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陸熱」在台灣
自從去年十月,政府宣佈基於人道立場,即將開放民眾到大陸探親後,「回大陸去」——這個在半年前都還算敏感的話題,已成為街頭巷尾人們最喜歡談論的事情。
據統計,從去年十一月正式開放,到今年一月為止,台灣地區共有一萬二千多位民眾赴大陸,已經回來的有七千人。照這個比例來看,今年一整年,將有十萬個以上的民眾跨過台灣海峽,返鄉探親。
探親客人來人往,帶來一個個不同的故事;隔絕四十年的海峽兩岸,一下子接近了起來。
不管是台北迪化街,或是高雄崛江商場,對岸來的貨品——香菇、金針、蓮子、藥材、菸酒、雕刻、茶壺等,總是佔據商店最明顯的位置,出版商搶著出版大陸著作,攝影展以大陸風光為題材,報上出現了大陸新聞版,連家裡酒櫃原來放洋酒的地方,也遭「新興」的大陸酒「入侵」。
這些現象雖不見得全是開放大陸探親之後才有,「但探親強化了『大陸熱』,使一向有限的大陸資訊,忽然不斷冒出來」,一名專家指出。
熱鬧之下,潛伏的是一波波的衝擊;第一波浪頭對著有親戚在大陸的家庭,尤其是年老的雙親。

查閱地圖,做好探親的行前準備。(鐘永和)
兩岸各有一個「家」
一位廣告公司的企劃指出,自從政府宣佈可以到大陸探親後,他那「向來嚴肅、不大說話」的父親,開始向子女嘮嘮叨叨地講起故鄉種種,而且不時提起回憶中大陸親人的故事。「父親蒐集了任何可以看到的有關探親的資訊,準備快快返鄉,我們雖然能夠體會他的心情,但總覺得他有點過火」,這名企劃坦承他對父親的「思鄉情結」,不大能夠接受。
另一名在雜誌社工作的編輯也有類似遭遇。「突然之間,那個從未謀面的大哥成了家裡的重要成員」,他說。年前他出國,父親叮嚀他務必給在家鄉的「大哥」寄錢及捎信去,他遵照父囑寄了錢去,但卻因「不知要寫什麼」而沒捎信,為此還受父親責怪。
兒女的感想事小,假使在海峽兩岸各有一個「家」,情況就比較複雜了。一名電腦工程師指出,開放探親使他家有「兩個媽媽」的問題更形尖銳,「母親表面上不很在意,父親也信誓旦旦地說,與大陸那個是媒妁之言,沒有什麼深厚感情,但我們隱約都知道兩個長輩之間都有些心結了。」
興沖沖趕辦手續,奔回老家,然而,即使對在大陸已窮苦大半生的結髮妻,感到再多的抱歉和虧欠,對在那兒下地種田,物質享受、教育程度都不能和在台灣的兒女相提並論的親身骨肉,有再多的心疼和遺憾,也只能按月寄錢回去接濟,或每年返鄉探親一次。這種亂世造成的悲劇,一般人都只能順著命走。曾安排許多親人在香港會面的香港博愛事務所負責人田圻暢說得殘酷卻真實:「任何親情都代替不了現實本身。」

開放探親後,各類大陸資訊紛紛出籠,讓人目不暇給。(鐘永和)
反共只是政府的事?
在現實的情況下,除了極少數的人可以設法將妻、子接到自由地區、取得居留權,並住滿五年後接回台灣(而且,他們在自由地區能適應嗎?);這類故事絕大多數的結局是:老家回了,大陸的老婆也見了,男主人在短暫停留後,回到台灣原來的生活軌道。
另一種開放探親造成的影響,卻可能悄悄掩至。
從台灣到大陸探親的人,在大陸享受種種優待和特權,又多半有中共幹部出面安排食宿交通,縱使為幹部對自己的出身、親友所知的詳細,及話語中的統戰宣傳暗自警惕,或為當地生活的落後而難過,但錦繡山川、天倫夢圓仍是心繫的焦點。回台以後,最記得的是那裡的親人、老百姓、山水古蹟,對共產主義的心防有減弱跡象。
許多學者對此深感憂慮。「反共好像只是政府的事,民間沒有人反共了」,經濟學家王作榮憂心忡忡地指出。
政治大學新聞系主任汪琪指出,在政府逐漸開放的政策下,一般人民對中國大陸的印象,逐漸從一種「模糊的恐懼」,轉為「具體的浪漫」。
這股浪漫表現出來的是:不少人急切地想要往大陸發展,好奇的人想去觀光,做生意的人夢想廣大的市場及廉價的勞力,還有人想到大陸講學、念書。

大陸的土產,擁進了迪化街的南北雜貨市場。(鐘永和)
直接貿易有何風險?
