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於宜蘭海岸線最南端、南澳北溪沖積平原上的泰雅部落──碧候,是宜蘭縣僅有的二個原住民村落之一。原來村中景況如同許多部落受到文明衝擊後一樣,沉寂蕭條,所幸近年藉由社區營造的帶動,在跌跌撞撞的探索中,漸漸走出部落再造的一線轉機。
六月中的一個週末午後,「振興泰雅傳統歌謠舞蹈成果發表會」在南澳金岳國小舉行,遠處青蔥蓊鬱的中央山脈環抱,校園內空氣清爽宜人、花香鳥語,金岳、碧候兩村村民扶老攜幼地一邊烤肉、一邊觀賞舞蹈表演。
身穿艷紅原住民服飾的碧候「比亞豪」舞蹈團,在原住民歌手萬沙浪的錄音歌聲中跳了二支活力勁舞,舞姿大方、自信,看來頗具表演經驗,「我們剛開始的時候也會怯場,」舞蹈團班長王淑敏說,一年來她們已經轉戰許多表演場所,現在上場就放得開了。這群碧候媽媽們除了跳舞,還自製舞衣,班長說,竹竿舞那套衣服還是裁剪已經不用的布做的!
接著在六月底,這群能歌善舞的碧候婦女又參加了社區辦的美食班,「以前我們雖然會煮泰雅的竹筒飯、香蕉飯,但總覺得不道地,」舞蹈班的會計游月華說。此外,她也沒想到用野菜烹調,口味那麼清淡、好吃!眾姊妹們學得興致勃勃,有些原本就在村裡開小吃店的婦女,更打算學以致用、大展身手呢。
這一群婦女們的忙碌身影,正是近來碧候社區活動力的寫照。

北溪的野溪溫泉尚未開發,當地居民自行開挖的簡易溫泉池,泡起來也很享受。
休耕、失業
近年來,隨著政府「社區總體營造」政策的推行,與社會上關注原住民議題的潮流,各方的資源陸續挹注到台灣東部的這個偏遠山村,而使靜謐村落逐漸動了起來,但與其他社區比較起來,碧候的發展歷程仍然十分曲折。
如同許多台灣原住民部落的處境,近二十年來,碧候不斷面臨經濟、文化、教育等衝擊。日據時代從原本位在山上的老碧候遷徙到現址後,因為離南澳鎮上僅兩公里、交通便利,居民生活已經與平地人無異;農作物也由過去自給自足的雜作,轉向經濟作物。
「有幾年香菇的收入很好,大家賺了錢,紛紛改建水泥房子,」「碧候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林金助(阿紹.尤幹.巴度)說,碧候村大部分的水泥房都是那時候賺來的。可惜後來因為財團大量收購木材,進行香菇的溫室培養、又出現太空包的生產方式,山上種香菇的行業遂逐漸沒落;西瓜、哈密瓜等水果也因為生產過剩,市場價格差,大家紛紛放棄種植,使得碧候耕地幾乎都呈休耕狀態。
目前碧候居民多以外出工作居多,男性出賣勞力,以砂石車司機、鐵路板工、模造工等為業。近五年來因為政府開放外勞引進、經濟不景氣等大環境因素,碧候失業人數只增不減,有些居民以打零工或幫人狩獵、上山採集野菜與藥草,掙取一些零星收入,有些則賦閒在家,久了難免滋生事端。
文化方面,由於受基督教義及漢人文化影響,過去扮演部落律法、精神重心的gaga組織式微,泰雅傳統的編織、飲食、祭典、紋面文化等,也多從生活中消失。

