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六、七十歲的老太太觀念中,旗袍仍是最端莊的禮服,出席喜慶宴會少不了它;對五十歲左右的中年婦人而言,旗袍代表的是一段逝去的年輕歲月,令人難以忘懷;在二、三十歲年輕女性的印象中,旗袍跟媽媽的口紅、高跟鞋一樣,曾經是小女孩時期遙不可及的夢想,而今得以實現,卻似乎已經不合時宜……。
中國國服——旗袍真的沒落了嗎?這一代的中國女性,又將去那裡尋找她們的霓裳羽衣?
民國十八年,政府公佈「服制條例」,規定國民禮服男女各兩式,男子禮服是——藍袍、黑褂,以及中山裝搭配西式長褲;女子禮服則是——藍衣黑裙及藍色長袍,袍長在膝與踝之間。其中的藍色長袍,就是今天的旗袍。
「旗袍」顧名思義是滿清旗人的服裝,「清稗類鈔」中記載:「八旗婦女衣皆連裳,不分上下。」
「旗袍是清朝的禮服,早期的旗袍樸素、寬大,還保持遊牧民族的風味;直到清朝後期,袖子、腰身才略為縮小」,外祖父曾任清廷大臣,從小在官宦世家長大的國劇名角馬玉琪說。

(本刊攝影組)
國服制定過程
然而把旗袍定為國服,不僅在當時曾經有過爭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仍有人感到不解。
卅多年前首開中國服裝史課程的輔大教授王宇清指出,國服制定有其特殊背景。民國十七年革命軍北伐成功、定都南京,當時百廢待舉,政府官員要參加國父的奉安大典也缺少適當禮服。政府於是很快就在民國十八年四月,公佈了服制條例。
當時社會大眾的服飾可大分成兩類,一是少數崇洋派和留學生穿著的西式服裝;另外則是大多數人仍穿著的清式冠履袍褂。制定國服時,雖有人認為以滿服為國服不具代表性,但中國經滿人統治二百六十八年,服裝早已異於宋、明時期,如要強行打破習俗,再行復古,實在不容易。因此經過數十次的開會討論,最後還是以當時民眾的習慣為依歸。
「那時我們穿丹青色的旗袍,衣身連袖,就是前後兩片縫起來,寬寬大大的,活動起來很方便……」,畫家梁丹丰回憶民國卅四年在杭州念書時穿的旗袍,依然覺得歷歷在目。

前行政院長夫人俞董梅真女士出席正式場合,向來是一身端莊大方的旗袍打扮。(張良綱攝)(張良綱攝)
變變變
民國卅年代是旗袍變化最大的時期,受西風影響,及電影明星摩登裝扮的引導,旗袍從寬大平直改為腰身緊縮,表現女性的曲線美;在領、袖、衣長、花色、排扣……等方面,更是變化不斷。
先是流行高領,即使盛夏,時髦女性也穿著高聳及耳的硬領旗袍……;不多久又流行起低領,領子愈低愈摩登,有的甚至省去領子。
袖子也是時長、時短,後來乾脆無袖。不過,在當時的社會情況下,「敢」穿無袖旗袍者,多屬較大膽、具叛逆性格的女子。
之後,旗袍變化趨緩,走向以簡便舒適為主,身長、袖長縮短,領子也採低式,再參照洋裝前後抓摺、胸線等立體縫紉。至此旗袍的造型已接近現在的樣式,與清朝滿洲人的「旗袍」,相去甚遠了。
有趣的是,旗袍雖然起源於東北,卻流行無省界。政府遷台後,台灣婦女也逐漸穿起旗袍,一來是長期受日本統治,對祖國的嚮往轉移到服裝上;二來旗袍在當時算是高貴的服裝,有錢人家才穿得起,於是逢年過節、特殊日子,難免要做件旗袍來風光風光。

