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院壁上莊嚴、慈祥的〔佛陀視病圖〕,揭示了慈濟醫院「慈悲喜捨、救人濟世」的理念。
開醫院穩賺不陪嗎?未必!有一家醫院只求收支平衡,卻呆帳難消。它就是台灣東部首屈一指的花蓮慈濟綜合醫院。
慈濟醫院有何不同?為什麼不想賺錢?它又為什麼呆帳不斷?
醫院是個賺錢的行業,人盡皆知。到底能賺多少錢呢?一位開業醫師透露,一家生意不錯的個人診所,一個月約有新台幣五十萬的淨收入;一家一百床左右、正規經營的綜合醫院,一個月的淨收入有二、三百萬;至於那些請無照護士、由資深助手充任醫師,又不願投資醫療設備的醫院,利潤則就更可觀了。
慈濟醫院有六百四十多個床位、一百卅多位醫生、四百多名護士,算是規模不小的區域醫院。然而,該院開院七年來,連年虧損。八十一年度,光是病人分期付款未繳的呆帳金額就達一千五百多萬,這還不包括連貸款都不辦就一走了之的病人。

證嚴法師的理念獲得許多人的敬仰與認同。圖為慈濟會員在火車站與師父揮別的鏡頭。
不一樣的醫院
任何行業都想賺錢,包括醫院在內。而慈濟醫院「只求收支平衡,不想賺錢」的特殊經營觀,來自證嚴法師的建院理念。
民國五十五年,法師到花蓮鳳林一家醫院探望病患,見到醫院門口一灘血跡,得知方才有位小產婦人因繳不起八千元的保證金,被醫院拒收。她在震驚之餘,萌生建醫院造福貧病者的念頭;而眼見東部醫療資源較西部不足,民眾為求診必須受長途跋涉之苦,更加促使她致力在花蓮蓋一所設備完善的醫院。
七十五年八月,佛教慈濟綜合醫院正式啟業。院長曾文賓指出,「慈悲喜捨」是慈濟醫院的院訓。在這個集眾多人的愛心、託付建成的醫院裡,無論如何不能違背這四個字的精神。
在這樣的理念下,慈濟實施不收住院保證金制度,不管有沒有錢,只要是病人,來者不拒。
七十八年九月,一個被大卡車壓過、正噴著血且一臉慘白的孩子被送到慈濟醫院,「孩子一來立刻送進急診室搶救,醫護人員一邊抽血檢驗、輸血穩定血壓,一邊聽孩子的母親敘述受傷經過,一切處理就緒送進開刀房,前後不到十分鐘。而這當中只問明孩子的名字,沒要求家屬辦任何手續、繳半毛錢」,一位目睹整個處理過程的林姓醫師表示,這位母親事後非常感謝醫院,她知道如果在其它醫院,等她為孩子繳保證金、辦好手續,孩子的命也沒了。

醫生與病人親切地談論病情,這個畫面在其他醫院較為少見。
人性醫院
除了不收保證金,住院中的病患做任何昂貴的檢驗或醫療,如做一次需花費六千到八千元的電腦斷層掃描或上萬元的核磁共振檢驗,慈濟也不收取任何的預繳金。曾文賓指出,目前有些醫院也取消了住院保證金制度,但不收預繳金的幾乎沒有。
此外,慈濟的醫生可以放心用藥、盡力替病患治療,不必擔心病人是否有錢。
社會服務室主任鄧淑卿解釋,由於公、勞保給付有一定的金額限制,因此,多數醫院要求醫生要斟酌、衡量所開處方的價格。如果用藥太貴或保險不給付,病人又不繳納時,有些醫院甚至要醫生負責賠償。
在這方面,慈濟給予醫生絕對的尊重。家庭醫學科醫生賴鈺嘉表示,只要是該用的藥、該做的檢查,慈濟的醫生不必考慮給付的極限。「這是環境使然,醫生來到這裡自然會這麼做」,賴鈺嘉笑說,他自己在不同的醫院,作法也不同。「在講究成本的醫院裡做事,一切都只能以成本為依歸」,他無奈地說。
而由於公、勞保給付金額太低,有些醫院會將自費病人的醫藥費提高二、三成,以作為彌補。但慈濟對於一般自費病人的收費標準,則比照勞保最低價格來收費。曾文賓解釋:「自費病人已經沒有任何補助了,再提高醫療費豈不是雪上加霜?!」

