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蘇澳,別忘了去廟口邊吃碗熱騰騰的米粉羹。
米粉羹不算是什麼蘇澳特產,也不像海鮮、魚罐頭有明顯的地緣特色;但蘇澳人卻視之為美味的點心,外出遊子更以之為鄉愁所繫。
蘇澳的小學生、國中生野炊時,最常煮的就是米粉羹。一來,因為它作法簡單、配料豐富;二來,也因為蘇澳人從小就會煮。
主菜雖上了桌面,卻是只能算是大功「半成」。因為米粉羹的好吃,是在佐料上下功夫,芹菜末、香菜屑、烏醋、醬油、辣椒醬……碗碗備齊,視各人喜好而加;而蘇澳人多是統統撂下碗的,酸、辣、辛、香,比酸辣湯還夠味。
米粉羹人人會做,但想一嘗真正地道的滋味,要到火車站附近張公廟旁的米粉羹小店去。
早上七點半開始,趕時間上學的學生、上班的職員,常先到張公廟旁忍著燙,匆匆吃碗米粉羹。
下午三點鐘左右,在廟媔3嵽摒琲漲悒生、家事歇手的婦人,彈珠打累的小孩圍著小店,有的要大碗,有的要小碗,有的叫半碗,或坐、或站、或蹲;擠不下的乾脆端到廟前,在石階上打橫坐成一排,慢慢享用,成了蘇澳人熟悉的家鄉一景。
小店沒有招牌,也沒有人知道店號,大夥早講慣了「廟口邊的米粉羹」。老闆娘大約四十多歲,手腳俐落,身材纖瘦,臉上看不出什麼風霜,倒是身上的金飾,愈戴愈精緻了。據說她先生在附近開了家五金行,擺這小攤,不過是打發時間,有件事做。她的三個孩子,也常常幫忙招呼生意,一家人都一樣的和和氣氣,笑臉迎人。
這人人熟知的廟口小店究竟開了多久?店裏一個年輕人想了想,不怎麼確定地說:「從小就有,廿多年了……」一旁的老人家連忙打斷:「你還沒有出世就有羅!以前是老闆娘的娘在賣的,至少有四十多年了……」
一時間,店裡人人放下了陶碗鐵匙,討論起小店歷史來。至於正確答案,連老板娘也搖頭說不知。
許多外出求學或打天下的蘇澳人,在吃遍各色小吃後,總會納悶:這麼好吃、好做的小吃,怎麼就是沒人賣?每逢冬至同鄉聚會,除了一鍋應景的湯圓,當然也少不了一鍋米粉羹,解饞也解愁。
香噴噴的熱米粉上桌,彼此還商量畢業後在台北擺個小攤子,專賣蘇澳米粉羹。說著便興致勃勃的計畫起來,家政科的掌大廚、學商的管錢、體育系的跑堂,至於學工的嘛,就負責洗碗囉。
到蘇澳,除了吃海鮮、買魚罐頭,別忘了到廟口邊端碗熱騰騰的米粉羹試試。這是蘇澳人熱情的建議。

臨海小鎮,建設日增,然多年來仍不變其純樸的漁村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