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紀念中華民國建國七十年,一項名為「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的國際學術會議,於八月廿三日起在台北舉行。五天的議程中,俊彥群集,盛況空前——來自世界各地的史學權威七十四位,與國內對中國現代史有專門研究的六十九位學者專家。在會中宣讀論文七十餘篇,並且在自由、開放、真誠的學術氣氛下,進行極為熱烈的討論。這次會議不但對七十年來的中華民國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及實現步驟作一回顧與檢討,更以第一手的史料、客觀公允的觀點,與國際學術界交流,是我國史學界一項劃時代的創舉。

蔣總統在歡迎酒會中親切地與中外學者談話,交換意見。(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官方不宜舉辦學術會議?
國內卅年來規模最大的一次國際性學術會議——「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已經圓滿閉幕。這次會議的豐碩成果,已由與會的學者專家們,在世界各地散播開來。
西德薩爾大學東亞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杜勉教授表示:「這是一次成功的學術會議,學者們提出很多富有批評性的論文,顯示了自由中國台灣研究風氣非常開放,讓人印象深刻。」大會的召集人秦孝儀則認為:由於強調學術化原則,使討論會成果豐碩;本此原則,將考慮繼續舉辦類似會議,加強國內外史學界的溝通,並提高我國在國際史學界的地位。
會議籌辦之初,曾經有人反映,宜由民間學術機構主辦,才能顯示其客觀性。事實上,會議的客觀與否,並不在民間與官方之分,端看主辦單位是否有謹慎週全的籌備,和自由開放的心態。而會議的成果,說明了這是一次學術水準極高的國際性會議。
在討論會的四個籌辦單位中,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和國史館,都藏有豐富的政府檔案;黨史會收藏了革命開國八十多年來一貫的政策性文獻資料;而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則以研究大陸問題而著名。這些單位為期構想週到,進行順利起見,自去年五月就成立了「指導小組」和「工作小組」,訂定進度,分工合作。討論會在原來計畫中,是邀請中外歷史學者八十人參加的中型會議。邀請書發出之後,反應非常熱烈,除了被邀者立即回信同意前來之外,還有一些未在邀請之列的著名學者也主動要求參加。於是這個會議由中型擴大為二百廿人的大規模國際學術會議。

孫院長強調:我們不僅重視歷史,同時也在創造歷史,以期能對後代的中國人與全人類有所貢獻。(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論文豐富,討論熱烈
由於與會人士研究層面的廣泛,討論會分五組進行,分別是:辛亥革命史組、開國護法史組、北伐統一及訓政建國史組、抗戰建國史組與中興建設史組。從這五個分組及與會人士所提論文,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中華民國創建的脈絡。所有的論文均一字不改地翻譯成中、英兩種文字,重新排版打印,發給所有參加討論的人士。五個組在四天之中,各舉行十二次討論會,每次會議由一位中外學者擔任召集人,宣讀一至二篇論文,另有一至二位評論人,對論文進行評論,然後自由討論。凡是參加會議的人士,都可以自由流動,到自己有興趣的組別加入討論。
有些歷史上的問題,由於當時時局的混亂,或資料不足,再加上討論者國籍不同,所受訓練、研究方法相異,尤其是民族立場的不同,經常容易成為議論紛紜、見解各異的場面。比如說國民政府在北伐時碰到的種種困難,在中國人研究這段歷史時,會有濃厚的「國難」意識,外國學者則多懷抱著理想的眼光來苛責指正。由於這種立場上的差異,討論會舉行前,不免有人懷疑,當一些專家提出與我們傳統觀念有所牴觸的論點時,能不能毫無顧忌地宣讀討論?
第一天的議程中,這個疑慮的可能性就被排除了。這些論文不但一字未刪地提出,更引起了熱列的討論。