病人對宗教醫院的期待與要求,比一般醫院來得高;其獲得的精神寄託也較大。
同體大悲
對於貧苦的病患,慈濟更免費予以醫療。
鄧淑卿表示,由於慈濟功德會的善名遠播,慈濟醫院也給人「慈善機構」的印象。許多病重、無救或付不出醫藥費的病人,其他醫院最後會建議他們:「到慈濟醫院去吧!」「有些醫院甚至派救護車或出車錢將這樣的病人送來慈濟」,她說。
一位因意外事故導致脊椎受損而癱瘓的病人,由於沒有醫療經費,又缺乏家人照顧,台中的醫院便派救護車千里迢迢送來慈濟。慈濟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後,還為他尋找安置機構。
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鄧淑卿表示,幾乎每個月都會碰到。
不方便就診的偏遠地區,該醫院的家庭醫學科配合義工組成巡迴醫療小組,深入窮鄉僻壤為民眾義診。賴鈺嘉醫師剛結束為期半年的巡迴義診,「這半年來我們經常醫生兼司機,暫將供桌當診療桌,就在廟口看起病來了」,他表示,這種景象是他在台北行醫時所不曾想像的。
在醫療設備的添購上,慈濟一向是不計成本的。以新近添購的「震波碎石機」為例,曾院長表示,為了替結石病患提供最好的醫療,縱然這種所費不貲的設備只有少數人會用到,完全不符所謂的「成本效益」,但慈濟在購買醫療設備時,只問需不需要,不問賺不賺錢。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這位因結紮手術失敗,導致全身癱瘓、許多醫院拒收的婦人,在慈濟醫生、志工的照顧下,漸有起色。當她聽到志工照顧她的經過,感動得號淘大哭。
入地獄為修行
慈濟這種獨特的醫院經營理念獲得許許多多人的認同。醫生、護士、志工、工作人員……,無論是不是佛教徒,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都努力地以佛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地身體力行。
服務台前,有人在詢問如何掛號,該掛那一科,志工和善地為他解答;候診室中,護理人員趁病人等待的空檔,教導病患及家屬衛生常識,志工們也藉此機會為他們按摩活動筋骨;急診室、加護病房門口,志工忙著安慰心急如焚的家屬。
「醫院就是人間地獄」,特地向公司請假三天到慈濟擔任志工的蘇瑞堂表示,他在醫院堥禱D服務,而是在「修行」。他表示,才短短幾個小時,已能體會師父證嚴法師開釋「知福、惜福、再造福」的道理。
像蘇瑞堂這樣來自全省的志工,慈濟有一千多位,每天有四、五十位在醫院堛A務。他們在這座「人間地獄」媗曋|生命的意義,也給醫院增添幾許溫馨氣氛。