群山環抱的碧候蘊藏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如何跨出部落再造生機,考驗著台灣整體的社區營造功力。
從零摸索
在部落逐漸凋零之中,民國八十七年碧候社區發展協會成立,「我們是宜蘭南澳鄉最後成立的社區組織,」林金助表示,鄉公所是為了執行中央政策才推動協會成立。當時的村長是他大舅,因為會員人數不足而找他湊數,之後居然被選為理事長,「那時候大家都搞不清楚社區發展協會要做什麼,」林金助就在一片茫然中,一頭栽入了社區營造的艱鉅工作。
今年五十多歲的林金助,過往工作生涯並不順遂,農校畢業後,曾經投考陸軍官校專科班,當過特種部隊基層軍官,後來因抗議軍中升遷不公,與同時入伍的二十位原住民集體退伍,回到鄉下碧候老家拾起農業本行,種過幾年水果、香菇;農會輔導的產銷班沒有做起來、加上香菇產業沒落後,有過一段飄浮不定的生活。
「屠宰場管理員、計程車司機、採蘭花、捉毛蟹,什麼都做過,」他略帶自嘲地說,後來經人介紹到武塔國小擔任工友,工作才穩定下來。
當選理事長後,林金助發現社區發展協會空有組織架構,卻無法啟動。做事喜歡腳踏實地的個性,促使他到處查資料,也詢問人如何寫計畫、辦活動、申請經費。
說來好笑,社區的第一筆經費,竟是拜酒後戲言之賜,「有一次聚餐,碰到縣政府原民科的科長,我請教他如何報計畫,並且把想辦籃球友誼賽、親子晚會的構想告訴他,」林金助回憶,科長在酒酣耳熱之際,答應撥款三萬元,事後科長雖然說忘記了,但仍很阿莎力的兌現支票。接著而來的籌辦活動,理監事都沒空參與,他只好找朋友、鄰居幫忙。
之後幾年,林金助慢慢摸索各相關公、私部門的聯繫窗口,透過文建會、仰山文教基金會、熱心學者等的幫忙,陸續舉辦關懷老人、泰雅尋根之旅、藤編織布研習、彩繪部落、口述歷史等活動。

泰雅族女子在十五至十九歲間要學習織布,學會紡織是長大成人的象徵。近年碧候社區努力地恢復這項式微的技藝。
校長兼撞鐘
「剛開始時,大概都是前任總幹事黃善教以及我和家人孤軍奮鬥,」林金助表示,原住民因為求溫飽都有困難,對於參加公益活動多半興趣缺缺,許多人更認為社區協會有政府經費,來參加活動要有酬勞可以領,他們才願意來。
而事實上,許多計畫經費根本不足,他舉例,幾年前包括「口述歷史」、「彩繪部落」、「寶物重現」三個案子,總經費只有四萬元。「口述歷史」本來委託碧候國小執行,最後學校失約,剩下一個星期時間,他只有硬著頭皮自己動手,採訪部落耆老、整理錄音帶,每天晚上寫到兩、三點,才把成果交出去。
「彩繪部落」的計畫也是過程曲折,該案是要把從蘇花公路進入村子的縣級道路加以美化,將路旁二百三十一個水泥安全島用油漆畫上圖案,除了經費不夠,需要張羅外,協會幹部也無暇幫忙,他便利用每天一大早和黃昏下班後,帶著老婆、小孩蹲在路旁畫畫。幾天下來,路過的人還停車好奇的問,「阿紹,你運氣那麼好,拿到這個工作,可以賺多少錢?」
所幸,事情傳開來後,陸續有村民加入、隨後又情商碧候國小小朋友一起共襄盛舉,終於把兩公里路的單調景觀,變換為一個風格獨具的碧候門面。現在,每當碧候人帶朋友進村時,都會指出這條「中央公路」上哪一段是自己親手彩繪的傑作呢!

除了織布,泰雅的編織工藝還包括男子的編器。編器不僅供應生活各種需要,也與傳統宗教、社會禮儀、經濟活動有密切關係。
婆婆媽媽生力軍
「目前參與社區活動的,多半是婦女,」林金助表示,碧候所以選擇推動傳統編織、舞蹈、美食,是基於對象的考量。目前編織班陸續舉辦三期,有二、三十人已學會基本編織技術,社區也買了織布機,可惜因婦女在操持家務之餘,沒有太多時間,即使有了成品也無處販售,在缺乏經濟誘因下,繼續編織下去的學員不多。
至於舞蹈班,經營一年來成效還算不錯,「大家都很喜歡跳舞,一方面運動流汗、練舞後留下來聊天也很快樂,」游月華表示,目前一星期練習兩個晚上,每次有表演邀請,都會讓她們很興奮,去年還拿下彰化縣舉辦的全國民俗技藝活動優等獎。
另外,碧候紮實的社區資源調查、編印社區報等「基本工」,也是為人稱道的成果。翻開《碧候資源調查報告》,一百多頁篇幅,圖文並茂,從碧候地理環境、歷史發展、泰雅族祭典、文化,到未來願景,無一不包;調查方法涵蓋拜訪居民、耆老口述、實地勘查、問卷、座談等等。報告由縣政府文化局分派的四位替代役人員歷經半年完成。
「希望這份報告能夠承先啟後,讓社區的人們產生共鳴,提升碧候的尊榮和願景,」實地調查的替代役男張志宏說。
「產生共鳴」的確不易,林金助表示,部落裡面經濟條件較好的人忙著工作,沒興趣來,失業者更不會來。目前,十幾位媽媽雖然讓社區活絡起來,但一般居民對社區經營缺乏認識、參與不足,讓他十分頭痛。
「這條不歸路的船我們依然要開下去,」林金助表示,他很感謝一路走來碰到的許多貴人,像縣議員江明順支助他們辦公設備、文化局負責社區營造的專員莊鵬燁提供他許多協助,幫助他們思考發展方向,而原任碧候村村幹事的黃善教,以一位漢人身分能夠在部落投入那麼多心力,令他感念在心,最近原住民委員會贊助二十部電腦設備,也讓社區十分受到鼓舞。

