攤開地圖,在台灣的最南端,可看到兩個突出於巴士海峽上的角嶼,一個是蓋有大燈塔,位於台灣最南端的鵝鑾鼻;另一就是滿布奇岩異石,具獨特海岸風景的貓鼻頭了。
車行從恆春半島的濱海公路邊駛入一條小道,先穿過一些農舍,轉幾個彎,再向上爬……,剎那間,景象開闊起來,一望無盡的藍盡入眼底:淡藍的是天,湛藍的是海;輕拂海水的金紗,是太陽的光芒。藍色的海水,夾著白色的泡沫,一波又一波撲向岸邊的珊瑚礁,亦撲向那隻永不為所動,蹲伏著的「貓」。
貓鼻頭又稱貓巖,屬屏東縣恆春鎮,距恆春鎮區十二公里,是一個珊瑚礁岩構成的小半島,隔著南灣和鵝鑾鼻相對。這裡由於有二大塊伸出海面的岩石,遠望似一隻朝海蹲伏著的貓,所以被稱為「貓鼻頭」。
這一塊因地殼隆起而成的礁岩半島,千百年來,經過海浪的衝擊,海水鹽分的蠶食,逐漸形成了極多奇特造形的岩石,如:海蝕溝、海蝕壺穴、海蝕礁柱……等,蔚為自然奇觀。
南台灣溫煦的氣候,使貓鼻頭的天經常是藍的。訪客一旦面對這海天相映無涯無盡的藍,都會情不自禁地屏住呼吸,張大眼睛,急切地想把這幅大自然美景,完全納入腦海之中。有的還脫下鞋襪,懷著赤子般的興奮之情,去踏踩與海交融的岩石,承受一波又一波撲來的浪潮,親近擁抱這海之一隅。
而後,可爬到岩石組成的南海洞,洞口有一塊奇石,當地人稱它作「石鼓」,是一敲起來咚咚作響、中空的石塊。洞裡香煙裊繞供奉著南海菩薩,祂是在附近海域作業的漁夫們的守護神。關於這個岩洞,還有一個傳說是這樣的:約在三百年前,有一艘荷蘭籍帆船在巴士海峽突遭風暴,船翻人亡,僅剩三位生還者漂流至貓鼻頭南海洞內避難。這三人因人地生疏,皮膚髮色又與本地居民迥異,覓食不易,終於餓死於洞內。當地居民發現後,不忍其屍體暴露,便扛石板覆其屍,並為三人焚香祭拜一番。以後這塊石板就變成現在的「石鼓」了。
貓鼻頭受上天垂愛,獨具風姿之名很早就名聞遐邇,而自民國六十三年闢建了可容納五十輛大型車及數百輛機車停放的停車場後,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傍晚時分,夕陽西沉,金黃的霞光,將貓巖上的浪花染成金光點點,真是美不勝收。往往讓人在離去之後,雖回到都市塵囂,當地的自然美景仍歷歷在目,會在夢境之中徘徊多日。
貓鼻頭又稱貓岩,因有二大塊伸出海面的岩石,遠望似一隻朝海蹲伏的貓而得名。屬屏東縣恆春鎮,是一個珊瑚礁岩構成的小半島。這個礁岩經千百年來,海浪的衝擊,海水鹽分的蠶食,逐漸形成了極多奇特造形的岩石,蔚為自然景觀,成為有名的觀光區。(光裕)
貓鼻頭又稱貓岩,因有二大塊伸出海面的岩石,遠望似一隻朝海蹲伏的貓而得名。屬屏東縣恆春鎮,是一個珊瑚礁岩構成的小半島。這個礁岩經千百年來,海浪的衝擊,海水鹽分的蠶食,逐漸形成了極多奇特造形的岩石,蔚為自然景觀,成為有名的觀光區。(光裕)
貓鼻頭又稱貓岩,因有二大塊伸出海面的岩石,遠望似一隻朝海蹲伏的貓而得名。屬屏東縣恆春鎮,是一個珊瑚礁岩構成的小半島。這個礁岩經千百年來,海浪的衝擊,海水鹽分的蠶食,逐漸形成了極多奇特造形的岩石,蔚為自然景觀,成為有名的觀光區。(光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