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蠶是一種最好的農村副業,飼養期間短,可利用農閒剩餘勞力從事飼育,老少咸宜;並且費用少,利潤高,飼育所產生的副產物,如蠶沙、蠶糞等是最好的有機肥料,可以作為養牛羊的家畜飼料,廄肥又可以作為桑園肥料。更值得重視的是蠶糞收集晒乾,泡茶飲用,具有降血壓,恢復疲勞的奇特功效。台灣地區氣候適宜,桑樹終年常綠生長,每年三月至十一月都適合春蠶收繭,就蠶業經營來說,實為理想的發展環境,所以台灣民間養蠶,自明朝永曆十五年開始,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可是,台灣氣候環境雖然適合蠶業生產,而以往多採取家庭副業方式經營,用野桑養蠶,蠶種又因退化,以致生產的鮮繭質量均低。同時,繅絲設備陳舊,損耗很多,農民獲利不高。農復會和台灣省農林廳,為了輔導台灣蠶絲事業的發展,遂於民國五十九年設立示範區,研究改良養蠶技術,並先後在南部和東部擴展平地桑園,積極擴大蠶絲生產的計畫。
六十二年元月,政府又在苗栗、南投、台南、屏東和台東五縣,輔導成立蠶業生產專業區五處,倡導平地旱田集中栽桑,鼓勵農民專業化養蠶,協建新型繅絲工廠,籌組生絲聯營,建立產制銷一貫經營的新型態。經過三年來的努力,生產專業區的工作已經略有成效。根據統計資料顯示,六十四年養蠶人家有四千八百九十六戶,飼養蠶種有二萬六千四百多張,產繭四十七萬六千多公斤,單位產繭量為十八點零三公斤(張)。除了繅成生絲,供應各絲織廠織製綢緞、領帶、運動衫、襯衫、女用頭巾及圍巾等產品外銷外,並以乾繭銷售國外,換取外匯達一百十八萬五千多美元,較諸以往的收益,已有顯著的增加。

本頁底畫台灣出產之絲織品繅絲織布之程序:抽絲及絞絲

本頁底畫台灣出產之絲織品繅絲織布之程序:織成美麗的布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