早在去年十月政府正式開放探親前,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任委員趙耀東就曾指出,開放大陸探親之後,緊接而來的就是經濟和貿易的問題,果如其然。
十二月十日,立法院經濟委員會邀請若干電子、玩具、紡織、中小企業代表舉行聽證會,會中不少中小企業代表相當一致地表示,希望政府開放與大陸直接通商。
而實際上,已有商人藉探親之名,直接進入大陸談生意,敲定後,經香港返台之際,再找個香港公司做「人頭」,維持形式上的「轉口貿易」。據大陸「台灣同胞聯誼會」宣稱,近年來前往直接貿易的投資案已有卅九件。中共報紙十一月間並且宣稱,已有三家塑膠鞋廠整廠輸出到大陸。
儘管政府官員不斷提出警告,但是仍有商人躍躍欲試。中華經濟研究院大陸所副所長李華夏指出,「現在商人的心理是:有風險我來擔(那兒做生意沒風險呀!),有機會為什麼不賺。」
與大陸直接貿易有怎樣的風險?
就生意談生意,總統府國策顧問孫運璿指出,我國商人在那兒沒有一個確切的身分,縱使中共給了很多優惠,但中共政策經常在變,說不准什麼時候會收回;而且他的外匯一直有問題,到頭來訂了貨沒錢付,倒楣的還是廠商。

故國山水,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鐘永和)
造成對大陸市場的依賴
這項憂慮,其來有自。在一九七八年台灣海峽二岸剛開始有轉口貿易時,中共擺出歡迎的姿態,給予台灣產品免稅的待遇,結果經由香港、新加坡、日本等地轉口到大陸的台灣貨激增,一年之間金額成長了一百倍;但一九八二年中共就取消這項優惠。
去年七月,中共又規定台灣貨只能經由香港轉口,且交易一律由「中央經濟貿易部」經手,不允許「省政府」和個人參與。「九七之後,香港將收歸中共所有,這個規定無疑是宣告:日後台灣的轉口貿易將由中共直接控制」,李華夏指出。
迷信大陸市場,並不是台灣商人獨有的現象。美國、日本、韓國,都積極地想打進那塊十億人口的市場。但是,會賺會賠,誰也不敢保證。何況,中共對我們還有政治上的目的。
香港新聞界一位孫先生表示,台灣開放大陸探親後,可預見未來兩岸接觸的層面會越來越廣;文化、體育、學術、觀光等方面的來往,雖然對台灣正負面的影響都可能產生,但不致於動搖台灣原有的基礎。「輸一場球,學術場上落了下風,都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他認為:「但經濟是台灣的命脈,能不能去冒險,卻值得多加考慮。」
他表示,中共可以在低層次的消費品市場上,儘量滿足台灣商人,一方面,造成對大陸市場的依賴,一方面降低台灣工商界研究開發的意願;其次,與中共做生意,香港人常常碰到「以貨易貨」的不公平交易,「給了電視機,換來幾千斤不知要如何處理的兔毛」,也有些香港人在大陸投資設廠,因為法律問題,資金、廠房、設備被中共吃掉,只好自認倒楣,「他什麼時候會變,你永遠不知道」,他說。
思想教育怎麼變?
其他國家的商人因中共政策改變而受到損失,還可以由其政府出面與中共交涉,做些「盡人事」的努力;台灣商人吃了虧,只有啞巴吃黃蓮,有苦無處訴了。
無論是對大陸有「模糊的恐懼」或「具體的浪漫」,基本上都有一個原因——隔絕四十年,台灣的人對大陸所知太有限了。「幾乎可以說是『外國』」,傅佩榮形容。
而國人對大陸的瞭解——無論從報章,或「皇天后土」、「假如我是真的」、「苦戀」等反共電影上得來印象,大多仍停留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這幾年大陸有了一些改變,探親客看到的和想像有差距,短短幾天的停留,又沒有足夠時間去瞭解共產體制下的問題,不免覺得「好像沒那麼可怕」。
「未來國內的思想教育必須改變,要讓民眾更深入地瞭解什麼是共產主義?中共現在的改變能達到什麼效果?在共產路線下,他們的改革效果有什麼侷限?……」一位學者警告:「因為對大陸和共產主義的無知,或所知與所見不符,在接觸時就容易迷惑,這種情形過去發生在我們許多留學生身上,現在也會發生在探親者身上。」
聯合報大陸問題研究室副主任蒲叔華指出,自從他們開闢了大陸版以後,讀者投書不斷,其中又以高中生最多,他們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共同的疑惑是:報紙上的資訊,還有親人回大陸看到的,怎麼和地理課本上的不同?
