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生率創歷年新低」,近年這樣驚悚的字眼不斷出現在報章媒體上,雖然大多數人尚未感受到出生率下降的威脅,但從事幼教、童裝等相關行業和小學老師們卻感受深刻,「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的景況日益嚴重。
只是,生不生孩子是個人的自由,政府該不該管?能不能管?又要怎麼管?
9月開學,花蓮富里鄉富南國小創校50年來,首度面臨小一新生掛零的窘境。
富南國小不是唯一「等無人」的學校,近年因學生人數太少、經費使用效益過低而走上廢校一途的學校不斷增加。單單今年暑假,包括以遊學活動聞名的台北縣坪林漁光國小在內,全國又有34所小學走入歷史。
可預見的是,未來幾年學校「學生荒」的景況會日益嚴重,因為「學生荒」起源於「嬰兒荒」,而我國婦女的總生育率正以驚人的速度快速下降中。
民國40年,我國婦女的總生育率(指一生中的生育數)為7.04人,去年只剩下1.12人,全年新生兒總數只有20萬6000人。放眼世界各國,出生率低於我國的國家僅有德國、奧地利和日本,但因我國的下降速度過快,可供調適的時間過短,可以想見未來的衝擊將更為劇烈。
為了扭轉劣勢,曾幾何時,台灣社會已經從主張家庭節育計畫,轉變成為鼓勵「增產報國」。
根據內政部的統計,台灣的「人口轉捩點」發生在1983年,總生育率開始下降到每位婦女生育2.1個新生兒的「替代水準」(考量嬰兒的死亡折損和性別比例,每個婦女一生平均需生2.1個孩子才能達到人口平衡)以下。2002年起,我國正式邁入「超低生育率國家」的行列──每位婦女一生只生育1.3個新生兒。

台灣未來3階段人口年齡結構圖資料來源: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不婚、不生、不養
「不婚、不生、不養」堪稱現代人的三不政策。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香火傳承不是為人子女的使命嗎?何以現代人不願意生孩子呢?
根據內政部分析,生育率低迷不振的原因,不外育齡婦女的有偶率降低,生育態度轉變,晚婚日趨普遍,對婚姻、家庭與養育子女價值觀的改變,育兒資源和支持性環境不足,養育子女成本太高等,以上因素往往互為表裡,環環相扣。
以「有偶率」下降為例,根據內政部的人口統計,台灣不婚(包括不願意結婚、尚未結婚,以及失婚)人口持續增加中,光是40到54歲的不婚人口,從10年前的22萬人,增加到去年的46萬人。
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去年針對20至39歲未婚男女進行「國人對婚姻與生育態度」調查顯示,竟然每4人中就有一人不想結婚,比起前年的16%,暴增的情況令人憂心。
生育率下降的影響,不僅只是學校的「學生荒」而已。根據推估,進入「超低生育率國家」行列後,不出10年就會影響各級學校的規模;20年會影響產業的勞動力;30年會影響下一個世代的出生率;自此國家人口將「越來越少,越來越老」,嚴重影響國力。
人口失衡影響深遠,其中「人口老化」正是最難解決的問題。
生育率下降,再加上平均壽命延長,導致老年人口比例激增,台灣的人口金字塔結構有史以來第一次翻轉。
內政部長李逸洋指出,去年台灣平均7.4個工作人口奉養一位65歲以上的老人;到民國115年是3.3個工作人口奉養一位老人;如果情況持續下去,民國140年將成為1.56個工作人口奉養一位老人。李逸洋強調,近幾年政府財政已日益艱困,未來如果工作及繳稅人口急遽萎縮,對國家經濟與國家安全,都會產生很嚴重的負面影響。
令人莞爾的是,生育率甚至會左右一個黨派的興衰。日前美國華爾街日報為文指出,由於「自由派」與「保守派」兩陣營的生育率差距高達四成一,未來傾向不生小孩的自由派將面臨無年輕新選民可以動員的窘境,其政治理念將可能因此無以為繼。

