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十而立,30歲前後是許多創業家第一次創業的年齡,此刻在26歲到35歲之間的「六年級生」,剛好處於開創企業的高峰期。
上一世代是創造台灣由貧轉富的世代,不過,眼見台灣產業轉型的痛苦,六年級創業家雖然繼承了父祖輩留下的社會資源,卻一心想搞反叛:反叛代工為主的產業模式;反叛製造業爭效率、拚成本的思維模式,更反叛為了賺錢而犧牲生活和環境品質的「中小企業精神」。
這些六年級生雖然還沒有創造出令人亮眼的成就,不過,生於網路資訊便利、出國見習方便的時代,他們下定決心要與世界同步,無論是創新型服務還是尖端科技應用。
另一方面,統計顯示,國內近年的新創事業已明顯由以往製造業為主,轉為服務業為主,且有趨於微小化、由外銷轉內需為主的趨勢,每年新創中小事業佔國內整體中小企業出口值的比率,更呈現逐年下滑。
不過,在全球化現象日趨明顯的今天,從科技業到服務業,這群青年創業家開門工作的第一天,面對的就已是來自全世界的競爭對手。在台灣經濟成長逐漸趨緩,未來產業方向尚未明朗的關鍵時刻,他們面對的挑戰,嚴峻更甚上一代。
「如果不是餐廳,也會是別的,創業的人是行業不忌的,」談起自己剛開不久的「聚場」餐廳,丁瑋峻眼神發亮。
專科畢業後插大進入台灣大學工商管理系,大學開過購物網站,「我腦袋裡全都是創業的點子,連如何改良0204電話都曾思考過,」六年四班(民國64年次)的丁瑋峻強調。大學畢業後,名校招牌讓他輕鬆找到工作,從貿易、物流再到電子業,丁瑋峻的高薪令人羨慕。
「不過,不管待遇多高,當老闆的念頭卻沒斷過,」去年年中,丁瑋峻創業概念逐漸成形,「台北的小劇團數目多又好看,許多團體卻缺乏演出機會。用餐廳和劇場、藝文活動結合,就是最初的想法。」
門檻低的餐飲業是永不退流行的創業選擇,有了想法之後,丁瑋峻邀集已在銀行界和財金界服務的同學進行腦力激盪,創業概念成熟後,他又「順便」邀大家入股。
從一起構想到拿錢投資,這群死黨「挺」他,因為他們堅信以美食加藝文活動,可以帶給台北娛樂生活新風貌,也切合發展創意產業的台灣社會需求。
週末夜的晚上,位於四維路地下室一樓的聚場早已客滿,有了曾任亞都麗緻主廚的小劉坐鎮,聚場的「白蘭地蘋果烤鴨胸」和「香草羊排佐印尼味噌」等自創招牌菜馬上在台北的餐廳界傳出名號。
不過,這個時刻,主廚自創的印尼味噌──用日本味噌做的一種很像沙嗲味道的佐醬──裹起的羊排暫時失去了客人的注意。形似服裝秀伸展台走出的「小丑默劇團」團員的表演,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現在常有劇團主動連絡我們,希望能來表演,」丁瑋峻說,包括重量級的「當代傳奇」都已排定登台,「除了劇情非常低沈,可能會影響食慾的戲碼外,我們都可以考慮。」
創意部分頗受好評,但經營管理卻是一件苦差事:「餐飲業淡旺季差別大,人事流動也比預期大,專業分工更不是那麼容易,原本以為請了外場主管就可以放手,不必每天被『綁』在店裡,但是因主管『壓』不住服務生,結果還是得自己跳下來管。」
由於自己是餐飲界的門外漢,每次遭遇食材進貨、份量控管等專業問題,丁瑋峻就找同學介紹的餐飲界老鳥解惑,邊做邊學,還自己設計了試算表,讓廚師採買時不再抓瞎。開張3個月,農曆年過後,餐廳開始擺脫赤字,對於總計投入2100萬元的十多位股東朋友「還算可以交代」。
不過,週末喜愛到朋友別墅打網球的丁瑋峻,現在網球拍套上卻裹了層灰。「萬一失敗,我可以回去上班,待遇不差,」自認溝通能力和資源整合是自己最大優點的他說,「但面對這麼多股東,你很難不拚命。」

