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山村:武塔,幽美淳樸之餘,尚有多少煦煦人情。山胞的生活方式與水準已逐漸平地化了,但深處群山之中,與大都市隔離,和緩悠然的生活調子,遠離塵囂的寧靜樸實,都使人深深為之著迷。

種植香菇是武塔村民的副業,每逢雨後,村民紛紛背著籮筐到菇園採香菇。
是有名的山地模範村
山地同胞是台灣最早的居民,目前約有三十萬人,散居在全台十二個縣中三十個山地鄉的一百九十六個山地村中。
早期山胞居住在偏遠閉塞的深山之中,以原始的農耕漁獵營生,過著貧窮落後的生活。台灣光復之後,政府積極進行改善山胞生活,陸續輔導各部落遷村於較方便和富庶的地區,扶植、保護山胞不遺餘力。如今,山胞不但生活方式與水準漸與平地居民無異,教育文化程度亦顯著提高。
在眾多的山地村中,宜蘭縣南澳鄉的武塔村,景色秀麗、民風淳樸、生活富足安定,是山地居民生活改善的典型例子之一。
南澳鄉位於宜蘭縣的南端,緊鄰花蓮縣境,是宜蘭縣兩個山地鄉之一,轄有東岳、南澳、碧候、金岳、金洋、澳花和武塔七個山地村,五千多位居民,多半是泰雅族人。泰雅族是台灣山胞九大族中的最大族,南澳鄉則是泰雅族分佈最密集的地區。
南澳鄉同時也是北迴鐵路上的一站。過去南澳鄉對外交通全靠蘇花公路,但是蘇花公路所經路線離各村落都有一大段距離,而且每逢颱風、地震、豪雨侵襲之時,經常造成坍方,無法全線通車。
在交通不便的情形下,南澳鄉民很少有機會和外地接觸。自從今年二月北迴鐵路通車後,為東部居民和來往旅客都帶來很大的便利。
為了訪問武塔村,我們搭乘火車,奔駛在北迴鐵路上。從車窗望出去,沿途景色美不勝收,一邊是氣勢雄偉的青山翠巒,一邊是碧波萬頃的太平洋。當火車穿過武塔二號隧道後,武塔村立即豁然呈現眼底。

武塔村民在門前空地曬香菇。
俯瞰小小山村
武塔村在北迴鐵路武塔二號隧道與全線最長的觀音隧道之間,整個村子就座落在鐵路下方。從車上望下去,全村景觀一目了然。
鐵路東側是村內唯一的小學——武塔國民小學,西側是最大的聚落區,七十多戶房舍整齊的分成四排而建。另外兩個小聚落則零星的散落在南溪對岸和蘇花公路之側,四周的青山環抱著整個村落,群巒疊翠、天空蔚藍、溪水悠悠,孕育出山村純樸寧靜的風貌。
本來這塊南溪溪谷只有幾戶平地人家居住,泰雅族人都住在此二十五公里遠的深山內。民國四十年,政府輔導村民由深山遷到現址定居,協助村民在這裡建立家園。為了紀念泰雅族英明能幹的武塔酋長而取名:武塔村。
在遷村之前,武塔村民全靠打獵和種植雜糧維生,三餐以小米、甘薯、芋頭為主食,偶而吃獵得的獸肉補充營養;食物用鹽生醃、用手抓取食,不懂得講究飲食衛生。平時穿的是用生麻自織的簡單衣服,既不足以蔽體禦寒,更談不上美觀。住居用木竹、茅草、石板搭成,簡陋低矮、光線陰暗,屋內沒有隔間,也無桌椅家俱。到了晚上用煤油燈照明,冬天用柴薪烤火取暖。對外交通全靠步行,也沒有餘力讓下一代受教育。

