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廿一世紀看似遙遠卻又迫近,我們把遠大的希望和夢想放在那兒。想知道下一世紀是什麼樣的人,可以在美國教室裡找到答案」,美國前總統布希在白宮發表二○○○年美國教育政策時說。
對中國人來講,由政治主導的意識型態,才是影響下一代最重要的關鍵。近年來香港、台灣都面臨政治氣候的大轉向,教育下一代的教科書將會呈現什麼樣貌與精神?不妨也走一趟小學教室吧。
香港私立培正小學裡,從台灣嫁到香港的劉老師正在為小朋友上「普通話」課。這天上的是第八課「三大河流」。劉老師指示同學們一起念一遍課文。
全班的小朋友猶猶疑疑地開始念:「老師:同學們,你們知道中國的三大河流嗎?同學:不知道。老師:就是長江、黃河、珠江。同學:老師,這三大河流哪條最長?老師:長江最長。」
劉老師等小朋友念完,訂正了幾個不準的發音,「黃河,不是黃殼,你們要把h的音唸出來喔。下次念的時候用一張白紙條把中文貼掉,全部看拼音,免得同學有惰性,看中文用廣東話猜發音,這樣普通話是學不標準的。」
由於聖誕節即將來臨,劉老師說要送大家一個禮物:利用放假時間在家製作聲母、韻母、介母的卡片,並分類塗顏色,下學期上課時大家就可以用卡紙玩拼音遊戲。

(薛繼光)
有落差的教科書
香港和台灣的小學教育,都將在明年實施新的課程標準,準備邁入廿一世紀。
台灣上一次修訂課程是在民國六十四年,據此編修教材直到今天。在這二十年間,國際、國內的環境都發生了根本的改變,像是蘇聯解體、冷戰結束,國內政治解嚴、經濟由開發中國家邁入新興工業國、社會多元化,用舊的那套威權、僵固的教育方式,已經不能培養出未來社會所需要的國家主人翁。也難怪台灣教育常被批評:「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去解決未來的問題。」
香港現在的課程,也是根據一九七八年實施九年義務教育前,能考上中學的前百分之二十的學生程度訂定的,也就是菁英課程。要適合所有的學生程度,當然應該做調整,減少小學生學習的科目與難度。
但是兩地未來教科書卻有一個根本的不同——「大中國意識」將在香港「淡入」,卻在台灣「淡出」。而主導這變化的,是兩地的政治氣候。

台灣的政治變化出於自主性,經過政治解嚴、政黨選票重分配,大家已經有「台灣優先」的共識。(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政治浪潮拍擊教科書
在香港方面,「九七」即將來臨,主權易主,香港從英國殖民地變成「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雖說是「一國兩制」,香港可以五十年「馬照跑、舞照跳」,但新政府對當地人民在國家意識、民族情感上的要求大不同於往昔,這一定要從塑造下一代的教科書著手。
相對於香港被別人決定的政治命運,曾受日本殖民五十年,回歸祖國四年便又與大陸分離長達四十多年的台灣,政治變化卻是自主性的。
透過政治解嚴、政黨選票重分配的一連串政治浪潮,在台灣,重視本土、「台灣優先」的觀念逐漸形成共識。李總統最近提出的治國理念,正是擺脫了大中國意識的「經營大台灣,建立新中原」。
因此,過去教科書中許多「重大陸、輕台灣」的課程設計,成了社會詬病的焦點。

香港的政治變局出於被迫。去年就有一部記錄二次大戰期間、香港淪陷於日本之手的電影,來以古喻今。(薛繼光)
台灣有多重?
大目標確立了,改教科書卻是一項重大工程,需要很多時間去進行。台灣各界的共識較高,在什麼該毀、什麼該立之間,比較沒有爭議;有的只是程度多少而已。
像是從明年九月開始,新課程特別將部分縣市已經利用聯課活動時間實施的「鄉土教學」納入正式課程,每個禮拜有四十分鐘。新課程標準不再只強調愛國精神,而是由鄉土到世界多層次的人文關懷。
在本土教育方面,除了「鄉土教學活動」,未來社會科在小學三年級開始教家鄉(鄉鎮市區、縣市),四年級教台灣的地理環境、自然資源、經濟發展、社會變遷、民俗與藝文活動、台灣的開發等。直到五年級才教國家疆域、歷史、民族融合,六年級教世界概況。所以,據教育部官員說法,「台灣」佔的比重已經多達三分之一。
不過仍然有人對於這個比重不滿意。立法院教育委員會中,便有民進黨立委要求教育部解散現有課程標準修訂委員會,並要求在中小學人文史地課程中,台灣鄉土教材比例提升為十分之六。

