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尋昔日榮光
工藝品之外,太巴塱也一如馬太鞍,希望成為文化深度之旅的景點。比起馬太鞍物產豐饒的沼澤生態區,太巴塱訴諸的,則是更為純樸、靜謐的部落風情。
在「文化街」所在的建國路,沿路兩旁如人一般高的大型木雕林立,供遊客做一次快速的木雕巡禮。路旁的太巴塱「部落教室」,建築材質和內部擺設一如以往的民宅,午後三三兩兩的老婦閒聚在此,回到她們熟悉的空間,打開話匣子,往事便如流水般涓涓湧出。
正因為懷念以往家族共居一室的親密時光,同時希望太巴塱子孫不要忘記祖先的智慧,前頭目周廣輝老先生在退休後仍每天待在工作室裡,一根根細竹、一枝枝茅草細細梳理,搭蓋出一座座精緻逼真的茅草屋模型,一般民宅、頭目宅、聚會所,各有不同的形制和規模,一目了然,而周廣輝自資成立的工作室及文物館,也成為遊客必到的太巴塱旅遊聖地之一。
展望未來,有了一筆可觀的空間改造經費後,林恆智最想做的,就是恢復「卡其塔安」──太巴塱的祖祠。位於部落中心的祖祠,原是部落掌權者的房屋,也是部落青壯年齡層階級的聚會所,具有多重的象徵意義,舉凡部落的承繼制度、宗教祭祀及領土、財產的仲裁分配等,都在這裡舉行。
民國四十七年,葛瑞斯颱風過境,祖祠被吹倒,原來的建材則被中央研究院的學者帶回北部重建,作為歷史文物展出,現址只剩下一片荒煙蔓草和一座納骨碑。
祖祠的屹立,象徵祖靈的庇佑與部落的榮譽,重建祖祠,將是眾所矚目的巨大工程。對走過八年社區營造之路,每一步都踏實謹慎的太巴塱人來說,這項最艱難任務,將是社區向心力的再一次凝聚,與另一波文化復興的開端。

太巴塱社區營造的代言人林恆智本是記者出身,因返鄉收集報導題材,竟一頭栽進社造運動,為鄉土奮鬥至今。

原住民風味餐令人垂涎:醃山豬肉、藤心和秋葵,是馬太鞍的家常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