台灣高科技產業發展,緊貼矽谷成長,1990年代大批由矽谷歸來的理工人才,更將其創業精神帶回台灣。圖為矽谷一景。
自我創造特質
放棄高薪和固定的休閒生活,寫一份BP(創業計畫書),美商「拍立得」的創辦人藍德曾經這麼形容創業家的特質:他們對認為該做的事往往孤注一擲,要嘛全壘打,要嘛被三振,而非像保守謹慎的專業經理人那樣強調分散風險。
65年次、尚宏電子年紀最輕的創辦人黃正恕,也是放棄easy way,選擇顛簸起伏的六年級創業人。
從小就是資優生,有個創業屢戰屢敗、卻總能重新站起的父親,「到了交大控制工程研究所,實驗室裡的老師和學長更有許多創業者,」黃正恕說,其中包括了慧榮科技(台灣第一家於美國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的IC設計公司)創業團隊裡負責技術開發的錢昱瑋。
自小耳濡目染,黃正恕研究所還沒畢業,就以自行開發的視訊電話技術寫了創業計畫書,拿下由研華科技公司所主辦的「TIC100」創業競賽第一名。他以同一項技術完成碩士論文「可切換視訊電話」,並成功申請到美國和台灣的專利權。之後,他的技術更吸引創投公司,投資成立尚宏電子,當時黃正恕僅僅26歲。
不過,走自己的路從來不容易,創業過程中充滿BP沒有列入的變數。
「首先,電子產品品牌之路遠比想像中難走,而事業初創期沒有營收,看著大把大把鈔票燒進去,壓力自然就來了。」尚宏第一個產品「點對點網路電話」開賣成績不如預期,董事會隨即強力介入產品的開發,捨棄了黃正恕的原有技術,改作數位電視相關產品「攜帶型數位電視盒」,黃正恕則由產品技術主導者轉調行銷部門。歷經創業蜜月期的豪情壯志,再急速由陣痛期到蕭條,創辦夥伴一個一個走人 ,黃正恕仍選擇留下。
「我也可以靠專利找份工作,」黃正恕回憶,「但想想,這麼年輕就靠專利過活似乎有點stupid。」他決定配合產品改型及工作轉型要求,從頭學起。

2003年9月,黃正恕(右2)的團隊參加台灣工業銀行創業比賽獲得首獎,研究所恩師吳炳飛(圖中)也一起出席。
變局一代
創業維艱,不分時代。不過,步入創業高峰期的六年級生,已悄悄改變了台灣的創業風貌。
2004年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指出,十萬多家「新創事業」以中小企業為主,比例達99.7%,其中光是批發零售、餐飲住宿等兩種服務業就佔了65%,而製造業僅有不到5%。
直到1990年代資訊產業成為台灣經濟支柱之前,中小企業曾以螞蟻雄兵之姿,長期為台灣賺進大量外匯,是台灣經濟奇蹟的主力推手。如今,雖然創業風氣猶盛過當年,每年創業家數均呈小幅度成長,但新創事業的眼光已由國際代工轉為聚焦本土市場,以往 「世界工廠」、「一只提包走天下」的雄圖壯志已一去不返。
2001年以來,新設立中小企業佔全體中小企業的出口總值,一路由3.18%下探到2004年的2.02%。此外,2004年的新創中小型企業的銷售值和內銷值,也雙雙寫下近五年來的新低,微小化、內需化的趨勢日益明顯。
之所以如此,「最大的原因在於台灣產業結構變遷,」中山大學財務管理所所長張玉山指出,「勞力和資本密集的製造業已全面沒落;現今年輕人創業,創新型的服務業是最顯目的主流,其次才是科技相關產業。」
以創新型服務業來說,六年級創業者都喜歡有自己的創意和想法,「即使是傳統的吃喝玩樂服務業,也要講究特色和風格。近年興起的民宿和特色餐廳,經營者往往是對於此有極高興趣的年輕人,」張玉山說,受到知識經濟和文化創意產業潮流影響,新一代服務業「從注重小細節再做到內行,發展出專屬know-how;許多經營者更以大膽的創新手法,追求差異化和市場區隔,即使價格高昂,也能吸引消費者。」

