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戰地金門,新近整敷設完成了一個民俗文化村,這是一件非比尋常的事。被金門軍民苦心經營得綠意盎然的金門島上,金門民俗文化村處處雕樑畫棟,逸出燕尾式簷角的,是濃郁的古樸風味,為最前線戰地的嚴肅氣息,帶來了安祥與靜謐。

住屋與住屋之間的小巷衖,都是以石板鋪成的,牆與牆間的裝飾性牆楣,是以陶片拼嵌而成,看來頗具古意。(曉陽)
依稀可見昔日的風貌
金門民俗文化村座落於金門金沙鎮北端山後的中堡,是金門縣政府耗資新台幣約一千萬元,自民國六十八年秋初動工,歷時十個月完成,一共整建修復了王家村的十八幢古屋。
這些古老的建築屬於王姓家族,建築年代共費廿多年,一磚一瓦全係由福建泉州老家運來,所有建築工程亦係由漳、泉工匠精心為之。雖歷經歲月風霜,以及砲火的凌夷,於今看來,泉州白石依然不失其敦厚溫潤;建築極其精緻優雅,中國大陸上閩式家宅的風範亦全然在望。
金門舊稱浯江,本為海上荒島,五胡亂華時,晉人避亂南遷,金門島上始有居民。
唐德宗貞元十九年(西元八○三年),在金門島上置牧馬監,自此開荒墾地,人民從事漁鹽稼牧,人口漸多。宋代朱熹更曾來到島上佈化施教,人民勤讀詩書,並有人渡海赴大陸求取功名,英傑輩出。明時科甲鼎盛,清時武功彪炳,忠孝節義,代有所出。
更有不少金門子弟遠赴國外謀求發展,成為富商巨賈,並能飲水思源,致力於造福故鄉桑梓。
金門島雖幅員僅一四八平方公里,但形勢險要,自古即為兵家必爭之地,明洪武二十年(西元一三四七年),江夏侯周德興於此築城佈防,正式命名為「金門」,取其「金湯永固,雄鎮海門」之義。其後鄭成功曾以此地規復台灣。

這是另一條較寬的巷道,可以看到牆壁是以大石塊砌成的,堅實無比。(曉陽)
固若金湯,且繁榮安康
民國卅八年,中央政府遷台,總統蔣公高瞻遠矚,以「無金馬即無台灣,有台澎必有大陸」,宣示確保金門的決心,亦贏得了震驚中外,轉危為安的「古寧頭大捷」與「八二三台海戰役」的空前勝利。
金門島上經年整軍經武,全島軍民合力建設,使得金門島成為今日安定堅強的反共復國前進基地,也成為一個繁榮富康的三民主義模範縣。
山后,是金門一五五個自然村之一,原分頂、下二堡,居民以王、梁、林三姓為多。王姓係自元代族居,為「唐閩王」王審知的後裔。中堡的闢建,始於清同治年間,有一王姓族人王文盒,在日本經商致富,貿易遍及中日各大商埠,並曾支助國父革命,是一個愛國愛鄉、熱心公益的僑領。晚年時節,為造福族人,昌耀門第,乃計畫在家鄉闢建王家莊。
他的兒子王敬祥承繼父志,繼續經營,並擴大其規模,特別禮聘閩南工匠精心設計建築;所有材料,亦都由大陸漳泉運來,甚且有遠及江西的。至清光緒廿六年(西元一九○○年)全部完工,共建有閩南式二進住宅十六棟,家廟及鄉塾各一棟,配置成三列,建築結構精緻堅實。於是將下堡近支族人移此安居,為有所別,就命名為「中堡」,至今已有八十一年。

