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屏東縣瑪家鄉的「禮納里部落」位於群山環繞之中,這裡原是擁有一大片濃密相思林和種植著甘蔗的瑪家農場,在2009年莫拉克風災之後,成為屏東縣原住民族的新家園。
當時,魯凱族的好茶部落和排灣族的瑪家、大社部落皆受到風災重創,被迫遷移至永久屋新社區居住。為了振奮士氣,社區以排灣族「RINARI」的音譯命名為「禮納里」,原意是「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禮納里部落有近500戶家庭,長榮百合國小在此誕生。
危機來了,就要化為轉機;在最艱困之時,更要努力延續傳統文化。長榮百合籌建之初,就將學校設定為「沒有邊界的教室,沒有課表的教育」,並開創台灣第一個「部落學歷」學習與認證機制。每個學校裡的孩子畢業時,都要拿到正規學歷和部落認證「雙學位」,藉此在新家園中延續傳統,培養出具備部落倫理與文化素養的原住民新生代。
「部落學歷」制度如同「學習的翻轉」,主要策略是將教室變大,讓部落、家長成為教育合夥人,讓孩子成為主角。歷經兩年多的運作,部落學歷課程已成功串連了學童與部落的文化,這個成果,終於讓在風災中失去家園的孩子與族人們看見雨後的彩虹。
小學,是形塑兒童人格的關鍵環境。2009年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狂風暴雨毀壞了山林中的校園,孩子們跟著父母離鄉,搬進了嶄新的家屋,到陌生的校園暫借教室讀書。受傷的心靈和斷裂的土地記憶,成為孩子們揮之不去的陰影。加上,原住民文化和自然環境有著難以割開的緊密聯繫,遷村以後,原住民部落最大的危機就是文化流失加劇。
為了因應新部落禮納里孩童的就學需求,由張榮發基金會獨資捐建學校,創校時特別講究要兼顧空間對於部落文化承續的意義,以及修復學童受創的心靈。

認識植物也是部落學歷認證的項目之一。
「部落學歷」認證,意指學童必須具備部落倫理、文化素養、傳統技能,其成果通過部落長者、領袖的集體認可,才能獲得證書。就像早年的「成年禮」考驗一樣,對原住民兒童來說,拿到部落學歷認證,比拿到學校正規教育的畢業證書還要榮耀。
台灣從1998年開始實施「九年一貫課程」,教育部賦予學校和教師許多自主空間,讓學校自行設計課程發展各自的特色,這個政策正好讓部落學歷有了實現的依據。
長榮百合國小校長陳世聰指出,早在新校園籌建期間,長榮百合國小籌備委員就與台大城鄉基金會合作,陸續推動了「山林小學」系列課程,以部落知識作為教材,讓小朋友更了解自己的文化;並藉由「手動實作」和「公共參與」,讓校園成為新的部落文化場域,讓社區自發性產生認同感與自信心,居民與孩童得以對未來有所期待和想像。
系列課程之一的「原始農耕與大地」,從籌備到授課都由部落耆老主導,想像的起點是傳統原住民家庭遷徙來到了一個新地方,一面觀察地理環境,一面動手開拓家園。
課程中,耆老會教導學生如何觀察土壤的硬度,並且注意附近有沒有土石崩塌、考慮有沒有落石的危險。天氣變因也要注意,下雨時會不會積水?會不會擋住了自然的水道?此外,還要考慮與水源的距離,便利取水。
整套課程結合了地理、自然科學,以及人文思維。耆老不會教條式地解說農耕知識,而是透過描述遷徙耕作的情境描述,來激發學童想像力,共同找出解決之道。
「我們來到這塊土地開墾,工作累了就需要遮風避雨的空間,」耆老一邊解說,一邊帶著孩子們來到相思樹下,解釋如何選選通風的樹,同時兼顧棲身所在地要些微地偏離迎風面以防受涼。接著,耆老帶領孩子們圍繞在大樹旁,以手觸摸大樹,一面對大樹祝禱:「我們即將在這塊地方搭建一塊休息的區域,請支持並賜福給我們。」
課程中孩子們不斷被提醒:「需要什麼?為什麼需要?為了誰需要?」整個過程也傳達了「萬物有靈」的原住民自然信仰,並提醒孩子,人類不是自然生態中唯一存在的生物,必須尊重祖靈和各種生命。

