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旅居海外的僑胞,對自由祖國不能忘情,希望他們的子女能有機會回到國內就學,接受中國式的教育及傳統文化的薰陶。但僑胞身在海外,對國內學校的情形相當隔閡,四處打聽可能仍所知有限,本刊就曾接到許多詢問國內大學概況的讀者來信。
很多在國內大學畢業,然後到海外留學、工作的人,對母校也有一份想念和關懷,不知離別經年,母校的景緻、師資、設備可有改變?在校的學弟、學妹可像當年的他們?
本刊因此特別推出一系列介紹國內大專院校的專題。本期要報導的是,以培養公醫、推展群體醫療服務網為宗旨的國立陽明醫學院。
暑假開始了,同學們在綜合教室內舉行了最後一次的行前會議才離開學校。
他們不是趕著回家度假,而是一群國立陽明醫學院的學生,在暑假期間所組織的一支隊伍——七十三年度暑期陽明防癌十字軍。今年是第七度出師。
醫三乙的學生王司宏,今年榮膺防癌十字軍雲林地區的領隊。雲林對他而言,真是再熟悉不過的了,從小在那裏長大,每天放學就是吆喝著一群人四處玩耍,一直到高中才搬離雲林,到臺北念書。然而,沒想到進入陽明醫學院之後,他又有機會回去了。只是這一次王司宏將不是四處玩耍,而要將三年來所受到的醫學教育和有關防癌方面的訓練,帶回去做宣導、調查的工作。
與他同班的周穎政暑假也沒有閒著,他是陽明勵青社的社長,早在兩天前即會同卅幾個同學,在張南驥老師的率領下,浩浩盪盪的遠赴宜蘭縣三星鄉,在衛生署和榮總所成立的偏遠地區群體醫療服務中心,推廣衛生教育和調查環境清潔,並且為擴大群體醫療網作先期的評鑑調查。這支以勵青社為主的服務隊名稱則是——暑期衛生醫療服務隊。
六、七年來,陽明學生隊伍的足跡踏遍了全臺偏遠地區,也穿梭於金門前線和澎湖地區;這一方面是宣導公衛常識、調查病症、病人;也是他們將來「下鄉行醫」的前奏。
圖2:「神農坡」既陡且長,石上鐫著「加油」,為爬坡者打氣。(張良綱)
公費培養教育,早期已有構想
政府為了建立完善的醫療服務網,早在民國五十九年,就有成立「群體醫療服務」的構想。然而,以當時國內僅有的四所醫學院所培養出來的醫生,實在不能滿足這廣大的需求。因此,成立一所由國家設立、以公費培養,畢業後能夠義務服務的醫學教育計畫,於焉誕生。
民國六十四年,政府擇定在北投唭哩岸山上,沿著榮總後山起計約卅五甲的山坡地,設立醫學院。因為當地隸屬於陽明山管理局,於是定名為「國立陽明醫學院」。
受到山勢的限制,陽明的校區和建築物在層層陡峭的山坡上伸展,山坡的平均坡度達到卅度。唯一的例外,是校門右側的操場。
圖3:解剖實驗是醫學系重頭戲,課程由解剖青蛙開始。(張良綱)
校區在山坡之間開拓出來
有這麼一個笑話:陽明的「老骨頭」通常都會告誡剛進來的新鮮人,絕對不可以在校區的任何一個角落躺下來欣賞風景,倒不是校規裏有這麼一條,而是躺下去後,很可能會連滾帶翻的直落山底。
在斜坡與斜坡之間也有拾級而上的石階。不論是舍斜坡而就石階,或舍石階而就斜坡;車也好,人也好,都得使些勁才爬得上去。如果課餘之暇願意再爬高一點的話,校區頂端另有一條路可逕達北投有名的風景區「軍艦岩」,一飽臺北盆地的全景。
這條彎彎曲曲的山坡,陽明的學生謂之「神農坡」,取「神農嘗百草」之意。從山下仰視「神農坡」頗有無盡無邊的氣勢,望之令人腿軟。所幸道路兩旁相思樹和木麻黃濃蔭蓋頂,沿途矮樹叢又有七里香和九重葛搖曳其間,此行雖甚費氣力,但偶然一陣山風迎面拂來,也頗有晚涼新浴的清爽。
