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民國以農立國,經濟發展是先紮穩農業基礎,而後有輕工業,再發展重工業與技術密集工業。因此,在經濟建設過程中,農業部門的工作至為重要,農發會(前身為農復會)亦是其間一個舉足輕重的機構。它由一批有學養、有經驗、有幹勁的專家組成,發揮集體的智慧與力量,為我國的農業發展掌舵。以往,他們使我國經濟順利轉型;現在,他們也將帶領農業走向大規模經營、機械化操作的新紀元。
雖然我國目前已面臨工業的轉型期,正全力發展資本與技術密集的工業;雖然我國早已走上高度的工商化,農業生產所得在國家整體經濟發展的比重已漸降低。但我們仍然記取「以農立國」的傳統,也仍認為農業是發展經濟最重要的基礎。
農業生產的提高,不僅提供國人質好量多的食物,也提供了發展工業的資本和原料,在經濟成長過程中,貢獻極大。我國農業發展,除了有賴全體農民的辛勤耕耘,許多農林單位擬定正確的發展方針、研究開發優良品種、實地指導農民改進技術……,也功不可沒。而「農業發展委員會」(前身為「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亦是其中一個舉足輕重的機構。

虱目魚味道鮮美,很受大眾歡迎,是重要的養殖漁類之一。(華台)
一個專門「圖利他人」的機構
民國三十七年,中美兩國政府聯合在南京設置農復會,經費由美國對華援助款項支出,是個有權、有錢的機構。當年因赤禍蔓延,工作未及有效展開,大陸淪陷後,隨政府遷移來台。該會採委員制,設有五位委員,按規定其中兩位為美籍人士。
它並匯集了一批專家,擔負起復興戰後農村經濟的使命,以「半官方」的身分,立場超然地協調各農業主管單位——如掌管土地利用的內政部地政司、控制農業賦稅支出的財政部糧鹽司、負責農業計畫與投資的經濟部農業司(民國六十八年改制為農業局),對農業發展方向,做整體性、先驅性的規畫。此外,農復會也直接與地方政府、農民團體合作,撥出經費或派遣專家,協助推動各項計畫的執行。
農復會的專家們,素來不做陳義過高的建議。首任主任委員蔣夢麟博士的名言——「學習農夫」,被專家們奉為圭臬。他們相信,唯有深入瞭解農人的耕種方式,分析其中優缺點,才能提供農民最有效、最實際的幫助。因此,專家們經常二、三個人一組,實地下鄉考察農村存在的問題,以為製定計畫的參考,並就地協助農民解決耕作技術上的問題。
每到一地,他們首先探究影響作物生長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或引進新種,或推介性能較高的農藥、肥料,或勸導農民改種其他較適宜當地土質、氣候的作物。當年農民性格多較保守,不願採行新技術、種植新作物,為了促使農民接受建議,農復會有時還提出「賠錢算我的、賺錢給你」的承諾。因此,中興大學校長、前農復會主任委員李崇道,笑說這是一個專門「圖利他人」的機構。
他說:「在這麼一個經費充裕、立場超然的機構裡,如果用人不當,容易發生濫用職權、『圖利自己』的弊端。即使不是私心作祟,能力不足、眼光不夠遠大,也足以影響農業發展方向。所以用人要特別慎重。」

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人們愈來愈有餘力追求「美」,花卉栽植遂成為農村副業經營的新興項目。(華台)
肯想敢講,百家爭鳴
農復會是中美合作的機構,擁有非常充裕的經費,也有許多美籍專家參與工作,因此制度方面趨向「美式作風」:採「精兵政策」,用人並不多,但個個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具有真才實學的專家,工作效率極高,同仁的待遇也很高。農復會選擇幹部時,特別注意個人的品德操守。通過層層考試的入圍者,還得先到鄉下服務一段期間,接受能力、品德和敬業精神的考核。完全通過後,才能正式成為農復會的一員。
經過精挑細選的人,絕大多數都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也都具有正直、清廉、負責的操守,他們就是農復會推展工作的最大本錢。而農復會也善於運用這些人力資源,信任他們,給予他們發揮才華的機會。
舉個例子來說,有些影響作物生長的因素,譬如天氣、蟲害,都是人力無法控制的。有時專家擬定好預算,到某地協助農民改良耕作技術,但這年蟲害特別厲害,預算便不敷所用。碰到這種情形,專家可以當機立斷,先動用其他經費,解決現實問題。只要有足夠的理由說服委員會,以後可以補辦會計手續,而不致遭到責難。在這麼被信任、被尊重的環境中工作,每個人都肯用心盡力做事,效率自然很高。
幾乎每個專家,對事情都有獨到的看法,又都具有「肯想敢講」的特性,因此農復會裏經常是「百家爭鳴」。他們採用公開辯論的方法,任何人都可以為自己的觀點據理力爭,只要能說服委員會,提案就可通過。但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委員之間也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所以農復會上下經常為了一個議案,爭得面紅耳赤。但真理愈辯愈明,在大夥臉紅脖子粗的當兒,就為我國農業發展描繪了一張正確的藍圖。

