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企業家的責任,不僅在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更應負起教育文化延續的使命。」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是在這個信念下創設的。而三十七歲的簡靜惠,則是這個信念的推動者。
理想與際遇
十五年前,簡靜惠還在台大歷史系唸書的時候,她只希望將來能做個春風化雨的老師。但是當她嫁給了洪敏隆,成為國際牌電化商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洪建全的長媳之後,由於有雄厚的財力做後盾,充滿愛心的簡靜惠,將她的全付精力,都投注在文化福利事業上。
一個陽光明麗的午後,我們來到座落於中華路一段的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剛踏出二樓電梯,就聽到小朋友們咯咯的笑聲和吱吱喳喳的講話聲。定睛一看,墨綠色的地毯上,或躺或坐地擠滿了小朋友,他們正人手一冊,看得聚精會神。還有的小朋友仆伏在地毯上,兩手支著下巴,把書放在地上,一面看,一面笑,還不時把好笑的地方,講給旁邊的同伴聽,引來一連串天真無邪的笑語。這裡是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兒童閱覽室。

工作中的洪簡靜惠女士。
知識的樂園
書,是採取開架式的,陳列在一個個的木頭格子裡,由小朋友們任意取閱。垃圾桶是一隻藤編的大青蛙,睜著圓眼,張著大口,等待著小朋友們將垃圾放在牠的嘴裡。一旁的矮桌上,還放了一個藍色的地球儀,兩本辭海,和一套中華常識百科全書,小朋友在看書時如果遇到疑難問題,可以立刻有地方查考,設想得真是週到。
閱覽室的一角,還擺了幾架錄音機,每一個按鍵上,都貼有一張小紙片,告訴小朋友使用的方法,小朋友祗要在資料目錄櫃裡,找到自己想聽的錄音帶,填好卡片,借出錄音帶,就可以自己放,自己聽。
看到小朋友們這般愜意的看著書,聽著音樂,我們禁不住都羨慕起來,恨不得也加入他們。
然後我們進了簡靜惠的辦公室,她圓圓的臉上戴著一付眼鏡,坐在大型的皮椅裡,顯得身材更是嬌小,但是這個小巧的女人,不但在工商界和文教界都佔了一席之地,而且幹得有聲有色,成就非凡。
泡圖書館的樂趣
簡靜惠大學念的是歷史,後來赴美轉念教育。一九六六年,她在美國羅耀拉大學洛杉磯分校攻讀教育碩士時,和洪敏隆結了婚。洪簡兩家是世交,雙方父母本來就認識,因此他們的婚姻之途,坦順非常。
在美國念書的那段時間,洪敏隆因為在加州大學唸工商管理,和洛杉磯有段距離,因此,除了上課的時間以外,簡靜惠常常一個人在圖書館看書,而且深深的領略了在圖書館中進修的好處。
「上圖書館是一種享受」——這個感覺,與她日後創辦洪建全視聽圖書館,有很大的關係。
一九七○年,簡靜惠在羅耀拉大學完成教育碩士學位後,就和先生及剛出生的兒子回到國內,一起進入她公公洪建全創設的國際電化商品公司工作,洪敏隆是總經理,簡靜惠是財務經理。
誠惶誠恐管財務
大學學的是歷史,到國外唸的又是教育,怎麼能管財務呢?簡靜惠真是十分惶恐。但是洪家的傳統風氣是:太太一定要幫助丈夫的事業。於是簡靜惠拿出了唸書時的精神,白天上班,晚上就去參加商務人員或會計人員講習班,充實商業上的常識。
不到一年,她對財務工作已能駕輕就熟。每天,她把詳細的財務報表、營業數字、或是追蹤調查報告,提供給她的丈夫。他有了這樣詳盡的資料做依據,就可以專心在外推動營業人員擴展工作。
民國六十年,洪氏關係企業本著「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信念,創立了非營利性的財團法人組織——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從事教育文化服務事業,簡靜惠理所當然的成了這個基金會的執行董事。她開始一點點的施展她的抱負,用她的愛心,堆砌出理想王國。
民國六十一年九月,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贊助的書評書目雜誌創刊了,這本雜誌如異軍突起,贏得了無數愛書人的喝采。這是台灣第一本完全以書目及書評為主的雜誌。在創刊號的扉頁上寫道:期望開拓讀者的胸襟,提倡讀書風氣,並建立嚴正的批評風氣。數年來,這本雜誌一直保持著特有的風格,朝此目標前進,頗為文化學術界所重視。

兒童們以專注的精神傾聽老師講故事。
替讀書人設想
提起創辦這本雜誌的動機,簡靜惠說:「國人對資料的整理一向不夠重視,於是我就想,如果有人能辦一本書評書目的刊物,把國內每個月出版的圖書編成書目,由書目的整理,進而建立正確的批評觀念,這樣豈不是能給讀書人一個很大的方便?於是我就把這個構想,向基金會的董事會提出,在董事會的支持下,創辦了這本雜誌。」
凡事牽涉到批評,難免有褒、有貶。簡靜惠說:「批評者或被批評者,都應有開闊的胸襟,不要只以自己的立場來看事,而應站在讀者的立場。」
因此,「書評書目」的批評部分,就書論書,就事論事,既非對人,便沒有人身攻擊。他們只是每個月努力把公正、客觀的書評,提供給讀者參考,使真正的好書,不致被埋沒。
不計盈虧的發行
六年來,這本雜誌不但受到國內愛書人的歡迎,海外也有二十多個國家圖書館訂閱,尤其是對海外研究中國文學的人,更是一大便利。
簡靜惠說:「雖然雜誌的收支不能維持平衡,虧累部分全靠洪建全教育文化基金會鼎力支持,但理想能夠實現,便是安慰。」目前,書評書目除了多元性的充實內容外,並希望能做到深入淺出,讓更多的讀書人接受。同時,也著重資料的蒐集和整理,使愛書的人便於讀書和做學問。
「書評書目」創辦了大約半年之後,簡靜惠受姐姐——女作家簡宛的影響,對兒童文學產生了興趣。她發現,國內的兒童讀物,除了少數幾本,是很好的創作之外,很多都是外國童話的翻譯本,這些遠離中國現實及傳統的圖書,對孩子來說是一種思想的侵略。