七年如一日,志工顏惠美天天在醫院裡「修行」,連新年都是在醫院堻陌f人一起度過。
大醫王與白衣大士
至於醫生、護士等專業人員,雖因花蓮地處偏遠而流動性大,但也有許多因認同該院理念而留下來的。這些視病猶親的「大醫王」,聞聲救苦、慈懷柔腸的「白衣大士」們,覺得慈濟醫院的工作環境不可多得。
陳英和八年前在台大醫院結束五年的住院醫師訓練,適逢慈濟建院,奉命前來支援。身為基督徒的他原本抱著服務兩年就回台大的心理,卻沒想到因愛上慈濟的氣氛,而留了下來。
提起陳英和醫師,幾乎沒有人不知道那「一聞五百萬」的故事。話說當年有位不久人世的癌症病患,想捐五百萬給慈濟醫院,又恐所託非人,於是遠從台北到花蓮慈濟明察暗訪。這位人士在醫院裡四處查看時,恰巧看見一位巡房的醫生把病人的腳拿起來聞,當場大受感動,並將捐款提高到一千萬。
這件事在醫院裡傳為美談,而那位在無意中為醫院賺得一千萬的醫生就是陳英和。
陳英和表示,在替病人做補骨手術前,必須確定那個部位已經乾淨,而他確定的方式是用鼻子聞——如果是體味,表示已經乾淨了;如果是臭味,表示仍有細菌。他沒有想到這個舉動引來如此多的善款。
.jpg?w=1080&mode=crop&format=webp&quality=80)
居家關懷也是慈濟醫院的服務項目之一。
疾病能醫,人心難治
然而,也由於慈濟是佛教醫院,相對地人們對它的期望較深、要求較高。有些期望甚至不太合理,如:醫術應該更高明、醫療人員應該更和善、醫藥費應該更便宜;甚至有人認為,根本不該收取醫藥費。
病人對於醫療人員的期望高,頂多讓慈濟的醫生、護士感覺壓力較大。但人們以為慈濟是慈善機構,就可以不繳醫藥費的錯誤觀念,讓慈濟每年承擔其他醫院少見的巨額呆帳。
醫事組組長吳仁嬌表示,有些病人到出院結帳時才說沒錢繳,要求辦理分期付款。而辦分期付款者,回收率甚低。根據院長曾文賓的估算,百分之六十五的病患繳了第一次以後就沒有第二次了。
還有些病人在痊癒後就不告而別,八十二年一月就有十幾個這樣的案例。
對於不是真窮困、而是存心賴帳者,其他醫院多半循求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但慈濟開院迄今,還不曾告過病人。因為師父說,這是「人心」的問題,而法律無法解決人心問題。
醫事組也曾利用「一週結一次帳,如前帳未繳,接下來的醫藥費須付現」的方式,企圖減少呆帳,但實施不久就被師父制止。師父說:怎麼能讓病人不打針、不吃藥呢?「師父常說:寧可誤救,不能失救」,宗教室林純霞說。

集眾多人的愛心、期待建蓋而成的慈濟,經常有會員包車返回探視。
寧可誤救,不能失救
然而,這樣的用心卻被一些人給糟蹋了。
慈濟最近有位小病人過世,他的父母不但積欠兩百多萬醫藥費分文未繳,到後期甚至不來看孩子,把孩子丟在醫院讓義工照顧。
鄧淑卿語重心長地指出,醫院不是長久安養的機構,而且病人應由家人來照顧,而不是仰賴志工照顧。慈濟受盛名之累,許多人將之視為慈善機構,拋棄自己該負的責任,形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
徐詳銘也認為,原來立意良善,要用來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資源,卻被貪心的人分食了,實在可惜。
所幸慈濟醫院有慈濟功德會作為後盾,舉凡蓋新大樓、購買昂貴的醫療器材等投資,都不愁資金來源;而經常性開銷,如人事、行政費用,開院第六年,已可達到收支平衡。曾文賓表示,到目前為止,慈濟的營運並未受到呆帳的影響。但將來要漸漸地發展出一套制度,例如研擬適當條件,符合者才能辦理醫療費用分期付款,這樣才能將醫院良好的運作下去。
這是人心問題!
賴鈺嘉也認為,慈濟有功德會作為後盾,以救助貧病為目標,可以在收費、用藥、設備、甚至呆帳上不考慮盈虧,完全以病人為考量。「然而,這是一種特殊的醫院模式,並不是一般醫院的常態,要求其他醫院也如此並不公平」,賴鈺嘉表示,長期賠錢的醫院是不可能持續經營下去的。
慈濟是一種特殊的醫院模式,目前它也正在找尋一條既合乎建院理念、又能繼續生存的路。未來如何尚不可知,但可以確定的是,這所累積眾人之力建成的醫院,它的未來也必將交託在眾人手中。
就如證嚴法師所說的:這是人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