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多旅居海外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即使四處打聽,仍可能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報導。本期介紹作風踏實、注重生活教育的私立中原大學。
剛進中原大學的新生,心裡常對一件事納悶:他們在校園裡走著,沒出圍牆或任何一道門,突然就置身校外了——路上有公車站牌,左端有店面,右端是菜園。但是路的這一面是學校籃球場,另一面又是男生宿舍;穿過馬路往前走幾分鐘,又出現了四百公尺跑道的大操場。校內校外的界線模糊,常使他們不知身在何處。
校地與民房夾雜,正是私立中原大學近卅年來發展歷程留下的標記。

下圖:鐘塔、綠樹、草坪,反映在中正樓的玻璃門上。(鐘永和)
由一群基督徒創設,初期規模甚小
民國四十四年,私立中原理工學院在一群熱心教育的基督徒(包括外籍牧師、本國教師和中壢地方人士)共同籌畫下成立。
當時他們所購下僅有的一棟校舍,便是今天坐落在校門左側的兩層建築——懷恩樓。
建校第二年即至中原擔任助教、現任夜間部主任的孫超一說,那時只有四個系:物理、化學、化工、土木,樓上是宿舍,樓下就是教室和辦公室,當年這一棟樓即是中原理工學院的全部。
等到學生人數漸多,校方開始陸續收購附近土地,增建教室、圖書館、運動場等設施。然而公共道路早已建成,雖然道路兩邊土地已成校地,但它們仍是當地居民出入要道,學校只能設置一些路障,使經過的車輛放慢速度。於是校地與民房就此夾雜分佈。
中原雖是一所由基督徒創建的學校,但並不屬於某一教會,也未得到外國教會的支助,因此校方所使用的經費,絕大多數還是靠學生繳的學費,這也是校方無力一口氣購下整片校地的原因。
在這段刻苦中求發展的歷程裡,甚至出現過一人兼任三系系主任的窘況。
整個局面在民國六十一年,董事會自美聘請韓偉出任院長後,有了大幅轉變。

圖3.是素描。
韓偉院長厥功至偉
韓院長主持校務的四年內,學校成長的步伐最快,也奠定了日後發展的基礎。例如在師資方面,韓院長每年至少出國一次,親自到國外各大學禮聘學人歸國任教;後來繼任校長的阮大年教授、現任校長尹士豪教授以及前任理學院院長曾天俊等,都在那時來到中原。在訂定制度、校園建設方面,那段期間也規畫得有條有理。
後來國立陽明醫學院籌設時,教育當局看重韓偉的長才,請他前往擔當院長職務。韓院長雖然離開中原,卻留下一個規模已具、潛力深厚的理工學院。
細究之下,貫穿中原成長歷程的,實是當初立校的基督精神。歷任校長都是虔誠的基督徒,他們待人處事誠懇負責,不計名利,身體力行,帶動了校內教職員與學生一起為中原努力。

圖2:中原大學是教會學校,恩惠堂是師生做禮拜的場所。(鐘永和)
如今已改制為大學,但仍保持宗教立校的傳統
經過廿八年的慘澹經營,中原從四個系兩百名學生,發展至今天的十六系、八所,日夜間部共八千學生。並於民國六十九年,經教育部核定成立了商學院,由理工學院改制為大學。
宗教立校的傳統,除了表現在特殊課程的安排上——大一、大二必修四學分的宗教哲學;每星期三的第三節,一、二年級輪流參加恩惠堂的講道或相關活動,作為宗教哲學課的一部分,更表現在學校對生活教育的注重。
每個新生入學時,都要立下「四不」誓約——今後在中原遵守不抽煙、不喝酒、不跳舞、不賭博的規定。每位老師的聘書上也有同樣的約定。
保持這項傳統的主旨,在於維護純樸的校風,工學院院長熊慎幹說:「許多人認為現代社會風氣已變,『四不』已不合時宜。但學校是教育機構,應有自己的原則,甚至該帶領社會風氣,而非跟著人家走。『四不』所主張的,是一種儉樸健康的生活態度,值得現代人實行。事實上新竹青商會也和我們不約而同地提倡『四不』運動。」
學生對於「四不」的看法不一,有人開玩笑說:「不『破戒』不能畢業。」但也有很多人認為,這樣的守則有存在的必要,化學系三年級的張哲彰說:「學校並沒有緊盯著我們,一抓到就予處罰,而是懸起一個目標,提醒我們朝著去做。」

