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優異的醫療技術一向為人稱道,繼50年前農耕隊不辭辛勞進駐中南美洲、非洲等偏遠國家,提供技術援助後,醫療亦成為我國人道援助國際社會重要的一環。醫療援助不只有遠渡重洋到他鄉服務一種模式,在台灣依然可以盡國際公民義務,對友邦伸出援手。
幾乎全年無休的國內醫療院所,隨時都有世界各國的醫護人員來台取經,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病患入境就醫,無國界醫療援助天天在台灣發生……。
29歲、來自太平洋馬紹爾群島的牙技師Joshua Drake Lanki,正在台北馬偕醫院學習做齒模,來台一個多月的他,已會講「謝謝」、「不客氣」等簡單且發音標準的中文。他表示,在馬紹爾少有人會治療蛀牙、製作齒模、架牙橋等技術,當地人牙齒有問題多直接拔除了事,民眾因缺牙造成臉部變形、影響腸胃消化等問題嚴重。
他這趟來台灣預計訓練半年,學成後可望幫助家鄉病患留住牙齒。
另一位來自加勒比海島國聖文森、32歲的心臟內科醫師Najaj Jhuneile Peters,被安排在新北市的署立台北醫院受訓。
才剛到台灣一星期,她的芳心已被台灣濃濃的人情味與美味的牛肉麵擄獲。經由大使館推薦,Najaj來台灣學習心臟診斷及超音波技術;只是,她在聖文森服務的醫院目前尚無心臟超音波設備,她打算歸國後向院方提出申請購買。
估計目前約有來自菲律賓、蒙古、甘比亞、以色列、印度、西藏等地區的17位外籍醫師參與「台灣國際醫療衛生人員訓練」,正在國內各醫院受訓中。

來自聖文森的Ingah ,正聚精會神地觀看署立台北醫院醫師為病患調整牙套。
署立台北醫院院長林水龍指出,從2002年「台灣國際醫療衛生人員訓練中心」成立迄今,總計已培訓41國、713位醫療衛生人員。
一般來說,歐洲國家醫生對針灸及傳統中醫最有興趣,南美、中東國家醫事人員多來學習公共衛生和全民健保制度,非洲則以學習兒科、婦產科和醫務管理為主。
國合會自2003年開始進行友好國家醫事人員訓練計畫,甄選友邦專科醫師、護理人員、醫療行政管理人員、醫檢師、醫學工程人員來台接受為期2~3個月的訓練。包括署立台北醫院與台大在內,台灣共有23家醫療院所加入「國際衛生醫療合作策略聯盟」,協助培訓友邦醫療相關從業人員。
「醫療服務輸出,可以對外介紹台灣文化,又能鞏固邦誼,」署北醫院院長林水龍指出,就算是非邦交國,在密切的交流下,雙方都有深厚情誼。例如蒙古來台受訓的醫護人員已超過百人,回蒙古後還會定期聚會分享台灣經驗,他們都是當地社會的菁英。
除了經由國合會贊助機票、生活費來台受訓的友邦醫療從業人員外,也有不少外籍醫護人員自費來台灣取經。
醫療品質策進會董事長張珩指出,醫學中心的國際醫療合作計畫,列入醫院評鑑項目,因此各醫院多願意積極配合。
醫界龍頭台大醫院自1992年起便開始協助越南提升醫療技術,先後派醫師前往協助完成首例腎臟移植、骨髓移植、肝臟移植、心臟移植等重大手術;舉辦神經學、心臟醫學、風濕免疫、微創手術等各類型醫學研討會。2010年開始執行的台越NTUH-HOPE計畫,先後支援21名醫師前往河內越德醫院協助診療病人及臨床指導。2009年開始推展與蒙古的交流合作,簽署交流協議,協助訓練蒙古醫師及醫事人員。
長庚醫院在代訓外籍醫師上也不遺餘力。副院長鄭明輝指出,目前就有五十多位來自歐洲、中亞、東南亞各國的外籍醫師在院內培訓中,科別以整形外科、顱顏外科、牙科、心臟內科、婦產科為主。

經國合會協助,世界各國的醫生來台接受不同專科訓練。
透過派駐友邦醫療團的在地深耕,以及行動醫療團的義診協助;再加上來台受訓醫療從業人員的見證,受惠病人的口耳相傳,台灣先進的醫療技術、優良的醫療品質已在國際間打出名號,在當地無法醫治的重大疾病,或束手無策的疑難雜症,紛紛跨國來台求醫。
2010年4月,駐聖多美普林西比醫療團發現2名7歲燒燙傷兒童有組織黏著現象,若不儘速處理,恐有截肢及生命危險。因當地缺乏燒燙傷醫護人員,外交部立刻協助轉送來台治療,在台北萬芳醫院「燒燙傷中心」進行手術,並訓練隨行來台醫護人員後續的照顧和復健工作。
衛生署國際合作處處長許明暉指出,跨國醫療需大費周章轉介、所費不貲,聖多美普林西比2名燙傷兒童算是特例。
