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作家進入大陸,有的血本無歸,連一毛版稅也沒拿到,有的卻名利雙收,成為大陸最「火」的名作家。這其中除了作品本身引人,面對全然陌生的大陸出版社、讀者與媒體,一個熟門熟路、人脈暢通的導航者扮演著關鍵角色。
大陸前「讀書雜誌」主編、前三聯書局總經理沈昌文與新聞出版署出身的曲小俠,便是台灣作家進入大陸的先後推手。
去年十一月下旬晚上十點多,才從台北飛到北京的劉墉、劉軒父子在下榻的飯店裡,與三位大陸中央電視台《聊天》節目劇組人員進行錄製前的討論。《聊天》節目在大陸擁有兩千萬人的收視率,主持人倪萍連續十年主持新春晚會,並曾在中秋晚會上,多次將大陸領導人江澤民請上舞臺,是大陸重要的訪談性節目之一。

作家劉墉父子在北京人民大學的演講萬頭鑽動,連場外的窗台上都「掛」滿了聽眾。
最大幅員的宣傳版圖
在劉墉父子進入大陸之前,劉墉的大陸經紀人曲小俠,已經為他安排了一連串密集的採訪與演講。包括發行量一百三十萬份的北京晚報專訪,與網友在大陸第二大的搜狐網站上對談等等。
實際上,劉墉不在大陸宣傳期間,曲小俠針對劉墉主要的年輕讀者,在各中學生最火的雜誌都開了專欄,包括發行三百萬份的「女友雜誌」及三十多萬份的「中外少年雜誌」、「中學生雜誌」等。「每個月,我都在幫劉老師丟稿子,不光在北京,還包括重慶、太原、廣州全國各地,」曲小俠表示,她每天勤於翻看全國報章雜誌與電視,為的就是熟悉各省分發揮量(影響力)最大的媒體,針對它們的屬性,找合作機會。
目前由她負責經紀的台灣作家除了劉墉,還有林清玄、簡媜,當紅的英文老師徐薇也與她合作宣傳活動。

作家劉墉父子在北京人民大學的演講萬頭鑽動,連場外的窗台上都「掛」滿了聽眾。
大江南北走透透
在曲小俠的書房牆上,貼著許多她自己的攝影作品,有寧夏山區的岩畫、黃河三百六十度的大轉彎。一九五七年出生的曲小俠,從小就跟著民族戲劇學者父親曲六乙四處採集民間歌謠。原本任職於大陸新聞出版署(相當中華民國新聞局)的她,想想公家工作既沒錢又沒時間,偏偏她又喜歡花時間到各地采風、攝影,於是毅然離開了副處長的職位,自行成立文化工作室。
一九九五年,曲小俠與劉墉正式合作,成為劉墉在大陸的作品推廣人。在大陸還少有演講的當時,要幫一位台灣作家聚眾發佈演說,需經許多部門蓋章批准。然而因為曲小俠過去建立的人脈,許多合作單位因為信任她而甘冒風險。如今林清玄、劉墉都在大陸舉辦過幾十場演講,每一場演講,也有賴曲小俠一旁拿捏,包括事前與作家溝通演講內容,過濾發問的紙條,隨時提醒作家化解可能引起軒然大波的敏感話題等等。
即便是事前充分準備,臨場還是會有種種「擦槍走火」的狀況。像是有一次,劉墉在回答聽眾兩岸文學之不同時,表示台灣的文學作品較為「輕鬆、自由」,立刻就引來讀者反問,「那您是說大陸的文學不自由嗎?」。而作家林清玄在長沙演講時,巧遇中秋節,一開場感性地說:「這是我第一次在『國外』過中秋節,」更是引來全場譁然,無數的抗議紙條立刻湧上,曲小俠都會在一旁趕緊遞紙條給作家,請他們解釋或修正。

作家劉墉父子在北京人民大學的演講萬頭鑽動,連場外的窗台上都「掛」滿了聽眾。
盜版官司第一人
進軍大陸,盜版是所有作家談之色變的問題。一九九九年冬天,零下十八度的瀋陽,曲小俠幫劉墉打贏了一場盜版官司,這也是台灣作家第一宗告贏的盜版官司。
劉墉的盜版書在大陸有七十多種,「都可以開一個展覽會了,」曲小俠笑著說。首先,她循正常管道認真以對,先是通過新聞出版署發文,特批一紙蓋國徽的「紅頭文件」,要求全國加強取締。面對來去無蹤的盜印者,在劉墉的提醒下,以販賣盜版書的書店為起訴對象。結果不僅打贏了官司,還拿到了四萬元人民幣的賠償。目前,曲小俠還在幫年輕的台灣旅遊作家關孫知進行另一場盜版官司。
過去,大陸的出版社都是國營體制,圖書是一種精神糧食,而非「商品」。將作家塑造成一種品牌,將圖書當成商品來操作,曲小俠算是開了先鋒。例如劉墉與曲小俠合作前,與另一家出版社簽了五年的合約,卻賣不到一萬本書。如今劉墉的作品紅遍大陸中學、高中生,還獲得大陸「特級暢銷作家」的稱號。
成功塑造劉墉的曲小俠建議台灣作家,不要將雞蛋放在三個籃子裡,同時與多個出版社合作。那樣反而會造成誰都不願花錢替別家出版社打知名度,也不會有哪一家特意去留心你的盜版問題,反而造成三個和尚沒水吃的反效果。
今天劉墉在大陸的正版、盜版書,加起來有上千萬本的驚人天量,「我覺得劉老師很有遠見,他早看出了這塊市場的潛力,於是全心付出投入,」曲小俠表示,目前許多想要進入大陸市場的作家就是缺少這樣的決心。儘管,劉墉在台灣早已是金石堂連續十年的暢銷作家,但他卻將自己歸零,不炒高版稅行情,並且將前三年的版稅全數又投進大陸市場作為企畫宣傳費。
當然,曲小俠代理的作品或經紀的作家也並非都是金母雞。曾經引進一套台灣的莎士比亞繪本,讓她賠了三十多萬人民幣,而較屬純文學的簡媜也還在辛苦經營中。但非常欣賞簡媜作品的曲小俠卻覺得很值得,「讀者素質的提昇,需要大陸和台灣兩邊有心人士的導引。」
自己當了老闆,喜歡文化旅遊的曲小俠,總算是把時間握在自己手中。去年夏天,才帶著林清玄走訪十大茶鄉,到杭州龍井問茶,上洞庭湖心君山島尋找「君山銀針」。今年元月份,她去了山東省榮城縣看大批天鵝的棲息地,舊曆年的時候,還要到陝北縣去看社火。曲小俠的文化地圖越來越廣闊了。