圖1.3:建築系有許多藝術課程。圖1.是紙雕。(鐘永和)
製作「好節目」以吸引學生
訓導長楊熙年指出,使學生遠離不良嗜好的積極做法是:「在學校裡做『好節目』吸引學生。節目的成本包括校舍空間和老師時間。」
在空間方面,目前正盡力擴展。大型活動可在中正樓的禮堂舉辦,小型餐聚除了宿舍餐廳,最近新完成的咖啡館和教職員餐廳,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舊有三百五十公尺跑道的田徑場改為新圖書館建地後,新的四百公尺標準田徑場已啟用,並將在三年內搭建看臺,鋪設人工跑道,準備接辦全國大專運動會。
為提供學生更充裕的活動空間,預定民國七十六年以前蓋好學生活動中心和體育館,到時候就有更多場地來辦「節目」吸引學生參與了。
老師的時間方面,中原大學專任老師的年齡多在卅到四十歲之間,年輕有活力,很樂意花時間和學生相處。同時老師幾乎不是校友就是教友,校友老師對學校感情深厚,對學生更多了一層對學弟妹的愛護之忱,也更明白這些大孩子會耍些什麼花招,或是可能遭遇的困擾,因此輔導起來容易「切中要害」,把學生帶得口服心服。教友老師多因中原的宗教背景而選擇來此任教,他們把學校當做大家庭,不但熱心參加團契、詩班、查經等宗教活動,也開放自己的家門,歡迎學生隨時來串門子。

圖4:莊敬大樓一角。
校內活動豐富引人
中原的學生一、二年級規定住校,三、四年級多在校外租屋居住,生活範圍集中在學校四周。中壢當地的活動極少,除了逛夜市、看一票兩場的電影外,最大的消遣便是打撞球——校外巷弄裡一家接一家的彈子房,證明中原人幾乎把撞球當成必修課。
相形之下,校內社團提供的活動則多得多,同學參與社團的情緒相當高。對社團幹部訓練的重視,也成為中原的歷史傳統;每年舉辦一次的啟曄會,就是國內大學最早自辦的社團負責人研習會。
如果和同樣位於中壢的中央大學比較,學生活動中心總幹事電機三的翟寶達認為,中央大學校區在郊外,地方大而學生少,顯得安靜空曠而與世隔絕;中原則和市區、民房接近,地小學生多,看起來熱鬧得多,辦起活動來也格外起勁。

5.6:建築系館風格獨具,由建築系師生自行設計而成。圖5.窗外是天井,。(鐘永和)
運動性社團最熱門
中原溜冰社在大專院校中非常有名,他們溜的是輪鞋,校內有一橢圓形的磨石子地溜冰場。但溜冰社員在場內溜還嫌不過癮,中正樓地下室的社團基地,也常見他們在打桌球和跳土風舞的人群間穿梭來往。
缺少文學科系的中原,男生數不可避免地超出女生甚多,商學院設立後已有改善,但目前比例仍高達五比一。這個特色表現在社團性質上,就是男生愛好的運動、武術社團很多,佔所有康樂性社團的一半。
陽盛陰衰是中原社團的普遍現象,因此辦起活動來常要向外校調兵借將。佔了距臺北車程僅四十五分鐘的地利,中原大學和銘傳商專、實踐家專、輔仁、淡江的女同學一向維持良好的情誼,平時郊遊、露營等活動彼此支援;若有土風舞聯歡會之類的大節目,更常以聯合主辦的方式舉行。

