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一向以服務青年為工作主旨,由於秉持的態度十分嚴肅,有時難免給人保守、拘泥的印象。近年來,團部工作人員不斷虛心求進,悉心策畫並舉辦了許多針對青少年需要、也跟上時代進步的活動,大大扭轉了人們的觀感。他們甚至在鬧市中開了咖啡屋哩!
周末午後,「叮噹」一聲,「青苑」繫著風鈴的木門被推開,入耳而來全是年輕人的歡聲笑語。放眼望去,他們或坐或臥,各自看書、休息、喝咖啡、談天、打橋牌或看錄影帶……,也有人圍著矮几唱生日歌、切蛋糕,一個個無拘無束、開開心心,彷彿比在自己家裏還要愜意。這種活潑、自由的氣氛,襯以明亮的燈光、雅潔的佈置和輕柔的音樂,有一種屬於年輕人的明暢與和諧。

這裏有咖啡屋的浪漫情調,但更高雅純淨。(楊永山)
明朗、純淨、親切的好地方
環顧室內,一盆盆綠色植物和屋角的自然採光,使得這裏高雅、明朗,全無一般咖啡廳或西餐廳因裝飾過於繁富而顯出的俗麗。原木的方桌椅和質樸的地磚,更給人親切的感受。
室內光線明亮,不少人帶著書本來溫習功課。由於都是年紀相仿的年輕學生,儘管學校不同,年級各異,還是很容易互相認識,一同討論功課或交換生活感受,許多人還因此成為好朋友,結伴到青苑來讀書。一個中學生說:「我喜歡到這裏來溫書,碰到了難題,隨時可得到解答。因為這裏的服務人員都是大學生,只要我們提出問題,他們或立即、或經過一番討論,總會幫我們解決。」大學生也愛到青苑看書,文化大學法律系的張同學表示:「在這裡看書看煩了,偶爾抽根煙,或找人打撲克牌調劑一下,在圖書館就沒這個方便。」
青苑兩邊的角落裡,還特別設計了兩塊自成天地的方階,地上鋪著素雅的織花地毯。木質矮几和棉布彩墊,可使年輕人毫無拘束地或坐或臥。有三面牆是書架,陳列著幼獅圖書公司提供的書籍與其他各種書報雜誌。有人喜歡疊起幾個布墊,蜷靠在書架旁悠閒地看雜誌。一位這兒的常客說:「我喜歡這裏的氣氛好,比一般咖啡屋純淨,沒課的時候我最愛到這裏來,看書、聽音樂,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
由大廳左邊穿過一排細竹簾,是一個可容納三、四十人開會的會議室。牆邊擺著一架彩色電視機,經常播放報導各地風光的錄影帶。兩個女孩靠在沙發上邊看邊聊,其中一位說:「去年我還在師大念書的時候就常來,現在雖然已分發到台中教書,但只要回台北,一定抽空來坐坐,重溫當年做學生時的『舊夢』。」

年輕朋友喜歡邊聽音樂邊看書,十分愜意。(楊永山)
高雅的場地,低廉的收費
許多年輕朋友都對「青苑」有著一份濃郁的感情,因為,這裡是專門為他們設計佈置的一個地方,不僅設備、裝潢採取適合年輕人的自然、明朗風格,服務、管理上,也以輕鬆、親切為主。想來這兒的經營者不但是個有心人,還頂「闊氣」!如此典雅而獨具風格的裝潢,少說得花五、六百萬元,並得承擔因為顧客是好動的年輕人而必然會有的高度折舊率,還有羅斯福路上大廈底層一百多坪的房屋租金,想來都會很可觀。但收費卻極廉宜,通常一壺茶只要三十五元,可以倒好幾杯,也可以坐上一整天;一個夾蛋夾肉的漢堡也只要二十元。這樣可觀的投資,這樣低廉的消費額,恐怕賺不到什麼錢。賠本的生意也有人做?是誰肯做這樣的生意呢?
說來可能令許多人感到意外,原來這個「闊氣」的有心人,是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許多人都知道,救國團歷年來在山林野外為年輕人蓋了許多活動中心,也經常舉辦各種自強活動,這會兒怎麼又開起咖啡屋來了?
救國團學校青年服務組副組長黃輝雄先不說明為什麼,挺得意地說:「咱們的咖啡屋開得格調滿高吧?」他接著說:「這些年由於社會變遷迅速,都市生活空間顯得擁擠,青年人缺乏活動的場地與充分的育樂活動,因此造成不少的青少年問題。我們經常舉辦青年自強活動,是有心在假期時把他們帶到戶外,引導青年人多接近自然。但是平時他們多半還是在都市內活動,逛街、看電影、買東西,都是年輕人喜歡的,但在街上逛得累了,總得找個地方歇歇腳,而一般的西餐廳、冷飲店、咖啡廳,經營者都是以賺錢為目的,消費額高,氣氛奢靡,實在不適合年輕人逗留。我們的總統經國先生注意到這個問題,要我們設法為青年人經營一個健康、明朗的活動場所,簡單地說,就是要特別為青年朋友設立一個『咖啡屋』。」