民俗村的一角,古榕掩蔭,清靜涼爽。(曉陽)
維護固有文物,發揚傳統精神
王敬祥曾為旅日華僑總商會會長,國父在日本號召革命時,他曾大力支助。民國肇建之後,他又曾出資興建晉江及安海公路。民國十二年,王敬祥在日病逝,國父曾親往弔唁,備極哀榮。
文化資產的維護與整理,一直是中華民國政府視作教化敦風的要務。金門縣政府秉承此志,亦以為先代文物與民族傳統的保存,實關係著民族文化與倫理道統的傳承與發揚,民俗文化村的設立,就是本著這個要旨。
山后中堡的這十八幢古屋,格局配置井然有序,最足以表徵金門當地的風土民情;且當地居民大都外遷,日久必更頹壞,因此選擇此地規劃整建。先使古屋修建恢復舊觀,並於外圍增砌石牆與門堡;繼而闢建亭園,以美化景觀;再進而徵集文物整理陳列,以供參觀與研究。
村中的十八棟古屋,原可分為五類,計有:官邸、祠堂、閣樓、民宅與別館(即鄉塾)。在整建之後,撥出其中七棟作為:民俗文物館、禮儀館、喜慶館、生產館、武道館、休閒館與古官邸。其餘十一棟仍由王姓人家居住,日後將由縣政府輔導他們經營古色古香的茶館或土產店,俾使民俗村更為生色。

中堂前的天井中,多置有石砌的花架,上置各種優雅的盆栽。(曉陽)
所設各館,俱見用心
至於所闢各館的形式、內容與特色,大致可以分述如下:
(一)民俗文物館——館址原為鄉塾,名「海珠堂」,如今陳列了各種由金門當地收集來的古物,分設:瓷器、陶器、銅器與漆器四室,陳列民間文物器皿。正廳仍保持原來陳設,東西書軒亦仍設置書房,陳列書畫典藉與文房四寶。
(二)禮儀館——就王氏家廟加以整理,以歲時祭祀儀典為主題,宏揚慎終追遠的倫理道統。
(三)喜慶館——以民間傳統婚禮為主題,分設禮堂、洞房、翁姑房、妝樓(小姑房)與花轎等傳統佈置,依稀可見昔日婚禮的莊嚴、隆重,以及造端夫婦、以禮齊家的風範。
(四)生產館——陳列舊日的生產工具,分成農具、漁具、紡車、糖坊(蔗鋪)與油車(榨油坊)等,以展示先民營生的情況,表現其勤勞克苦的生產精神。
(五)武道館——以民間傳承的國術、練功健身及十八般武藝的道場、兵器、盔甲為重點,以闡揚先民尚武重義、守土衛鄉的精神。
(六)休閒館——以昔日民間休閒娛樂為主題,以茶道、南管、講古、奕棋、閩南戲等項,作生態展示,藉使瞭解先民清雅、淳樸的休閒方式。
上述六館中的後四項,都是由一般住宅闢建設置而成。古官邸的內部佈置還在進行之中,目前尚未完成。

村中特別修建闢置的古官邸,目前還差些邸內的設備沒有收集完全。(曉陽)
中國大陸漳泉系統的建築樣式
民俗村的房屋都是沿襲閩南漳泉系統的民屋建築,也就是:正面的中間是正廳,內置上、下供桌,供奉祖先牌位和神佛塑、畫像,也當作客廳用;廳的兩邊放置太師椅,遇有喜慶弔喪,則充當禮儀場所。
正廳左右兩側各有臥房,以門相通。臥房內備置各種起居用的傢具。小型的住屋多半是這樣一字三間排成一列,至於廚房或倉庫,則由左右兩間臥房再向外延伸。正廳左右兩房為正房,俗稱正身,而廂房又稱為:護籠。三間排成一列的是三間起;左右兩房再向外延伸兩房成為五間一列的,是為五間起。向前加蓋廂房(護籠),則成凹形,是為一進。若人口再增多,就再加一進,是為二進,護籠相接,成為回形。民俗村就是這樣的二進式住宅。第一進的正廳中央是可以打開的活動門,遇有大官或顯要來訪,可以不用下轎,直接入內。
台灣普通民屋的建築材料都以就地取材為主,但民俗村的建材卻是來自大陸,其講究可想可知。而其裝飾,在精緻、美觀之中,又可見其民俗的趣味。
民俗村中屋宇、牆壁或門窗的裝飾,一般講來,亦是基於閩南同胞民間信仰的意念,也就是說源自祈福鎮邪的民俗觀念。