圖6.是系館外貌。(鐘永和)
服務性社團發揮基督的愛心
青年人最有熱情,大學生頗熱中參加社會服務團隊,中原最大的服務性社團是擁有三個工作隊的慈暉社,其次有德明、愛愛、炬光社,他們從事山地、社區、殘障、基層文化等服務,在幫助別人的過程中,和夥伴建立深厚的友誼,也學習做事的方法——有付出更有收穫。
中原有幾項全校性的傳統大賽,競爭一向激烈,每系、每班無不使出渾身解數以求贏得錦標。

圖1:土木水利系學生在校園內做模擬測量。
校內亦多文藝高手
母親節合唱比賽舉行前,校園堻B處練歌聲。比賽當晚,更是人人整裝上場,男生穿西裝,女生著長裙,把溫柔的歌聲獻給母親,把獎牌奪回系裡。
理工商科的學生中,文藝高手亦所在多有,只要看看梅花旗才藝競賽包涵的項目就知道了:詩歌朗誦、民歌演唱、克難樂隊和土風舞比賽。這項才藝賽以計算總積分頒發梅花旗給冠軍隊,若蟬聯三屆便可保有旗幟,因此各系皆動員全體人馬以爭取這項殊榮。
每年到了十二月,中原大學更洋溢著耶誕節的氣氛,行政大樓的辦公室飾以彩色小燈和金銀彩帶,主持全校宗教活動的校牧室也設置聖誕樹,佈告欄上出現一張張卡片,路旁樹上都掛上彩燈串,……真是多采多姿。
到了廿五日當天,聖誕晚會更掀起慶祝高潮。以往聖誕晚會安排唱聖詩比賽,在歡樂中憑添祥和的氣息。今年改為舉辦聖誕劇坊,徵求主題為「愛人」的話劇參加競賽,配合聖誕時令,散播愛的溫馨。

圖2:圖書館一景。(鐘永和)
運動風氣盛,「系周」生動有趣
中原每年有兩次運動會,一次系際,另一次是班際比賽,由此可知中原運動風氣之盛。運動會中選手最多、最熱鬧的項目,是大隊接力和拔河,尤其是班際賽時,所有人都要下場為班上出力,真正是「全民運動」。
在社團活動、全校競賽以外,每個系學會也要辦一個既服務本系又吸引他系同學注目的「系周」。每學年各系自訂系周,屆時便舉辦各種名目的活動:從展覽、郊遊、烤肉、同樂會,至拋繡球、趣味競賽,以及籃球、排球、桌球等運動項目,都由本系師生參加。

圖3:學生在計算機中心操作終端機。
四中賽聯絡校際感情
不但校內活動繁花似錦,中原還從六十七年起,和桃園地區的中央大學、中央警官學校、中正理工學院合辦「四中聯誼賽」,有球類、大隊接力、拔河、辯論、英語演講、橋牌、棋類等多項賽程。四中賽輪流由各校主辦,增加四校活動交流,也增加學生籌辦大型活動的經驗,著眼在互相觀摩、聯絡感情,故只發單項獎牌,不設團體總錦標。
在豐富的課外活動背後,是相當重的課業壓力。老師也不諱言,中原學生考進來的分數,普遍要比公立學校差,雖不能據此斷言他們的程度也差,但老師總希望在四年間把學生鍛鍊得很強,出了校門才可和別人一較長短。因此教學作風嚴,逼得緊。其中又以化學系出名地難過關,從二年級起,每週必有一次考試,很多科目都會當掉一半人。

圖4:化學系的儀器——氣相色層質譜分析儀。(鐘永和)
期使學生都能因所學而有所長
為了讓學生畢業後確實因所學而有所長,中原的三個學院在課程設計上,都強調訓練實務能力。工學院注重工廠實習,商學院提出實務與理論並重的目標,連本質偏重理論研究的理學院,也特別加強基本科學的應用面。
工學院有九系、五所,學生人數佔全校的三分之二,聲勢浩大。其中八系皆為一個年級兩班,只有一系開單班。這個人數最少的系,是全國唯一的醫學工程系。
醫工系成立於民國六十一年,當時專攻醫學的韓偉院長鑑於國外紛紛設立醫工科系,國內這方面需要也日益殷切,便倡議設立此系。
洪炳南系主任解釋醫學工程的研究對象:「醫院裏一切器材,從精密的儀器、人造器官,到手術刀、注射筒、甚至縫線,都在醫學工程研究、發明、製造的範圍內。過去這些器材不是由醫生自己發明,就是來自工程人員的設計。可是這對醫生和工程師而言,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因為醫生欠缺工程方面的知識,工程師也沒有醫療的背景。」
「醫工系就是針對這點,訓練一批既具工程技術,又瞭解生理、解剖等醫學知識的人才。他們一方面可擔當高度專業的醫學儀器、材料的研究,另一方面可在醫院負責醫療器具的選購與維護,或在工程界負責生產製造各種器材。」洪主任說。