茶座環繞天井而設,左邊的一方銀幕,經常放映電影。(楊永山)
良好的服務與管理
雖說只是有心設立一個性質純淨的咖啡屋,救國團還是鄭重其事地會同青工會、青輔會、教育部等機構,並邀集了心理、社會、教育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中學、大專校長多人,共同研討將構想付諸實行的步驟。設計方面由名建築師漢寶德教授負責,設計的重點是:格調高、清新雅緻、具備多重功能。
光有理想的場地還不夠,還得有良好的服務與管理。黃輝雄說:「咖啡屋裏的專任工作人員,都是在救國團內受過良好訓練的優秀幹部,他們本身也年輕,瞭解年輕人的心情,可以和來往的青年朋友打成一片。」
青苑開幕一年多來,的確贏得不少年輕人的口碑,有時甚至一大早還沒開門,就有人排隊鵠候。於是,今年青年節,救國團的第二家咖啡屋——「蓮苑」又相繼開幕了。
座落在台北市西門町鬧區的「蓮苑」,它清新素雅的紅磚外貌,在一片繁囂中,的確有股「出汙泥而不染」的青蓮風姿。從它外面弧型的透明玻璃,可望見窗頂上垂下的紫色小花,黃色圓型的紙吊燈,和褐色粗獷的木料茶座。透明玻璃裏的清新世界,似有一股神奇的吸引力。

圖1.~4:年輕人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落,念書、談天、玩撲克……無拘無束。(楊永山)
先做他們的朋友
星期天上午,兩個中學生模樣的小女孩跑上蓮苑的木樓梯。
這時蓮苑還沒正式開門,裏頭的一切正好一目瞭然:採取的是樓中樓設計,底樓中央是大廳,茶座環繞寬敞的天井而設,四周圍著木欄杆,一共有四層迴旋的木樓梯層層相連,使得整個空間的線條柔和流暢。
包括經理、副理在內的十來位工作人員,正進進出出忙著做準備工作,這兩個小女孩一聲不響地拿起掃帚掃地,然後抹桌椅,匆匆忙完後看看手錶,就朝一位正在樓上忙著的男士喊道:「劉大哥,我們去看電影了,待會兒再來幫忙!」說著就一溜煙下樓去了。劉經理望著小女孩的背影,想起第一次見到她們的情景。
那是蓮苑剛開幕不久的一個早上,不是星期假日,卻看見兩個穿著中學制服、背著書包的小女生坐在窗邊抽煙,楞楞地望著窗外熙攘的人群。「我想我懂得在那種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年紀,難免有滿肚子欲訴無人的苦悶。看到她們小小年紀在抽煙,又滿腹心事的模樣,實在教人擔心」,劉經理說,當時他就親自端了她們點的菓汁送去,一面搭訕,一面就自然地坐了下來。他並不問她們為什麼逃課,也不叫她們熄掉香煙,只是找她們可能會感興趣的話題與她們閒聊,不時還故意吐吐苦水,說這裏的工作相當忙、相當累,然後才「言歸正傳」:「有空的時候來給我們幫幫忙好不好?」二個小女孩大約常會因無事可幹而感到無聊,對劉經理的提議感覺新鮮有趣,因此欣然同意。「後來她們就常來幫忙,都是義務的,不僅忙乎得很起勁,也和苑裏的大哥哥大姊姊成了好朋友。
我們總是不著痕跡地給她倆鼓勵和引導,漸漸地,她們不再在上課時間來,也看不到她們抽煙了。」

