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要「進補」;結婚最好合合「八字」,選個良辰吉日;練「內丹氣功」為了養生;供奉「祖宗牌位」以崇祖……,這種種屬於中國人生活中的獨到方式,無關乎真理和科學,卻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
在人類已登陸月球的廿世紀,中國人對於「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信仰,還是有根深柢固的執著。
對西方人而言,這些中國人生活中的種種行為,或者說是生活在中國文化中的人,對宇宙認知、理解和探究的種種辦法,還真像是中國人的「註冊商標」呢!
本刊因而推出「中國人的『註冊商標』系列報導,為您介紹中國人生活婺具特色的點點滴滴,並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亦園來「開宗明義」。
「光華」要我漫談中國人的「註冊商標」,我覺得「註冊商標」並不是最合適的名詞;我想我只能把中國人的特徵或生活中較富特色的行為作一些漫談,也許可以從體質外形、服飾和信仰三方面來說,其中信仰及其行為方面也許要多談一些。
在外形方面,嚴格來說中國人應屬「蒙古種人」(Mongoloid),它是世界三個主要人種之一,其他兩人種分別是「尼格羅種人」(Negroid),俗稱黑人;高加索種人(Caucasoid),俗稱白人。

水果也被中國人賦予「冷、熱」之性。
中國人本屬蒙古種
蒙古種人與中國人外形最重要的體質特徵是:低平的鼻子、向前而突出的顴骨、較突的眼窩、直而質地較粗的黑髮、黃皮膚、杏仁眼(俗稱鳳眼)……,主要和次要特徵約有十三個,這正是中國人最明顯的特徵,在另文中可作一較完整之敘述。
此外,中國人的服飾,也是一種特色,外國人總認為我們中國式的服飾是瓜皮小帽、長袍馬褂,外加一條長長的辮子,其實呢?這中間可談的也真不少,在日後的系列中可以仔細再談。
在信仰方面,中國人的宗教信仰是非常複雜的,自然不容易把它說明清楚。但是歸根究柢而言,中國人對宇宙萬物存在的信念乃是基於追求最終的「和諧均衡」,也就是「天人合一」的概念。
這種和諧均衡的概念大致表現在三個層次上,我們如從這三個層次去觀察,就很容易看出中國人的行為特點。我所說三個和諧均衡的層次是:個人的、社會的和自然的。下面可就這三方面來談:
在個人的層次上,和諧與均衡的追求又可分內在與外在兩方面,特別是從飲食延伸到醫藥上表現最明顯。
由於中國人注重內在和外在的「個體均衡」,因此也力求「陰陽」兩種力量的均衡,這影響到中醫中藥「冷、熱」的觀念。例如黃蓮性屬大寒,可以解毒、去火氣;冬天吃薑母鴨以進補,這都以「陰陽調和」為出發點。
此外,食物也有相沖之說,例如蜂蜜不可和毛蟹一起食用,「有毒!」而中國人也把水果分為「冷、熱」之性,如橘子性冷,胃不好的不能多吃;荔枝屬熱,吃多了容易上火……。民間對食物都給予冷、熱或「平」的性質判斷,每一個人要維持健康,就得維持冷熱食物的均衡。其實這些並不完全是真的,但是很多人都相信。

中國人注重內在和外在的「個體均衡」,因此力求「陰陽調和」,這也影響到中醫中藥「冷、熱」的觀念。(本刊資料)(鄭元慶)
補、補、補
在食補方面,中國男性特別注重腎虧的問題,因此有許多很「補」的壯陽劑,如蛤蚧、果子狸等。我們現在有保護特稀有動物的觀念,這算是西方人的觀念;其實硬要中國人講究生態,並不是那麼「合理」的事。因為中國的世界,還是以「人」為中心,只要對人有益的,就是有「意義」。
以虎骨膠及虎鞭為例,這是要殺老虎才能取得的一種藥,它對人產生了「意義」,但不見得真有「益處」。至於中國男性的壯陽劑,很喜歡用膠質的東西,這是不是一種形狀的象徵?其實也值得探討。換言之,假如我們不先把中國人食補的觀念改變過來,要談保護稀有動物等新的生態觀念,實在是不太容易的事。但中國人的食補觀念卻又是與整個傳統信仰中的個體均衡觀密切聯繫的。
在醫療方面,中醫有自己的一套科學,只是無法說出個所以然而已。所有流傳至今的中藥藥方都經過幾千年的實驗,但人們只懂得如何使用,卻不知為什麼有效。我認為中藥與信仰層次不同,信仰是根據純粹的理念,中醫藥則有其經驗性的基礎和長久的傳統,層次更高。
而中西藥不同之處是:中藥最基礎的哲學是,維持身體的均衡,因此它的著眼點是人身體的全部,用藥時一方面能治病;另一方面也使身體能夠維持正常狀態,所以中國有句話是:「上醫醫人,下醫醫病。」西醫則是針對病本身來醫治,心臟有病醫心,那埵閉r則去毒,較不是整體的觀照。
此外,中國人喜歡練內丹氣功,注重調息養氣,為的就是讓陰陽兩種力量達到「制衡」,才能「持盈保泰」。
我把飲食和醫療歸於個人的內在均衡,若以個人的外在均衡而言,個人姓名表現在五行上的均衡,就是一例。

