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灣市場的契機
與展覽同時進行的是為各國舉辦的投資說明會。為了達到拉生意的目的,各國商務代表配合幻燈片的放映,信心十足地一一介紹該國投資環境、獎勵外商投資的優惠條件……。台下的廠商,有的邊聽邊對照書面資料;有的拿著一幅世界地圖,找尋這些在學生時期為了應付考試曾經熟悉的地理名詞,分析研判它地理位置的優劣;有的則一副有備而來的樣子,問一些「勞工運動的情形如何?」、「排放廢水有沒有什麼限制?」、「技術人員是否可以居留?」之類與投資相關的勞工、環保、法律問題。
展覽會場內的三百五十個攤位,有秘魯的傳統手工藝品、埃及的羊毛地毯、泰國的傢俱、哥倫比亞的咖啡、斯里蘭卡的茶葉、珠寶、匈牙利的電聯車、捷運系統規劃……;從各具特色的民族產業,到高度工業化的產品,彷彿看到各開發中國家成長的痕跡。
正如巴西外貿協會主席英格先生所言:「這次中華民國之行,我們是來做生意的」,各國商務代表使出渾身解數,和前往參觀的我國廠商進行交易,無不希望在九天的展覽期間,能敲開我國市場的大門。
外貿協會市場開發處處長牟盾表示,中華民國是全球第十七大進口國,各國產品不但可以賣給台灣,同時還可以轉銷到鄰近地區,所以參展的國家面對的是一個二千億美元的進口市場,而台灣本身就佔了四、五百億美金。
「開發中國家莫不殷切希望建立自己的出口工業。而協助他們推展出口,打進台灣的市場,正是我們這次主辦進步夥伴展的主要目的」,牟盾說。
從貿易額來看,中華民國是全世界第十四大貿易國,應該要有一個「經貿大國」的風範。近一、二年來,政府為了平衡貿易逆差,降低關稅、台幣升值等種種鼓勵進口的措施,已經表現出我們在開放市場上的誠意。但為了進一步回饋國際社會,協助開發中國家的經濟成長,還必須有更主動積極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