經過事前周密的籌畫,陽明十分講究校園建築的設計。一棟棟洗白的大樓在原本荒涼的山坡上聳立起來,建材都是就近取自山上特有的「唭哩岸石」或「觀音石」。活動中心和教學大樓之間,一股山泉由巨大的岩石上奔騰而下,為遠居僻地的陽明勾出一抹詩情畫意。走在校園裏仍不時會看見大興土木的工程。
「目前,陽明醫學院共有四系——醫學系、牙醫學系、醫事技術、學士後醫學系,四所——神經科學研究所、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研究所、醫學工程研究所和一個博士班。」甫於今年七月才接任陽明醫學院長的于俊指出。
圖1:實習醫師在專科醫師帶領下,進行臨床教學。
國雖小、民雖寡,師資設備卻堪誇
從六十四年創校僅有醫學系一百廿名學生,直到今天四系四所,人數共計一千三百一十名,陽明醫學院在全國各大專院校之中仍屬「小國寡民」。小歸小,陽明醫學院卻有一座全國最大、設備最新的教學醫院為其支援——榮民總醫院。
除了學校本身不斷在加強教學設備之外,榮民總醫院每年龐大的經費預算,也間接充實了陽明醫學院的教學設備,在這種「一人吃,兩人補」的情況下,陽明醫學院的教學環境在各醫學院中也就領先許多。
另外,值得陽明醫學院驕傲的是師資;現有教師二百七十四位之中,具有博士學位者有六十六人,碩士學位者五十二人;而在臨床教師方面,榮總各部科主任級或專科級醫師,均擔負了教學重任。
去年,陽明醫學院有卅四位畢業生,參加一項由美國專為外國醫師所舉辦的資格考試(ECFMG),結果在來自世界各地一百一十八所醫學院學生中,以平均80.4的高分名列第一。同時,陽明歷屆的畢業生在國家醫師執照考試中,亦以95%的錄取率突破以往國內各醫學院平均只有70∼80%的成績。這些紀錄說明瞭陽明雖然「年輕」,卻有無限潛力。
醫學教育向來就是最受注目,也花費政府最多的財力、物力。陽明醫學系的學生享有公費,因此也肩負一項艱鉅的使命,就是在畢業後有義務接受分發,到偏遠地區行醫。在公費制度下,如何使學生預先認識他們將來的任務,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圖2: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周德程正在觀察神經膠細胞的培養情形。(張良綱)
為國內公醫制度闢蹊徑
陽明以公費培養醫科學生的教育,是臺灣醫療制度上的一項創舉,也是將來普遍設立醫療網的先鋒。為了要適應這項基層醫療需要,陽明醫學院的教育也就與其他醫學院校的醫科不同。
依據醫學院的修業規定,醫學系以七年為畢業年限,在七年之中,扣除第七年的所謂「實習年」,醫學系的學生必須在六年之內修畢大約三百個學分。
圖3:神經科學所的研究生正在研討複雜的腦神經構造。(張良綱)
重視實習,修業濃縮為五年
對陽明醫學院醫學系的學生而言,由於他們必須接受分發服務,獨立作業的能力十分重要,所以在臨床實習上便安排兩年實習,修業年限等於少了一年。而且醫五又稱作「見習年」,要求學生在課餘必須至病房作實習前的瞭解,以豐富他們的臨床經驗。三百多個學分,就不得不在短短的五年裏修完。
