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古到今,中國人一直嗜食香菇,把香菇視作美味、營養、又珍貴的食品,並且認為它有健康長壽的功效。至於它的好處究竟在那裡?就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近代學者專家,以科學方法加以化驗分析,發現香菇含有許多有益人體的成份,而且還有抗癌的功效。近年來在台灣,在政府農業機構與專家的大力輔導下,山區居民以人工大量栽培香菇,由於採用良好的菌種和進步的方法,所產香菇品質好且產量多,國內同胞因此都能有福氣享用這種味美又養生的好東西。

美味又營養的食品
香菇入饌,由來已久。元朝王禎所著的農書裡面,就曾經談到香蕈(香菇)的風味。可見,中國人食用香菇,最少也有千年的歷史了。
從前,由於香菇生長在深山之中,取之不易,一般人不容易吃到,香菇因而成為筵席上的珍品。
然而,時至近代,科技發達,香菇已經以人工大量栽培,加上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香菇已成為家家戶戶都吃得起的食品。但是,餐桌上一碗香菇燉雞,或是一盤素鴨素冬菇,仍會使人吃得齒頰留香;小食攤上別具風味的香菇肉羹,也總叫人佇足留連,想要吃上一碗;逢年過節,一盒又厚又大的花菇,更是饋贈親友的最佳禮品。
香菇不僅好吃,而且營養價值高,對人體十分有益。
古時人們相信,多食香菇,可以延年益壽。根據近代專家的化驗分析,香菇確實具有豐富的維生素和酵素,可以促進新陳代謝,增進肝臟功能。而且,近年來許多實驗報告都指出,香菇對多種病症可能具有防治的功效。

每年冬天是香菇的採收期,結實纍纍的香菇,為菇農帶來財富。
確有有益人體的成分
日本東北大學的金田博士,曾於西元一九六○年,報告食用香菇對人體內膽固醇的降低,有顯著效果。
美國密西根大學的克蘭教授,於一九六二年,發表了香菇防治感冒及抵抗毒素性癌症的事實及理論根據。
幾年前,國立台灣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曾在菇類中分離提煉出一種異蛋白,這種蛋白質在試管中被證明具有抗癌的作用。日本科學家也曾在實驗中發現,香菇對老鼠具有治癌的功效。
此外,香菇所含的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據說可以防止嬰兒的軟骨症。
由於國人嗜食香菇,過去,台灣每年都要從日、韓兩國大量進口。由於其培養技術良好,又大量外銷,誤使許多人都以為日、韓是人工栽培香菇最早的國家。
其實,中國人在八百年前,就已開始用人工方法栽培香菇了。
元朝王楨所著的農書中,對香菇人工栽培的方法有詳細的記載:「……取向陰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樹)伐倒,用斧碎砍成坎,以土覆壓之。經年樹朽,以蕈砍銼,勻布坎內,以竀迨峇g覆之。時用泔澆灌,越數時,以捶擊樹,謂之驚蕈。雨露之餘天氣蒸暖,則蕈生矣。採訖,遺種在內,來歲仍蕈復發。」

段木栽培香菇,要先行鑽孔、植菌。
人工培育深具歷史
這一段香菇人工栽培的記載,無論是栽種的地點、樹種、播種期、菌絲管理、浸水打木、發菇適期、採收及越冬等等,均與現代科學化的栽培方法吻合。可見當時香菇的人工培養,已經十分普遍。
台灣用人工栽培香菇,最早的記載出現在一九○九年英國「菌類」雜誌第一期一卷上。當時埔里有人用椎木培養香菇成功,發表在該雜誌中。
那時台灣還沒有菌種場,接種用的香菇菌種,均由日本進口。在當年的日本殖民政策下,香菇栽培事業一直由日本人在類似保密與專利的情形下,加以控制。
台灣光復後,政府為了開發山坡地,改善山胞生活,積極推廣山地香菇栽培事業。
台灣雖然位居亞熱帶,但由於山地分佈廣,許多山區氣候寒冷濕潤,適合香菇生長。全省山區,幾乎都有山胞以栽培香菇為副業。其中比較著名的是南投縣的埔里、桃園縣的復興鄉、台中縣的谷關,以及台北縣的烏來等地。
嘉義縣梅山鄉的太平村,位於海拔一千公尺的高山上,氣候宜人,風景優美,是個與世隔離的世外桃源。當地盛產孟宗竹、杉木、金針等,而它的香菇栽培,更是一項成功的新興事業。

