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的中國人是默默地千里共嬋娟;現在世界各地的華人,很可能在同一個夜晚、放著同一張影碟,唱著同一首歌。
世界愈來愈小,連世界各地華人的心情,都愈來愈相像了。
從去年開始,台灣唱片界在海峽對岸吹起的流行風,風勢更勁。不管是演唱會、歌友會乃至義演,總可看到不少台北去的歌星、製作人或傳播公司。「去年在北平王府飯店,竟然碰到一位十五年沒見的朋友」,中國廣播公司編導謝德莎說。
在這同時,香港歌星來台打歌日見頻繁;而華人聚集僑居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北美等地,中文歌曲排行榜則愈辦愈熱……,似乎霎那間,流行歌成為各地華人社會共享的心情。
「渲洩情感還是用母語最習慣、最暢快」,新加坡室內設計師易振東說。正是這個原因,不同社會背景下產生的華語歌曲卻能得到廣泛共鳴。而在近幾年逐漸形成的這一波華語歌曲流行盛況中,台灣正是輻射中心。

(邱瑞金)
民歌運動,向下扎根
童安格、潘美辰、姜育恆、趙傳,紅遍大陸。童安格的「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正版帶就賣了一、二百萬卷;盜版帶,估計已上千萬卷。
張洪量、王傑等則走紅香江。雖然港星劉德華、杜德偉、林憶蓮等在台創下佳績;去年全港卡拉OK點唱率最高的,卻是五年前台灣流行的「無言的結局」。
在星馬地區,馬來西亞麗的呼聲電台去年度的中文歌曲排行榜中,前廿名有十首是台灣的產品;王傑的「我要飛」蟬連聽眾票選冠軍長達兩周。七、八年前,滾石唱片公司出的錄音帶,在星馬沒有能賣超過三千卷的;而今,一曲陳淑樺的「夢醒時分」就逼近十五萬大關。種種表現,一掃過去香港出版的廣東歌在星馬的銳氣。
對於這份成績,唱片製作人蘇來認為,「是因為我們扎根比別人久。」他指出,七十年代的民歌運動挖掘出不少人才,如現在走紅的童安格,唱將蔡琴、齊豫;尤其是幕後工作者如現任製作人的李宗盛、周治平、黃大軍、邰肇玫等,所以台灣的唱片公司,比起香港的商業、抄襲走向,毋寧是較有理想及創作意圖。譬如羅大佑的第一張唱片「之乎者也」,風格迥異於一般流行歌,但就有滾石公司敢發行。民歌運動同時也帶動了校園創作歌謠的風氣,至今各校園中仍可見民歌比賽,以致人才不斷。
不少唱片公司也仍採用這種方式尋覓人才。例如林強,便是由滾石唱片舉辦的比賽中脫穎而出。藍與白唱片則不定期舉辦「全國青年創作歌謠比賽」,目前當紅的潘美辰便是經此崛起,而踏入歌壇。影響所及,「唱現場」成了闖蕩歌壇的基本條件,實力派歌手漸成主流。

馬來西亞麗的呼聲電台主持人們,以其專業素養篩選歌曲。(邱瑞金)
創作力是贏的本錢
「民國七十年代末,由於大眾傳播媒體的發達,唱片公司開始把歌手當成商品去包裝、促銷。從頭到腳,專人造型;強勁宣傳,密集打歌,硬把歌手和唱片推銷出去。加上錄音技術的進步,一首歌錄個幾十次,經過錄音師妙手剪接,再配上音效、合音,聽起來總能像個樣子。所以那時候當歌星,可以不必唱歌,只要造型討好就夠了」,一位資深唱片製作人指出。
在那俊男美女小可愛滿歌壇的時代,各家有志一同,集中火力做廣告與打歌,結果走紅快、消失也快,少能成大氣候。所以有人戲稱崛起於六十年代初期,可以一紅十幾年的劉文正、鳳飛飛、鄧麗君等為「末代巨星」。
校園民歌興起之後,歌手創作的風氣漸盛,歌壇風水又變了——漂亮不再是必備條件,歌唱實力和創作能力成了歌壇的敲門磚。像以一曲「我很醜,可是我很溫柔」成名的趙傳憑藉歌聲立足;深受青少年喜愛的庾澄慶以才藝取勝。即使「偶像型」如王傑,也常有自己的詞曲作品問世;一般偶像歌手,至少也須具備唱現場的本事或載歌載舞的才藝。
「現在觀眾喜歡有創作能力的歌手,他們的演藝生命也較長」,藍與白唱片宣傳鄭中庸表示。而這番歌壇生態的變化,為台灣流行歌曲注入新活力,也迸發出多元樣貌,奠下了再度風行海外的基礎。
對照台灣流行歌曲在東南亞的興衰,也與它在本地的起伏暗合。