王敬祥當年與 國父的合照,第二排右起第四人即為王氏。(曉陽)
結構與裝飾,堅實中有其富麗
此外,自也少不了炫耀的心理。住屋的裝飾可以表現屋主的性格與興趣,然而也免不了要表現家族的榮耀。王家村不僅因為有族人在海外經商致富,且有族人在清廷做到「中書」的官職,因此他們在住屋的構築與裝飾上相當考究。
在房屋構築的裝飾上,大約可分為四部份:
(一)牆身裝飾——牆面是屋子的主要部分,因為它與人的視覺接觸最多,因而牆面的裝飾頗受重視。普通住宅的牆面可分為兩部分,上部塗以白色石灰,下部則以磚石砌成;較講究的人家整面牆都以磚石砌成,看來堅實富麗,民俗村的屋牆就多半是這種形式。凡屬磚石砌成的部分,必是排列出規律而有韻致的圖案,除了有助於牆面結構力學的均衡外,更有美觀的作用。在民俗村中細細觀察,更可見到匠心獨具的萬字形、龜甲形、八卦形及錢形的排列,頗富情趣。另外還可見到將畫幅裝飾在牆身上,這種畫幅式的藝術表現,通常以石灰底作畫,有花鳥、人物、走獸等;也有文字、詩詞、對聯等的書法藝術;還有以石灰、黏土做成浮雕式的圖案,再加以彩繪;再講究一點的,則有以陶瓷片或玻璃片為素材,拼黏成各種圖形。這種種裝飾,都足以看出一般民間圖吉祥、徵吉兆的意念。

聯絡海珠堂兩閣樓書軒的橫樑,是觀日出的最佳所在。(曉陽)
各種書畫圖飾都有祈望太平安寧之意
(二)門窗裝飾——比較講究的門都設有門拱,門拱以陶片剪黏成各式花鳥圖案,非常美觀。
大門有兩扇木門,門上通常彩繪桃、石榴等圖形,並貼以紅色的福字。在兩扇門的上半部,釘有八卦形銅環一對,從外面關上時,以木棍穿入;由裡面關上時,則在兩扇門背後裝上厚實的木栓。門扇的上下兩端,留有圓形的凸出木榫,可以活動地套入門楣與門檻後的一個凹形容器裡。
出入房間的門框富於變化,除長方形外,還有虹形、葫蘆形、如意形或花瓶形的,但門扇都以長方形為主。在門框的左右兩旁,多半貼有紅紙書寫的對聯;或直接漆以黑底上寫紅字或漆以紅底、上寫金字。門楣上除有橫聯外,其上方也裝飾有吉祥性的畫幅。在房間內的門楣上,更懸掛有龍鳳呈祥或其他吉祥花鳥圖案的彩色繡幅,色彩鮮豔,繡工精細,是民俗文化村費心收集來的。
窗戶的裝飾亦頗富變化,最多見的窗子是以陶燒的紅磚格子拼疊成或以石塊雕成各種圖案,是透空的花樣。講究的人家,窗戶以木材鏤空,以榫頭相接,在繁複的榫頭接觸中,絲毫不差地把一個個窗格拼接而成,這樣精準的木工技巧,實在令人嘆為觀止。
(三)屋頂裝飾——屋頂中脊的前後面,都飾以各種彩色圖紋,有以彩色磁磚鑲嵌者,有以剪黏或交趾燒裝飾的,由於當年王家村頗為富裕,故中脊裝飾得色彩繽紛。
屋頂的曲脊部分,多半採燕尾式,據說必須是族內有人在朝廷當官或中舉,屋頂才可以採用這種建築方式。前面提過,王姓族人有在清廷做到中書的,故見到的大都是飛揚的燕尾式。

海珠堂採飛燕式簷角,這是因為族中有人在清廷做過大官,才可以採取這種形式。(曉陽)
庭院不太講究
(四)庭院設計——庭園佈置與設計,是台灣民宅中比較弱的一環,原因是先民來台,赤手空拳,能勤儉成家,也需幾代下來,才能有一番局面,住屋外的庭院,因此不太講究,金門民俗文化村似也不出此例。
民俗村的房屋井然有序地建築配置在一起,正廳前可見有一片空地,叫做「門前埕」,以紅磚或石塊排列成各式圖形舖平,出入很方便,收穫時節則可以曬穀。廂房前設有石板疊起的花架,上置各種花盆,栽植各種花草,今日民俗村內照樣有各種青蔥美麗的盆栽,都是金門農業試驗所贈送的。
在正廳前方的天井裡,以大水缸養殖金魚,缸內並種荷花。不過這種大缸搜求不易,目前僅看到了一口。
金門縣政府在民俗村的外圍建了石牆,牆內空地也鋪草、種樹,目前已綠葉成蔭。並看到院中有一棟較低矮的馬背式建築,原來那是牲口房,日後村中也打算在其中養馬,以提供訪客一嘗乘坐金門傳統鴛鴦馬的滋味。