許多農家都以飼養雞鴨及魚類為副業。(華台)
以農業培養工業
台灣光復初期,農業設施遭受戰爭破壞,物資極為缺乏,加以人口快速增加,供求漸不平衡,政府深怕引起物價波動,造成人心不安。這時,農復會以堅強的專家陣容及充裕的經費,協助政府實施糧食——主要是稻米增產措施,例如:修建灌溉排水系統、推廣使用化學肥料及有機肥料、改良稻種……等等。
它並研擬了「耕者有其田條例」與「台灣省發行土地債券條例」草案等三十七項計畫,協助政府自民國三十八年起,逐步實施「三七五減租」、「公地放領」、「耕者有其田」等措施,讓佃農轉為自耕農,提高增產糧食的慾望。民國四十一年,農業生產已恢復到戰前最高水準,除了自給外,並有餘糧外銷。
當時,農業人口佔全國人口百分之六十以上,百分之九十五的外匯收入,都是來自農產及農產加工品。繁榮的農村經濟,提供工業發展的原料、資本和市場;充裕的糧食生產,穩定了物價及工資,奠定了工業發展的基礎。民國四十二年至五十七年,政府實施了四期四年經建計畫,在「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基本政策下,將台灣經濟帶往另一個境界。
在這十六年中,台灣農業蓬勃發展,除了不斷引進、改良,推廣作物生產外,畜牧、養殖等方面也卓然有成。

改良後的白色土番鴨,體大肉多。(華台)
洋菇、蘆筍外銷佳
台灣地狹人稠,土地資源有限,因此在耕種技術略具基礎後,農業經營便逐漸走向勞力密集的精耕方式。這時農復會則提供了大量輪種作物。許多台灣從未栽培過的蔬菜,如嫩莖萵苣、四川榨菜、大頭菜、雪堿鶠B芥菜、青梗白菜、洋蔥、慈菇、莩薺、洋菇、蘆筍……等,先後引進試種成功。其中,洋菇與蘆筍產量都曾高居世界第一位,為我國賺取了大量外匯。
洋菇性喜涼冷的氣候,台灣地處亞熱帶,氣溫較高,不適宜栽植。而且,國外栽培洋菇主要以馬糞為肥料,台灣地區馬匹不多,馬糞來源有限,也是一大困難。但栽培洋菇所需土地不大,適合做為農家副業,因此農復會毅然決定引進試種。
經過不斷研究、改良,合成堆肥製造成功,加上成本低、構造簡單的稻草菇舍建立後,洋菇的生產成本大幅降低,進入經濟性栽培階段。不料,當時國人沒有吃洋菇的習慣,在大量生產後,國內市場滯銷,價格一落千丈。就在洋菇面臨廢種的情況下,農復會技正李秀靈機一動,倡導加工製成罐頭,外銷歐美,結果非常成功,每年可賺取八、九千萬美元的外匯,打開了我國農產加工外銷之路。
蘆筍是溫帶長期作物,曾有外國專家公開表示,台灣絕不可能大量生產蘆筍。因為台灣地區氣溫高,蘆筍冬季無法休眠,根部貯藏的養分常被消耗掉,以致新生的嫩莖既瘦小,產量也低,幾乎沒經濟價值。
但由於蘆筍在國際市場頗有潛力,農復會遂從民國四十二年開始,協助台灣省台北區農業改良場進行引種及改良。初期產量不高,生長情況也差,直到「留莖栽培法」——在每枝蘆筍留下部分莖條及葉片,冬季可利用葉片行光合作用製造養分,不致消耗根部的養分——實驗成功後,栽培才有了突破性進展,我國也成為亞熱帶地區唯一栽植蘆筍成功的國家。