圖5:學生社團活動蓬勃,海報經常更換。(鐘永和)
醫工系欲拓展國產醫療器材的前途
洪主任表示,目前國產醫療器材多屬消耗品,例如導尿管、縫線等,其他90%以上的器材都靠進口。
國內要產銷較精密的器材,在起步階段有兩個困難:第一,醫院用慣進口貨,不放心國產品的品質,銷路堪虞,廠商不敢投資。第二,醫療器材製成後,需相當時間作臨床測試,證明具有功效和無害人體後才可上市,因此投資頗大。
醫工系和醫工所就是要扮演開路先鋒的角色,先研究發展出精密儀器,取得醫師的信賴,再交由廠商製造銷售,慢慢開拓國產醫療器材的前途。
工學院熊慎幹院長表示,教育部從這個學年起,每系統一必修課程從七、八十學分減少為五十學分,以多留些餘地讓各校自行建立特色。未來中原工學院就要以醫學工程為研究發展重點,像電機、電子工程系,都可與醫工系合作,進行高精密儀器的研究。

三個學生課餘在樹蔭下小憩。(鐘永和)
工業工程研究如何有效運用人力與物力
工業工程系和工學院其他系的性質不太相同,研究重點不在工業製造本身,而在工業製造的過程是否有效率?整體利益高不高?系主任盧淵源說:「簡單地講,如何使一個工廠以最少的人力、物力,發揮最大的效益,就是工業工程師的任務。」
因此工業工程是一門跨工程技術和經營管理的學問,工業工程人員要拿工程知識和管理方法當左右臂,從事生產系統的設計或改善,使人員、物料和機器都得以合理有效地運用。
工業工程系非常講求實務訓練,從大二起,每個學生每學期要到一家工廠實習,針對一項問題提出改進方案,不論是簡單的調整機器排列位置以縮短處理時間,或是較複雜的設計電腦採購系統以簡化作業,都給學生實地參與的機會。而工廠採行後亦有立竿見影之效,因此各工廠和學校始終合作愉快。
經濟部「工業自動化服務團」招收學生團員,到各工廠協助解決生產合理化問題,中原工業工程系參加的學生佔四分之一;而其後舉辦「合理化改善效果發表會」,發表的十五家案例裡,中原學生參與了其中的三分之二。此應歸功於該系平日對實務訓練的注重。

圖1.~4:中原大學男生多,運動風氣盛。圖依次為打網球、溜冰、踢足球、練跆拳。
建築系培養懂得生活、品味高的設計人才
中原建築系首創五年修習制。系主任仲澤還解釋為什麼要該系學生多讀一年:「建築師所做的,就是處理生活環境。他需要豐富的常識、多方面的體驗,才能思想深刻、作品優秀。技術的東西比較容易教,眼光、品味就不是課堂講授可以教會的。光有工程技術,只是一個空殼,得把人文環境考慮進去,建築才有生命。所以,做一個建築師必須有相當成熟的智慧。多給學生一年的陶冶,主要就在給他們醞釀成熟的時間。」
建築系開了許多藝術方面的課:素描、雕塑、繪畫、美術史等。建築系的學生似乎也頗富藝術家的氣息:當他們不修邊幅、表情茫然地四處晃蕩時,很可能心情嚴肅,腦子堨縝b構思一項設計呢。
中原的理學院有物理、化學、數學、心理四系,另設應用物理與化學研究所。

