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多年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子女能有機會回國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素以擔任海內外溝通的橋樑自許,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
本期要介紹的國立藝術學院,是國內第一所實施專業訓練的藝術大學。雖然成立只有短短五年,但是名師薈萃,教學新穎,是一所極具特色的學校。
上午十點,校園卻一片靜悄悄。
從大門直直穿過行政大樓到了中庭,只見「袖珍」花圃和運動場上空空寂寂,只有五月的炎陽,讓人目眩神移。
學生呢?
細聽,一陣明快的鋼琴聲,夾著一串爽俐的答數「一、二、三」「一、二、三」。循聲找去,才發現運動場的右側「別有洞天」——裡面還有一個方正清幽的四合院。而聲音來源,正是舞蹈系學生在練習現代舞呢。

常常一整個早上,藝術學院校園裏都這樣靜悄悄。(施議貳)
校園「靜悄悄」?
這個四合院另有兩、三間大型舞蹈鏡室及普通教室。裏頭也各有同學或揮舞長劍、跨起馬步,四平八穩地練劍舞;或三三兩兩劈腿壓背,對著鏡子調整角度;當然,還有人在學科教室中,專心聽講、振筆疾書。雖然課目不同,姿態各異,但他們一致的專注,想是校園「一片靜悄悄」的主要原因。
舞蹈系的一方洞天,只是國立藝術學院的一個縮影。其他三系:音樂系、戲劇系、美術系,也各自擁有一個四合院,兩兩相連。
五百零五個學生各自聚集在自己的四合院裡,使校園看來恍若無人。事實上,每天清晨六、七點鐘,學生就陸陸續續開始工作了:做雕塑的敲敲打打、彈鋼琴的練起音階,戲劇系演員們也喃喃背著台詞。
對藝術學院的學生來說,有課沒課其實沒有分別:別校的大學生逮到空堂,可以悠哉遊哉逛校園、泡社團、看電影,或是鐵馬一蹬,蹺課郊遊去也。但這一切都離藝院學生很遠。
他們上課時跟隨老師學習固然重要,但技藝的進步絕不能「光說不練」,於是課餘時間、點點滴滴都被留做不斷磨練技藝之用。

上)同學研讀劇本,癩痢狗穿梭覓食,互不干擾。(施議貳)
老校舍、新學院
這個學校實在很「新」。它正式成立是在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一日,至今剛屆滿五年,全校只有音樂、美術、戲劇、舞蹈四個系。加上前三年(七十一年至七十三年)採單獨招生,不在大學聯招之列,所以至今還有人把藝術學院與藝專混為一談。
就性質來說,藝術學院也是「新」的——它是國內第一所五年制,以發展藝術,並為現代中國藝術開啟新路為宗旨的大學。
藝術學院的另一種「新」,是老師都很「新」——全校老師平均年齡卅九歲,其中多數曾經出國研究藝術多年,不僅學養深厚,創作、表演等實務經驗也非常豐富。而且,他們往往是「一拿到最高學位」,教務長姚一葦形容:「就被熱騰騰地從國外延聘回來了」。
正因為藝術學院的老師都很年輕,觀念新穎,教學熱忱,再加上藝院「小國寡民」,大夥從早到晚都待在學校裏一起上課、一起工作,所以師生感情特別融洽親熱。學生們在校園碰到老師,會直呼名字,搶上前去哇啦啦地說出自己得意的、倒楣的事,老師也直叫得出學生的綽號,像朋友一樣地調侃,或是安慰他們。