台灣的本土意識,多少受到在日本殖民五十年後,回歸祖國時發生族群悲劇的影響。圖為屏東「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儀式。(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相斥或相容?
「這不是打倒一種意識型態,又拿另一種意識型態來代替嗎?」過去兩年一直關注教科書開放的新黨立委周荃不以為然地表示,教科書是提供知識的地方,不是提供意識型態的地方。「台灣」應該佔教科書的比例是多少,應該尊重教育專家的意見,不是立法委員討論出來的。「我的孩子是廿一世紀的人,我希望他有廿一世紀的語言——電腦、外語;愛鄉土和愛媽媽一樣,是不必教就會的」,周荃表示,民進黨那麼多人都是從小接受大中國教育的,還不是一樣愛鄉土嗎?
也有人擔心,太過提倡鄉土意識,會影響對國家的認同。宜蘭縣教育局長莊和雄認為,這是多慮了。他舉例,就像校內比賽,一定是為本班加油;校際比賽,就當然為本校加油;區運會,為本縣加油;等到參加國際比賽,必然是為中華隊加油了。「我認為加強本土不會影響國家認同,這本來就是有層次的。」
針對國內政治發展,「今後的教材要朝多元化發展,要顧及各階層、各民族及兩性的平衡」,受邀擔任國立編譯館社會科教科書編委會主任委員的政大教授黃炳煌指出,意識型態在社會科要完全避免是很困難的,處理時應該儘量降低到最低的層次。

香港缺乏國家民族觀念,與百年來的英國殖民地身分有關。圖為前插英國國旗的香港總督座車。(薛繼光)
從一尊到多元
這個理想,過去或許不容易達到,但是明年九月開始,台灣地區國小一年級的小朋友不但用的課程是全新的,連為他們編寫教科書的,都不再只有國立編譯館一家,而是有興趣、關心小學教育的出版界、教育人士都可以來競逐這個市場。像是小牛頓出版社結合森林小學、現在已經佔藝能科一半市場的康和出版公司,還有知名度極高的新學友書局等都打算加入這個行列。
「在多元社會裡,各種制度都朝開放、彈性的方向走。政府早就應該對教科書解禁,以洗刷箝制學生思想的惡名」,為統編本(教育部國立編譯館統一編訂的版本)解禁奮戰的周荃表示,世界上除了共產集團和落後國家以外,已少有國家採用統編本教科書,連中共也已採行中央統編和地方自編的並行制度。
為了改變這個行之有年的封閉體制,她舉辦了多場公聽會、編寫說帖,凝聚立法院同事及學者、業者共識,不斷對行政部門施壓。後來,中央研究院院長李遠哲在「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對教育的鬆綁主張;以及李總統在台灣區小學校長座談會中強調,教科書應該多元化,不應該只有一種,教育部終於決定自明年開始,任何出版社都可以投入教科書的編訂,只要經過審定通過,就可以讓各縣市自由採用。