圖1.~4:中原大學男生多,運動風氣盛。圖依次為打網球、溜冰、踢足球、練跆拳。(鐘永和)
學好基礎科學,路會愈走愈寬
理學院一方面支援工學院的數、理、化基礎課程,另一方面在研究上極強調應用路線。院長江彰吉教授表示,一般人認為理科出路窄,學生紛紛轉系到工科。其實如果打好理科基礎,就有雄厚的本錢,日後走那一行都會走得好。像數學系畢業生可往電腦、統計、工程方面發展,物理系可向電子、機械、材料路線走,心理系可走管理、輔導方向等,出路其實很寬。
化學系是中原當年創校四系之一,經過多年發展,儀器設備已很有規模,教育部屢次評鑑皆予「優良」評價。在教學方面,除素以對學生嚴格著稱,三、四年級並有專題研究課程,學生從大二暑假起,便分組跟隨老師為專題做實驗、討論,不但在課業上獲益,師生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商學院成立較晚,目前有企管、國貿、會計三系,並有企管研究所。
理工並提是順理成章的事,因為科學、技術兩者的發展有密切關連。而一個以理工為主的學院,要擴展為大學,為什麼會首先增設商學院?院長梅佑義說:「工業製造是上游,到了下游的產銷,就進入商業範圍了。所以增設商學院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發展。」

圖1.~4:中原大學男生多,運動風氣盛。圖依次為打網球、溜冰、踢足球、練跆拳。
商學院有自己的特色
商學院到目前為止成立三年,已有自己的一棟自強商學大樓,並有多項建立特色的做法。
第一、實務與理論並重。實務方面,正在籌設「商業實習研究中心」,內設實習銀行、商店、公司,讓學生從組織公司、聘請人員,到進貨、銷售、結帳,樣樣都在實習中心實地經歷。理論方面,剛成立的商學資料中心,預計大量收集工商界資料、公司組織行銷策略和期刊、論文等,以利研究所需。
第二、注重英文能力。大二大三的會話、實用英文等課,按能力編班上課,每班不超過卅人,三下並舉行會考,通過聽力、閱讀的最低標準才有學分。
第三、加強電腦知識技術,並配合中原的理工背景,規定必修八學分的電腦課,是一般商學科系的兩倍;而選修亦達六學分。

圖1.~4:中原大學男生多,運動風氣盛。圖依次為打網球、溜冰、踢足球、練跆拳。(鐘永和)
商學院女生豐富了中原的色彩
商學院的男女生比例最平均,這些女生的加入,豐富了中原的色彩。以往女生太少,如有人偶爾打扮一下,即遭眾男生側目,他們自己穿得不怎樣,卻喜「大言不慚」地評頭論足。經過幾次「千夫所指」的經驗,女生便被環境同化,長年穿著球鞋、體育褲、運動外套,把裙子、洋裝擱在一邊。現在可不同了,人一多,氣就盛了,對那些指指點點,也從怯意轉為得意,於是服裝開始多樣化,男生也變得多看少說了。
一與五之比,固然給女生不少困擾,但也使她們備受男同學的呵護。學校給女生的照顧也特別周到。新落成的女生宿舍——恩慈樓,就是很為學生設想的一棟五層大樓。四人一間寢室,四∼五間寢室一個單位,每個單位除有自己的浴室,還有起居室。地下室則有投幣式自助洗衣機和烘乾機。
女舍地下室還有學生餐廳、教職員餐廳和咖啡館,進出另有一道門。

圖5.6:剛啟用的女生宿舍——恩慈樓,設備現代化,圖5.是地下室的自助洗衣機和烘乾機,。(鐘永和)
設備雖不夠好,仍是溫暖的「窩」
男生宿舍有信望愛樓與力行大樓,分居校園兩端,共可容納三千人。其內設備較舊,空間亦較侷促,但同班同學的寢室都安排在一起,朝夕相處凝聚的情誼,使他們對自己的宿舍有一份「金窩銀窩不抵自己窮窩」的親切感。
大學的校門口,常是做學生生意商店的雲集處,但中原大學正門外的店面,遠不及男生宿舍附近來得熱鬧。其中以吃為最熱門。雖然男生宿舍也有餐廳,但三千個大男生的胃口可不小,每天都需要許多食物才填得滿;而且還有兩千個高年級生在附近租屋居住,他們多在外用餐,因此附近的吃食店很多,生意也相當好。
為保障同學的餐飲衛生,校方每月會同學生代表、醫務室、教官、衛生局,檢查宿舍餐廳及校外飯館,根據營業場所、廚房、服務人員的衛生條件評分,公佈在校內刊物「中原人」上,作為師生選擇餐館的參考。