林金助的太太正以泰雅傳統的水平背帶機織布。織布機的背帶置於紡織者的背部,以拉直經線。
教會和好
去年,在文化局引薦下,由台大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所成立的宜蘭工作室,替碧候規劃了「社區環境改造計畫」,計畫把貫穿碧候的灌溉水圳上的水泥蓋掀開,水圳填高後,並加以綠化佈置、空間再造。
「水圳本來是碧候的生活重心,以前洗澡、洗衣服、玩耍......,大家白天工作,晚上都聚集在這裡,」林金助表示,自從民國七十幾年接連有孩童溺斃、水圳被封後,情形就變了。而社區中真耶穌教會與長老教會兩派信徒間的隔閡,更是雪上加霜,形成了部落以水圳為界,一分為二的現況。
「這個案子不僅希望改善碧候二個教會間的隔閡,也希望能營造一個共同討論、參與社區的機會,」台大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宜蘭工作室主任王惠民認為,以往碧候居民缺乏參與公共議題的經驗,未來可以多多開發大家參與社區事務的討論。去年他為了蒐集村民意見,開過幾次說明會、工作坊,雖然遭遇一些阻力,但經過溝通,原住民熱心分享的本性紛紛展現。
「社區環境改造計畫」還包括中程的部落整體空間及動線改造、環鎮道路的興建等,「如果能夠通過審核,可循政府採購法新設立的『點工購料』辦法,將部份工程由部落居民承包,解決失業問題,」王惠民衷心希望。

碧候編織班學會織布後,還設計了許多現代生活用品,如手提包、手機包、桌巾等等。
生態旅遊願景
未來,碧候社區計畫發展生態旅遊,運用北溪豐富的自然資源,來吸引遊客。林金助表示,地方上有些人士主張發展北溪溫泉,但鑒於許多溫泉區的開發,常因財團介入,原住民無法主導,不但未能獲益,反而破壞了他們生活賴以憑藉的自然環境。他希望未來的生態旅遊能以環保教育為訴求,將祖先與大自然共處的智慧流傳下來。
沿著南澳北溪一路而上,溪水潺潺、巨石嶙峋、林木茂密,沿路有許多瀑布奇景、野溪溫泉。據當地居民表示,北溪因為生態系統完整,擁有豐富的鳥類、哺乳類、昆蟲、魚類等資源,越往上游,景色越是奇麗。
「可惜,前幾年因為上游開採石灰,受到污染,」碧候社區發展協會新任總幹事蔡世明指著岩石下沉積的灰色泥巴說,以前可以釣到十五公分長的苦花魚,現在都沒了,如今雖然上游已經停止開採,但北溪要恢復原來的面貌,還要一段時間。
蔡世明指出,目前社區想推廣的生態之旅,主要是北溪的支流「那命」,「因為那裡沒有污染,溪水中有好多毛蟹、苦花魚、香魚、溪哥、鰻魚......,一路都還可以看到山豬、山羌、山羊......,」蔡世明談起「那命」的溯溪經驗,十分興奮。
至於要如何推動?碧候目前還處於規劃「願景」的階段,包括推動民宿、設立多功能文物館(含生態旅遊服務)、培養生態解說員等。
雖然看來前路迢迢,林金助仍然樂觀以對,尤其去年接連獲得全縣及全國社區評鑑優等,讓他覺得社區已逐漸步上軌道。
「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對社區營造這麼投入,」每天清晨五點上山照顧菜園、白天上班,晚上和假日則奔波於社區及外地開會的林金助說,有次看到一個年輕人扛著一個酒醉的中年男子回家,「我們原住民不會放棄別人,這就是文化傳承,希望這樣的精神,能讓碧候凝聚起來。」

碧候的「比亞豪」舞蹈團由社區媽媽組成,近年小有名氣。既能為社區爭光,又可以運動聯誼,她們跳得可起勁呢!

碧候編織班學會織布後,還設計了許多現代生活用品,如手提包、手機包、桌巾等等。

五年來林金助「校長兼撞鐘」地推動碧候社區的運轉,辛苦備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