圖1.~4:年輕人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落,念書、談天、玩撲克……無拘無束。(楊永山)
豈只是端盤子而已
像這一類不著痕跡的輔導工作,一直默默地在進行著,也因此逐漸改變了不少年輕人的心態與觀念,甚至進一步成為這堛爾q務服務人員。有時他們還以過來人的身份,給其他的年輕朋友們一些忠告。至於正式的服務員,和青苑一樣,都是還在大專念書的工讀生,劉經理說:「工讀生可能對服務工作不夠熟練,但我們以為這可以給許多在校同學服務人群與體驗人生的機會。他們每週工作三個半天,也不妨礙課業。」
文化大學社會系一年級的邱信慈,認為自己在端盤子的生涯中學到很多:「我喜歡接觸各種各樣的人,可以豐富自己生活的層面。我一向要求自己做什麼,要像什麼,這份工作就是個很好的挑戰。」
青苑的張新華是輔仁大學東語系夜間部的學生,她對自己端盤子的工作已產生一種價值感,她說:「我們的工作絕不只是端盤子而已,個中還有不少學問呢!」她因為工作結識了二個小男生,並且收他倆為乾弟弟,這兩人都是聯考前心神不寧的考生,「我盡我所能地安慰他們,鼓勵他們,希望能幫助他們順利渡過考前的緊張期,當然,更希望他們能夠考上好的學校。」這樣的愛心和助人的精神,使張新華交了許多「小朋友」,許多人都喜歡親親熱熱地叫她一聲「張姊姊」。每天一早,張新華就從外雙溪家中趕到羅斯福路的青苑,忙上一天,黃昏時又趕赴新莊輔大上課,等到踏月歸家,難免精疲力竭。但是如此奔波了一年,她竟毫無倦意,她喜歡在這兒當一個能照顧人的大姊姊。

1-4. Young people gather to study and engage in conversation。(楊永山)
藝文活動寓教於樂
除了提供純淨、高雅、親切的休閒場地,青苑和蓮苑也為年輕人提供學習和發表的機會。一年以來,青苑辦過四十次以上的藝文活動,平均每月都有三、四次,活動種類包括有:民歌演唱、攝影欣賞、書畫展覽、心理座談與專題演講等。
蓮苑也計畫舉辦這些活動,劉經理表示,蓮苑將特別重視「知識性」,比方說:畫展作品將要求作者為每一幅畫加註欣賞說明,苑方則配合開設美術講座,並以電影、錄影帶輔助說明。又如熱門音樂欣賞,除了演唱會以外,還可以有系統的配合唱片、錄影帶和電影,將各時期熱門音樂的背景和演變作一說明,讓年輕人在唱熱門音樂、跳狄斯可之餘,更能深一層體會這些文化現象背後的時代意義。
「年輕人都是純真可愛、學習力強的」,劉經理說:「其實他們並不喜歡窩在黑漆漆的咖啡廳,或沉迷在電動玩具店裡,只是以往他們缺少正當的育樂活動場地,也沒有許多豐富、新奇的學習機會,多餘的精力無處發洩,自然會產生一些問題。」劉經理將悉心籌畫這些多采多姿的活動,並將在蓮苑外牆貼上精美的海報,希望能吸引許多到西門町閒盪的年輕朋友,在經過蓮苑的時候,會拾級而上,在裏頭發現一個清新、有趣的天地,從此為自己的生活多開一扇明亮的窗。

圖1.~4:年輕人各自選擇自己喜歡的角落,念書、談天、玩撲克……無拘無束。(楊永山)
屬於年輕人的福氣
蓮苑一角,一個留著小平頭的男孩,對著公用電話的話筒興奮地說:「快來,快來,我發現了一個好地方……」可以想見,他和他的朋友,將會在這裏得到許多。
青苑和蓮苑的開設,表現出青年輔導機構的實際與創意;這種進步開明的態度,也表現出我們對年輕人的重視與關愛。刻板的教條與灌輸式的輔導顯然已經式微,代之而起的,是這樣設身處地為青年人著想的親切服務,不著痕跡的潛移默化,青年朋友應該能夠接受,也應該能幫助他們早日抓住生命的方向。

蓮苑的會議室可以免費提供學生社團開會或座談。(楊永山)

在西門町五光十色的繁囂中,竟有如此清新雅緻的地方,的確像一朵出汗泥而不染的蓮花。(楊永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