早在創校初期,韓偉院長的任內,即對陽明醫學院的同學有著高度的期許,除了要求課業優異,韓偉更以基督徒犧牲奉獻的精神來期勉同學。在全院首次的周會上他提出了「榮譽制度」的構想,如老師不監考、上福利社自行結帳、借書無需登記等等……,一切要求同學能夠自動自發的培養榮譽的觀念,也希望藉此來讓同學將來面對分發問題時,有負責與誠實的態度。
在分發的制度下,陽明醫學院的同學下鄉參與群體醫療是必然的情勢,早期由於分發辦法一直沒有公佈,使得學生對於未來的前途有著極大的惶惑。韓偉在眾說紛云中,於民國七十二年一月,獨自深入屏東恆春從事基層醫療服務半年,這在陽明同學專心於成績而忽略進入陽明所應肩負的使命時,是一個極大的震撼。
圖4:動物實驗也是醫學生重要的課程之一。(張良綱)
學校安排出路,學生加緊用功
分發制度中規定,成績在前10%的學生,可以申請留校擔任助教或繼續做臨床、基礎的研究,其餘90%學生則分成兩組,接受榮總或衛生署的分發。因此,學生在課業上競爭得十分激烈。
「其實,同學們在進入陽明之後,大概只有迎新期間堪稱是大學生活的『蜜月』。一旦課業正常後,同學會發現大學的新鮮日子,早已遠去。」正在榮總小兒科見習,同時也是醫學系會長的李應德指出。
「我這時候才發現,醫學系的課業壓力比考大學時還要繁重。」他說。
大學共同科目外,醫學上的重頭戲:組織學、病理學、藥理學、大體解剖學等等課程接踵而至。學生在五點下課,往往先去餐廳解決民生問題,回到宿舍小睡兩個鐘頭;九點左右,宿舍又是一片燈火輝煌,人人起身苦讀。課業繁重的程度,也反映在教授們的授課內容上。由於醫學研究日益精密,教學內容相當繁浩,教授要在短短時間內,把重點講授出來,就不得不借重幻燈片或錄影帶。往往百餘幀資料瞬間即逝,學生在抄寫與聽講無法兼顧的情況下,只好利用空堂,逕往圖書館將教學影片借出來,對照筆記反覆觀看,有時弄懂一個課程,要耗費數倍的時間和精神。
「幸好學校的教學影片收藏豐富,借閱手續又十分簡單,相對學生利用的機會也就大多了。」對於學校能提供課程有關的教學影片供學生複習課業,周穎政表示非常滿意。
由於醫學書籍大都十分昂貴,學校顧及學生的經濟能力,盡可能將重要的參考書籍增購多套,解除學生在找資料參考上的困窘。
「一定讓大家看到滿意為止。」圖書館主任范豪英指出,唯有資料出借的頻繁,才能顯示圖書館在服務上的成效。
陽明醫學系每屆男女生人數比例,大約是七比一,牙醫學系則是三比一,也因為如此陽明的女學生都受到特別的「照顧」,許多美滿姻緣就此促成。畢業紀念冊中,就經常有結婚照出現。
圖5:只有在「迎新期間」,教室才有這樣輕鬆活潑的畫面。(張良綱)
課業繁忙,對活動另有看法
在社團參與的熱忱上,陽明的學生和一般大學相比,顯得冷淡多了。
「同學即使對某項活動很有興趣,但是多半都怕因此而耽誤了課業。有的去了之後,一看只有小貓兩三隻,也降低了參與的興趣。」已在榮總牙科實習的李允強指出。在這種惡性循環的情形下,陽明卅餘個社團組織都是艱苦的經營者。
但是,陽明服務性的社團卻意外的「客滿」;每年暑假大家都熱列爭取下鄉參與各種醫療服務。有人說服務性社團較能爭取經費,有錢當然就好辦事,陽明各服務社團的負責人都頗不以為然。
「陽明十字軍每年的服務活動,同學們的食、住、行都是自掏腰包。」總務長王銳表示。