旗袍是梁丹丰的「註冊商標」,她表示自己只有穿上旗袍,才能集中精神畫畫或演講。(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旗袍孕婦裝
當時的婦女不僅「穿」旗袍,還要會「改」旗袍。「旗袍講求合身,稍微瘦一點或胖一點,就不能穿;老是收收放放,到後來很多人都會自己做了」,梁丹丰笑稱,她懷孕時,穿的就是自己縫製的「旗袍孕婦裝」。
成長後梁丹丰沒穿過其他服裝,不但作畫穿旗袍,演講、上課穿旗袍,自助旅行也穿旗袍。「爬玉山我穿旗袍,外頭套件風衣,爬得比誰都快;過溪流,我旗袍下襬一撩,安然渡過,滴水不沾」,至今擁有二百多件旗袍的梁丹丰笑著表示,旗袍是她的「註冊商標」。
和梁丹丰一樣,政界許多官夫人,也是典型的旗袍迷。
沒有穿過洋裝的前行政院長夫人俞董梅真女士透露,當年她從重慶要到美國念書,途經印度,居然在那兒碰到會做旗袍的師傅。「我擔心到美國後找不到人做旗袍,就趕緊讓他幫我做幾件」,她笑著回憶道。

(本刊攝影組)
展現中國美
旗袍為什麼那麼令她們著迷,以致終生不渝?
「造型優美、做工精細」,對旗袍推崇備至的梁丹丰認為,旗袍最能表現中國女性柔美的線條和典雅的氣質。她舉例說,像一九八八年在台北舉行的國際佳樂小姐選美會上,各國佳麗穿上大會提供的地主國代表服裝——旗袍——亮相時,給人感覺並不美。「外國女性的身材健美,與中國女性的柔和細緻完全不同,穿起旗袍就像中國女性穿比基尼泳裝一樣,味道不對。」
旗袍固然優美、適合中國女性,但部分優點到了工商業發達的今天,卻正巧成了它的缺點。如精細的做工費時,熟練的師傅一天頂多做一、二件,工錢依布料好壞,從三、四千到五、六千元不等,如果還要加上滾邊或多繡些祥雲、如意等花樣,則要上萬元;碰上大量製造、既便宜又方便的成衣,自然要遭淘汰。
旗袍對現代女性而言,最大的缺點大概就是「行動不便」。在男主外、女主內的時代,女性穿著旗袍坐坐三輪車、黃包車,甚能表現優雅的氣質,而今女性上班族如果要穿旗袍擠公車、快步或奔跑過馬路,那就不甚美觀了。

這一套兒童中國服喜氣洋洋。旗袍領加上般扣、如意、滾邊及季花裝飾,很有傳統風味。(黃麗梨攝)(黃麗梨攝)
服務業的標幟
因此,現在天天穿旗袍的,恐怕只有少數服務業的從業人員,如航空公司空服員、藝品中心介紹人員,和餐廳服務小姐等。而這種原被認為最端莊的服裝,卻也因其彰顯女性美的特質,被修改得更合身、更凸顯曲線,叉也愈開愈高,在燈紅酒綠的花花世界中盛行不衰。
在小說家白先勇筆下,百樂門舞廳的舞小姐尹雪豔也好,夜巴黎舞廳的金大班、五月花酒家的娟娟也罷,穿的都是旗袍,有「蟬翼紗的素白旗袍」、「黑紗金絲相間的緊身旗袍」、「石榴紅的透空紗旗袍」……,個個冶豔妖嬈、風情萬種。時至今日,這種旗袍仍是尋芳客的最愛。
對一般人而言,穿旗袍的日子卻漸行漸遠了。過去台灣大學畢業典禮上,女生還有穿旗袍的傳統。為了迎接這個重大日子的來臨,有人會慎重其事去訂做一件,有人則把媽媽的舊旗袍拿出來改,而今這種傳統已漸式微;或許穿旗袍已不是長大成人的象徵。
此外,原本結婚典禮上新娘必穿的大紅旗袍,也漸被西式禮服取代。鈴鹿攝影禮服公司服飾部經理王小娟指出:「過去十位新娘中,約有二、三位會租旗袍穿;近年愈來愈少。以今年為例,二、三十位新娘中才會有一位選擇旗袍。」其他攝影禮服公司的情況也差不多。
結婚快一年的自由撰稿鄧沛雯,形容自己結婚前試穿旗袍時,簡直是「手足無措」,不知如何行動,最後打消了穿旗袍的念頭。「不過結婚當天,主婚人倒是都穿了旗袍上陣」,鄧沛雯笑道。