這是增加乳牛產乳量的實驗之一。圖中研究人員正用吸管伸入開了窗的牛胃裏,抽取一些消化物,以瞭解牧草消化情形。(華台)
「無中生有」育新種
原本歐洲消費的蘆筍罐頭,主要由美國進口,因美國人工昂貴,為節省成本,都是連皮製罐,食用時再自行削皮。而當時我國工業尚不發達,勞力便宜,遂首創去皮蘆筍罐頭,大受歡迎,並因此打進歐洲市場。
蘆筍需裝在含有錫質的鐵罐內,才能保持新鮮的顏色和風味,但錫又易溶入蘆筍汁裡,吃了對身體有不良影響。為此,農復會費了五年時間,研製出一種漆料,塗在罐內能保持蘆筍風味,又不致溶入蘆筍汁中。此後我國蘆筍外銷更多,每年賺進外匯超過一億美元。
各地的氣候、土質不同,引進的作物,不一定能完全適應台灣的生長環境,因此專家們又潛心實驗,埋首育種。育種是項繁複又單調的工作,必須經年累月不憚其煩地從上百品種中,細細篩選出適合本地種植的品種。有時,原始品種根本沒有符合要求的特性,研究人員只好「無中生有」——將各類品種不斷雜交,再細觀生長結果。但是好不容易找到或培養出合乎要求的品種,產量卻未必理想,只得繼續研究,開發更新的品種。一項研究往往需費時十年、八年。
經由農復會工作人員長期耐心、辛勤的研究與實驗,育種工作成績斐然,本地蔬菜由原先的二、三十種,增加到數百種,而且味道愈來愈佳、營養也愈高。許多以前台灣無法生產的水果,如梨、蘋果、水蜜桃等,也先後試種成功。

粒大多汁的葡萄,是農家辛勤栽植的果實。(華台)
畜牧與水產養殖,成績斐然
養豬一向是農民的主要副業。當時農民所飼養的毛豬生長慢、肥油多,且豬瘟猖獗,豬隻死亡率高。農復會首先致力改良豬隻品種與飼料,使它「長大不長肥」,除了可以較快養成上市,節省成本外;又因瘦肉經濟價值較高,可以增加收入。農復會中許多擁有「洋學位」的專家們,並為農民提供「地毯式」的服務,當時任農發會技正的李崇道,就曾從南到北為台灣的每一頭毛豬注射疫苗。
他們也以同樣的工作熱誠推廣飼養雞、鴨、乳牛等。在推廣養雞時,有位工作人員帶著洋種的洛島紅和蘆花公雞,到各地與農民交換土公雞,藉此把洋雞體型大、生長快的特性加入土雞中。
農復會也間接推動養殖漁業的發展。它審核各水產試驗所的研究計畫、提供技術指導及經費支援。鯉魚、虱目魚、吳郭魚等,先後養殖成功。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國人消費習慣逐漸趨向價格較昂的水產,研究內容遂逐漸轉向鰻、蝦、九孔、鮑魚等,養殖技術也得到突破。

這是水梨改良的過程,圖下的小梨為原樹的產物,圖上的大梨是配種改良後的成果。
農場面積過小,形成發展瓶頸
這段期間,經濟結構逐漸轉變。隨著工商業的發展,農業在整體經濟中所佔的比重降低,成長減緩。民國五十八年以後,工廠大量設立,大批青年勞力流入工廠,使得農村工資上漲,農產品的成本愈來愈高。由於人力缺乏,耕作型態也漸趨粗放。
農村人力外流,工資上漲的情形,是經濟發展中的正常現象,其他工業先進國家也都發生過。但當他們的農村人力減少、經營轉為粗放後,耕作面積就隨之增加,並採用機械化耕種,個人所得不但不會降低,反而會提高。但在我國,相同情況發生後,農戶卻難以擴大經營。
這是因為國人常將土地分給子女繼承,耕地因此愈分愈小。而對這些上一代留下來的「祖產」,許多人自己雖不再耕種,卻基於感情因素,不願出售,使得其他農家無法收購。另一個原因是,若農地轉移成工業或商業用地,地價馬上提高,有些人心存投機而惜售,想待地目變更,坐享暴利。
耕地面積無法擴充,小農地自不適合機械化耕作,生產效率因此無法提高,與其他行業相比,農民所得也就難免偏低了。
農復會的工作方向,也因應需要,從增加糧食生產,轉為提高農民所得。民國六十二年,該會協助政府擬定、推行「加速農村建設九項重要措施」,全面規畫農業資源、引進新技術、改善農產品運銷制度及農村環境等。次年,政府有意設置「糧食平準基金」,農復會乃與其他有關單位,共同推出具體可行辦法,以高於成本兩成的價格收購稻米,保障農民種稻利潤。農民所得因上述措施而有顯著的提高。據統計,民國六十二年,平均農家每人年所得為八千五百三十三元;民國六十九年,提高為三萬七千八百九十一元,增加了三倍半之多。而且,農家與非農家的差距也逐漸拉進。民國六十二年農家平均所得為非農家所得的百分之七十二,到民國六十九年,提高為百分之七十八點三,雖然仍舊偏低,但工商日益發達,偏低情形反而減輕,可見這些方案已產生實質效果。