藉由手作和課業學習,孩子對部落產生認同。
在搭建簡易的工寮時,耆老則特別叮嚀搭建的材料和尺寸都要對應人的行為和生活模式。從立柱到搭設屋頂,所使用的樹枝、芒草、酸藤和竹子,每種材料都有獨一無二的「長相」,他教大家要觀察材料特性,依照木材的個性善用組合。「每個材料都有自己的個性,有時候它很短可能不夠用,但我們可以架接綑綁,讓它和另一個材料接合,發揮最大功能」。
營造建築必須懂得因地制宜和考慮材料運輸的問題,例如,傳統獵人常獨自往返獵場與部落住所,所以最好採用一個人可在山上獨力完成的建築工法。
至於材料的特質,沉重的石板需要透過打石手續,讓材料變輕變小以利運輸。芒草雖然輕盈,但用量多體積大,需要多趟來回,一次不能採集過多,若勉強運輸過多芒草會產生變形。
透過細節的解說,孩子們自然地學習到族群語言,更理解先人的縝密智慧,對長者也多了一分崇敬之心。
紐西蘭毛利族曾在振興族語的過程中,對人類發出警語:「失去一個語言,只要一個世代;復振一個語言,至少要三個世代以上。」
禮納里部落的耆老大多年邁,多數人只能使用族語教學,而學童又對族語認識不多,形成教學時必須有人「翻譯」的特殊景象。耆老常感嘆地說,「其實我們都很愛教,但是不太會講,難得有這樣的活動,讓我們可以告訴小朋友很多東西。」
但是這也讓禮納里部落發現挽救消逝中文化的關鍵──語言。部落耆老不可能成為體制內的教師,也很難使用國語教學,但這些耆老卻是最了解部落文化的人;為了更有效能的銜接兩者,族語成為學校首重的基本教育。

孩子們展現傳統文化與藝術學習成果,將教室布置得充滿部落風情。
自101年5月成立至今,長榮百合國小的部落認證機制已經建構出社會結構、祭儀禮俗、部落生態、歌謠傳唱、原創文學、傳統文化、原藝工法等7大主軸,項下再細分成60個主題及367個能力指標;包括族語、祭典儀式、農事、編織,木雕、皮雕、鐵雕、弓箭、木作、傳統服飾、版畫、傳統服飾、飾物、珠串、拼布、狩獵、工寮搭建、口鼻笛製作、禮刀製作…樣樣齊全,面面周到。
學校每學年還會進行一次認證總體檢,就像期末考一樣,了解每個孩子的學習成果。
這個認證主要分成「紙筆考試」和「實作闖關」兩部分。其中,實作闖關特別靈活有趣,無論是傳統服飾穿戴、射箭、花環製作、月桃編織等,都有耆老作為「關主」,詳加檢驗,沒能通過者還得補考,很有傳統原住民重視「術業兼修」的風範。小朋友也格外重視考試,認為過關是身為原住民的基本榮譽!
往更遠處看,部落認證還不單純是學生的學習,學校更希望社區民眾都能加入,共同復興文化和傳統工藝產業。
以魯凱族傳統的編織手工藝「月桃編」為例,在部落學歷課程中,由擅長編織的部落婦女擔任講師,示範如何刀砍月桃葉,如何一層一層撕開葉莖片,並詳細說明曝曬乾燥的過程。
細細長長的月桃葉,縱橫交錯可編織成各種生活用品;蓆子、杯墊、坐墊和籃子都是生活中的實用物,但即便月桃編製品具有市場銷售潛力,魯凱族人卻不願大量製造販賣。部落族人說,這些編織品的「價格」與「價值」之間難以換算,賣貴了沒人要;賣少了自己心疼,多數人寧願自產自用,多餘的可以送人。
但是如何讓傳統文化形成產能,卻是部落最亟待發展的目標,目前禮納里部落在張榮發基金會、行政院重建會、屏東縣政府的輔導下,與長榮百合國小組成「產業發展聯盟」;禮納里部落的瑪家村主力發展農特產與生態旅遊、好茶村發展接待家庭和香草產業、大社村發展工藝與傳統藝術,至於學校則扮演的支援平台、課程研究開發的角色,將開發的成果提供給部落使用。

不久的將來,長榮百合國小學童將成為新一代原住民勇士!
長榮百合國小至今已邁入第3年,基本學歷與部落學歷並重的教育模式不僅獲得部落的肯定,更成為國內各縣市甚至國外學者參訪取經的對象。更重要的是,校園中的學童未犧牲基本課業,還從部落學歷的課程中找到了生命的源頭,建立起自信心。
目前台灣有270所「原住民重點國小」,這些學校大多將部落學習納為本位課程,但唯獨長榮百合國小實施雙學歷認證,每一位學生在畢業時除了拿到國小畢業證書,還會取得通過部落學歷認證的文憑。
「我們要帶領孩子把根扎深。我們要努力地把文化找回來,讓孩子認識自己是誰。」校長陳世聰說,這不僅是部落耆老的心聲,更是學校的初衷。
歷經兩年多時間,豐富精采的課程讓學生開始有了爽朗的笑聲,禮納里的孩子們樂於學習的態度,如今更成為永久屋基地族人安居樂業的力量。受難的這一群人,重新看見部落的文化之美,找到了失落很久的幸福感。
2007年聯合國通過《原住民族權利宣言》,言明原住民族享有自決權、文化權、地名語言權、教育權、媒體權、工作權、土地資源權、經濟權等。長榮百合國小推動部落教育改革,期望飽受顛離的孩童重新落地生根,讓自身的文化完整延續。這樣的作為,正是對於原住民權利的具體認同與實踐。

希望的幼苗扎根在土裡,也扎根在每位孩童的心裡。長榮百合國小學生在「心靈耕地」體驗種植。

傳統石板屋建築工法是必修學分。

歷經顛簸的孩子,慢慢找回心靈的家。

通過認證的學生,都會獲頒一張充滿榮耀感的部落學歷證書。

耆老為孩子講解搭建住屋的材料與其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