(下)藝術學院的貓也懂得「美感造型」!(施議貳)
小國寡民、量少質精
雖說藝術學院「小國寡民」,但這只是過渡階段。藝院正式建校地點是在北投關渡地區,一片約卅九公頃的山坡地保護區上。除了廣大的綠地及運動場外,構想中卅米寬的校園大道氣派恢宏,四個系館的設備都經由專家設計,完全符合國際教學標準。此外,還有專業水準的音樂廳和實驗劇場,讓學生有充分上台實習的機會。而且學校採個別及小班教學,師生比例將維持一比五,「量少質精」,將來的最大發展量,總人數也不擬超過一千八百人。
關渡校區目前還在整地規劃階段,所以藝術學院幾經遷徙,目前暫借台北縣蘆洲鄉中正路上的僑大先修班原址上課。蘆洲校區只有四.三公頃,其中還有國立空中大學及教育部電算中心的辦公室,可謂克難寒簡。
尤其各系因雙雙緊連,難免造成干擾。比如當音樂系學生沉醉在自己的琴聲中時,可能對面課堂中想要安靜構思的美術系學生就要皺眉了。
不過,藝術本是一種涵養教育,大部分學生對客觀環境的不理想,多半能諒解而安之若素。更何況學校現有的硬體設備倒也還差堪使用。
目前音樂系有獨立琴房卅九間,戲劇系有舞台技術實習工廠一座,內附全套木工機具及繪景設備,還有實驗劇場,內附有全套舞台燈光系統、劇場專用音響及通話系統;美術系有水墨、油畫教室各三間,素描教室二間,雕塑工廠二座……凡此種種,也就足以使其他大學的藝術科系學生稱羨讚嘆了。

音樂系裏珍藏了許多難得一見的傳統樂器。(施議貳)
暫居蘆洲為「異」客
倒是對校外環境,師生稍有怨言。由於蘆洲屬加工工業區,工廠林立,民房擁擠,藝術學院緊臨馬路,與民房只有一巷之隔。有時課堂內上音樂欣賞,課堂外卡拉OK震天價響,難免干擾上課情緒。但另一方面,蘆洲屬於市郊、房租較便宜,許多外埠或不願通車的學生,每月花個一、二千元,即可租到廿多坪大的房子。對這些學藝術的學生而言,就是很不錯的臥室兼工作室了。
話說回來,作風保守的蘆洲人對這麼一批突如其來的「藝術界人士」,也並不習慣。一位世居本地的計程車司機對藝院學生的評語是:「他們看起來都有點『怪怪』的!」
怎麼個「怪」法兒呢?比如說,走路走到一半,會突然扭動起身體來;講話的時候,像在演戲,還一直比手劃腳,走到路中心都渾然未覺,「害我開車提心吊膽!」司機又氣又好笑地說。
計程車司機口中的「怪」,說穿了,只是浸淫藝術的人常有的「旁若無人」罷了。若是他見到藝院學生上課抽煙、翹腳,和老師「把臂論交」,或是校園中野狗穿梭,學生們與癩痢狗兒共餐的情形,怕不更要嘖嘖稱奇呢!

琴室裏,音樂系同學正專心練琴。(施議貳)
東西兼容,學術兼修
藝術學院的校風雖然開放、自由,但是它課程之重,也是一般人難以想像的。五年的課程,在藝院中心理念——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吸收融匯各國藝術文化的精華,創造發展現代中國藝術——策動下,不僅學科與術科、理論與實際要並重,而且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都要兼容並蓄,不可偏廢。
音樂系課程表上,中國音樂史、中文念唱法、傳統樂器導論,都是全系共同必修科目。此外,每個學生是必須在十四種傳統樂器中任選一種,必修二年。其中「鑼鼓樂」,系上請到了平劇界耆老,素有「鼓王」美譽的侯佑宗先生開課,叫好又叫座。