「在單調而繁重的課業後,如果選擇康樂性的社團,只能得到身體上的舒解;參加學術性社團,又得花腦筋研究。」李允強說。
「參加服務性的社團,則不但可以接觸廣大的社會面,又可以學到許多醫學領域以外的事物,不但滿足了參與社團的興趣,同時又有成就感。」
每年暑假一到,各個醫療服務隊早就計畫妥當,只待一聲令下,下鄉醫療活動就可展開。
十字軍之外,勵青社的暑期醫療服務隊,青幼社則有社區服務隊,牙醫學系組織「口腔衛生隊」,只要假日一來,這些社團就活潑起來。
「有人開玩笑說是提前下鄉,這也沒什麼不好,就當作是一種預習吧!」李應德說。
6:甫於今年上任的陽明醫學院院長于俊,是放射線科的權威醫生。(張良綱)
小小的口腔,大大的學問
相較之下,成立於六十五年的牙醫學系學生,在沒有公費和服務的限制下,心情和課業方面應該較為輕鬆才是,其實不然。
「陽明牙醫學系是採『全系修』。」系主任詹兆祥說。
所謂「全系修」就是不但要修普通牙醫系該修的課程,連醫學系的課程也有大部份列為牙醫系必修。
「牙醫科學雖僅診治牙齒,但是牙齒位於頭顱這個重要的部份,頭部有許多系統都和口腔有相通的關係。例如上牙頷和鼻腔部份相通,而鼻腔又上通至大腦的部位,因此在診治牙齒的病症時,就必須考慮到鼻腔和腦部位的相互影響關係。」詹兆祥表示。
「牙科醫學是融合了醫學、器械學、美學三者的總合體。」牙醫系首屆畢業生、曾留校擔任助教的劉慧貞也指出。
「一個完美的牙科醫師,不但要有豐富的醫學知識,更必須有藝術家的巧手慧心。」她又說。
陽明牙醫系的醫療實習設備十分周全,據說可和榮總牙醫門診媲美。
「學校的教職員或同學如果牙齒出了毛病」,在榮總實習的郭俊訟笑著說:「不必跋涉到榮總,就近在系館內就可以治療了。」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陽明醫學院牙醫系的同學全部都可以在榮總實習,這和其他醫學院校的學生相比,真是得天獨厚。
醫事技術系是這所年輕學校的一個年輕的系。到目前為止,它仍然沒有一個「家」,由於預計系館的「研究大樓」尚在興建中,現在只好暫棲於醫學系館。
圖1:神經科學研究所錢嘉韻副教授(右)正指導研究人員作實驗。(張良綱)
檢驗要確實,醫技學系責任重
醫技系在陽明可以算是少數民族。也許是四年制的關係,系上男女生的比數就較為平均。
一般而言,醫技包括:一般臨床檢驗(尿液、寄生蟲等)、生化、血液、細菌、免疫、病毒等等的檢驗技術。早期國內這類檢驗工作,大都由醫院短期訓練班出來的技術人員擔任,政府也沒有管制和考試的辦法。
但在今日醫學科技的高度發展下,許多檢驗、操作的技術日趨精密,需要更多受過專業訓練的高級專門人才。
「差以毫釐的檢驗報告,很可能就導致醫師在診斷上的錯誤。」系主任劉武哲表示。
近幾年來國內B型肝炎的罹患率過高,對於B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純化與測定方面,醫技人員也擔任了吃重的角色。為了增加醫技學生在各方面的實作經驗,他們除了在榮總檢驗部門實習外,放射線部、核子醫學部以及心臟血管實驗室與肺功能實驗室,亦列為重要的實習部門。
在六十八年成立之初,為了配合陽明十字軍作全省子宮頸癌的追蹤防治,醫技系便設立了細胞診斷實驗室,協助檢驗工作。而十字軍和其他醫療服務隊每年組隊時,醫技系也派有專人擔任隨隊的醫檢任務。
