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親手製作,揣摩傳統民俗的意義
臺北市公私立中小學生的香包展覽,則是以樸拙、種類多為特色。這項展覽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為了促使兒童體認傳統文化及先民的生活藝術,並有意提倡將民俗落實到生活上而提倡的。在各校美勞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自製了各種式樣的香包,端午節前後分別展出。
中小學學生由於年紀輕,思想還沒定型,創造力最強。因此他們能突破傳統的香包造型,各種新鮮花樣層出不窮,用色也很大膽。製作雖稱不上精美,但樸拙、有趣。
香包,曾在我國人民生活中扮演一個帶有溫馨和浪漫氣息的角色。雖然時至今日,香包已失去實用價值,但親手製作它,思想它的由來,揣摩它曾經發揮的功能,為親友、孩子或情人,一針一線縫進巧思與深情,也可以為現代生活平添不少情趣。
雖然有人不耐許多傳統民俗活動的「繁文縟節」,其實只要略作修正,在細細品味之餘,可使現代都市人暫時放慢生活步調,得到一個舒緩身心的機會。民俗活動可帶來生活的調劑與點綴,因此仍值得我們維護與傳揚。

香包的製作過程是先在布上繡花或鑲以珠子、亮片,再把兩片布縫合起來。(恆水)

After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the weather traditionally turns hot and humid, and children become more susceptible to illnesses. Several rituals have been worked out to combat these diseases. The character "king" is drawn on the foreheads of children.。(恆水)

粽子、鹹蛋、大蒜炒莧菜和荔枝,是端午節必備的食品。(恆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