武塔村民的家居情形,內部裝潢佈置絲毫不遜於平地。
昔非今比
反觀今日武塔村內,柏油路面平坦整潔,水泥住屋堅固舒適,庭院內花木扶疏。家家有水、戶戶有電,室內電視、冰箱、洗衣機、音響等電氣用品一應具全。年輕的一輩大都完成高中教育,說得一口標準的國語。至於食、衣、住、行及生活習慣,亦已充分平地化,落伍的山地舊俗也都相繼改正。
舉例來說,「刺黥」是泰雅族過去重要的習俗,無論男女,婚前都必須用針在臉部刺上花紋,抹上藍色的顏料,也稱做「刺面」或「刺墨」。男的刺在額、頤,女的刺在額、頰,刺得愈濃豔鮮麗,愈受讚美。「刺黥」是泰雅族成年的象徵,凡是男女刺黥之後,才有結婚的權利。如今這種風俗,已像山地許多舊習俗一樣,成為遺跡。
我們到達武塔村時,一眼就看到街道兩旁新栽的椰子樹,樹幹都用草蓆包裹,瘦伶伶的枝條間正奮力冒出新芽。打聽之下,原來六月二日宜蘭縣社區發展示範觀摩要在這媮|行。村民都很重視這件事,為了爭取榮譽,大家都主動整頓社區環境,並以植樹美化村容。
首先,南澳鄉公所向縣政府苗圃申請幾十棵椰子樹,村民無論大人小孩,幾乎全部出動。有的運送樹苗,有的在路旁兩側挖坑,有的則三人一組,兩人扶直樹身,一人埋土種樹。村民對自己的「傑作」都非常得意,至今仍然津津樂道。
街道的右側,右一條一公尺寬的水渠,間隔一段距離就舖上石階,渠內的山澗水清澈無比,武塔村的婦女都喜歡在石階上一面洗衣,一面閒話家常,充分顯現鄉居生活的情趣。

刺黥是泰雅族的舊習俗,現在只能在老一輩山胞的臉上找到刺黥的痕跡。
象徵進步的公共設施
村內除了整潔的街道和民屋之外,還有幾項公共設施,包括一間衛生室、一所活動中心、一座安養堂、三家教堂,和一個示範公墓。
衛生室是山地特有的設施。過去山胞缺乏醫藥保健常識,如遇疾病,則求神問卜,或請巫師治病,或以祖傳草藥秘方治療,因此死亡率頗高。
光復之後,政府為改進山胞生活,對山地衛生保健工作特別重視,規定在每個山地鄉設立衛生所,在每個山地村設立衛生室。衛生室有保健員一人、助產士一人,負責村內防疫、保健、婦幼衛生、助產及推行衛生行政工作。
活動中心是武塔村民活動集會的場所,鄉公所在此定期舉辦村民大會、生活改進會、家政班、媽媽教室等活動。透過這些活動,推行社會教育,以提高村民文化水準,培養村民現代化的觀念。
在平時,活動中心則是村內的托兒所,收托村內學齡前的幼童,讓從事生產的婦女工作時無後顧之憂,幼童也能得到妥善安全的照顧。
基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理想,鄉公所在武塔村設置安養堂。安養堂是武塔村的養老院,收容村內五位孤苦無依的老人,所需經費由政府補助及社會善心人士捐贈。鄉公所並在其間開闢菜園、果園,除供院民食用外,販賣所得並可做為院民的零用基金。
武塔村民不僅個個衣食不虞匱乏,同時也享受充分的宗教自由,村內有三家教堂,全村村民幾乎都信奉天主教或基督教。

