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臺北王志揚
編輯先生:
我是一個貿易公司的職員,因業務所需,常往國外接洽生意,也經常接觸海外華僑。
曾有位海外華文報紙的編輯向我抱怨:「在海外的華人,都很希望祖國能夠富強,讓我們這些飄泊異域的華僑能揚眉吐氣。若不是臺灣的固執,不肯與大陸和談,中國早就統一、壯大了。」言下對我們的堅持頗不以為然。我也注意到他的刊物言論傾左。
我告訴他:「沒有人反對中國統一,問題是:統一之後,要在什麼樣的制度下過活?若採行共產主義,我相信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會舉雙手反對。」
我接著問他:「如果現在中共歡迎你與家人回歸大陸,請問你願不願意回去?」在他低頭默想之時,我接著說:「既然你都不願接受共產主義的統治,怎麼忍心讓我們的子孫去受苦呢?」
自那次談話後,我注意到這份刊物的言論不再一面倒了,心裡非常高興,覺得為國家做了件很有意義的事。我因此希望國內同胞只要有機會,不要害怕「人微言輕」,應多多「仗義直言」,多少總會發生力量的,也多少能澄清一些混淆視聽的觀念與說辭。如果人人都有這份心,長此以往,真理和正義就必然得以彰顯。謹此提供國人參考。
敬祝編安
文.木柵葉文琪
編輯先生:
從許多日常生活接觸的事物中,讓我深感很多人所以不得意,很多店鋪、企業所以不賺錢,根本原因都在自己——不夠敬業。
夏天到了,計程車不快裝冷氣,卻抱怨乘客挑剔;印刷廠下班時間一到,立刻停止工作,讓亟需趕工的客戶急得跳腳;麵包店老賣前一天的「存貨」,害顧客拉肚子;……生意當然日益清淡。
其實這中間沒有什麼大學問,只要人人敬業——心裡想的、口裡說的、手上做的,都是想如何把工作做得盡善盡美,則個人成功、企業興旺、社會繁榮、國家強盛,即指日可待。
由是觀之,敬業實是每個人應有的基本道德,希望貴刊能多加呼籲。
敬祝編安
文.美國林修
敬啟者:
我在最近幾期光華中,看到你們自己的「徵求人才」廣告,其中有些要求,在我認為是不必要的,如學歷、年齡等,這些條件,與應徵者能否勝任工作,真有那麼重要的關係嗎?
貴刊一向以作風新穎、思想開明著稱,何不在此事上啟發一下大家保守的觀念呢?
●編按:人世間有許多事,無法純按我們的理想來辦。在歷經許多磨練甚至挫折之後,我們往往會採取較為實際的方式處理。
以本社目前的情況來說,工作人員不多,規模不大,制度也不算完善,但每個月都得荷著槍在戰場上衝鋒陷陣,對召募新軍、施以新兵訓練,實在是心餘力絀。
但是業務不斷發展,又亟需新血加入(有時也因舊人離去,亟需遞補),在非添人不可的情況下,我們只有公開徵求。如果新人是相關科系畢業,在學校已受過相當的基礎訓練,自然可省我們許多力氣。
說到這裡,我們必須心平氣和地瞭解一點,進入大學,接受某一學科有系統的教習,在校時有師長可以請教、有同學可以切磋,在正常的情況下,絕對比一人獨自摸索要有效果。簡單地說,學校的功能不應被否定;而專業訓練,尤其不可忽視。對一位正常的年輕人來說,四年大學應該是不會白念的。
然而,這種原則亦非一成不變,有朝一日,我們若成為一個人才濟濟、規模龐大、制度完善的大團體,屆時我們的使命與抱負就可再上一層——不但要辦好雜誌,還要提供許多有興趣、有理想、有才氣的年輕人磨練和施展的機會;我們可以社內資深人員擔任訓練工作,為本身、也為社會培育人才。那自然是件極有意義的事。
至於年齡,則是因為我們這個團體小,同事間彼此互動強烈,已有自己的一套企業文化;年齡大的人,做事方法、思想觀念多半已定型,恐怕會難以適應。再者,年齡較長者,多已有家庭負擔,對工作的看法亦多不似年輕人那樣純摯,而我們所提供的待遇,與所期望付出的程度……恐怕都難以配合。
所以,簡言之,本社對招考新人所列的標準,實是衡量己身條件而採取的一個「實際」的做法。我們希望、也只能進用一批受過基礎訓練、有幹勁、有熱情的年輕人,與我們一起奮鬥,一起成長,在日積月累的敬謹付出後,慢慢地回收我們應得的一些成果——無論精神上或物質上的。
然而即使如此,即使在目前這個階段,我們亦絕不致不知變通,對於真正有心參與、且確實有能力的人,我們還是願意為他「破例」。
文.緬甸許明暉
編輯先生:
我原住在緬北的一個小鎮,精神生活非常貧乏,簡直找不到幾本中文書可看。自從搬到仰光後,才從一位朋友處,看到了精美、豐富的光華雜誌。其中有幾篇報導如「中文電腦的發展與運用」、「李志仁潛心製造好毛筆」等,不僅讀來有益,而且亦可從中看出自由祖國在力求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保有及堅持傳統。
這樣好的雜誌,應多向本地發行。
敬祝進步
文.美國蔡秀慧
編輯先生:
我是留美學生,現就讀的學校位於芝加哥近郊,大概因為地處鄉間吧,我發現此地的老美對臺灣的瞭解十分有限。(有人還以為臺灣連打字機和影印機都沒有呢!)