(鄭元慶)
凡事重「均衡」之道
中國人最早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觀念和計算筆劃來取名。以五行取名也是大家所熟知的,在民間信仰中,個體的均衡亦與五行有關,每一個體均需具有五行因素的相互均衡,假如缺少其一,即失去均衡,亦即有危機,所以要在名字上加上所缺的因素,以彌補之。如缺水者,即找有水旁的字;缺金者,用一有金旁的字,這就是用外在的方法以求個體之均衡。
筆劃,在目前是非常流行的神秘數字,中國人取名時會將筆劃和八字一起考慮,認為合理的筆劃可以與八字命運相配合,能配合者即是一種均衡的維持,所以這也是一種藉外在名字來維持個體均衡的辦法。不過這種辦法又比五行的取名辦法更為神秘了。無論如何外在名字的均衡和內在冷熱調和一樣,都是追求個體均衡的概念在作祟,這些都成為中國人特有的習俗標記了。

(左圖)易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中國人視陰陽交替為宇宙的根本規律。(鄭元慶)
「天人合一」為最高理想
我曾提過,中國人認為「天人合一」是人類和宇宙萬物共處時的最高理想,而是否「和諧」、「均衡」,就是最高的價值判斷標準。
在自然均衡上,可分時間和空間來說明。中國人對時間可理解有「公共」和「個人」兩範疇。
中國人認為宇宙中自有一個不斷推移向前的時間洪流,而個人的時間要比照公共時間來定位。在個人時間中,最需要、也是天生註定的,首推「生辰」。以年、月、日、時,配以天干地支等觀念,就產生一個人的「生辰八字」。
「八字」就是我們一般人所謂的「命」。它是註定的,不能變動的,它屬於個人和公時真實發生關係的一個定點,中國人的「認命觀」,事實上是由此演化而來的。
中國人相信:雖然命是定的,「運」卻是可改變的,當個人生命發展的時間與公家配合得好,就是好運來臨,反之就是壞運。在中國人的觀念裡,「運」可藉人為的操作加以改變,來追求時間系統上的調合。
為了追求時間的均衡,才會有那麼多人去算命、占卜。算命占卜的不斷流行,即使是在今日科學昌明之時,也是如此,其實內在的因素,就是在不斷追求時間上的均衡。

練內丹氣功,注重調息養氣,也是中國人「制衡」陰陽、持盈保泰的方式之一。(鄭元慶)
天時、地利、人和
在空間上,中國人講究「地利」——人所在的方位,要和金、木、水、火、土陰陽五行配合,於是發展出一套「風水」的理論。堪輿學就是在人們為了追求空間的均衡之下興起的。
風水的觀念是中國人的一種傳統宇宙觀,對自然與社會關係的看法。
學者de Groot在蒐集了有關風水的完整資料作分析後,有一段說明:
「風水是一種擬似科學的系統,它被認為可以教人在何處,並如何建造墳墓,廟宇及住屋,以便祖宗、神明和生靈可以在自然庇護下各得其所……。」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自然(自然與超自然)與社會是構成宇宙的總體,維持這一總體的和諧是首要之事。在維持此一和諧的系統中,人雖然處於被動的地位,但是並非完全服從於宇宙的意旨,人可以藉本身的力量,調節社會與自然,以及社會與社會間的關係,以求得宇宙的和諧,而風水即是這種調適的方式之一。
安排祖先的墓地則又是風水觀念中的一部分而已,也就是安排社會生活場所(包括房屋、廟宇、城鎮及墳墓等),以適於自然和諧中的一種。中國人相信,祖先得到好的安適地,就可以保佑子孫幸福。

中國人合八字、占卜、批命……,在中研院院士李亦園的眼中,都是為了追求時間的均衡。(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一德二命三風水
我講個故事:我的老家在福建泉州,那個城外形呈鯉魚狀,所以城名又叫「鯉城」。鯉城附近有個永春城,傳說外形象魚網。鯉魚穴碰到網穴,永春人到晉江來作生意一定賺大錢,因為他們把我們的鯉魚網了過去。
據說泉州城在唐朝時蓋了兩座高塔,這樣一來,永春人一張網就會被兩個塔戳破。這是有關風水的傳說,中國人就是這樣把地形「動物化」或「生命化」了。
第三個和諧均衡的層次是社會的,在社會(人際關係)的類別上,如何維持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是所有人際關係的最高原則。
人際關係的維持又可分為:家庭、家庭之外周圍的村落鄰里,和超自然等三方面。超自然可以指天、地、鬼神等不可知的一切。