(邱瑞金)
四十年風水輪流轉
卅年前,台灣的流行歌在東南亞風行一時,馬來西亞國家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林青回憶,大馬從二次大戰後便有中文電台。一九六○年代,姚蘇蓉、青山、陳芬蘭開始走紅;尤其姚蘇蓉突破前人緩慢的表演方式,以吶喊、敢悲敢喜的姿態出現,聽得當時因排華、經濟不景氣而壓力沉重的華人,大呼過癮。
劉文正則是繼起者最受歡迎的一位。十年前,新加坡電視有個讓觀眾上台模仿歌星的節目「誰最像巨星」,被模仿率最高的就是劉文正。至今在星馬的唱片行,一排排劉文正、鳳飛飛的錄音帶猶在架上明顯處。
而當台灣歌壇眾星大量出籠,暴起暴落之際,星馬市場也漸失利。一九七○年代中期,挾港劇「上海灘」、「楚留香」、「小李飛刀」等大受歡迎的優勢,香港出品的廣東歌大舉攻佔東南亞華語歌市場。連台灣本地,亮麗、時髦、一口廣東國語的港星也風靡了青少年。
十年生聚,台灣流行歌壇又扳回一城。

(邱瑞金)
市場擴大
不過,而今台灣流行歌曲在各華人社會的盛況,還得力於許多環境的改變所帶來的市場擴大。大眾傳播媒體的發展便影響極大。
現在所謂的流行歌,最早是為了電影插曲的需求而產生。而民國五十年代香港邵氏電影工業極盛,台、港兩地傳唱的都是「藍與黑」、「不了情」、「痴痴地等」一類的電影插曲。
台灣的國語流行歌,早期也是藉由電影、電視連續劇推介到東南亞、北美等華人社區。像瓊瑤小說改編、林青霞主演的電影,賣座票房便與主唱者鳳飛飛的卡帶銷量,相互輝映。卡拉OK的發明,又使流行歌如虎添翼。結合了自我表現、發洩情緒、聯誼等諸多功能的卡拉OK,從開始的一支麥克風到現在有聲光效果的雷射影碟KTV,使人的唱歌慾望愈來愈強,也刺激了歌曲的產生。「你可以發現,為了迎合這種趨勢,歌詞愈來愈簡單、重覆」,樂評家翁嘉銘指出。
隨著卡拉OK產業由台灣引進東南亞,有伴唱帶發售的歌迅即在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走紅。像早年的港劇主題曲,和最近屢屢上當地電台華語流行歌排行榜的台灣偶像型歌手,如王傑、張洪量等的歌曲。
廣播電台一直是流行歌的主要傳播媒介,早年校園民歌漸成氣候,中廣「熱門音樂」節目主持人陶曉清的提倡、推介,功不可沒。她並率先介紹民歌詞、曲作者,喚起大眾對創作者的重視與肯定,鼓勵更多人投入創作。

這些巨星在台灣歌壇都曾領一時風騷。在星馬,劉文正、鳳飛飛、鄧麗君、青山似乎至今魅力不減,卡帶發售量仍大。(本刊資料)(邱瑞金)
電台帶動流行
對台灣以外的地區而言,電台更是流行歌的大功臣。
像馬來西亞麗的呼聲電台,就為此出了不少力。從一九八八年開始,麗的呼聲推出華語歌排行榜,節目主持人除了為聽眾推介新歌,每週公佈聽眾點播排名外;每年十二月,十幾位主持人更再三討論,選出年度排行榜。前者顯示市場的歡迎度;後者則是專業主持人對質的評估。
「我們選年度排行很嚴謹,以致唱片業者稱我們是『格調榜』」,節目總監黃麗娥指出,像台灣歌星鄭智化的歌,帶有社會批判色彩,唱片公司認為在大馬沒銷路,根本沒打算發片。但麗的呼聲肯定這些歌曲的品質,首先播出;結果觀眾反應極好,唱片公司才「順應時勢」發片。現在,唱片公司反而會依其年度排行推出「麗的金曲」卡帶。
馬來西亞的歌曲審查制度,也無形中幫了台灣流行歌的大忙。大馬以回教立國、民風純樸,所以帶有灰、黑、黃色彩的歌曲,均不准在媒體上出現。「香港一向開放」,馬來西亞國家電台經理陳頌表示,「歌詞有的就太露骨了。」相較之下,台灣作品上電台的機會多了,造成流行的勝算也提高。
除了媒體,經濟是另一股流行歌的東風。
在台灣本地,隨著國民所得提高,買卡帶成了普遍的消費行為。「這使得創作歌曲可以成為一種職業」,以寫「月琴」聞名的蘇來說,十年前他母親從南部打電話來,第一句話總是:有飯吃嗎?而現在名利雙收的他,正準備以一整年遊歷世界。