以表演為號召之外,「聚場」也請來五星級飯店大廚劉大東,推出一道道獨家美食。
下一個接班人
年輕人嚮往結合夢想和工作的創新型服務業,但以人際接觸為主的服務業難以快速複製、輸出,要如麥當勞、星巴克或誠品等大型國際連鎖的模式並不容易,因此短期內還不能擔負起維持經濟成長或為國家賺取外匯的重任。那麼,具備創造高產值和帶動其他產業功能的高科技業,能否成為六年級生創業的新寵,以接手維持台灣下階段的經濟繁榮?答案也不樂觀。
回顧科技產業發展,1970年代,宏硈郈鴗H施振榮以100萬元,在租來的漏雨鐵皮屋廠房內,靠著矽谷的愛國華裔企業家提攜而接到訂單的傳奇故事已一去不復返。台灣目前的高科技代工業如晶圓製造、光電產業等,包括無塵室等設備都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拚的是資本密集,不可能成為年輕世代的創業標的,」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所長溫肇東指出。
「而往週遭看,台灣並沒有像矽谷或波士頓那樣的研發能量,以及從高素質的教授、學生和創投公司等環節串連出來的高科技創業網絡,」張玉山認為,要年輕人大量投入創新型高科技業,期待他們帶領台灣傳統科技業轉型,幾乎是不可能的。
回首2001年,網路熱潮席捲全世界,台灣自然不例外,包括明日報和「資迅人」等網路公司成立,聲勢驚人。「那時大家都在談網路公司,而且似乎都認定應該找30歲以下的年輕人擔任CEO,媒體更是頻頻送出『網路新貴』的高帽,」長期注意台灣網路發展動態、27歲就出來創業的利基網路科技總經理魏煥雲回憶,「結果網路泡沫化之後,熱潮一退,這些明日之星大多數消失無蹤,並沒有留下代表性的青年創業典範。」
不過,社會仍然期待著,媒體也不斷從國外找典範,從上個世代找典範,30歲的國外CEO報導和傳記充斥,六十多年前惠普創辦人車庫創業的故事成為全球科技人經典,現在又加上了google,「六年級生很難不焦慮吧,」丁瑋峻說,「在社會一心期待下一個施振榮和張明正快快出現,並苛責這一代年輕人創業的格局和幹勁不如上一代的同時,很少人注意到我們的環境已經改變了。」
展望未來,順著知識經濟與文化創意的脈絡觀察,將服務業和高科技業結合,讓科技落實在人文生活中,把包括通信、資訊、網路多媒體的科技靈活應用在服務業上,從不同的組合中尋找創新價值,將是主流趨勢。

(表三)新創事業,愈來愈內需化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
失落的「創業天堂」
令人著急的是,產業巨輪向前轟隆滾動,面對全球競爭,台灣的創業環境在經濟活躍的國家當中,已逐漸處於劣勢。
由倫敦商學院及巴布森學院所創立、總部設於英國的「全球創業觀察」(GEM)資料顯示,台灣2002年創業指數不到5分(100人當中只有不到5人創業),和素以「年輕人只想念研究所,找份安穩好工作」的新加坡不相上下;同年度的南韓和中國大陸則分別是13分和10分,顯示出韓國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力圖振作,以及中國青年抓住機會,擺脫貧窮的創業企圖心。
為了重振創業熱情,「政府近年給予年輕人創業的資源挹注其實相當多元,連退伍軍人、原住民和婦女都有專屬的貸款及輔導管道,可以說是亞洲國家中挹注最豐沛的,」中國青年創業協會創輔主任楊坤鵬表示。然而這些資源大多耗費在以「降低失業」為導向的傳統型創業上,無助於台灣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小丑默劇團」上場,「聚場」客人紛紛放下筷子專注欣賞。丁瑋峻說,接下來他還要用踢踏舞、布袋戲、相聲等,塑造台北夜生活新風景。
創業課程
在創業資源的取得外,「創業教育」近年也成為各國鼓勵創業的重點工作。GEM就指出,如台灣等中等收入國家,此刻正面臨由「科技應用」轉向「科技創造」的關鍵時刻,創業精神的重要性將更形增加,因此政府及社會應及早灌輸青年人創業的基本概念。
這一點台灣已經起步,包括台灣工業銀行、研華基金會和時代基金會等單位主辦的創業比賽,近來每年都吸引了數百位全國的大學和研究所學生參加,而最早推動學生高科技創業的政大科技管理研究所,更將參加這類比賽列入成績計算。
「在歷年的創業競賽中,參賽者儘管都有不錯的想法,創業計畫書更是洋洋灑灑、圖文精美,但真正有決心實現的,寥寥無幾,」政大科管所所長溫肇東表示,創業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承諾和付出;對社會來說,則是一種文化,一種容忍嘗試,甚而從容面對失敗、屢仆屢起的精神。自1970年代,美國許多大學院校就已開設創業課程,進而舉辦創業競賽,因此他們的創業文化才能深化普及,儘管失敗案例的數量驚人,但只要有5%成功率,就足以維繫新創產業的希望和動能。
相較之下,「國內學生多把比賽當作完成學業或是找工作的跳板,真正願意投入創業的少之又少,」多次擔任評審的中山大學財務管理所所長張玉山指出,再加上國內創投業者,對於高風險的初期創業興趣缺缺,也讓創業競賽的效益大打折扣。