圖2:操場是全校唯一的平地,此處可望見校區全景。(張良綱)
後醫系為醫學研究培植人才
去年,陽明醫學院來了一批「老」新鮮人——學士後醫學系。
招收大學畢業生攻讀醫學的構想,早在當年北平的協和醫學院,就已實行。民國六十八年暑期國建會期間,醫藥衛生組因為注意到國內醫學院的畢業生,大部份都走臨床開業路線,肯在基礎醫學研究和教學的愈來愈少,於是就有了「必須積極培養基礎醫學師資」的呼籲。招收大學畢業後的學生,目的之一也就在培養志在基礎研究的人才。
「大學畢業後的學生,心理和生理都較成熟,對於自己該走的路也都較有肯定的選擇。」院長于俊解釋。
目前,學士後醫學系計有臺大、陽明和高醫三所試辦,報考的情形沒有原先預計的熱烈,但是經過口試復試後,學生素質大致符合當初的要求。
課務組主任吳祥明表示,以目前的師資和設備,陽明有信心辦好學士後醫學系,惟今後四年的課程、實習和分發(後醫系須服務四年),尚未有完整的方案。
自創校以來,積極成立高層次研究所一直是陽明的重點計畫,目前已經成立四個碩士研究所和一個博士班。
圖3:學生餐廳視野極佳,一邊用餐,一邊可以俯瞰台北市的景色。(張良綱)
努力研究發展,以醫學升級為目標
由於研究工作需要絕對的專注與投入,而且基礎醫學研究幾乎佔據了研究者生命的大部份時間,在實驗大樓內平常就是瀰漫著一股無形的壓力。研究人員終日埋首研究室,長廊裡,唯一能打破寂靜的,恐怕也只有匆忙穿梭的腳步聲。
神經科學研究所是陽明在民國六十九年最早成立的研究所,在各項研究中,腦神經膠細胞的培養相當突出。
「從正常腦組織培養出來的神經膠細胞,可以對細胞異常機轉的研究提供很大的幫助。」周德程所長對神經膠質細胞體外培養的目的做了說明。目前,周所長也成功地培養了鼠類星狀神經膠細胞的細胞株,對長期的純種神經膠細胞的培養跨進了一大步。
感覺上,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是一個「年輕」的單位,所長張仲明才四十出頭,然而,它卻是陽明唯一設有博士班的研究所。
為了配合政府在肝炎防治、生物技術的工作,該所在遺傳學、病毒學、細胞免疫學以及臨床微生物學等十一項研究範圍,都有深入的探討。尤其是最近在B型肝炎病毒組織的培養上與榮總合作,使得國內在瞭解B型肝炎病毒和疫苗研究上有重大的突破。
圖4:榕蔭蔽天的男一舍,前臨女生宿舍,後近學生活動中心,地理位置絕佳。
普及群體醫療網,陽明眾望所歸
陽明成立已近十年,兩年前畢業的第一屆學生也役畢開始陸續接受分發。誠如已故的前院長韓偉所說,「陽明的成功,要二、三十年才看得出成果。」如何在這個公費分發的摸索階段,替陽明人訂立一個公平而又理想的制度,以真正達到建立醫療網的宗旨,相信不只是陽明人所關心,也是民眾引頸期望的。
圖1:小小的一顆牙齒,必須全神貫注才能找到它的病灶所在。(張良綱)
圖4:女生宿舍窗明几淨,苦讀後且下盤棋做為消遣。(張良綱)
緊張的考試過了,大夥到戶外烤肉,聯繫感情。
圖6:從神農坡上遠眺,淡水河和觀音山盡收眼底。(張良綱)
圖2:實習醫師下班後,仍留在醫院練習齒模製作,他的腕表已指著深夜11點15分。
圖3:研究大樓內氣氛沉靜,陽光從天井瀉下。(張良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