改良式旗袍不需完全合身,因此可以成衣化,以機器取代手工,大量生產。(邱瑞金攝)(邱瑞金攝)
逐漸沒落凋零
旗袍的消費者愈來愈少,影響所及,旗袍店也愈來愈少,做旗袍的老師傅紛紛改行,年輕一輩也多不願再學了。根據身兼台北市縫紉商業同業公會、中國國服研究會理事長的楊成貴估算,現在全省專門做旗袍的店,只有二、三十家,兼做旗袍的也不過兩百家左右;而他自己經營,已有三、四十年歷史的旗袍店漢唐服飾,也由當年的四十位師傅減為五、六位了。
有鑑於旗袍日趨式微,龍笛服飾負責人蔡孟夏在十五年前,便開始致力於旗袍的改良。「要現代中國人願意穿它,才叫中國服」,她說。
為了讓現代人穿脫方便、節省時間,蔡孟夏以寬鬆舒適的樣式取代合身的曲線,以拉鍊取代花扣,用流行的色彩、配件(如墊肩)來加強設計……。生產時除了鑲滾、釘珠等必須用手工外,其餘儘量用機器取代,以節省成本。

(左)服裝設計師蔡孟夏致力旗袍的現代化,已有十五年歷史。(鄭元慶攝)(鄭元慶攝)
中國創意服飾興起
然而,改良式旗袍出現後,並沒有立刻獲得消費者青睞。蔡孟夏默默耕耘了好些年,「直到『末代皇帝』電影得獎,歐美人士對中國這個神秘國家再度產生興趣,歐洲服飾界也吹起一陣中國風,國人才又回過頭來正視中國服裝」,蔡孟夏感嘆地指出。
蔡孟夏以外,還有許多設計師,如黃嘉純、呂方智、李春枝、李尤、溫慶珠……等,也紛紛進行「中國創意服飾」的設計。也許是幾顆盤扣,也許是如意、雲頭或流蘇,從衣襟、肩袖、下襬的線條中,在在讓人感覺出設計師捕捉「中國」的用心。
黃嘉純指出,除去年因受景氣影響,中國創意服飾市場略顯衰退外,前幾年均年年成長;今年上半年成長率更高達百分之卅。從營業額的成長看來,改良式旗袍及中國創意服取代旗袍的國服地位,似乎已成趨勢。
不斷創新改良才能進步,旗袍也不例外。但無論如何,傳統旗袍在中國服裝史上曾寫下璀燦的一頁,那個柳腰款擺、端莊典雅的年代,永遠叫人懷念。
〔圖片說明〕
P.22
旗袍是清朝的官場禮服。早期下襬「海水」紋較低,後漸增多。圖為嘉慶年間皇后穿著的旗袍。(馬玉琪提供)
P.25
前行政院長夫人俞董梅真女士出席正式場合,向來是一身端莊大方的旗袍打扮。(張良綱攝)
P.25
旗袍是梁丹丰的「註冊商標」,她表示自己只有穿上旗袍,才能集中精神畫畫或演講。(邱瑞金攝)
P.26
這一套兒童中國服喜氣洋洋。旗袍領加上盤扣、如意、滾邊及繡花裝飾,很有傳統風味。(黃麗梨攝)
P.27
(左)服裝設計師蔡孟夏致力旗袍的現代化,已有十五年歷史。(鄭元慶攝)
P.27
(右)一九八八年在台北舉行的國際佳樂小姐選美會中,身材健美的各國佳麗,卻穿上線條柔和的旗袍。(鄭元慶攝)
P.27
改良式旗袍不需完全合身,因此可以成衣化,以機器取代手工,大量生產。(邱瑞金攝)

(右)一九八八年在台北舉行的國際佳樂小姐選美會中,身材健美的各國佳麗,卻穿上線條柔和的旗袍。(鄭元慶攝)(鄭元慶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