(邱瑞金)
港星紛唱華語歌
其次,大陸「經改」之後,逐漸開放,十億人口的市場成為一個巨大的誘惑。「在香港,五萬卷的銷售量就是白金唱片;但童安格的帶子大陸一賣一、二百萬卷」,香港寶麗金唱片公司總經理劉毓華就明白指出:「未來華語歌最大的市場在大陸。」港星於是紛紛改唱華語歌,既為進軍大陸做準備,也可向翻版問題已控制住的台灣搶灘,一舉兩得。
以流行歌的發展而言,香港電台台長張文新表示,在一九五○年代,香港很窮、有收音機的人不多,一般人不聽流行歌,只看廣東大戲。六○年代,因為文藝片及藝霞歌舞團的關係,青山、姚蘇蓉等曾在港紅了一陣,然後是「披頭四」等英文歌的天下。七○年代時,許冠傑率先作詞作曲,創作出有新意的廣東歌如「鐵塔靈魂」等,加上連續劇風行,帶動主題曲的流行。
一時廣東歌極盛,但人才不夠,無以為繼,便開始翻譯日、美等國的流行歌,這一、二年則將目標轉向台灣。但香港人喜愛舞台表演豐富、包裝華美、打扮摩登的秀,因此台灣歌星,如「無言的結局」主唱人林淑蓉、羅時豐等,在港常是歌紅人不紅。
為了厚植實力,應付下一波的攻防戰,香港有遠見的人已開始培養創作人才。香港商業電台就直接將原來播放英、日、中文歌的第二台,改為中文台。「現在的樂迷都很重視詞、曲」,香港商業電台節目主持人周美茵說,「我們中文台開設後,創作者知道他們有舞台、有機會,都有不錯的表現。如倫永亮的曲、周禮茂的詞等,聽眾的反應也很好。」

(邱瑞金)
獅城偏好老歌
新加坡華語歌市場的擴大,主因則是當地政府推行華語政策,卡拉OK的引進卻更是推波助瀾。
「新加坡什麼歌都有,就像炒羅惹(一種馬來菜,以多種菜合炒而成),卻沒有一個成為主流」,曾紅極一時的新加坡歌星秦淮失望地表示,當地歌曲模仿的太多,沒有自己風格。
「華文水準普遍不高,很多人只能講不能寫,就算能寫也是白字連篇,這怎麼作得出夠水準的詞?」對三十年代老歌頗有研究的新明日報特稿撰寫員王振春說。
除了正流行的郭富城、王傑、童安格等偶像歌星外,獅城似乎都沉浸在三十年代的老歌中;不論在計程車上或卡拉OK,都迴盪著周璇時的歌。「這可能是一般人思想較保守,而且老歌也耐聽」,王振春表示,前一陣子費玉清出了一系列老歌卡帶,用現代人的感情詮釋老歌,吸引了不少二、三十歲的人,可能也是促使這些歌歷久不衰的原因之一。他預測,下一代還是會喜歡老歌。

連續劇在星馬播放,有助帶動主題曲流行。(邱瑞金)
大馬慢歌掛帥
馬來西亞則是慢歌掛帥。在吉隆坡、檳城、新山、關丹等地隨便問幾個人,幾乎大家都說喜歡慢調的抒情歌,如「綠島小夜曲」、「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等。童安格也幾乎是每個人最欣賞的歌手;相較之下,羅大佑在此孤獨多了。
「這可能與大馬華人的壓力有關」,亞洲周刊撰述鍾天祥推測,在海外生活十分辛苦,必須加倍努力,而年輕人為了適應多元種族社會,從小就必須學華文、馬來文、英文三種語文,壓力也不輸大人。舒緩的調子正好撫平緊張的心情。
「大部分聽眾喜歡直接的感覺,不要聽不懂、複雜的歌詞」,麗的呼聲節目總監黃麗娥說,大家都不願想複雜的事,表達直接、口語性強的歌較受歡迎。台灣歌星張洪量的「你知道我在等你嗎?」在大馬就很受歡迎,連小孩都會對遲到或晚歸的父母唱上一句:你知道我在等你嗎?……
隔著太平洋的美國,目前華語歌的市場並不大。據謝德莎的了解,北美的老僑偏好老歌,尤其是費玉清、蔡琴重新錄製的;而年輕留學生則忙於念書較無暇聽歌。但隨著新移民的增加,市場潛力也已逐漸顯現,像這次洛杉磯聯邦廣播公司邀請蔡琴前去演唱,就令台下觀眾聽得如癡如醉;另一位受邀者周華健則風靡了台下無數年輕少女,使得演唱會幾乎欲罷不能。