提倡兒童文學創作
於是,民國六十二年時,在基金會董事的同意下,又設立了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每年舉辦一次,分圖書故事、童話、少年小說和兒童詩四部分,只要是科學的、文學的、趣味的兒童文學創作,都在歡迎之列。
今年是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第五次舉辦了,過去四年的得獎作品,都已由基金會結集出書。姑且不論這些作品的水準如何,單就培養我們自己的兒童文學作家,從事「創作」兒童文學的工作,這一個目標上來著眼,這個獎的設立是十分有意義的。
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的成立,是基金會的第三個大手筆,也是簡靜惠理想的又一實現。
一方面簡靜惠非常懷念在國外圖書館唸書的那一段美好日子,另一方面洪家經營的又是電器事業,簡靜惠心想,何不利用日益進步的電化製品,來提高人民的智識水準。以現有的電視、電唱機、錄音機等來傳播知識,也許會使人有身歷其境之感,印象更為深刻。於是國內第一座私人設立的視聽圖書館——洪建全視聽圖書館,終於在民國六十四年正式成立。

利用各種傳播媒介
這個圖書館設有錄音欣賞室。除了定期舉辦有系統的音樂欣賞會及音樂講座外,也收集各種資料,包括兒童讀物、文學、音樂性專門書籍與樂譜,各種國內外視聽、音響、兒童文學的期刊,中西現代古典各種音樂的唱片、錄音帶與音樂、舞蹈、民俗、教育等錄影帶,供各界人士到館參考利用。此外,還有公眾閱覽室及兒童閱覽室,訂有各種最新的期刊和雜誌,供一般人使用。
簡靜惠說:「今天,知識的傳播與追求,已經不再拘限於書本了,藉視聽及影像一樣可以引進新知識,傳播新經驗。」
像兒童閱覽室,除了有開架式的圖書外,還設有兒童視聽室,小朋友祗要將想看的錄影帶,填在借閱資料單上,館方即會排定時間放映。
此外,兒童閱覽室還特別為四至六足歲的幼兒安排了一個學前兒童時間,在這段時間裡,兒童看卡通,聽故事,家長則可觀賞錄影,聽親職教育方面的演講,或是研習手工藝。
簡靜惠說:「我們這樣安排,是為了使父母與子女一起參與活動,使彼此更為接近,更容易溝通。同時,經由親職教育講座,使家長知道如何去關愛、指導孩子。」
會賺錢也會花錢
每天上午,簡靜惠在國際電化公司上班,下午則坐陣基金會視聽圖書館,所以有人笑她早上忙著賺錢,下午就忙著花錢。
圖書館成立後,洪家的每一個人都比以前更忙了,他們忙著發展事業賺錢,又更忙著為基金會花錢。有人勸他們捐一筆錢出來就好了,何必花精神去做那麼多事呢?簡靜惠卻不這麼想。
她說:「我們的基金會有八位董事,分別由我們家中的四兄弟及婆婆、我、弟媳和小姑擔任,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每一個計畫都是大家通過,然後指定某人去推行的。尤其是我公公,做事講求程序,我們如果有構想,不是隨口提出來就行了,一定要把這個構想的前因後果都設想好,準備一份詳盡的計畫向他報告,否則被他一問就問倒了。」
六年來,除了一般人耳熟能詳的「書評書目」雜誌,洪建全視聽圖書館及兒童文學創作獎外,基金會並且響應政府淨化歌曲運動:一方面整理台灣民謠,一方面協助出版「中國現代民歌專集」;贊助雲門舞集演出;製作民俗影片與錄影帶;設立空中學校獎學金;與台大電機系建教合作,捐贈研究設備,購置實驗器材;推廣視聽教育;設立醫院急救基金……等等,都是一些造福社會的工作。

洪簡靜惠女士巡視館務,並與工作人員親切地交談。
家和萬事興
洪家是個大家庭,四代同堂,除了出嫁及出國的,所有的家人都住在一起。他們的家庭是座落在淡水的一幢現代化的建築,依山傍水,風景十分美麗。
在今天的社會中,大家庭已經很少了,像他們這種兄弟、姑嫂、婆媳同住的大家庭更不多見。難能可貴的是他們的大家庭十分和睦。尤其是洪家的幾兄弟,感情十分融洽,不僅工作在一起,興趣也十分相投。每一個人所學不同,但出國學成後一定會帶著太太回到自己的家裡,幫助父親開拓事業。而他們的太太也都是丈夫的得力幫手。甚至六十高齡的婆婆洪遊勉女士,每天也一定要到國際牌電化公司上班。
任何一個女人,在三十七歲以前做了這麼多的事,一定會有幾分傲氣,簡靜惠卻不然。她說:「我所做的事,別的人也一樣可以做到,祗是我的機會比她們好罷了。」

洪簡靜惠女士的晚課。
為富亦仁
由這句話可以看出她的謙和,難怪基金會的董事們都全力支持她的理想。
明年,洪建全視聽圖書館高雄分館即將成立,這對高雄的民眾來說,真是一個好消息。另外,一套適合學校及家庭的教育音樂唱片亦即將問世。
金錢,並不是壞東西,如果取之有道,又用之有道,它真可以發揮相當強大、良好的作用呢。

工作餘暇陪著孩子們遊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