台灣小學課程未來除了本土化,還要加強國際觀。圖為非洲戰亂兒童募款的「饑餓三十」活動。(薛繼光)
誰的生意都想做
各縣市將如何選書呢?過去教科書在統編制度下,對某一意識型態當然沒有辦法作選擇。台灣的縣市現在由不同的政黨執政,未來會不會國民黨的縣市用甲版本、民進黨用乙版本,培養出意識型態南轅北轍的國民?
宜蘭縣教育局長莊和雄表示,將來選書的程序,最有可能的做法是由學校各科老師研商,讓家長參與,共同決定。「因為社區與學校早就結合在一起了」,他表示,對於要以哪一種意識型態來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政府不能替家長決定。
這廂要找符合自己意識型態的教科書,沒想到那廂卻是「在商言商」。
「坦白說,我除了想賣書到尤清的台北縣,還想打入吳敦義的高雄市;以後新黨如果在縣市執政,我也還想做新黨的生意呢。我們對敏感的問題只有迴避」,康和出版公司總經理李萬吉舉例,像中國版圖,他就會將兩岸主張並陳。
不過儘管台灣教科書的出版多元了,本土化的路線仍是大家表示一定會走的。比較起來,由於香港的政治變化是被迫的,在教科書修改的方向、程度上,一直到現在仍然有很多掙扎,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彼此衝擊。

香港的小學生不但開始學「普通話」,還要研習中國的傳統書法呢。
不願為中共作嫁
掙扎最厲害的,大概是港英政府了。在中英簽訂聯合聲明後,香港教育署曾先後發出過一些指引,建議增加認識中國的課程、增設普通話科、香港基本法課程等。還向出版商提供資助計畫,鼓勵多出版中文課本。按照教育署的目標,九八年中學課程中,中文課本的比重將佔七成,英文課本則由現在的六成降為三成。
只是,儘管英國在道義上要負起過渡的責任,但要它全然無私地進行,則過於苛求。港英政府打算在九六年實施的新課程標準,到現在為止並沒有配合香港九七回歸中國,做一些必要的調整。
像現在香港小學有中文、英文、數學、社會、健康教育、科學等六科;九六年後,後三科要合併成常識科。由於篇幅減少,中國的比重反而降得更低。舊課本裡中國歷史是由起源講起,大概提到些主要的朝代;但是新課程只由鴉片戰爭講起,在九百六十個教節裡,有關中國歷史、地理的,總共只有二十個教節。