楓香適合栽培香菇。
因種香菇而致富
山上的一百戶人家,有半數在梅山農會的輔導下,於民國六十五年開始養植香菇。由於自然環境很適合香菇的生長,加上農會和菇農的攜手努力,三年來成績斐然,每年均可收成九千公斤以上又香又厚的乾菇。小小的社區,因而每年增加了新台幣五百萬元的收入。
一般的香菇栽培,多用段木栽培法。太平村的菇農從屏東購進適合種菇的楓木或柯木,鋸成三、四尺長的段木,等到冬天斷層出現些許裂紋,便可進行鑽孔、植菌。
鑽孔、植菌的時節,最是忙碌。
在養菇人家四合院的水泥地上,堆滿了木材。菇農的一家大小都出動了。負責鑽孔的,手持電動鑽孔機,在原木上如蜂窩般地鑽上許多三到五公分深的小洞;負責植菌的,將購來的菌種,一一注入洞內;小孩子則負責在接種後的洞口,塗上一層蠟。在大家分工合作下,堆積如山的原木,終於都一一完成了接種手續。
接種完成的段木,稱為「榾木」,要堆積在適當的地方,才能抑制雜菌,使香菇菌絲生長旺盛。通常以溫度在攝氏25到27度之間,濕度在百分之60到70之間,六分乾、四分濕的酸性土地最為理想。

新鮮香菇經過焙乾後,味道更香,可以長久儲存。
植杉人家最宜養菇
太平村盛產杉木,杉林中遮陰良好,通風又佳,是堆積榾木的好地方。因此植杉的人家,也多兼營香菇栽培,可以一舉兩得。沒有杉林的,就在空地上搭建竹棚,棚內整整齊齊地排列著菇木。有時陽光篩過竹棚,灑落在棕黑的樹幹上,幹上閃燦著萬千的小白點,棚內的景象便顯得詩情畫意起來。
一年過去,又到了秋冬時節。新鮮的菇蕾從樹皮中探出頭來。菇農一看到剛剛冒頭的新芽,便知道收成的時候快到了。於是,他們又開始忙碌起來。
菇農將發芽的榾木放進蓄水池中浸泡,第二天撈起架好,十天之後便可採收了。通常一個冬天浸水兩次,可以採收二到三回。
據說榾木浸水雖然可以在短期內長出許多幼菇,總產量卻不會增加。但是菇農總是迫不及待地想提早知道栽種的成果,看到榾木上結實纍纍,他們就放下心來,確定今年會有一番豐收。看著香菇一天天地長大增厚,他們更是眉開眼笑,盤算著今年過年時,又可賣個好價錢了。
香菇因採收期的不同分為二種:冬季生產的香菇,生長緩慢,子實肥厚,上面有凍裂的白色花紋,在菌傘七分開時採收,稱為「冬菇」;春秋季或高山夏季生產的香菇,生長速度較快,很快就開傘,在菌傘全開時採收,稱為「香信」。