已退居幕後的民歌手蘇來認為,校園民歌運動造成流行歌的重大革命——它為創作開了一條路,擴大了流行歌的視野。(本刊資料)(邱瑞金)
未來誰家天下?
日漸擴大的餅,未來誰能分得最多?以目前台灣流行歌佔的優勢及既有的實力,蘇來表示樂觀。而且,「我們的中文程度也最好」,蘇來表示,大陸因文革造成的教育斷層,至今文學底子不如台灣,雙語或多語系統的香港、星、馬,當然更不必比了。
曾到過大陸的樂評家翁嘉銘則認為,「其實海峽兩岸詞曲水準差別不大,只是大陸的硬體設備太差,影響品質;傳播媒體也不夠,流傳較難」。而且,「大陸文化管制嚴格,影響了創作題材」,中國廣播公司編導謝德莎舉例說,趙傳在大陸的演唱會上擬唱新歌「中國有沒有搖滾」時,有關人士說搖滾太煽情,改傳統吧!於是就變成了——中國有沒有傳統。
政治的緊箍咒雖緊,崔健等流行歌終也冒出頭來了。在與台、港互動、交流的影響下,大陸流行歌壇是不是也像台灣的民歌,要啟蒙十年後才能見到開花結果?還是過程可以大幅縮短?
至於香港,雖然目前在香港開設「音樂工廠」的羅大佑表示,香港的詞曲水準,至少還得五年才趕得上台灣。但香港已急起直追,除唱華語歌的歌手大增外,也已開始培植創作人才,以香港人的速度與彈性,未來潛力不可小覷。
華語歌曲世界,一塊愈來愈大的餅,一場愈來愈激烈的競爭。
〔圖片說明〕
P.74
馬來西亞的華人大都通英、華、馬來語,聽歌的選擇性極大。但據唱片行老闆表示,還是華文歌最受歡迎,近年尤以台灣歌手最紅。
P.75
馬來西亞麗的呼聲電台主持人們,以其專業素養篩選歌曲。
P.76
這些巨星在台灣歌壇都曾領一時風騷。在星馬,劉文正、鳳飛飛、鄧麗君、青山似乎至今魅力不減,卡帶發售量仍大。(本刊資料)
P.77
連續劇在星馬播放,有助帶動主題曲流行。
P.78
已退居幕後的民歌手蘇來認為,校園民歌運動造成流行歌的重大革命——它為創作開了一條路,擴大了流行歌的視野。(本刊資料)
P.78
七十年代民歌運動後,當年歌手中有人仍站在幕前唱歌,有人走入幕後,但均延續民歌時期的理想,讓人們聽到了不少好歌。(本刊資料)
P.79
想當歌星?先到民歌餐廳磨練一番。(蔡文祥攝)
P.80
高歌一曲既能發洩胸中塊壘,又不違反理性的道德規範,因此卡拉OK店已蔓延至各華人社會。圖為一家在台北的卡拉OK店。
P.80
今日台灣流行歌曲魅力放送各地華人社會,可是經過長期實力的累積。(本刊資料)
P.82
從民歌運動興起後,校園內外各種歌唱、創作比賽不絕,使流行歌壇不虞人才來源。(連慧玲攝)

七十年代民歌運動後,當年歌手中有人仍站在幕前唱歌,有人走入幕後,但均延續民歌時期的理想,讓人們聽到了不少好歌。(本刊資料)(邱瑞金)

想當歌星?先到民歌餐廳磨練一番。(蔡文祥攝)(蔡文祥攝)

(邱瑞金)

高歌一曲既能發洩胸中塊壘,又不違反理性的道德規範,因此卡拉OK店已蔓延至各華人社會。圖為一家在台北的卡拉OK店。(邱瑞金)

今日台灣流行歌曲魅力放送各地華人社會,可是經過長期實力的累積。(本刊資料)(邱瑞金)

(邱瑞金)

(邱瑞金)

從民歌運動興起後,校園內外各種歌唱、創作比賽不絕,使流行歌壇不虞人才來源。(連慧玲攝)(連慧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