(左)舞蹈系羅曼菲老師提起她的寶貝學生,不禁眉飛色舞。(施議貳)
植根傳統,創造現代
「一般人之所以不重視傳統音樂,往往是因為沒有接觸」,音樂系代主任劉岠渭表示,「現在音樂系『強迫』學生打破隔閡,從學習傳統樂器開始,再逐漸瞭解傳統音樂,進而喜歡它、研究它。」
雖然在音樂系八種主修組別中,傳統樂器組現在只有寥寥四名學生——一名古琴、三名琵琶,但是大多數的學生都逐漸意識到中國傳統音樂資源實在相當豐富,值得慢慢挖掘。一位音樂系三年級主修雙簧管的學生,在傳統樂器中選修嗩吶。她承認剛開始選嗩吶是因為它和雙簧管性質相近,可以省掉一些練習時間。「但是漸漸地我發現嗩吶其實很有獨特的韻味,可以吹出很具特色的民族情感。」她表示,兩年的傳統樂器選修,徹底改變了「嗩吶就是喪禮中常吹的,尖銳刺耳的那種樂器」的錯誤印象。
戲劇系學生則必須在一、二年級修滿兩年國劇動作和國劇聲腔,然後是大三的中國戲劇及劇場史,以及大四的元明戲劇。今年,系上更請來民俗曲藝專家邱坤良老師新開「地方戲曲」以及「傳統戲曲專題研究」兩門選修課;而在美術系課程中,書法和國畫傳統技法也列為必修。至於舞蹈系,大一、大二的學生每天清晨六點半就得來學校報到,為的也是學習中國拳術——太極拳。

舞蹈系學生演出羅斯.帕克斯的舞作「火鳳凰」。(施議貳)
不「進」則「退」,淘汰率高
在學校的宗旨和嚴格要求下,修習傳統藝術絕非具文,加上原本已經不輕的專業科目,學生的負擔可想而知。
以舞蹈系為例,「國劇動作」與「芭蕾舞」、「現代舞」同列為專業術科。術科教學方式採能力分班,分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每一個學期初都要重新考試、重新分班。
寒、暑假中若是偷懶不練舞,到開學考試時眾目昭昭,誰也瞞不了。常常有人從中級班「降」回初班級,當然也有光榮「跳」級的。最怕的是一路起起伏伏,不能順利過關斬將;因為每一位學生都要通過這三科的高級班甄試才能畢業,若中途分班「不進而退」兩次以上,就得在此多「修練」一年了。
舞蹈系的「淘汰率」在藝術學院是有名的高。從七十二年開始招生進來的廿八位學生,至今順利留在大四的,只剩十六位。
這樣的淘汰率,在熟知歐美各國舞蹈學院的系主任林懷民看來「很正常」,他強調:「舞蹈是一項競爭非常激烈的行業,而且並不是每一個人經過訓練,就都能成為舞者的。所以舞蹈系對於天賦條件不適合的學生,會主動建議他們轉學。如果能在別的領域中發展長才,過一種比較沒有壓力、沒有挫折的生活,為什麼非要留在舞蹈系呢?」
經過一連串錘煉篩選,留下來的人數雖少,卻個個都已成「型」。他們一站上舞台,屬於舞者的雍容自信總會讓台下觀眾眼睛一亮,四年來的種種辛苦,也就值得了。
高中畢業前四個月才開始跳舞的舞蹈系大四學生李宏夫也說:「我很感謝舞蹈系。它使我從四年前完全不知道舞蹈是什麼,蛻變到今天能盡情享受舞蹈的美,也使我的人生有了新的意義。」

(右)現代舞教室一景。(施議貳)
把時間留給自己
與舞蹈系性質較接近的戲劇系,也同樣有較嚴重的「超量負荷」問題。中、西並重的課業外,戲劇系的活動特多。從七十二年起,每學期他們都固定對外公演一場,從今年起又有一年一度的畢業公演。每一齣戲要動員的演員、幕後工作人員、公關宣傳人員……等,總不下三、四十位,而一齣從準備、成形到正式演出,少說也要兩、三個月,難怪戲劇系學生常常「三更舞台五更戲」地漏夜趕工了。
活動多,戲劇系學生固然都養成了認真負責,主動爭取參與的積極態度,但有時也難免影響正常的學科教學。為了避免「緊張、忙亂了一個學期,卻沒有真正紮實地學到東西」,戲劇系師生正開始彼此提醒,要減少工作時數,把時間留給自己了。
師長們對這個問題關切的角度是:學生過於事業化,把所有的時間投注在實務與技巧的雕琢,反倒失去對人性、藝術理念的全盤觀照。為此,藝術學院開了許多文、史、哲等人文課程,讓學生選讀。
院長鮑幼玉一再強調:「先有思想、再有藝術」,所以藝術學院教導學生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做好一個「人」。一位美術系學生非常服膺這個觀念,他說:「技法當然重要,但是我們辛辛苦苦考上藝術學院,並不是來接受職業訓練的。所以系上老師主要是在幫助我們培養人格、找尋自我。」