教科書真的能「控制」下一代嗎?恐怕誰也不知道。(薛繼光)
不合中共標準
除了份量不足,看事情的角度也仍然是香港歸香港、中國歸中國。例如課程標準中有一條是「列出香港與中國保持良好關係的看法」。「這在九七之後是不可能被接受的」,香港教育出版商會會長徐方正認為,新課程九六年九月開始實施,離九七大限(九七年七月一日)只有九個月,應該是要配合未來需要,但新課程仍然以香港殖民地的角度訂定。
對於香港的教科書,香港部分人士擔心,一向主張民族主義,提倡愛國的中共將來一定會有意見。
去年十一月,負責對中共「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提供意見的「預委會」文化小組發表他們對教科書內容的看法。他們表示,總的來說沒問題,但涉及公民教育方面,則淡化了國家觀念,把中國看成是鄰近國家,鼓吹兩個中國…,這些偏差在九七年後應予解決。
他們認為香港教科書應該加強民族意識、符合基本法、體現香港回歸中國的事實、貫通一國兩制的理念。而九七年使用的教科書,要在九六年由港英政府的教育署審查和推薦,讓出版商正式付印出版。
由於預委會與港府之間關係不洽,兩邊無法溝通,預委會便主張透過外交層次,交由中英聯合聯絡小組討論,再由港府執行。
書商左右為難
純從教育的角度來看,書商也知道港府要實施新課程並沒有錯,但認為實施的時機不對,沒有考慮到政治環境。香港甚至有人提出陰謀論,認為是英國政府在離港前,要把教育搞得一團亂。
「現在是英方歸英方做,中方有中方的打算。出版商在夾縫中左右為難,一方面窮於應付英方的改革,一方面擔心現在做的,九七後都白做了」,本身也從事教科書出版、擔任新亞洲出版社董事總經理的徐方正表示,對於課本過渡問題,同業間也曾一起開會討論,但無法改變政府的決策,他只有實施自我審查,拿了些很皮毛的原則,看看教科書的內容和基本法是否有抵觸。
「我們不可能九七之後立刻改編另一套,一來時間太趕,二來香港學生不多,市場很小,但出版商多達四、五十家,人力、財力資源有限,會造成很大的負擔」,徐方正指出。
有鑑於香港教育現在的「動盪」,部分人士,包括預委會成員、香港教科書出版業者…,成立了「香港教育出版關注委員會」,藉此管道了解中共對教科書的看法。
改變自己來
香港立法局教育界議員張文光卻強烈反對把教科書的問題提到外交層次去解決。他同意,九七後香港主權移轉,經濟和社會環境將難免出現變化,面對新情勢,教科書應該作出相應調整。
「不過,香港現行的課程綱要,早由專業機制所制定,政府應該儘快展開預備工作,無須將原有工作假手外人,或引來外力的干預」,他說。
但是,要怎麼改才是適合的呢?
香港教育圖書公司總經理鄺志雄認為,教科書因政治轉變所作的更動,只是技術調整,修改殖民地色彩的字眼,像是最高首長由「總督」變為「行政長官」。根據他們統計,目前教科書內百分之五需要修改。
但是部分人士認為意識型態的改變是免不了的。
「儘管基本法寫得很清楚,香港的教育制度維持不變,包括課程自主,但我認為這是一種主觀的願望。教育仍應照顧到國民教育的需要」,徐方正認為。
不愛爸媽,只愛中國?
他指出,一直有人認為香港都是為教育而教育,但是「殖民教育可怕的不是他教你什麼,而是他不教你什麼」,徐方正沈痛地表示,香港的小學公民教育中,一直把政治題材淡化,教你愛父母、同學、動物、花草,什麼都愛,就是沒有教你愛你的國家。對國民教育而言,這是徹底失敗的。
「本來就應該從自己開始,總不能爸爸媽媽不念,就念中國。小孩子生下來學會說的第一句話是媽媽,不是鄧小平嘛!」張文光表示,他是贊成多一點民族主義,愛自己的國家,但不能只有這些。在沒有戰事的正常環境下,個人的價值是最高的,保障個人的自由、人權、民主、法治,都很重要,不能等九七來了就只念中國。
十年來每年都去香港的日本領使館抗議南京大屠殺,控告日本政府的香港教育專業人員協會副會長區伯權認為,要建立民族的自信心,還是要讀歷史。然而,民族教育之前,應有民主教育,否則會被野心家所利用,因為民族主義提高到極致,就只有自己的民族,沒有別的民族。
他希望將來課程發展處能變成獨立的機構。「教育是控制思想最重要的武器,中共現在搞愛國教育,我很擔心他們把那套弄到香港來。」
誰能控制人的腦袋?
任誰也不能否認教科書的重要性。但是,教科書真的能「控制」下一代嗎?過去想要控制人民思想的,大體都不算成功:秦始皇失敗了,馬克思失敗了,台灣受大中國教育的人,今天要擺脫大中國;香港受殖民教育的人,今天要加強民族意識。
儘管今天港台兩地的教科書要改了,廿一世紀的政治情勢可能又會不同。我們的下一代到時候會不會又要改動?誰也不知道。
〔圖片說明〕
P.18
在港台兩地政治氣候影響下,小學生的教育內容,也出現很大的轉變。台灣(左圖)日益重視「本土」,香港(右圖)卻逐漸加強「中國」(左圖邱瑞金攝)
P.20
台灣的政治變化出於自主性,經過政治解嚴、政黨選票重分配,大家已經有「台灣優先」的共識。(邱瑞金攝)
P.21
香港的政治變局出於被迫。去年就有一部記錄二次大戰期間、香港淪陷於日本之手的電影,來以古喻今。
P.22
台灣的本土意識,多少受到在日本殖民五十年後,回歸祖國時發生族群悲劇的影響。圖為屏東「二二八紀念碑」落成儀式。(鄭元慶攝)
P.23
香港缺乏國家民族觀念,與百年來的英國殖民地身分有關。圖為前插英國國旗的香港總督座車。
P.24
台灣小學課程未來除了本土化,還要加強國際觀。圖為非洲戰亂兒童募款的「饑餓三十」活動。
P.25
香港的小學生不但開始學「普通話」,還要研習中國的傳統書法呢。
P.26
教科書真的能「控制」下一代嗎?恐怕誰也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