杉林內遮陰大,通風好,適合榾木的堆放,所以植杉的人家多兼營香菇栽培。
取決價值高下的因素
香菇的食用價值,在於孢子的多少。冬菇在七分開時採收,孢子尚未飛散,所以價值高。香信在菌傘全開時採收,孢子大半飛散,營養價值較低,香味較差,價格也比冬菇便宜許多。
香菇可以鮮食,但為了長久保存,大多經過乾燥處理。因此乾燥設備是大量生產香菇的農場所不可缺少的。
新鮮香菇的含水量約為百分之八十,乾燥技術的要點,是將菇體水分均勻地降到百分之十三左右。一般說來,香菇乾燥後味道更香。而用火力焙乾的香菇,又比日曬乾燥的香菇品質好,價格也要高出二、三成左右。
乾燥後的香菇,裝在一袋袋的大型塑膠袋中,堆滿了各家的儲藏室。進入菇農的家,一股薰人的香氣,立即撲鼻而來,叫人忍不住垂涎。但是菇農在採收後通常不願立即出售,要擺到年關近了,價錢提高,才肯脫手。一般的香信,一公斤可以賣到新台幣六百元左右;上好的冬菇,價格就要高過一千元了。
如果菌種買得好,管理得當,菇農第一年的收成即可收回成本;而木材仍可繼續使用二、三年。以後的收成,便是淨賺。因為收成好,利潤高,菇農的生活都獲得了大幅度的改善。

「鋸木屑包粒」栽培香菇,是一種新的香菇栽培法。生長期短、不佔空間、鋸木屑來源充足是它的優點。
富裕安樂迎春節
我們往訪太平村時,家家戶戶門前吊著的螃蟹蘭,正開得燦爛。快過舊曆年了,每戶人家都新漆了房子,街道也打掃得乾乾淨淨,大人小孩的臉上,也都洋溢著愉快滿足的笑容。
好多人家都在最近翻修房屋,地板舖上了漂亮的羅馬磁磚,內部的設施也已現代化。幾乎家家戶戶都有冰箱、電視、洗衣機;在山上,冷氣機是不需要的,夏天的山上,沁涼的空氣,比冷氣要舒服得多。
由於菇木的來源有限,大量栽培香菇的結果,使得適合香菇寄生的殼斗科樹木日益減少,造成原木缺乏的現象。幾乎全省每一個香菇栽培區都面臨了這個問題。
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的專家有鑑於此,近年來建議政府在推廣香菇栽培的山地保留區裡,積極栽植可作香菇段木的楓香林;並輔導山胞各種栽培香菇的技巧,使山地造林效益可有效發揮,山胞的收益亦可因此獲得穩定的成長。
農發會自民國六十八年起,與台灣省民政廳合作,在新竹、台中、南投、台東、花蓮等縣的山地鄉中,設置六個示範區,每區以共同栽培經營方式辦理,施行「輔導山胞栽培香菇示範計畫」。

榾木放在水中浸泡,據說可以促進菇蕾的長出。
政府和專家多方給予輔導
示範計畫以經過專家選擇鑑定的優良菌種,配售給植菇段木來源正當的山胞菇農,並且由政府提供機械設備和技術指導。同時還定期舉行香菇栽培技術講習會,上半年以栽培管理為主,下半年則以加工儲藏為主,使山胞們能學得進步的植菇方法。
對於所生產的香菇,農發會則採用契作方式,由農會或廠商以保證價格收購,再統一分級包裝運銷,使山胞菇農無後顧之憂,得以安心生產。
此外,有些菇農嘗試用鋸木屑包粒栽培香菇,也有很好的成績。這種新的栽培方法,是以直徑約十公分,高約廿公分的塑膠袋,內裝壓縮的鋸木屑及菌種,以人工灌溉方式培育。
鋸木屑包粒栽培法的生長期,只要三個月,而段木栽培法卻要九個多月,生產期間約縮短三分之二。而且栽培無需廣大場地,木屑收集容易,來源充足,這是舊法沒有的優點。但是木屑包粒使用一年後即需廢棄,段木卻可持續使用三、四年,所以就經濟的觀點來看,孰優孰劣目前還沒有定論。
然而這足可顯示菇農有研究改良的精神,再加上各級農業輔導機構及各地農會積極的協助,台灣的香菇栽培業已具備無限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