圖6.是女舍大樓嶄新的外貌。(鐘永和)
夜間部學生成熟懂事
中原大學設有夜間部,共六系,一千八百多名學生。夜間部主任孫超一說:「夜間部學生平均年齡比日間部大,比較成熟懂事。他們待在學校的時間雖然短,可是更珍視這個學習機會,對學校很有感情。尤其是畢業典禮時,全家大小都來觀禮,場面很令人感動。」
中原校友在社會上一貫的表現是作風踏實。當年申請改制大學時,中原校友也暗中助了一臂之力:蔣總統經國先生視查國內各項建設時,除殷切垂詢施工情形外,並和工程人員閒話家常。結果發現每處都有許多年輕工程師是中原畢業的,經國先生對他們的樸實肯幹頗為嘉許,於是指示教育部優先考慮中原改制大學的申請。

圖1:年輕的老師和學生打成一片,聚在老師宿舍喝茶、聊天。
培養健全完整的人
中原大學校長尹士豪強調,一個受過大學教育的人,不但要具備專業知識,還要有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判斷,以及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心。他說:「我們能接受大學教育,是累積了很多人的付出,才創造出這個環境。既然我們得到的比別人多,那麼回報的也要多。國家就像一個銀行,投下鉅資在大學生身上,如果收不回成本(無人回報),就產生許多呆帳;如果沒有人來存款(無人肯付出),那就根本經營不下去了。」
要培養學生這樣的觀念,不是一兩次演講就辦得到的。尹校長儘量利用機會和學生接觸:學生舉辦的座談會,尹校長若受邀一定參加;每週他有兩晚住在學校,或去宿舍看看同學的生活,或輪流找班代表聚餐談天。

圖2:校內咖啡館,佈置優雅。(鐘永和)
作風開明,收支公開
此外,影響更廣的,是學校老師發自內心、形諸言行的熱忱。他們的幹勁,不只來自年輕人的熱情,和教友校友對學校的關愛,更因為學校對他們意見的尊重。校方各項施政,都歡迎教授提供意見或實際參與。直屬校長的「研究發展室」亦擔任橋樑角色——常舉辦老師座談,由老師提出可行的改革、發展措施;校長若有構想,也拿到座談中徵求老師的意見。
開明的作風甚至及於會計帳目。全校經費收支公開,任何人都可到會計室查閱。同時為了取信於師生、家長和社會大眾,從七十二年起,校方委請具有公證力的會計師查帳簽證。

圖3:尹士豪校長說:「希望本校的學生,不但有專業知識,也有社會責任感。」。
繼續致力提高研究水準
尹校長表示,未來中原大學的長程發展方向,就放在私立大學通常較弱的——繼續提高研究水準上。目標為每一系皆設立研究所,成為教學、研究並重的大學。
對畢業多年的中原校友而言,位於普仁岡的母校,這些年來有極大的變化。當年遍地的紅土,如今或植上草坪,或鋪上柏油;當年校門外立著「中原理工學院」的大牌坊,現在拆掉了;當年的新生大樓,已改稱懷恩樓;當年的工程館,已改為化工館;當年沒有莊敬大樓、機械館、中正樓、自強商業大樓,更沒有恩慈樓女舍;當年鐵道邊的田野,現在是操場;當年的操場,將來是圖書館;當年的池塘,將收購填平做為校地……。
不變的是鐘塔,是恩惠堂,是普仁岡上春天的鷺鷥、夏日的飛沙、秋天的芒草、冬日的風雨,是一批批年輕學生青春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