本校與中共的上海、西安二地都有交換師生的約定,這些中共留學生來美後,都不想回大陸了,千方百計地要留在美國,並設法把家人接來。雖然如此,如有機會在外國人面前談到海峽兩岸的問題,他們仍「忠心耿耿」地一味偽譽中國大陸。
而中共在美國所做的宣傳攻勢也非常強悍,他們利用在此地的一個「中」美交流會,不斷自我宣傳,並用各種媒體向美國人民介紹中國的國畫、國樂、國術及其他固有文物,其實那些豈是中國大陸的「資產」,而應是全體中國人千百年來文化的結晶啊!
自然,能讓老美瞭解我們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並沒有壞處,只是我更希望他們能瞭解自由中國繁榮、進步的實況,以及我們在傳揚固有文化上所做的努力。這就有賴貴刊多發揮傳播的功能了。
他們發行的China雜誌,不論是印刷或內容,都遠不及我們的光華。因此我總是把自己的光華,在看後贈閱朋友,還請他們輪流傳閱。
但我每月只有一本光華,實不夠應付常向我索借的大陸留學生及外國友人,因此來信懇請貴社贈閱一份給前述的「交流會」,這樣他們就可以有系統地瞭解自由中國了。
祝貴刊日益精進
●編按:已列入贈閱名單。
文.美國林明賢
編輯先生大鑒:
貴刊「吾土吾民」系列報導每篇都非常精彩,不僅可讓海外遊子重溫鄉土之情,亦可從中獲得許多人文及地理方面的知識。
此地華僑準備促成本市與臺北縣新店市締結姊妹市,但苦於無資料提供給市議會做參考。因此,懇請貴刊盡早在「吾土吾民」專題中報導新店市,不情之請,還請鑑諒。
敬祝編安
●編按:本刊將於近期內深入報導新店市,敬請期待。
文.板橋林純
親愛的編者:
謝謝您為我將訂閱的光華轉寄美國給外子,他已經收到了。我為外子訂光華的原因,是因他離開我和孩子,遠到德州深造,這一去,不知要多少年才能學成歸來?我帶著孩子在臺灣等他,心中多少有些忐忑,不知離別經年,這些時、空的差距,會不會使我們在人生道上走岔了路?
我相信他和我一樣善良、念舊,但在寂寞的異國苦讀,他能一直把持得住自己而不受外界誘惑嗎?
孩子和年邁的父母都在臺灣,我無法去美國找他,我只能希望他記得家,記得他生長的地方,也記得我和孩子……。
除了勤於通信外,我為他訂了光華。因為光華中的報導真摯、動人。我希望藉著它,能帶給外子更多來自家鄉的訊息,也因此牽繫著他的心和我的思念。
敬祝編安
文.唐文通
編輯先生大鑒:
光華圖文並茂、翔實精確的報導,對此間的難胞團體有很大的影響——我們對自由祖國因此抱持無比的信心,亦希望有機會能對反共復國大業貢獻一分力量。
敬祝大安
旅奧中南半島華裔難友互助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