生養、栽培一個孩子不但要付出心血,更需要一筆可觀的金錢。如何營造友善的環境,讓人們勇於「增產報國」,是政府亟待解決的難題。
高齡爆炸時代
歐洲工業國家早在1970年代就已開始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台灣則是在1990年代初期才感受到老化的壓力。
然而,法國65歲以上人口比例從7%增加到14%,經歷了115年,同樣的老人人口比例,鄰國日本卻只花了26年的時間;反觀我國,1993年達到7%的老化門檻,預計到2018年就會達到14%的比例,時間更只有短短25年。
老化時代驟然逼臨,應變時間大幅壓縮,導致國家政策制定追趕不及,各行政部門也為了配套措施而手忙腳亂。
眼看著嬰兒潮世代人口(在台灣指戰後1950∼1962年間所生人口,亦即日本人所稱的「團塊世代」)即將在2014年開始陸續邁入老年,生育率又在持續的下降中,不禁令人口學者們戒慎恐懼。
行政院政務委員、台大社工系教授林萬億指出,對21世紀的人類社會來說,人口老化比全球暖化、石油枯竭、國際恐怖主義等議題更難處理,因為人口老化所帶來的問題十分複雜,且目前看來「毫無轉圜的空間」。
隨著戰後嬰兒潮逐漸邁入老年,估計台灣老年人口從民國100年到120年的20年間,將由246萬人增加到566萬人,產生所謂「高齡爆炸現象」。
林萬億指出, 2016年將是交會的關鍵年,屆時我國老年人口與15歲以下的幼年人口將同時達到320萬人,此後,人口結構翻轉,老年人口持續上升,而幼年人口持續下滑。

「不婚、不生、不養」,現代人認為只要有狗兒子、貓女兒為伴,人生就不會孤單。圖為新浪網部落書發表會。
質勝於量
儘管政府部門對於人口失衡現象憂心忡忡,但另一方面,社會上對「鼓勵生育」新政策的反思聲浪也從不曾中斷。
7月中旬,中研院院長李遠哲在院士會議演講中指出,站在能源有限的角度來看,人口密度高居世界第二(每平方公里達600人)的台灣,「人口還是減少一點比較好」。他認為,政府以無人奉養老人為由鼓勵民眾多生小孩的想法是錯誤的,為減輕年輕人的負擔,應朝「鼓勵健康長者繼續工作」的方向努力才對。
根據調查,台灣高齡人口的勞動率的確還有相當大的成長空間。
中正大學勞工研究所副教授周玟琪的研究顯示,台灣過去在政策上忽略高齡者就業的議題,使得我國高齡勞動參與率明顯偏低,近年甚至還有提前退休的趨勢:台灣工業及服務業平均退休年齡為55歲,公務機關則為56歲。也就是說,從退休到國民平均壽命76歲,賦閒在家的日子足足有漫長的20年。
2004年,我國50-54歲的勞動參與率為64.3%,55-59歲為48.6%,60-64歲為33.5%,與日本的82.2%、76.6%、54.5%相去甚遠。
然而,提升高齡勞動參與率、調整退休年齡,真的是應付一切問題的萬靈丹嗎?
1980年代嬰兒潮正值壯年,職場上競爭激烈,為了降低失業率,增加年輕人的就業機會,政府大力鼓吹提早退休;如今面對人口老化問題,又有人提倡延後退休。只是,現代人各有生涯規劃,如果沒有強烈的誘因或驅迫力量,又有多少人甘願為工作而活?

2004年各國粗出生率比較與各國老年人口依賴比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年報附註:「老年人口依賴比」係指65歲以上人口佔15-64歲人口比率。
老而不「休」?
此外,延長退休年齡需要先創造出足夠的就業機會,以免壓縮年輕人的就業空間;同時,因老人認知、學習、注意力、聽力、視力等都因老化而受到影響,適合的工作相當有限。
林萬億指出,21世紀最可能增加的工作機會,如健康服務業、零售服務業、電子商務、交通事業、資訊產業等,一般來說高齡勞動者都不具備競爭能力。
其實,不論是提升人口素質、善用老年人力、增加生產力等等,都遠遠不及人口老化的速度。林萬億指出,日本將退休年齡從60歲延後到65歲,一共花了20年的時間。眼看著20年後(2025年),台灣老人人口就要突破20%,人力素質如何能這麼快的提升?社會根本應變不及。
除了希望年長者能自立自強外,面對政府鼓勵大家「增產報國」的呼籲,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李佳燕也有不同的看法。
李佳燕認為,生兒育女是一輩子的重擔,婦女沒有義務為了國家的需要或家族的要求而犧牲奉獻;何況今天多生的嬰兒,數十年後就成為青壯年,再數十年後又成為老年人。依此邏輯推算,嬰兒人數必須不斷地在後面追趕,有如魔咒般永無寧日。
為此,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結合南台灣的民間團體成立「怕生育聯盟」,提出了與地球生態共生共榮,從人口「量」的增加轉為「質」的提升,營造無畏、無憂的生育環境,價廉物美的托育體系,建立平等多元社會等8大訴求。