溫文儒雅、精明能幹兼而有之的曲小俠是大陸新一代出色的經紀人,成功地將劉墉、林清玄等台灣作家推上排行榜。
那個統戰的年代
今天,台灣作家積極進入大陸,然而回首兩岸文化交流還不頻繁開通的年代,大陸號稱「王牌出版社」的三聯書局,曾因緣際會地扮演起港台作家的中介站,前三聯書局總經理沈昌文,各地華人作家進入大陸,幾乎他都曾與聞。
一九七八年十一月,鄧小平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中,確定改革開放路線,大陸的文化事業同時展開了新的一頁。大陸出版界重量級的「讀書雜誌」隔年四月創刊,資深出版人沈昌文於一九八○出任主編,一直到一九九五年前退休為止。
說來有趣,原本是中共最重要文宣單位的三聯書局,五十年代時,因為種種歷史原因,使得三聯書局在一九五一年關閉,只留招牌,而沒有機構。一直到一九八六年一月一日才重新開張,是大陸官方最晚恢復的書局,時任「讀書雜誌」主編的沈昌文又被賦予重任,兼任總經理,直到五年前退休。
「有個名詞,你們那邊說來不好,我們這邊可是很好,就是『統戰』,」風趣幽默,談話間總是笑聲不斷的沈昌文表示。早期的三聯書局很想在統戰方面有點建樹,政治目的,加上三聯書局在香港有「分店」(其實規模比總店大得多),於是成為海外作家的主要接待站。順水推舟,三聯書局也就以台港及旅美的海外華人作家為主要經營特色。
當時引進的作家包括李黎、於梨華、聶華苓、陳映真、席慕蓉、余光中,還有許多重量級的人文社會科學家,像是早期台灣旅美的學者杜維明、杭之(陳忠信)、傅偉勳、林毓生、高希均,還有曾因為黑名單回不了台灣,而在北大教書十多年的陳鼓應等等,都與沈昌文建立起深厚的情誼。高希均曾經持續三年時間,每期固定購賣一千本「讀書雜誌」,放在北大供學生們免費取閱。還有「為了黃仁宇的作品,我特別飛到紐約和他在赫遜河畔喝咖啡,費了我好大勁兒呢!」七十一歲的沈昌文,語態神情像個老頑童,非常可愛。
下崗忙人
退休之後,雖然已經「下崗」,由於熟悉海內外出版資源,又與作家們熟識,央不住朋友們的盛情邀約,依然是兩岸文化出版幕後重要的推手。一方面穿針引線,試圖尋找大陸有實力的出版社出版於梨華、余光中、席慕蓉的全集,一方面也繼續引進許多中、新生代的作家。
「還有一個明星馬上就要爆出來了,那就是『機密』,」沈昌文透露。原來,沈昌文並非賣關子,而是下午要為朋友在大陸引進台灣插畫家「幾米」出謀獻策。包括已經走紅大陸的台灣漫畫家蔡志忠、朱德庸等人的大陸合作對象,事實上也都經由沈昌文居中扮演紅娘。
一九九四年曾經造訪台灣的沈昌文,十分鼓勵大陸新一代的出版家到台北看看。「大陸有豐富的文化資源,台灣卻有先於大陸五到十年的出版格調,」如何結合兩岸的出版資源,是退休後的沈昌文最樂於做的事。
綜觀沈昌文引進的作品,似乎五花八門,從文學、社會論述到漫畫無一不包,然而背後其實有他的終極關懷。對於引入的台灣作品,他有一種極端的想法,那就是「傾向並鼓吹自由主義的,應當就是對大陸有益的,」沈昌文表示。去年底,沈昌文向企業界募款,支持了一場胡適討論會。「過去大陸認為胡適不如魯迅,現在很多學者認為胡適的自由與包容,正是大陸目前需要的,我是支持這個意見的,」沈昌文表示。
沈老的二十字箴言
美食主義與出版專業齊名的沈昌文,打開他的電子筆記,裡面有北京各類餐館目錄。自稱到處管「閒事」的沈昌文,最後傳授他身為兩岸文化「冰人」的二十字箴言:每天我就是與作家們心靈交流「談情說愛」,第一步先以美食攻佔他們的胃,然後在杯觥交錯中「貪污竊盜」,知道大家新近的想法,看了哪些新書。接著「出賣情報」,將出版計畫尋找合作對象「敲詐勒索」一番,最後「坐以待幣」。
想要到大陸與沈昌文談情說愛的作家們,不妨還以其人之道,先打聽好北京的風味美食,佔領他的胃,肯定沒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