不一樣的秋海棠
目前我國國民中、小學與高中地理課本有關中國大陸的部分,行政區全以民國卅八年為準。一般人所熟知的大陸現況是:中國的彊域如一片美麗的秋海棠,分卅五省,十四個直轄市,蒙古、新彊兩個地方,一個海南特別行政區。
而探親者看到的是:外蒙古不再屬於中國版圖,分為廿二省、五個自治區和三個直轄市。此外,不少鐵路、礦區均改了名字。
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趙健民認為,僅研究提供學生對大陸現況的正確認識,並不表示肯定中共政權,「如果因地理行政區的不同,而讓學生對教科書產生懷疑,不免因小失大。」台大政治系教授葛永光也有同樣看法,「牽涉到主權的部分,可以附註或解釋來處理」,他建議。
地理與行政區變了,對於實際前往大陸的人,由於空間太遼闊,也許感受沒這麼深刻。但是,有許多人發覺親人也和過去所認識的不一樣了,那份「人事全非」的滄桑感,分外地刻骨銘心。
探親者在大陸停留的時間多數在二個星期以內,有的還提前回台。除了因當地落後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外,另一個原因就是覺得親人變了,尤其是年輕人,一切向「錢」看。
「他們什麼都要,看到你手上的東西開口要,打聽別人收到什麼禮物,質問『我怎麼沒有?』」一位帶了廿公斤禮物,隨父親返鄉探親的年輕女性說:「那真是一場惡夢,我再也不回去了。」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聯合報系一位主管也透露,有位大陸同胞間接寫信到民生報的「大陸親人在找你」專欄,要求為他尋親。報社找到這位被尋的老鄉才知道,原來他以往每月都輾轉寄錢回去,但去年底到大陸探親時,覺得親人貪得無厭,就決定不再寄錢,也不再和對方聯絡。
這或許是比較極端的個案,但乘興而去,敗興而歸的不在少數。因此也有人擔心:從大陸抱著一顆失望的心回來者,會不會產生「自求多福」的心理,以致眼光只放在現實的環境上,生「讓大陸歸大陸,讓台灣歸台灣」之念,而助長了「台獨」意識?
但也有人覺得不必杞人憂天,因為大陸太大,在城市和鄉村的人就頗有差距,每個人的探親經驗都隨遭遇而不同。有位回四川鄉下的老先生就表示,和台北的人比起來,更顯出家鄉鄉親的淳樸,更像典型的中國人。「他們的生活明明不好,還一直叫我不要再寄錢去,說是現在已比以前好多了」,他說著,眼眶又紅了。
更珍惜現在
國研中心研究員趙健民也指出,過去我們對大陸太隔閡,沒做到知己知彼,在台灣受教育、從沒到過大陸的年輕人,不容易對中國有什麼深厚的情感和認同。開放探親初期,或許會因有些真相來得太突然,而覺得難以接受,產生較極端的反應;長期來看,開放大陸探親,大陸的資訊增加,應該有助於年輕一代的認同。
「相隔四十年,台灣和大陸幾乎已成兩個世界。兩個不同文化的接觸,定從浮面的瞭解開始,日後再深入的整合。現在國人對大陸的注意力偏向經濟層面,例如他們生活水準有多差、有多愛錢」,台灣大學教授傅佩榮認為:「這應該只是個短暫的現象,日後更深層的東西——例如大陸學者專研學問之深、下功夫之勤——將一一讓人瞭解。」
有一個感想倒是探親者一致的:看到大陸上的貧窮落後,而更珍惜目前台灣所擁有的一切。「以前人們覺得大陸的資源豐富、土地廣大,應是中國富強的希望所係;探親之後,親身體驗制度的影響之大,更確認只有用台灣的模式,中國才會有前途;」傅佩榮比較探親前後:「以前是希望在大陸,現在是希望在台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