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宮貝,台灣最具知名度的貝類,學名為龍宮翁戎螺,是翁戎螺類中最大的一型。早於5億7千萬年前,龍宮貝就已存在地球上,比恐龍還要早出現。圓錐形的龍宮貝,殼口有一條罅裂,貝殼上有美麗的黃紅色火焰斑紋,造型宏偉,殼的直徑最長可達23公分,正宛如一座華麗的宮殿。
18至19世紀,第一枚被發現的龍宮貝收藏在荷蘭鹿特丹博物館;1936年前後,在日本及菲律賓又找到兩枚龍宮貝,卻不幸在二次大戰時炸毀了。
1969年台博館獲得一顆活體龍宮貝,光是一天的展覽就吸引了3萬人次前去欣賞,可惜那顆龍宮貝沒幾天就死了。
由於漁撈技術的進步,目前全球被撈獲的龍宮貝已超過400枚,然因龍宮貝名氣太大,供不應求,目前仍然保持極高的售價。
2005年5月,台灣宜蘭南方澳漁民在300公尺深的海域中,捕獲一枚直徑18公分的龍宮貝,經張議顯的「寶貝館」養育後,產下上萬顆金黃色半透明的卵,是史上第一次在水族箱產卵的龍宮貝!
台灣漁船捕獲的龍宮貝,除了第一枚在東沙群島,後來的龍宮貝全都在宜蘭龜山島附近海域發現。
活體龍宮貝取得不易,他拜託特定漁船不論捕撈到龍宮貝與否,起網時,每拉起10公尺,就須休息一小時減壓,以免龍宮貝活體受不了壓力急速改變而猝死。以此推算,放在海面下120公尺深的魚網,至少耗費12個小時才能完成起網,龍宮貝活體的捕獲,全靠漁人們無比的耐心與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