大會召集人秦孝儀在開幕典禮中致詞。(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維吉尼亞州立大學的汪榮祖教授發表論文「章炳麟與中華民國」,不同意一般學者對章炳麟的歷史地位存疑與貶抑有加,所以在論文中重估章氏的思想地位,認為如果國父可以不只一位,那麼章氏亦應有一席位。他舉出了不少和一般看法頗有出入的論點。擔任評論員的呂士朋教授則認為:「汪先生為章氏『平反』心切,選用的資料不夠平衡,因而有矯枉過正的現象。」汪教授答辯時,把自己比為「魔鬼的辯護士」,把呂教授比為「上帝的辯護士」,強調歷史研究要「讓事實自己說話」……。又有古屋奎二的「盧溝橋之謎」,論證民國廿六年盧溝橋事變最初的槍聲是「中共的陰謀」。評論員許朗軒首先指出:第一槍的意義可用以判斷誰是侵略者,而一九三三年的李頓調察團已通過日本是侵略者的事實。此外,國內名政論家陶希聖與蔣緯國將軍也都提出異議。古屋辯說這篇論文是以「假說」的前提來寫的,因此目的不在論「罪」。這兩場精彩的辯論,引來不少旁聽的學者加入討論,會場中充滿了自由、活潑的學術氣息,中外學者都能毫無忌諱地依個人研究心得,做到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真誠討論。
歷史上的問題紛冗龐雜,頗難遽下定論。討論也並不一定能夠完全解決問題。觀點上的差異,一時也無法論斷誰是誰非。不過討論的本身就是一種研究方式,顯示了國內歷史研究的多樣性,或可啟發學者思考的新方向,俾能尋找更充分的史料佐證,以解開種種歷史之謎。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秘書長蔣彥士在閉幕式的演講中表示:中華民國建國史就是中國人民為實行三民主義的奮鬥史。(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真理愈辯愈明
雖然許多歷史之謎暫時還不能得到結論,但是真理終究是愈辯愈明的。另有一些觀點,在坦誠切磋之下,國內外學者的見解已逐漸接近。比如辛亥革命本質的問題,過去中共為了合理化其政權的理論基礎,乃聲稱辛亥革命為未完成的資產階級革命,到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才予完成,因此中共才是革命正統的繼承人。這一番詭論,使不少海外學者受到影響而有所曲解。這次討論會中,有中外學者論文多篇,從經濟觀點、社會結構、軍事統治……等各方面來探討革命時期的真實情況。最後討論的結果大致相信:辛亥革命由新知識份子領導,群眾以會黨和新軍為主,經費則來自華僑和商人。華僑會黨包括工人和商人,新軍則多是農家子弟,因此革命是士、農、工、商四大階層都參與的革命運動,並不是所謂的「資產階級」革命。並且當時的商人階級尚未構成政治實力,地主亦非革命主力,中共的說法顯然是不足採信的。
此外,抗戰時期的歷史問題,會中也有詳析與討論,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范力沛說:「要瞭解抗戰時期中華民國的歷史,必須研究中共的抗日與發展。」他認為:「共產黨在抗戰期間『七分發展、二分應付、一分抗日』的說法,是接近事實的。」與會人士也多半同意這個說法。
還有許多國際學者專家,在會議中提出極其中肯的建議:美國出口委員會副主席陳香梅女士就在宣讀論文後表示,一個國家絕對不能存依靠其他國家之心,國與國之間往往存在一種極微妙的關係,沒有永久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共同的利害關係。我們往往對一國的領袖或政黨期望過高,是不必要的。一切都要靠自己,自立自強才是國家發展之道。
此外,史料開放的問題,也是與會學者所共同關心的焦點。

旁聽席上的研究生們都專心聽講作筆記。(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讓史料自己說話
日本京都大學的竹內實先生誠懇地表示:「國外有關中國現代史的史料相當豐富,但來源不平衡,多數是中共公佈的,很少有自由中國台灣提供的史料。因此學者極容易盲信中共的說法……。我們非常希望台灣也能多多公佈,不僅能增進彼此的瞭解和信任,更能使我們更接近真理。」
歷史的著述和研究,必須以具體的史料為本,竹內實教授的話,不僅是國際學人的感受,也是國內歷史工作者的期望。而這個盼望,即將逐步實現。
蔣總統經國先生在閉幕茶會中就已指出:「我們保存了相當豐富完整的第一手史料。這些第一手史料都是歷史最忠實的語言。我們誠懇歡迎國際間的歷史學者前來閱覽,多加參考,多加運用,讓正確的史料傳承時代,向後世的人說話,做歷史最好的見證。」
在會期中,主辦單位已經把「中華民國重要史料初稿——抗戰時期」趕印出「緒編」三冊,分送給中外學者。也安排了學者們參觀典藏中國現代史高度決策性史料所在的「陽明書屋」。
事實上,為了國家安全及機密起見,史料依時間、種類,作各種不同程度的階段性開放,這種做法舉世皆然。目前我國開放的抗戰史料,一直到一九四八年止。打算依次開放的將是:五次外交史料、北伐統一史料、東征史料、開國護法史料。黨史會主任委員秦孝儀表示:「這些資料逐步開放的程序與速度,將超乎一般人的想像。但我們並不打算去批駁任何荒謬的說法,只打算讓史料自己來說話。」