即使在現代社會,中國人算命的風氣仍盛。(鄭元慶)
和諧至上
中國人不但要與家庭成員維持合理的關係,還把這種關係類推到已去世的家人身上,於是就有了祖先崇拜。中國人在家中都供奉祖宗牌位,其中的倫理哲學和象徵意思,大於偶像崇拜。
祖宗崇拜又可分成二部分,一是家庭廳上的崇拜,是直接的祖先崇拜,另一種是祠堂上的,是共同祖先的崇拜。
我以為,孝道也是中國人的一種特色。中國人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為什麼「無後」為大?為什麼不把不孝順、不奉養父母放在前面,而把沒後代當作最嚴重的事?
原來中國人認為,死後(永久)的奉養比生前的奉養來得重要,也就是要永久有人能祭拜。一定要有子孫,才能永久有人來拜他呀,也才能把香火世系延續下去,因此,一個人沒有子孫,不但對他父親不孝,連帶對所有的列祖列宗都不孝,這麼一來可就嚴重了。
在這個層次上,已把我們的行為以「儀式」的角度來解釋,變得很複雜,將日常生活的權利、義務連結在一起,也可說是一種祖宗崇拜。
舉例來說,中國習俗有所謂的「冥婚」,就是「鬼新娘」。民間只聽說有鬼新娘,卻沒有聽說過鬼新郎,為什麼?我發現它與祖宗牌位有關連。
中國習俗中,凡是沒結婚的女子死後,她的靈位不能擺在娘家。那怎麼辦呢?有人把姑娘的靈位寄放在尼姑庵,但當媽媽的心疼她,總覺得不安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她嫁到某個人家,有正式棲身之所。
我們是一個男性社會,女性本身沒有自己獨立的地位,一定要依附在丈夫牌位上,才能被保護,因此才會有所謂的鬼新娘,而無鬼新郎。這些特殊風俗的背後,其主要的意義,仍在維持家庭中無論是現在或死去的成員間的和諧。

(鄭元慶)
差序格局
接下來是與鄰里、周圍保持和諧的人際關係。
如中國人辦喪事時會在左鄰右舍牆上貼紅紙,去霉運。如果某人與死者的八字相沖(不和諧),通常不允其參加喪禮,因此喪家往往會貼張紙,告示生肖屬牛或屬虎的不要參與。此外像八卦鏡的懸掛、石敢當的豎立,都是中國人維持與他人關係和諧的作法。
談到這種的關係,學者費孝通曾提出「差序格局」的說法,如同一顆石子打到水中,會產生圈圈漣漪。離石頭愈近的水紋愈密、波動愈大;同一個祖先生下來,越靠內圈的關係最密切,慢慢的就越來越疏遠。你可以發現:中國人的人情味、禮貌與親切,只適用於與自己有血緣、特定關係的親友身上。所以中國人說:「五百年前是同宗」,為的就是要拉近關係。
最後一方面講到超自然的關係,也就是中國人與神明的關係。
神明實際上是中國式傳統宗教的產物,傳統民間信仰的神明世界,實際上是人間各種人際關係的翻版。人間有皇帝、總統,超自然世界有玉皇;人間有各層官吏,陰間有城隍;人間有種種階級層次,陰間亦有大小不同的神祇,人間要維持種種人際關係的和諧,陰間也要與各種神明維持和諧。所以只要是神都要拜,越多越好,只要能有益於自己者都拜,而且可以用祭品、金銀紙來與神明套交情,維持相互的利害關係,以求得神明的保護。
一個人生病了,不但要治病,還要維持個體冷熱、五行的均衡,同時也要維持與家人及神明的和諧關係,否則就不能有較穩定的健康。你可看到一個病重的阿婆,一方面抱病去看醫生,另一方面又要去找找收驚婆,更要拜神明祖先,這對她來說是互不衝突的,因為各方面都要維持和諧均衡,才是最佳的狀態。
以上種種,確實都是中國人傳統生活中獨到的行為。雖然它們是中國人相信、遵奉的想法,但我要強調的是,它無關乎真理,而是我們透過對宇宙的認知,所形諸於外的表現。

中國人以祭品、金銀紙來和神明套交情,以求神明的保護。中元節放水燈是為了接引海上孤魂、超渡他們脫離水牢,也是「討好」鬼神的一種方式。(鄭元慶)

上)中國人極重視祖宗崇拜,各姓氏都設置宗祠以奉列祖列宗。(鄭元慶)

堪輿之學,也在現代文明中佔有一席之地。(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背山面水好風水?中國人為求好風水,常不惜耗費千金。(鄭元慶)

(上左)門前懸起八卦鏡,是中國人維持與他人關係和諧的作法之一。(鄭元慶)

(上右)為了趨吉避凶,澎湖人在住處設「石敢當」,以驅妖魔鬼怪。(鄭元慶)

求神拜佛,祈蒼天賜福,這種畫面,你不陌生吧?!(鄭元慶)

「收驚」,相信的人認為它有效!不信的人則從不嘗試。(楊文卿攝)(楊文卿攝)

「冥婚」是中國的傳統習俗之一,你知道為何只有鬼新娘,而無鬼新郎?(飛騰電影公司提供)(飛騰電影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