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著這「養不起的未來」即將到來,叫人不禁擔憂怡「誰來養老」?
我國人口老化問題來得較西方國家晚,但老化速度之快,卻高居世界排行榜第二名。
法國雖由一八六五年就開始邁入老人國,但老人人口從百分之七增加至百分之十四,足足經過了一百三十年;瑞典則歷時八十五年;美國七十年;英國、西德也經過四十五年。
反觀台灣,雖然遲至一九九三年才進入老人國之林,卻預估在短短的二十七年內,老人人口會快速成長一倍,老化速度之快,僅次於日本的二十四年。
不孝之罪
人口老化越快速,相對地社會、民眾的因應、準備期就越短。這突如其來的老人問題,確實已叫人有些措手不及。遑論老人福利、老人政策,就連「誰來養老」的基本觀念,都還停留在政府將權責歸諸家庭、家庭期盼政府出更多力的曖昧不明階段。
「每個國家的文化特性不同,不能一概而論。」「不能把家庭的責任全丟給政府!」內政部社會司執掌老人福利的官員如是說。
民國八十六年六月修正頒佈的老人福利法中,將老人扶養義務歸諸親屬。並訂定了罰則,「扶養義務人」對老人若有遺棄、妨害自由、身心虐待、傷害或留置無生活自理能力之老人獨處於易發生危險或傷害的環境中,「處新台幣三萬元以上十五萬元以下罰鍰,並公告其姓名。」
家庭不是萬靈丹
一方面,民間老人福利團體、社會學者們卻批判,「孝道主義」、「三代同堂」等論調,是政府用以推卸老人問題的藉口。
「以我們從事社會工作的瞭解,理想與現實間有很大的落差」,台北市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雄指出,社會上越來越多老人問題,並非單純只是子女沒有孝心,生活型態、家庭結構的改變,才是主要因素。
在老人人口大幅提昇的同時,台灣小家庭的比例也在逐年增加,過去家庭中主要的照顧人口——婦女,如今出外就業的比例已高達百分之七十。
環境的變遷,讓三代同堂、養兒防老在現代社會中越來越窒礙難行。「過去總以為家庭是萬靈丹」,台大社會系主任林萬億指出,決策者沒有意識到家庭結構變化得如此之快,一味地推廣孝道,延宕瞭解決問題的時機。
「觀念會隨社會環境修正」,林萬億認為,目前台灣老人之所以傾向由子女奉養,與台灣社會一再強調「三代同堂」、「孝道」觀念不無關係。「在這樣的社會氛圍裡,老人家自然而然會如此期待。」
此外,外在環境沒有提供其他替代方式,也是讓現代老人「固守家庭」的重要因素。
晚晴協會創辦人施寄青,在一個探討兩性、婚姻關係的電視節目中,將台灣家庭中,婆媳之所以成為「天敵」的原因,歸咎於台灣沒有老人政策。「除了養兒防老,此外別無出路,逼使得做婆婆的要緊緊抓住兒子」,她說。
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副教授胡幼慧也認為,三代同堂對女性而言不公平。她在《三代同堂——迷思與陷阱》一書中提及:「『三代同堂』除了私化老人問題外,更阻礙了兩性的平等,造成家中兩代女性——婆、媳的困境。」
三代同堂,幾人能夠?
無論是人心不古、孝親觀念蕩然無存;抑或是政府輕忽、未防患於未然,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八十幾歲的獨居老婦,死亡多日沒人知」、「退休教師陳屍浴缸月餘」、「六旬榮民死在床上一周」……等等怵目驚心的新聞,屢見不鮮。
台灣究竟有多少老人獨居?根據內政部統計,目前與子女同住的老人佔六成四,僅與配偶同住或隔鄰而居的佔二成一,一人獨居者佔一成二。無論政府如何鼓吹三代同堂,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例還是不可避免地逐年在下降中。
此外,將老人問題「私化」成家庭問題的結果,也讓不少家庭面臨無力照顧老人的困境。
「誰來照顧老人?」根據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淑瓊的研究,三分之一的老人由老伴照顧,另外三分之一的老人由媳婦照顧,這也正是婆媳問題的根源。
社會、家庭兩頭空?
台大公共衛生研究所副教授吳淑瓊指出,老人問題不能再以孝道主義搪塞了,「我們並非主張家庭撒手,而是期待公共政策能協助幫忙。」
站在第一線,從事貧病及受虐老人救助工作的台北市老人基金會執行長李雄,看到今天老人的處境,難免設想自己將來的老年景況。「有時忍不住試探,五個孩子裡面,哪個將來可能比較孝順,但都沒有很大的把握」,李雄說,期望不要太高,失望就不會那麼大。養兒防老既然已不合時宜,只有期望台灣的社會福利越來越健全。
誰來養老?是個值得深思、好好規畫的問題。但求台灣的老人不會在政府因循、家庭無力的情況下,兩頭落空。

除了三代同堂之外,老人問題可還有其他出路?(卜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