(左)戲劇系即將公演「人間孤兒」,盡責的宣傳小組把廣告塞滿了美術系師長的信箱架。(施議貳)
先有思想,再有藝術
「先有思想、再有藝術」的一個有趣印證,可以從藝術學院的老師們身上找到。全校四個系的四位系主任中,除了音樂系馬水龍教授是科班出身外,美術系劉思量主任原本主修教育心理學;舞蹈系林懷民主任則是主修西洋文學,並且從事文學創作;至於教務長兼戲劇系主任姚一葦曾在銀行界服務廿多年,是在公務之餘鑽研戲劇,自學有成,成為學術界的美談。
老師如此,藝院學生中也不乏「半路出家」,毅然捨棄原有的學業、職業,重新投入這所藝術熔爐接受錘煉洗禮,以求再創新自我的人。
音樂系五年級的李葭儀,從台大外文系畢業後才來投考聲樂組。她在藝術學院的優異表現,一直為師生們津津樂道。
美術系三年級的林賢俊,也是復興美工畢業後,做過出版、攝影、廣告設計等不同類型的工作後,再決定投考美術系。他說:「各種可能的路都經歷過了,然後再做選擇,就可以心無旁鶩,篤定地走下去了。」

右)舞台設計必須嚴絲合縫,馬虎不得。所以各種精密繪圖儀器都得派上用場。(施議貳)
藝術即生活
如果說「思想」是藝術的導師,那麼「社會」更是藝術創作的大教室。因此,戲劇系的學生往往忙完一天的學科、術科課程,晚上還要趕去看各種表演:平劇、歌仔戲、默劇、木偶戲……只要是好的劇團、好的戲碼,他們都如饑似渴地觀賞著、揣摩著。散了戲,一群人還流連不去,七嘴八舌地討論著,直到筋疲力竭了,再各自回家趕報告,寫「觀後心得」。
美術系也強調「藝術即生活」、「就地取材」,所以蘆洲儘管嘈嚷雜亂,還是提供給學生無限靈感。蘆洲的廟宇、古宅、雕刻佛像的民間藝人都是他們臨摩的好對象,甚至附近工廠的鋼架、鐵環,都使他們對質感、造型,有新的體認。
除了將藝術和生活結合外,音樂、戲劇、舞蹈都屬於「表演藝術」。既是表演,自然希望與觀眾結緣,讓社會大眾從接觸、接納,慢慢將精緻藝術引入日常休閒中,所以藝術學院常常發表教學成果展演會。
比如去年音樂系客座教授韓鐄利用「民族音樂」兩學期課程的成果,發表了「印尼峇里島甘美朗音樂演奏會」,在全省巡迴演出。特殊的演奏型態,熱帶風味,明快熱情的音樂,配上舞蹈系學生款擺舞出傳統峇里島舞姿,讓觀眾耳目一新。