育成中心的經驗,是美國高科技青年創業模式中重要的一環,依附在大學以及學術機構中的育成中心,近年也在政府輔導下,積極成立。圖為台南科學園區的中小企業育成中心。
繼承與反叛
「人類社會歷經兩百年的演變,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創業型的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創新與創業精神代表一種正常、穩定且持續的行為,」已故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在其《創新與創業精神》一書中寫道。
創新其實就是挑戰舊有的秩序、思維,以及既定的商業模式,它或多或少都需要反叛精神,而這種精神往往來自青年。
與製造業世代的創業家相較,六年級創業家常會覺得自己有不同看法。
「上一代做代工,而我們這些人普遍認為未來要做品牌,」黃正恕說。此外,「上一代為了創業,犧牲了個人生活甚至台灣的環境,他們贏得了全世界,卻失去了自己;而這代創業者雖然工作一樣努力,卻不願意把事業成功視為人生唯一價值,我們要把握生活,讓自己的人生更完整、更豐富,」丁瑋峻說。
此刻,這群青年創業者的夢想或許還顯得稚嫩而虛幻,但假以時日,他們下一份創業計畫書,描繪的將不只是個人的成功路徑圖,而是台灣未來的經濟甚至生活文化的理想樣貌。

育成中心,英文原義為「孵化器」。有了技術,再加上育成中心創業條件的支撐下,襁褓中的企業更能提高存活率。圖為南港生技育成中心的實驗室。
青年創業守則
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指出,「創業精神是一種活動而非人格特質。創業精神的本質在於創新,為消費者創造出更新的滿足,更新的價值。」利用資源,以新的生產方式滿足市場需求,是經濟成長原動力,更是創業受到社會尊敬的原因所在。
雖然學界普遍認為創業精神可經由教育來提升,然而,個人適不適合創業?創業有那些必備條件?仍有許多層面足供年輕人參考。
● 學著從企業領導者的角度去看公司的問題
「創業是個累積性的過程,創業心態更是需要長期修練,」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說,大部分人都是先當員工,再找機會當老闆,因此想創業的上班族應要求自己在工作崗位有卓越表現,更要「員工身,老闆心」,不只站在員工角度看問題,更要把自己當作企業負責人,去理解、學習經營,才能培養出創業者的視角。
● 堅守本錢和本行
「借錢創業容易倒,」宏硍偎帠郈鴗H施振榮指出,以短期資金進行長期投資,或是缺乏自有資金貿然創業,都會提高失敗的機率。
而根據青輔會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成立新事業,資本籌措的確是創業者最主要的問題。這幾年,政府為鼓勵創業,從國防部、原民會、青輔會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等單位,都有各式的創業貸款可供申請,且申請表格已經制式化,手續也方便。不過,即便是申請創業貸款,仍需自備50%以上的創業資金。
此外,自不量力投入陌生領域,更是創業大忌。宏硍偎帣臚@次面臨難關,就是投資德皏b導體,從記憶體跨入晶圓代工,結果讓宏祫奐l了近五十億。
錢和專業的重要性,6年級創業家、「亞尼克蛋糕」董事長吳宗恩也同意:「本人、本錢和本行,是創業三原則。」
● 關心人、觀察人、連結人
IBM企業軟體的業務訓練教材指出,即使是高科技產品的銷售,人的鏈結仍是決定能否銷售成功最重要的因素。「你認識客戶的中階甚至高階主管嗎?這些永遠比產品、甚至後續的服務維修更為重要,」台灣IBM資深銷售經理何坤謙說。
曾創辦芳鄰餐廳的政大科管所所長溫肇東也強調「創業誼族」的重要性。「你需要誼族給你建議,給你其他人的連結;再加上多觀察,才能了解其他人的需求,從而獲得創業的想法。這些都是創業者所需要的人力資源。」
● 專注於要解決的問題,提出明確答案,然後堅持到底
即使在網路泡沫化4年以後,仍有許多人對於網路創業趨之若鶩,而絕大多數的例子卻都以失敗收場。楊基寬認為,網路商業化後,全世界的網路使用率的確一路上升,「網路很美好,但無法解決所有問題,尤其要避免一窩蜂跟進。」
「104成立10年來只專心解決一件事,就是減少企業找人和人找工作的錯置,這樣就可以減少資源浪費,」楊基寬說,「事求人、人求事的需求一直都在,我們只是剛好利用了網路這個工具。」
聚集了所有資源創業後,更要有打死不退的堅持。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說,投資下去,就算是花一生的精力去經營,也未必保證經營成功;一家公司是一輩子改善不完的,創業經營者必須有長期奮戰、永續經營的執著。
(李國盛)

創業門檻低的餐飲服務業一向是青年創業的最愛,丁瑋峻卻選擇逆向思考,以高資本、美食加藝文的複合式經營,期盼打開新模式。

(表二)前十大欲創設行業之產品別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


矽谷地區豐沛的創業能量,得力於週遭多所頂尖大學。圖為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校園。


(表一)以食品餐飲業為主的服務業仍是創業者最愛資料來源: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創業諮詢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