重劃後的農地,阡陌縱橫,整齊有序,還有火車穿梭其間。(華台)
從「游擊隊」到「參謀本部」
這時,農復會的工作性質已從「農村復興」轉為「農村發展」,原來參與的美方人士也減少到只剩一位美籍委員。中美斷交後,美籍委員撤回,農復會遂改組為「農業發展委員會」,正式納入政府編制,成為行政院的幕僚機構。
農發會保留了農復會的優點,集合專家的智慧、經驗,致力農村發展工作,而工作內容也逐漸有了改變。農復會時,專家經常組隊下鄉,教導農民耕作技術,隨時隨處解決問題,有如一個「游擊隊」;農發會時,一般技術問題減少,且多交由各大學、台灣省農業改良場、各地農會等機構指導,農發會則致力研究農業資訊、遙感探測等尖端農業科技,並負責擬定計畫,提供行政院做為農業方面的施政參考,成為一個運籌帷幄的「參謀本部」。

由於農業科技的進步,全年都可以吃到甜美多汁的蓮霧。(華台)
第二次土地改革
近幾年來,由於石油危機的衝擊,國際經濟景氣低迷,我國工商業一向以外貿為主導,遂不免受波及。如何抒解工商業困難,加強出口競爭力,成為全國關注的焦點,相形之下,似乎農業部門就不如工商業受重視。事實上,我們的財經首長並沒有忽略農業,日前經濟部長趙耀東就曾表示:「經濟成長靠工業,經濟穩定靠農業」,鄭重肯定農業在整體經濟中,仍佔有不可動搖的地位。
今年七月一日起,政府還將動用新台幣八百億元,實施農發會所研討、審議的「全面加強建設,提高農民所得方案」。這項三年計畫的主要內容有:加強農業公共建設及農村福利(如改善農宅、加強農村醫療保健措施),改善農產品運銷制度,輔導稻田轉種雜糧,及推行第二次土地改革——鼓勵共同經營及委託代耕,設立購地貸款基金,加速農業機械化,加強辦理土地重劃等。
共同經營與委託代耕是鼓勵數戶農家共同耕作,若本身已不事農耕,而又不願放棄原有土地,可委託別人代為耕種,雙方均能得利。如此一來,耕地面積擴大,有利農機操作,並配合貸款,幫助農民購買機器。這是一種過渡性的做法,必須同時進行觀念疏導,及立法嚴防土地投機,打破以往人們不願賣地的觀念,並貸款給農民購置土地,達到「耕者有大塊田地」的最終目標。目前平均每戶農家的耕地約為一公頃,第二次土地改革完成後,預計將調整為三至五公頃。
土地重劃是把零碎的農地重新規劃,使農田整齊有序,並在耕地兩旁建立完整的灌溉系統及寬廣的田路。農民如有分散的土地,還可以經過協調、磋商,彼此交換,將個人耕地集中。這項計畫在民國五十一年開始實施,已完成三十餘萬公頃,預計五年內再重劃十萬公頃,就大致竣工了。

由於農業科技的進步,全年都可以吃到甜美多汁的蓮霧。(華台)
期待農業的另一個春天
農發會主任委員張憲秋認為,現在是農業發展的過渡期,所以會有農場範圍過小,農民所得偏低的情形。對未來農業發展,他樂觀的說:「第二次土地改革完成後,我們的農村景觀應該是:山上有碧綠的森林、山坡是牧場、山下平原則是農田,高速公路穿梭其間,整齊而美麗,而且真正做到國無棄土的境地。」

修飾得整齊美觀的農村房舍,仍不失淳樸。現在農田耕作多走上機械化,許多農民已有汽車代步。(華台)

悉心栽培的蔬菜,鮮綠欲滴。(華台)

新舊式農家廚房的強烈對比,前者窗明几鏡,瓦斯及電氣化設備齊全;後者則窄小零亂,採用大灶烹食。(華台)

新舊式農家廚房的強烈對比,前者窗明几鏡,瓦斯及電氣化設備齊全;後者則窄小零亂,採用大灶烹食。(華台)

菜園中的自動化灌溉裝置。(華台)

充分利用山坡地,開避成梯田,是台灣農村的特殊景觀之一。(華台)

芒果正在包裝,以待運銷。(華台)

前農發會主任委員李崇道,目前擔任中興大學校長,致力培育農業人才。圖4:農發會主任委員張憲秋認為,。(華台)

農發會主任委員張憲秋認為,台灣的農村景觀將會是:山上有茂密的森林,山坡是牧場,山下平原則是農田,高速公路穿梭其間,真正做到全國無棄土。(華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