿天飛了。(薛繼光攝)
P.43
新聞部是花錢單位,首先就得購置攝影機。地方新聞戰在各地開打,省政府所在地的大台中地區更是兵家必爭。
P.44
五、六十個頻道轉來轉去,吸引你的是新聞資訊還是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