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留學生到國外念書,大都在語言上吃過不少苦頭,在深深感慨「全世界有四分之一中國人,卻要來番邦說胡語」之餘,不免偶爾要「報復」一番一面微笑,一面用中文罵洋人。
不過這招漸漸行不通了,一位留美學生在家書中寫了一個笑話:有一次他和同學在游泳池畔看見一個身量矮小的洋人打從面前走過,順口就說:「這老外怎麼長得那麼矮?」沒想到那人竟回過頭,說著清楚的四聲國語:「天生的,沒辦法!」
身在海外的中國人可能發現,這樣的糗事真是愈來愈普遍了。由於近十年來學中文形成一股全球性的熱潮,懂華語的老外,已經不再是「特稀有動物」。
據統計,目前在全世界非華裔的人口中,正在學中文的學生已超過十萬人,設有中文課程的國家一共有六十多個。
在這股熱潮襲捲下,法國出現了全世界最大的中文系——巴黎第三大學的中文系共有一千八百名學生,我國台灣大學中文系日、夜間部合起來,人數也不過七百人左右;在去年,西德約有二千名大學生申請學習中文,但由於「生」多「班」少,許多申請者必須等待一年才有機會上課;在日本,中文是僅次於英文的第二外國語,而大阪外語學院中文系的入學分數,甚至超過了英文系;在美國,排有中文課的高中約有一百卅所,大學則有四百八十六所,更有許多基金會,如道奇基金會,每年撥出大筆款項來贊助中文教育。
加拿大的柯街小學設有中文的「祖裔語言」課,校長室裏的「嘉賓題名」板,是最妙的證明。(鐘永和)
政府支持說華語
比較起來,加拿大和新加坡,算是最支持華語教育的二個政府了。
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為了安定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政府決定實施「多元文化政策」,鼓勵各民族保留原有的文化與語言。例如安大略省教育部即規定,只要有廿五個以上的家庭用某一種語言文字,就有權利要求政府出錢給他們的子弟開班上課。近年由於來自台灣、香港、大陸的移民大增,華人的「祖裔語言」教育在加拿大發展得極為蓬勃。
新加坡由總理李光耀發起推行華語運動,今年已堂堂邁入第十個年頭。新加坡是由百分之八十五的華人與馬來人、印度人組成的國家,英語是正式的官方語言,華裔人士在家則講各地方言,如閩南語、潮州話、客家話、粵語、海南話、廣西話及閩北的福州話等。
「由於華人社會溝通不良,政府才決定開始推廣說華語(即國語)運動」,一位新加坡人分析。
但是過去鼓吹廣用中文的人,曾被指為「華人民族主義」,為什麼現在不再有這份顧忌?
新加坡國會議員歐進福指出的:「中文用在和台海二岸交通,極為重要」,正是非華裔人士都無以反對的原因。
新加坡推行華語極為徹底,各處都貼了「多講華語」的貼紙。(鐘永和)
學中文有「錢途」
事實上,這也是世界其他各國掀起華語熱的主因。
就美國來看,美國的華語熱是在一九七二年尼克森訪問北平時開始的,卡特和中共建交時,是這股熱潮的第二波。
「說起來這實在是很諷刺的事」,普林斯頓大學中文系副教授周質平說:「中國在鬧文化大革命時,卻是對外聲譽最隆的時候,因為世人以為中國終於解決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難題——分配。」
他指出,現在大家對中共的幻想已過,但大陸市場近年來的開放政策,以及台灣震驚世人的經濟實力,使得全世界的人都相信,廿一世紀是太平洋盆地的世紀;而中文,是跟上這個時代最重要的一把鑰匙。
其實,不必等到廿一世紀,學中文現在就極有「錢途」了。
「現在韓國三星、金星等大企業招考新人時,第一個條件不是會講英語,而是會講華語」,一位留華的韓國學生指出。
「加拿大近年來特別注重中文教育,其實也是看中和太平洋盆地的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新加坡等地做生意的機會」,在多倫多廢棄物處理公司任職的巢志成解釋,加拿大與美國的貿易關係一向極為密切,幾乎百分之八十的產品都是賣到美國這個距離最近的大好市場。但近年美國赤字連連,美、加二國的貿易磨擦不斷,使加拿大警悟到必須另謀出路,否則「靠山山要倒」了。
這所 國父曾念過的夏威夷伊拉尼中學,也有中文課程。(鐘永和)
港星也勤學國語
台灣七百五十多億美元外匯存底的「誘惑」,更使得各地人才市場的行情大為轉變。
據一位任職紐約市某銀行的華裔人士透露,自從台灣開放外匯管制,紐約的銀行、投資、保險公司就廣徵亞裔員工,會說國語的人才尤其受歡迎。
「以前我們找工作時,只會因為英語不夠流利而不被錄用,沒想到現在竟會因為懂中文而增加就業機會,真是風水輪流轉」,他嘆道。
台灣的市場,不但吸引了各行各業的生意人,也吸引了世界各地,尤其是香港的演藝人員。由於近年來港片大舉來台,國內電視劇、唱片公司也頻頻重金禮聘香港藝人,港星為了配合宣傳及工作上的需要,紛紛勤學國語,斐然有成。現在已經很少人會像七年前的譚詠麟一樣,在金馬獎頒獎典禮上,把「假如我是真的」,念成「假如我是金的」了。
用中文做生意的機會不只有在大陸和台灣,近年由於香港人大批往外移民,台灣出去的觀光客也大幅增加,各國旅遊、海關、移民局、律師樓……,都需要中文人才。