學生自己經營的冷飲店,為蘆洲小鎮增添不少藝術氣息。(施議貳)
環環相扣、藝術相通
今年舞蹈系師生也將「民族舞蹈」課程的成果——宜灣的阿美族豐年祭——展現在群眾面前。嚴謹的服裝考據,專業水準的舞譜記錄;一切祭典儀式、文化背景,都根據中央研究院田野採集的資料完整地重現,和一般人心目中泛泛的山地歌舞大異其趣。這種與學術結合、「寓教於樂」的作法,無形中也提昇了觀眾的欣賞水準。
這次「宜灣村阿美族豐年祭」中,除了舞蹈系四個年級近八十位學生幾乎全體參加外,還動員了許多老師及其他各系學生。此外,戲劇系師生支援舞台技術,美術系學生為山地傳統服飾上的彩繡繪圖,再由舞蹈系學生自己一針一線刺繡,真正體會山地少女極力打扮自己,在盛典中引人羨愛的心情。
事實上,音樂、美術、舞蹈、戲劇,都只是整體藝術中的各個環節,環環相扣,才能有完美的演出。因此藝術學院系際合作及跨系選修的風氣特別盛。戲劇系主修服裝設計的學生,往往要到美術系吸收美學技巧,而戲劇系的表演課程,對專攻歌劇的音樂系學生也會有莫大助益。

四合院中庭,是美術系學生發揮創意的好地方。瞧,兩座倒掛的腳踏車,不也饒富趣味。(施議貳)
畢業製作是重頭戲
經過五年錘煉後,藝術學院學生畢業前還有一關要過——畢業製作。音樂系學生要就自己的主修項目開一場演奏會,曲目由指導老師推薦,必須涵括各時代不同樂派的作品;戲劇系則分批推演幾齣戲,由主修導演的學生來導,其他主修劇本創作、表演、設計、劇場管理的學生,也都「各有所司」,同心協力做好一齣戲,做為畢業製作。今年四月在板橋台北縣立文化中心演出的「射天」就是一例。
美術系的「畢業製作」尤其嚴謹,系上現有油畫、水墨、雕塑、理論四個組,每位大五學生都要提出八件主修科目作品、兩件副修科目作品。
每件作品從構思之初,就要提出來和指導老師商量溝通,並且多方聽取師長、同學的意見。構思成型後,先畫草圖或灌小型石膏模型,做最後的潤飾修改,然後再製成成品。每位學生的畢業製作,都要經過全體老師的評鑑及表決,須有二分之一以上的老師贊同才算通過。若是學生對評鑑結果不滿,當然還有「申訴」機會。

油畫教室裏琳琅滿目,都是學生的心血結晶。(施議貳)
男士缺缺,名額保障
比起過去,目前社會上的藝術風氣算是十分蓬勃,「錢」途也很看好,但是或許社會觀念影響,從小練琴、跳舞的男生總不多見。音樂系大一新生的女、男比例,已達十一比一(女生卅三人,男生三人),舞蹈系新生比例也將近五女一男。為了配舞方便,舞蹈系決定自今年開始,向戲劇系看齊——在招生簡單上就明文規定招收男生十五名,女生十五名,以保障「少數民族」。
其實,男生、女生,對藝術學院的學生而言,只在「理論」上才有差別;在現實生活中,男生和女生的「角色差別」是很小的。
藝院女生少有扭捏嬌羞的模樣,在校園中也見不到高跟鞋、蕾絲花裙、更別說是濃妝豔抹了。大多數女生一頭短髮,或是一束馬尾,套上T恤和牛仔褲,在校園中爽俐帥氣地走著,絕不顧盼自憐。
以戲劇系而言,再「秀氣」的女生,到了大四、大五,也都練就得「一身是膽」了。在燈光設計課上,只要沒有懼高症,一律得學著爬梯子,裝卸燈具;在舞台設計課上,女生一樣得鋸木頭、釘釘子、扛道具。當然,在服裝設計課上,用巧手縫製出華麗戲服的,也不乏高高壯壯的大男生。
歸根究底,徜徉在藝術的世界裡追求真、善、美的境界,誰規定男生必得剛強,女生必得柔弱呢?

蘆洲房租便宜,寬敞的私人天地裏,三兩好友淺酌一番,愜意極了。(施議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