孩子越生越少,老人越活越老,眼看著台灣就要進入「高齡爆炸時代」,大家準備好了嗎?
來不及應變
「這些觀點都正確,但不夠宏觀,」林萬億指出,質重於量的道理人人都懂,只是站在國家的立場,如何能快速的提升人力素質?而且延後退休所需要的各種配套措施,如改變機器操作方式、各種公共設施的設計等等,都不是一蹴可幾的。
為解燃眉之急,各國紛紛制訂更新、更優惠的人口政策來鼓勵生產。只是,政策真的能夠力挽狂瀾?政府真管得著人家生不生孩子嗎?
有人認為,官方的人口政策從未真正奏效過。即使是在1960年代「3個恰恰好,2個不嫌少」的節育時代,台灣當時生育率如預期般下降的主要原因,其實是社會由農轉工商的環境變遷,加上避孕藥推波助瀾的功效,如今政府要「逆勢操作」,恐怕是狗吠火車,難竟其功。
林萬億則認為,提高生育率的可能性並非沒有,美國、法國是少數成功的例子。工業國家中生育率較高的美國,主要是拜移民之賜。
今年5月,美國華盛頓郵報報導指出,根據美國最新出爐的人口普查報告,5歲以下的兒童近半數為少數族裔。
法國生育率「止跌回升」的關鍵,則是祭出社會政策的誘因。不但有薪產假長達4個月,每生養一個孩子就有相當於3萬元台幣的津貼,孩子3歲前每個月還可以領約6千元台幣的補助。此外,對於因生養第3胎而中斷工作的父母,政府還給予為期一年,每月750歐元(相當於3萬1,000元台幣)的補貼。加上法國完善的托兒制度,大大減輕了民眾養育子女的身心負擔。

2004年各國粗出生率比較與各國老年人口依賴比資料來源:內政部統計年報附註:「老年人口依賴比」係指65歲以上人口佔15-64歲人口比率。
牛肉在哪裡?
反觀我國,從1990年代以來,雖然大量引進外籍配偶,但生育率卻仍不見起色。
以2003年為例,每3.1對結婚登記者中,就有一對是國人與外籍或大陸港澳地區人士的跨國婚姻;每7.5個新生兒,就有一名是外籍或大陸配偶所生。
截至目前為止,台灣外來移民所生子女約21萬人,其中越南籍婦女生育率為1.5,而大陸籍婦女只有0.9,甚至比本國籍婦女1.2的生育率還更低。
林萬億指出,與越南籍婦女相較,大陸籍配偶普遍年齡較長,再加上中國施行「一胎化」多年,婦女生育意願較台灣女性更低。
至於鼓勵大家增產報國的「胡蘿蔔」,總是停留在「口惠而實不至」、「只聞樓梯響」的階段,生育津貼也像「老人年金」一樣,視各地方政府的財政狀況,標準不一、時有時無。以今年為例,新竹市堪稱是最優惠的──生育一胎補助1萬5,000元、第二胎2萬元、第三胎以上2萬5,000元;高雄市旗津區則拜污水處理廠回饋金之賜,每胎有1萬元的補助。台北市則針對第3胎以上子女就讀國小,給予每學期500元的補助。
而喊得震天價響的人口政策,在部會間往來多年仍無法定案,「國內對於低生育率的問題,不完全有共識,」林萬億坦承,影響所及,包括移民要緊縮或寬鬆、托兒托老應屬國家責任或家庭責任等問題,始終沒有結論。今年在他協調下,總算初步達成共識,人口政策白皮書預計在明年6月正式出爐。
讓想生的人敢生
眼看著生育率節節下降,今年7月才剛通過的人口政策綱領已正式主張「延緩出生率下降的速度」。林萬億表示,政策雖然不能強迫人們改變意願,但卻能營造有利生育的環境,讓願意生育的人減輕負擔。
如何能讓有生育意願的人真正付諸行動呢?林萬億指出,首先要讓職場無歧視,產假(約2個月)期間產婦的薪資,由過去的雇主給付改由勞保給付,如此一來,可以有效減少「一旦懷孕就被迫離職」的情況。
此外,孩子未滿3歲前的2年「留職停薪育嬰假」,過去因害怕收入銳減等考量,很少人利用而形同虛設,未來改成由社會保險來負擔薪資津貼,利用率應該會提升。對於所得較低者,政府也將補助托育費直到2歲。
除此之外,托育政策、課後照顧等服務品質都要提升,盡可能地做到完善,讓為人父母者能無後顧之憂。
在人力素質提升方面,更要從根本做起,5年後國小每班要降到29人,緊跟著國中也要走向小班制,遠程目標則是推展12年國教,讓義務教育延伸到高中。林萬億不諱言,以上這些誘因都需要大筆預算支出,將來在編列預算及國會審查上還會有一場硬仗要打,但在「藏富於未來國力」的考量下,這些都是必要的投資。
總而言之,「願不願意生孩子」是個人自由,但「想生卻不敢生」則是社會的責任。如何減少疑懼,讓人們願意生育下一代,是人口政策要致力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