「現在學中文的人不必擔心出路問題了」,為學中文來台八年,拿到台灣大學人類學系碩士學位,現在我國北美事務協調會駐舊金山辦事處任職的鍾雅倫感慨道:「以前外國人學中文回國怕找不到工作,留在台灣又學非所用——教英文。」
周六的中文班裏,老師利用中文兒歌教學生中文;母親節快到了,他們學唱「媽媽的眼睛」和「遊子吟」。(鐘永和)
猶太人大學中文
「學中文有前途」的趨勢,家庭環境良好的子女最敏感,這與他們的父母注重孩子教育有關。
「美國的貴族學校、私立學校、東西二岸的學校比較重視中文;華僑中也以受過良好教育的新僑,比較會要求子女好好學中文」,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主任李振清,根據多年來的觀察提出了這個看法。
他指出,我國留美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楊振寧的子女,就在去年分別回國來學中文。無獨有偶,另一位國際知名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索忍尼辛之子,也曾是周質平在美國明德中文學校的學生。
「頭腦精明,掌握美國商業主力的猶太人和中國人一樣重視子女教育,因此在美國也有許多猶太人學中文」,夏威夷大學東亞語文系教授李英哲說。他指出,紐約有許多猶太人,但紐約的學費昂貴,猶太人便到相鄰不遠、但生活費及學費低廉許多的俄亥俄州念書,因此俄亥俄州立大學擁有全美國最大的中文系。
大部分選修中文的大學生,都是看準了將來中文對自己的事業會有助益,但小學、中學的孩子,他們又是為什麼來念中文呢?
中文課中穿插書法練習,頗能引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興趣。
說華語真拉風
夏威夷普拿荷私立中學的中文班主任果華女士指出,小孩子還想不到工作一類的事,所以除了是聽父母的意見外,經常還會有一些極為有趣的理由。
「我爸爸媽媽都住過中國,他們有時說的話不想讓我知道,就用中文說」,今年十一年級的范德瑞為了滿足他的好奇心,決定參加學校的中文課;全世界有最多人說中文也吸引了他。況且,「白人小孩會說西班牙話沒什麼稀奇,但如果會講中國話,就很特別。」
寫中國字和說四聲對西方學生來說,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美國有些學校規定,成績達A的學生才可以選讀中文。夏威夷伊拉尼私立中學中文老師趙子儀說:「能念中文是一種榮譽呢!」
的確,由於中文的難加上現代中國的吸引力,會講中文在西方社會中,已成為一件很時髦、很「拉風」的事了。
「他們只要一有機會,都很喜歡『秀』一下」,加拿大多倫多大學中文系教授蕭迎春為了滿足「高足」的表現慾,多會在當地華人舉辦藝文活動時邀他們當當司儀,「他們自己是神氣得不得了,別人更是羨慕得眼睛都直了。」
國內大學中文系到研究所才開課的「易經」,在夏威夷小學的文化課中就有介紹了。(鐘永和)
「大美國人心態」的轉變
中文的形象由「古董」變成「時髦」,西方人學習中文的心態也和過去有所不同。
「過去大家學中文是看中國的過去,現在是看中國的未來;過去著重文化的研究,現在則著重語言,把中國話當成他要達到其他目的,例如賺錢的工具」,李英哲分析。
有人因此認為,現在學中文的人雖然多了,但中國文化並未跟著傳播出去;有人卻不那麼悲觀。持後者看法的人認為,語言和文化是不可分的,一開始人們或許只著重其實用性,但在不知不覺中自會受到文化方面的影響。
舊金山州立大學中文系學生韓苔明認為,美國商人開始想要學中文,其實已是一種「大美國人心態」的轉變。
「以前我們的商人不注重語言,認為他們只要有錢、有好的東西,就可以做生意」,她認真地說:「但這不是真的,美國赤字那麼大,他們應該覺醒了。」
她認為,過去美國商人不去瞭解東方人,做生意時一點耐性都沒有,聽中國人、日本人說英文更是理所當然。「這是一種侮辱」,韓苔明說:「我們以前和小孩子一樣,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人,現在比較成熟了,知道這世界還有別人,也應該尊重人家。」
海外中國人愈來愈多,需要中文專長的工作機會也隨之提高。圖為舊金山的唐人街一角。(鐘永和)
中文熱會熱多久?
她的同學孫曉虎認為,其實已有愈來愈多想和中國打交道的美國人想學中文,因為他們重新想起了俗諺「入境問俗」的重要性。
「如果學中文可以更簡單,我相信會有更多人學中文」,孫曉虎的志願,就是要研究出一套更容易學習中文的方法,他要做一個拉近雙方距離的人,「這對我的國家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他雙目炯炯地說。
從那麼多人的想法、做法看來,這一股中文熱,大概不會只有「三分鐘熱度」。
過去洋人學中文,多偏重在文化而非語言上。圖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中文圖書館中的善本書。(鐘永和)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東亞系堅持學生學習繁體字。(鐘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