陳香梅女士在會中以「二次大戰後中美外交關係」為題,提出論文。她指出二次大戰後中美外交關係,可說是依照美國基本外交政策的改變而轉變。(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使台灣成為研究民國史的重鎮
在這次的會議中,我國無論在海內或海外,對現代史有研究、有成就的歷史學者大多參加了討論。他們所發表的成熟論文與精闢見解,使國際學人對我國史學界的學術水準刮目相看。許多外國學者在綜合座談中,誠摯地表示:希望這個討論會結束之後,又是一個學術交流的真正開始。
在國際史學界,歷史學者研究中國歷史的風氣很盛,美國幾個大城市圖書館所收集有關中國史的書冊,都在廿二萬冊以上。尤其是民國史這一段,因為中華民國的建立,在中國、在世界上都是第一等的大事,不但是中國歷史上推翻帝制、肇造共和的轉捩點,也是全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對於廿世紀世界史的動向,影響既深且鉅。而此次會議中,不但對七十年來中華民國所追求的政治理想及實現步驟作一回顧與反省,更提供了第一手史料,以及經過客觀討論後的公允觀點,與國際學術界參考交流。大家平心靜氣地用純真的學術智識,去研究真實的歷史材料,挖掘歷史真相。
近年來,中共不斷在海外展開關於民國史的偏頗宣傳,並倡言要編纂一部中華民國史。尤有甚者,今年的十月十日,中共將在中山先生香山故居召開一次「辛亥革命七十周年紀念會」,亦將邀請國外學者參加,有意強佔革命果實。中國自古以來的知識份子,都是勇於面對真實、敢為歷史作證,即使犧牲性命,也要維護歷史真相。因此,「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會」在此時、此地召開,自有其深遠的意義。會議的成果,正足以藉真實的史料與客觀的學術研究,自然澄清國際間對我國現代史的曲解,以及中共居心叵測的歪曲,進一步也可使中華民國逐漸成為國際上民國史研究的真正重心。

當天沒有擔任報告或評議的中外學者,可參加任何一組的討論並自由發問。(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我們都是大時代的參與者
誠如蔣總統經國先生所說:「重視歷史,是中國的優良傳統。」而建國史會議的召開,除了學術上的收穫之外,也發揮了教育性的功能,進一步將歷史教育鎔鑄於國人的生活中。
討論會進行期間,各報紙、電視、廣播……等大眾傳播事業都作了充分周詳的報導,不只是論文內容、辯論過程,還包括各種會外座談、特約訪問,使沒有直接參加會議的廣大民眾,也有極大的參與感,並且獲益匪淺。
事實上,從辛亥革命到大陸變色這一段歷史,與現代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四十歲以上的人都目睹了台灣的建設,五十歲以上的人都經歷抗戰的經驗,六十歲以上的人都體認了北伐的洪流,七十歲以上的人則親見民國的肇造。因此民國史的討論,使國人體認到歷史不只是泠漠枯燥的故紙堆,我們每個人都是大時代的參與者,都是歷史潮流裡的一角,我們不但要「承繼」先人蓽路藍縷所締造的史蹟,也要有努力「創造」光榮歷史的使命感。
尤其是知識青年,更需積極培養這種對歷史的責任感。主辦單位因此在討論會中特別設置了五十個旁聽席,讓國內各現代史研究機構及大學研究所的研究生列席旁聽。大會供給論文資料、交通車、午餐、和茶點。他們在會中也踴躍發問與參加討論,並在會後向國際一流學者虛心請益。這對於培養下一代現代史研究人才與厚植學術根基,都有很大的影響和啟導作用。

中起立者為中研院近史所張玉法教授。(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建立民國史的新里程
被認為是開創民國史學術研究自由風氣的「建國史會議」業已圓滿落幕,但這也是民國史研究新里程的開始。總召集人秦孝儀表示:「會中發表的所有論文,無論其看法、見解、立場如何,通過論述、評議、辯論之後,連同旁聽席所提出討論的問題,都匯集在一塊,不作任何節略或更動,一齊以中、英兩種文字彙編出版『中華民國建國史討論集』,讓大家清清楚楚地明瞭會議討論、溝通的全盤經過。以開放的態度,真實的史料立信於世。」至此,這次會議對於學者的尊重以及對學術自由的維護,贏得了中外學者一致的佳評。也說明了官方也一樣能辦客觀的學術會議。

中興建設組評論員美國耶魯大學教授饒大衛正針對林邁可教授的論文「馬列思想對中共的影響」提出評論。(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

當天沒有擔任報告或評議的中外學者,可參加任何一組的討論並自由發問。(黨史會/中央月刊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