海珠堂是昔日族中的家塾,是族中子弟受教育的所在。(曉陽)
家具用品極饒古意
除卻屋宇建築之外,屋內的傢具擺設也是極饒古意。以在屋中廳堂內見得最多的太師椅來說,就值得人們細加端詳:堅實而細緻的木料,以雄厚的方角組成;為避免直線稜角的生硬,配合柔和的曲弧度,表現出堅實中的柔美感。椅背上的雕刻變化多端,以現代眼光看來,一張椅子要用這麼好的木料,這麼精巧的手工來製作,實在叫人驚奇!
通常正廳中都陳設八張椅子、四張茶几,太師椅擺在廳堂的兩邊,倚牆而陳。有人說,一張椅子足以表現個人精神的尊嚴,那麼,一套太師椅的組合,即足以表現出個人天地中自由獨立感之外的相互情誼。太師椅相當高,高坐其上,勢必得正襟端坐,言行因此也有分寸,中國人莊嚴自持的秉性,於此表現無遺。
有些講究的太師椅,除了精美的雕工外,有的還嵌有美麗的貝殼片,不僅光澤閃爍多彩,圖紋的變化也很繁複。還有些椅子的椅背上嵌有大塊的大理石,石塊的花紋經過細琢而顯現出各種趣味。
廳堂的左右兩旁設太師椅,中間則擺供桌,供桌由一張長桌(上桌)與一張方桌(下桌)共同組成。長桌左邊放置祖先的牌位或畫像,右邊則放置家中供奉的神像,前面則擺設香爐與燭台。緊鄰長桌的牆壁上掛著長軸神像,畫幅兩旁,則有對聯。
方桌上平常不放任何東西,可以收入長桌之下。在祭祀時把方桌拉出,放置各種供品。

村中也有少數採馬背式屋脊的建築,這是一般人民,也就是家中沒有人在朝中做官所採的形式。(曉陽)
在桌椅眠床中,揣度先人生活的方式
這些桌椅的製作,完全不用鐵釘,是以榫頭來接縫,它們歷經長久的歲月,仍然堅固耐用,煥發著古樸的風味。
我們在民俗村喜慶館的新人房中,看到了保存十分完好的大眠床,這種床不僅是一個躺臥身體的平板而已,在床鋪四周,還豎起床籬直到頂上,還有頂面,整床是一個立體的空間,垂下帳來就是一個隱蔽安全的所在。在大家庭制的生活中,這種床提供了個人生活一個隱私的處所。
床的空間都被充分利用,裡方靠牆部分設有許多抽屜和架格,可以把箱籠、棉被擺在架上;也可以把首飾、細軟擺在抽屜之中。
整張床並飾雕以各種吉祥如意的圖案,顯現出溫馨且浪漫的情感。
除此而外,還有梳妝台、臉盆架、嬰兒搖籃、樟木箱等各種家具,以及枕頭、夜壺、燙斗、酒甕、油燈、銅鏡、食具等各種日常用品,在民俗村內也都有陳列,讓人能夠據此揣摩先人生活的內容與型態。
在探訪民俗村之行中,最值得一提的,乃是在海珠堂上觀日出。

海珠堂前空地上置有兩尊古砲,不過這是由他處移來的。(曉陽)
海珠堂上看金珠
海珠堂今已改設為民俗文物館,當年它是因為最適宜在該堂兩座閣樓間的橫樑上看日出,正如海上生明珠一般而得名的。
聽說當地日出較早,我們在三點半鐘即啟程出發了。到達民俗村時,大約四點左右,大地仍是一片漆黑,我們帶著電筒「侵入」,引起了陣陣狗吠。
小心奕奕地攀到海珠堂的橫樑上坐著,東方仍是一片灰黑。狗吠聲漸漸沉寂下來,這時突然聽到模糊不清的廣播聲,有歌唱、有音樂,也有說話聲,是那一家人把收音機開得這麼大聲?
擔任嚮導的民俗村總幹事陳添財立為解說,原來這是中共在向我們喊話哩!「從來沒有人理會他們,就是聽了,我們也絕不可能受影響。住在金門的人,對中共那一套瞭解得太清楚了,他們喊破了喉嚨,我們也是絲毫不為所動的!」
但這些廣播,對於初聞此聲的我們,心中不免產生種種複雜的感受,尤其在這黑濛濛又帶著涼意的凌晨,竟覺那聲音有種淒冽之感。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根鬚,在這裡親切可觸;尋根的情感,在此特別強烈。神州故鄉可望,海的那一邊的同胞,如今過的是什麼樣的生活?他們對於綿延傳統,發揚固有文化,又持著一種怎麼樣的心態呢?