武塔村民相處非常和睦。圖為一位婦女為公公理髮。
喪葬習俗的改進
在村子盡頭的山坡地上,三排水泥十字架墓碑和翠綠的龍柏交錯排列,這是武塔村的公墓。原來武塔村的公墓在現在的鐵路線上,因為興建鐵路,政府協助村民把所有墳墓遷到現址。村民對這個漂亮的公園式墓園,十分自豪。
培養山胞良好的喪葬習俗,是山地建設的成果之一。過去山胞把死者屍體葬在屋內,一旦屋內沒有埋葬的空間,就破壞或廢棄住屋,遷居他處,缺乏保存墳墓及祭祖的觀念。光復後政府協助山胞設置公墓,鼓勵屋外埋葬及掃墓。目前武塔村民每年到公墓除草二次,家家戶戶清明掃墓,已養成中國傳統慎終追遠、祭祀祖先的好習慣。
目前武塔村民部份務農,種植水稻、甘薯、小米;年輕一輩則多半加入工業生產行列。未婚女子到需半小時車程羅東鎮的加工廠工作;北迴鐵路吸收不少男性養護人員;幸福水泥廠在附近的東岳村設廠後,也為村民增加不少就業機會。另外,有少數從事軍公教職,有些則在外縣市求學或謀生,也有舉家遷居平地而留下空戶的,因此全村戶籍人口雖有五百多人,實際定居者只有四百人左右。

武塔村托兒所內的兒童活潑可愛。
多有副業,以增收入
村民並利用閒暇經營副業,增加家庭收入。例如:婦女用手工編織山地布或種植香菇。由於山區氣候陰冷,適宜香菇生長,因此武塔村也和許多山地村一樣,幾乎家家戶戶都以種植香菇為副業。
香菇性喜潮濕,武塔村的香菇都種在離村子數公里的深山裡。最近的菇園需要二、三個小時的步程,遠的要花上一兩天的時間。陰雨的日子,香菇長得特別快速,因此每逢雨後,全村難得看到一個成人,原來大家都背著籮筐採香菇去了。
至於缺乏一技之長,就業發生困難的村民,鄉公所輔導他們到北區職業訓練中心、救災總會職業訓練所、海員訓練班、大蘭陽汽車駕駛訓練班、達永紡織廠南澳分廠等處,學習謀生技能。
由於多數村民白天都要到村外工作,平時村內所見人數不多,只有不到百位的老弱婦孺,其中有四十六位武塔國小的學生。
武塔國小是宜蘭縣最小的小學。四十六個學生,加上校長、教導主任、四位老師和一位工友,總共不過五十三人,是一所「袖珍型」的小學。

武塔村童最愛游泳,他們能在水中玩捉迷藏、翻跟斗、豎蜻蜓和疊羅漢。
學校雖小,不同凡響
朝氣蓬勃、團結和睦,是武塔國小最大的特色。在校長莊永燦的領導下,師長認真負責、學生純真乖巧,師生相處非常融洽,全校就像個大家庭,充滿著溫馨。
武塔國小學生雖少,但六個年級俱全,並成四班上課。一年級和四年級合成一班,二年級和六年級合成一班,三年級、五年級各一班。合班的班級採復式制教學,六年級上課,二年級就自習,每天課程就這樣輪流進行。
學校編制雖小,但是該上的課,該辦的活動卻從不馬虎,而且辦得有板有眼。光是師生那股「鄭重其事」的嚴謹態度,就叫人由衷佩服。
升旗典禮是學校每天最莊嚴盛大的集會。鐘聲一響,學生就迅速的在教室前集合,由十五位學生組成的樂隊領頭,後面跟著三十個「小蘿蔔頭」。樂隊不僅鑼、鼓、琴、笛俱全,還有一個手執儀仗,嘴含口哨的小指揮。在指揮響亮、篤定的一聲哨令下,學生個個昂頭、挺胸、九十度擺手,以分列式,行進步伐,配合樂聲節奏走向司令台,隊伍一絲不苟,氣勢頗壯。
唱國歌時,從學童嚴肅賣力的神情、嘹亮雄偉的歌聲中,讓人感動萬分。升旗時,四十多個高矮參差的身驅屹立在空曠的操場上,舉頭凝望冉冉上升的國旗飄揚,構成一幅神聖不可侵犯的畫面。
武塔國小還有一項優良傳統,就是辦理學童儲蓄和營養午餐績效卓著。尤其是營養午餐辦得有聲有色,每天的菜單都由老師精心擬定,其中還有一個感人的故事。