基於人道考量,援助友邦理所當然;然而,品質高、費用相對低廉的台灣醫療,早已吸引許多國際病患自費跨國求醫。
台大醫院從1990年左右就開始有國際病人登門求診,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表示,當時多是東南亞華僑回台灣看病。近年,病患更來自世界各地。
根據台大醫院統計,去年求診的國際病人以亞洲及中國大陸人士居多(59%),其次為美洲地區(25%)、歐洲(7.5%)。
2011年10月,1歲6個月大的「畢寶」因膽道閉鎖,從越南胡志明市來台就醫,她的父母原計畫帶畢寶去新加坡做肝臟移植手術,但因手術費用需要近千萬元新台幣而打退堂鼓,後來經親友介紹,到台大醫院做肝臟移植,結果非常成功,費用也僅需新加坡的三分之一。
醫術名聞遐邇的長庚醫院,則是全台灣收治國際病人最多的醫院。
長庚副院長鄭明輝指出,長庚國際門診量一年達幾千例,住院病人將近千例,約占整體營運量的5%。舉凡小兒科臍帶血移植、整形外科(包括:淋巴、乳房顯微重建,唇顎裂,小耳症等)、不孕症治療、內視鏡開刀等,都因技術純熟,聲名遠播。
擔任顯微重建外科教授的鄭明輝,首創以顯微血管手術治療癌症切除後上下肢淋巴水腫問題,2009年他將「帶血性淋巴結移植技術」發表於國際整形外科權威期刊後,便吸引許多人跨國前來求醫。
鄭明輝指出,部分乳癌或子宮頸癌手術會將淋巴結一併切除(淋巴結廓清手術),或是放射線治療造成組織纖維化,導致淋巴液無法藉由淋巴系統回流至血液循環,高蛋白組織液不正常堆積,造成上肢或下肢水腫,影響肢體活動。做「帶血性淋巴結移植」後,隨著皮瓣一起移植過來3、4個淋巴結,即能發揮「抽水馬達」的功效,讓淋巴液得以回流,血液正常循環。
長庚醫院兒童血液腫瘤科醫師江東和,則是臍帶血移植手術的佼佼者。
他表示,長庚血液腫瘤科治療團隊從2003年獲衛生署同意進行人體試驗,開始實施非親屬臍帶血移植、2005年臍帶血移植解除人體實驗限制至今,團隊已完成96例臍帶血移植,寫下以非親屬臍帶血移植治癒許多重度海洋性貧血、白血病、免疫不全症候群、骨質石化症、嚴重再生不良性貧血等病童的輝煌紀錄。其中不乏遠渡重洋、慕名求醫的國際轉診個案。
江東和指出,長庚臍帶血移植的成功率已近9成,每年約有10例來自馬來西亞、中國大陸、印度的個案。「印度病人是醫生來台受訓後回去引介來台就醫,馬來西亞案例則是成功案例在病友團體間口耳相傳的結果。」目前還有3位外籍病人移植完正住院康復中,另有7位在排隊等候移植。
10歲的莊小弟,來自馬來西亞,今年2月首次來台進行臍帶血移植失敗,但他們不氣餒,9月再度來台進行第二次移植,這次相當成功,只待狀況穩定就能出院回家了。媽媽黃曉英興奮地說,兒子終於可以脫離每月輸血、每天打排鐵劑的生活,「感謝江醫師讓我兒子重生!」
這樣的故事,不時在台灣各大醫院發生。
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紀錄片《台灣醫療奇蹟》中,一歲的IYA因先天膽道閉鎖,從杜拜來到高雄長庚進行肝臟移植手術;埃及的外科醫師SOLIMEN因手部受傷,失去開刀能力,到林口長庚找魏福全醫師進行手術,將足關節移植到手部。3歲大的MISUKI,罹患重度海洋性貧血,在美國找到適合的臍帶血,從馬來西亞來到林口長庚醫院進行移植。
醫療援外,台灣最佳代言「無論從世界公民的責任或提高台灣能見度的角度來看,國際醫療援助都是醫療從業人員應該要做的事,」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認為,台灣有很多經驗值得與他國分享,如感染控制、重症看護、評鑑經驗、病歷管理等等。
但陳明豐也坦言,「國際醫療這一塊,醫學中心不做不行,做太多又惹來不務正業的批評,得拿捏平衡。」
「台灣優先,」長庚醫院副院長鄭明輝表示,從事國際醫療並不會排擠國內的醫療資源,「更何況,在健保給付的框架下,從事國際醫療更能把好醫生留在台灣!」
台大醫院院長陳明豐也認為,醫療行為受法律限制,也不能做廣告,但國際醫療部分應較具彈性,「醫療援外是一種無形的廣告,讓台灣的高醫療水準舉世皆知。醫療服務輸出,堪稱台灣最佳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