村中有多口古井,井水清涼,惜略帶鹹味。(曉陽)
村中居民欣喜有人代為修屋
天邊終於漸漸泛白,四周景物已清晰可見,從高處鳥瞰,整個村莊在整齊之中,透出盎然古意。陳總幹事並且告訴我們,村中居民目前僅剩五十六名,其他的人多半到台灣、或到海外去求發展了。村民對於原本荒沒傾頹的老屋,能得到這樣的修葺,大家都很高興。但是,民俗村開放供人參觀,人來人往,難道不會影響居民的生活嗎?「不會的,他們都很好客,最喜歡有人來,況且居民也不多,不會有什麼不方便的!」
目前村中居民仍多以務農為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白天觀光客多半只能見到村中的老人和小孩。
民俗村的整建工作,最困難的是工匠難求,因為雕樑畫棟的技巧,已非現在的年輕工人所能勝任,因此,金門縣政府尋訪了十幾位七、八十歲老師傅們,來擔任這項工作。陳總幹事說:「民俗村只有圍牆和大門是仿古制興建的,其他的,都是按照原來的體制加以整修,力求保存原有的風貌。」
這時,東方的海天連接處泛出一片豔紅的霞光,整片天被染得燦爛光亮,不一會兒,一粒金珠冉冉上升,上升速度頗快,金珠亦慢慢變大,成了一個耀人眼目的金球,它放射出無比的光芒。日出了,天大亮了,身上也感受到夏日陽光的炙熱,一天又開始了!不多時前那種沉重的心境,竟也隨著日出一掃而空——只要我們盡其在我、繼續努力,收復故土,一睹錦繡河山壯麗與豪情的心願,一定可以達成!

民俗文物館中陳列有由金門各處收集來的各種古物。(曉陽)
興起創造歷史的雄心
從民俗村的屋宇、門牆、窗牖和各種文物之中,可以使我們遙想起當年先民移居來此,面對一片荒蕪,胼手胝足、流血流汗,化荊棘為草原,闢草原為良田的情況。及至後來他們衍生日繁,自成聚落,彼此照顧,互相幫助,在逐漸安定的生活中,教養出上進的子弟,終於有傑出的子孫,為族人興建出堅固、舒適且優美的住屋。我們無論看到建築本身或傢具用品的堅實精巧,都能體會出先人踏實、牢靠、穩定的風範!當年那種種工藝所表現出的專業精神,是至今仍值得讚佩的。
撫今追昔,不僅是金門居民,就是我們這些外來客也一樣,大家在追懷先澤之餘,不僅對先民的開拓建設之功感到驕傲,同時更生出一種繼往開來、創造歷史的雄心!

比較講究人家的牆壁上,裝飾有以陶片黏嵌而成的立體圖案。(曉陽)

各家的門前埕以這樣的門相通,一道道的門產生一種有趣的變化。(曉陽)

村姑在宅前的井中提水。(曉陽)

從高處鳥瞰建築配置極其整齊的王家村。(曉陽)

這一家的天井中擺著一口大水缸,昔日缸中養有金魚和荷花。(曉陽)

一般民宅的內外景。(曉陽)

一般民宅的內外景。(曉陽)

這是以石塊雕琢而成的窗戶。(曉陽)

喜慶館內喜氣洋洋的佈置。(曉陽)

喜慶館新房的的佈置,無論床鋪或妝台,都古色古香。床上靠裏牆處有架子和抽屜,充分利用了空間,又雕刻得極其精美。(曉陽)

門前埕上住家曬著收成的玉米。(曉陽)

海珠堂上看日出美景,東方的旭日正像一顆金珠般躍出。(曉陽)

民俗村總幹事陳添財是一個古物收藏家,也是一個盆景栽培家。(曉陽)

早晨村姑荷著鋤頭要去田裏工作。(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