升旗典禮是武塔國小每天最盛大的集會。
師愛何其深
原來南澳鄉的位置偏僻,蔬菜肉類的價格要比平地貴得多,住在羅東鎮的林煌儀老師為了讓學生吃得更好,主動擔任採買的工作,每隔一天就拎著菜籃到羅東市場買菜,然後搭車帶到學校,每月可節省兩千多元為學生加菜。在政府的補貼下,每個學生每月只要交一百五十元,就能吃到每頓有魚、肉、蛋、青菜和湯的營養午餐。
一般說來,山地學童對書本的興趣不高,功課要比平地學童差,因此老師必須花費相當大的心力教學,經常需要反覆解說或個別指導。但是換個角度來看,他們沒有過多的功課壓力,成天能與大自然為伍,享有悠游歡樂的童年生活。
在這種情況下,武塔學童活潑好動,皮膚曬得黝黑,個個身手矯捷,爬起樹來像隻小猴子,游起水來像條小鮫魚。他們能在水中翻跟斗、豎蜻蜓、疊羅漢、玩捉迷藏,把襪子套在手上捉魚。他們雖然頑皮,但對老師非常尊敬,只要老師交待的事,大家都搶著去做;有時還會把摘來的果子和抓到的魚、蝦、蟹送給老師吃。

升旗時,武塔學童抬頭凝視國旗冉冉上升,臉上表情嚴肅得可愛。
小朋友們能歌善舞
武塔學童都具有歌舞天賦,模仿和表演能力很強,他們從電視上學到許多現代民歌和流行歌曲,也會跳最流行的迪斯可舞。「武塔歌」是他們最愛唱的一首歌,這是中興大學法商學院社會服務隊的大哥哥大姊姊們,特地為武塔國小作的:
「我們是武塔村的好兒童,我們是自由中國未來的主人翁,我們要快樂的歌唱,唱出純潔的聲音,感謝父母的恩惠,感謝國家的栽培。武塔!武塔!武塔村的好兒童。」
對熱愛運動的武塔村民來說,在武塔國小大操場舉行的村校聯合運動會,是武塔村一年一度的盛事。每逢這一天,武塔村家家戶戶都準備豐盛的酒菜宴客,各地的親朋好友就像趕集般地湧到,熱鬧非凡。
武塔村校聯運,可說是全民體育的一種具體表現,全村無論男女老少,全都參加。當天一大早,大家就陸續圍坐在操場四周,司令台上則坐滿來自鄉公所及鄰村的貴賓;台後堆滿了獎品,都是些實用的日常用品:臉盆、牙膏、毛巾、肥皂……。
開幕典禮請來南澳國中的管樂隊助陣,後面跟著武塔國小的樂隊和學生。武塔學童都穿著黃色滾綠邊的運動服裝和白色運動鞋,個個顯得精神抖擻。後面跟著十多個村民運動員代表,意態軒昂地繞場一周。

山地兒童活潑好動,爬起樹來像隻靈活的猴子。
難忘的一場運動會
運動會的比賽和表演項目多達三十六項,首先由武塔國小三十位學童的「大」會操揭開序幕。另外,武塔學童還負責五項表演節目:土風舞、唱遊、打拳、疊羅漢和舞獅,幾乎每項表演每個學生都必須參加。由於節目太多,變換隊形的時候,總會有一兩個小學童記不清楚自己的位置,把四位老師急得團團轉。
運動會剛開始不久,天上便滴滴嗒嗒的落起雨來,但是並未影響大會的進行。到了下午,雨下得愈來愈大,大會約在四點左右閉幕,我們也在滂沱的雨中搭車離去。
回首一望,只見迷濛的山嵐繚繞著山村,武塔國小的學童向我們頻頻揮手,依依不捨之情不禁油然而生。這時車子已快速駛過群山,留下了一段難忘的回憶。

看武塔學童唱國歌的神情,會讓人有氣壯山河之感。

武塔國小上課的情形,老師總是這樣誨人不倦。

武塔國小只有四十六個學生,卻有個十五人組成的樂隊,而且鑼、鼓、琴、笛俱全。